孔子政治思想主張是什么_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不僅是教育家,更是一名政治家,孔子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張,不怕艱辛去周游列國。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搜集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張是什么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張
孔子主張為臣要“盡忠”。盡職盡責(zé),奉公守法??鬃诱f:“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臣之忠首先表現(xiàn)在不忘恭敬,要“居處恭,執(zhí)事敬。”(《論語•子路》)恭發(fā)于外表,敬體現(xiàn)在做事,失去恭敬之心,則失人臣之體??鬃訌娬{(diào)為臣者應(yīng)克盡職守,努力做事,他說:“事君,敬其事而后食。”(《論語•衛(wèi)靈公》)食為祿之義,君子出仕,先要做好本職工作,敬事無倦,然后求祿,而不是把衣食俸祿放在首位。對待君王方面,孔子說:“勿欺也,而犯之。”(《論語•憲問》)忠直之臣一要不能欺騙主上,事君以誠信;二要勇于匡君之過失,不要阿臾逢迎,知過不諫,忠臣要敢于犯顏但不是欺君。
孔子強調(diào)為民要“誠信”,民信則國治。孔子認為“信”為人必須具備的品質(zhì),他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輗,轅端橫木,用以縛軛駕牛,軏,轅端上曲,鉤衡以駕馬。車無輗軏,就不可以行走,人而無信,就不可以處世。人若有信,無論身處何地,都會行而無阻,孔子的學(xué)生子張問行,孔子則從修身方面教導(dǎo)他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論語•衛(wèi)靈公》)蠻貊之邦,指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州里,指教化施行之地。人以忠信篤敬為先,居未開化之地亦不妨;人無忠信篤敬,居開化之區(qū)亦無以立身行事。非但行事如此,在治國方面,人民守誠信更重要,子貢問政,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論語•顏淵》)孔子認為,三者之中若不得已,先去兵,次去食,“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同上)孔子認為,民無食雖死,但死是人不可避免的,人若失去誠信,雖生而無以自立,不如死之為安。一國之民若多奸狡少信,國家絕無得治之理??梢?,人民誠信為立國為政之本。
孔子倡導(dǎo)德政,并非排斥法制刑罰,他認為“道之以政(法令),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dǎo)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正)。”(《論語•為政》)法制刑罰能制止人民犯罪,但不能使他們產(chǎn)生犯罪可恥的慚愧心,首先教化可以使人民知恥斷惡。從這段話看,孔子對法制刑罰和道德教化功能認識很到位,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的確,法與刑是制止犯罪的手段,道德與教化才是避免犯罪的根本方法,如果人人都有犯罪可恥的觀念,社會一定會太平安定。孔子主張在加強法令刑罰之外,更應(yīng)注重對人民進行道德教化。
孔子在仁禮樂的主張
孔子積極倡導(dǎo)“仁”。其核心為“愛人”,對統(tǒng)治來說,要愛護子民,施行“仁德之政”??鬃诱f:“節(jié)用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xué)而》)尊重人民的勞動,不浪費財物,《易》曰:“勞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為政者奢侈縱欲,就會傷財害民,所以愛民必先節(jié)用。讓人民不失農(nóng)時,各盡其力,各得其所,否則,雖有愛人之心,人民不會蒙受恩澤。為政以“仁”,就會老有所養(yǎng),朋友誠信,少有所育,所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老懷之。”(《論語•公冶長》)進而達到“近者說,遠者來。”(《論語•子路》)近者受其惠則悅,遠者聞其風(fēng)而來。居于上位的統(tǒng)治者能以“仁者”之心理國,以“仁愛之心”化導(dǎo)人民,社會必將出現(xiàn)大治的局面,孔子認為“仁”的浸潤熏陶非一日之功,他說:“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論語•子路》)三十年為一世,圣王出現(xiàn),亦需三十年化導(dǎo)方能使人民具有“仁愛”之心,無圣王興世,所需時間會更長。
孔子主張恢復(fù)“禮”。復(fù)興“周禮”,重建秩序。對失序之國,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以正其位次。一國,如果君臣失序必然政亂;一家,如果父子失序必然違和??鬃訌膶嶋H出發(fā),認為治國須先“正名”。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論語•子路》)孔子認為名正才能復(fù)興禮樂,禮樂齊具為政才會不失其道。他還認為以“禮”為政,勢所必然,“不能以禮讓治國,如禮何。”(《論語•里仁》)制禮不能用以治國,禮又何用?孔子勸人“克已復(fù)禮”,他說:“一月克已復(fù)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克制私欲、恢復(fù)倫常,孔子把“復(fù)禮”看成是“歸仁”的重要前提。“禮”用之于個人修德,可以教人恭敬謙遜,明尊卑之分,知長幼之節(jié)??鬃诱f:“上好禮,則民易使也。”(《論語•憲問》)上行下效,君好禮則民亦好禮,人人以禮讓為先,則國必治。
孔子致力振興“樂”。要以先王之樂影響世風(fēng),化導(dǎo)人民和美向善。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大伯》)這段話談的是如何使人成才,詩以吟詠明善惡,禮以習(xí)之明辭讓,樂以冶性情,蕩滌邪穢。朱熹《論語集注》引程子言:“古人之樂,聲音所以養(yǎng)其耳,采色所以養(yǎng)其目,歌詠所以養(yǎng)其性情,舞蹈所以養(yǎng)其血脈。”以此段文字來理解孔子“成于樂”三字,意義可明??鬃犹岢哐乓魳?,反對低俗音樂,他推崇舜時的《韶》樂,認為其“盡善盡美”,一次他在齊國聞《韶》樂,竟感“三月不知肉味”。他說:“樂則舞《韶》,放鄭聲。”(《論語•衛(wèi)靈公》)因鄭衛(wèi)的音樂非先王之樂,主淫亂,他提出禁絕“鄭聲”??鬃油砟昊氐紧攪?,致力于刪《詩》正樂的工作,古時,《詩》三千余篇,孔子精選三百零五篇,皆弦而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他自述到:“吾自衛(wèi)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孔子如此重視音樂,非為耳目之欲,亦是由于政治教化之目的,他說:“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音樂不僅在于鐘鼓樂器的演奏,而在于對人施以中正和美的教育,音樂可以移風(fēng)易俗,使天下歸于寧靜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