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美女西施的生平簡介
“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經(jīng)典傳說。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huán)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古代美女西施的生平簡介,希望大家喜歡!
西施的生平簡介
西施,名夷光,春秋時期越國人,今浙江諸暨苧蘿村人(今屬諸暨市城南苧蘿村)。同范蠡同卒于陶(定陶)。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天生麗質(zhì)。時越國稱臣于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謀復(fù)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于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xiàn)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吳滅后西施就失去了音信,關(guān)于她的結(jié)局有很多種,最有可能的是是被越王裝進袋子里拋入水中溺死。又聞“據(jù)說范蠡一是喜歡西施的美貌,二是怕勾踐像夫差除掉伍子胥一樣殺掉自己,就在吳國滅亡后掛印而去,帶著西施泛舟五湖,做生意去了。”
施夷光世居越國苧蘿(今浙江省諸暨市苧蘿村)。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苧羅山下臨浣紗溪,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西施天生麗質(zhì),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tài),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向吳國求和,勾踐入?yún)菫橘|(zhì)。釋歸后,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范蠡設(shè)計策,“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準備送于吳王,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tài)。”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于是,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步履、禮儀等。
西施發(fā)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xùn)練禮節(jié),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yǎng)有素的宮女,一舉手,一投足,均顯出體態(tài)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后,又給她制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宮,筑大池,池中設(shè)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筑“響屐廊”,用數(shù)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癡,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于走向-喪身的道路。
西施的結(jié)局
一、沉海說
傳說勾踐滅吳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后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傳說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贊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墨子·親士》篇提到,西施因為太美,結(jié)果被沉入江中,可見“太盛難守”云。
二、隱居說
這種說法也是十分風(fēng)行,最早它見于東漢袁康的《越絕書》。里面記載說,“吳亡后,西施復(fù)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應(yīng)麟的《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認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后,范蠡帶著西施隱居起來。明代的陳耀文《正楊》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絕書》認為西施跟隨范蠡隱居。
三、落水說
或許是善良的人們并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jié)局,于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jù),認為吳亡后西施回到故鄉(xiāng),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此說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jù)。
四、被殺說
這種說法可以說純粹來自傳說了。傳說吳王自刎而死時,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fā)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據(jù)《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shù)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tài),據(jù)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四個版本中,沉海說和隱居說流傳最廣,而且相關(guān)的證據(jù)資料也最多。
“沉海說”的理由是:
《墨子•親士》篇中說:“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其中“西施之沈”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她的死是因為她的美麗。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逸篇》中說:“越浮西施于江,令隨鴟夷而終。”《修文御覽》轉(zhuǎn)引《吳越春秋》有關(guān)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隨鴟夷以終。”明代楊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十八《范蠡西施》錄《修文御覽》所引《吳越春秋•逸篇》之文亦云:“吳王敗,越浮西施于江,令隨鴟夷以終。”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在文人墨客的許多詩詞中,也是對西施被沉江而死有很多的描繪。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氨?,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隱居說”的理由是:
東漢袁康的《越絕書》,它的記載是“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獻之于吳王。吳王大悅。”,這和《吳越春秋》類似,但結(jié)局不同,認為“西施亡吳國后,復(fù)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對于西施和范蠡隱居,古人的詩詞中也有很多描述。像李白的《西施》詩里就寫道:“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蘇軾的《水龍吟》詞里也寫道:“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
杜牧《杜娘詩》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
《辭?!?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苧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后,與范蠡偕入五湖。”
《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是同時代的作品,但在記載西施的結(jié)局上卻也迥異,這是西施結(jié)局出現(xiàn)不同版本的開端。至于以后歷代古詩詞0現(xiàn)西施結(jié)局的不同說法,均是以此為依據(jù)的以訛傳訛。筆者認為,確定“沉海說”與“隱居說”哪個更有道理,必須查閱更早些的作品,同時關(guān)鍵在于如何理解兩個概念:一是對《墨子》中“西施”的理解,一是對“鴟夷”的理解。
一是對“西施”的理解。“沉海說”認為,比《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更早的《墨子》里,明白地寫著“西施之沉”。從墨子的所處年代來看,他約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前376年,而越滅吳在公元前473年,墨子略晚而已。墨子出生并成長于春秋末期,即吳越故事的尾聲階段,又是緊鄰吳越的魯國人,或耳聞或目睹吳越故事的壯烈活劇,當是最權(quán)威的見證人。他的記載應(yīng)該是最接近歷史-的。但筆者以為,《墨子》中的西施是先秦知名度很高的一個美女,不僅《墨子》中提及,《莊子》、《孟子》、《韓非子》、《管子》中也都提到了西施,因此斷定這個西施跟吳越爭霸時的西浣紗圖施是不同的兩個人(詳見《西施虛實考》)?!队H士篇》寫道:“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其中提到的比干、孟賁、吳起,在司馬遷《史記》中都有記載,可以斷定歷史上都確有其人,以此推論,西施也應(yīng)該確有其人。但司馬遷在寫到與吳越爭霸相關(guān)的人與事時,卻只字不提西施,這就證明《墨子》中提到的西施不是吳越爭霸時的西施。
二是對“鴟夷”的理解。“鴟夷”是什么意思?“鴟夷”本指夏商時青銅所制的鳥形盛酒容器。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多用皮革制成袋囊以盛酒,但仍稱之為“鴟夷”。清人黎士宏《仁恕堂筆記》記載:“秦鞏間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為皮袋,大者受一石,小者受二三斗,俗曰混沌,即古之鴟夷。”所以鴟夷的意思就是用一整張牛羊皮做的皮袋。“沉海說”理解“越浮西施于江,令隨鴟夷而終”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后,越王把西施裝在皮袋里沉到江里去了。并繼續(xù)引證《吳越春秋•夫差內(nèi)傳》里面的記載:“吳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之器,投之于江中。”這段話中的“鴟夷”是伍子胥的代稱,伍子胥死后,被裝在鴟夷之器里投江。照此理解,延伸出西施是被越王獻給吳王的,吳亡后,越王把西施沉江,隨伍子胥去了,而不是隨范蠡泛舟五湖。但筆者依然以為,《吳越春秋》是野史,其所記并不是歷史的真實。以此為據(jù)并不可信。值得一說的是,這里的“鴟夷”,杜牧認為不作皮袋解釋,而指的是范蠡,因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范蠡亡吳后,“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筆者以為,以“鴟夷”借代范蠡是成立的,因為范蠡隱居,圖的是隱姓埋名,不讓越王追殺,他不可能取一個與西施之死、與伍子胥之死聯(lián)系在一起的“鴟夷”這樣醒目的名字。
西施故里之爭
西施故里位于諸暨市城關(guān)苧蘿村,為古代越國美女西施的故鄉(xiāng)。這個自古苧蘿村在哪里,以來就有“諸暨”和“蕭山”兩說。這諸暨指的是浙江省紹興市下轄的縣級諸暨市;而這蕭山指的是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諸暨與蕭山兩地相鄰。西施到底是哪兒的人呢?
千余年來,“諸暨”和“蕭山”兩說聚訟紛紜。歷代主流意見支持“諸暨說”,部分學(xué)者持“蕭山說”,代表人物是明代的來斯行、清代的毛奇齡和朱彝尊等,而其中又以清翰林院檢討、明史館纂修官毛奇齡的觀點影響最大。毛的依據(jù)是《后漢書?郡國志》劉昭的注釋:“蕭山西施之所出”,但眾多學(xué)者認為劉注有誤,不足信。
1979年,蕭山教師王瑋常公開發(fā)表文章《西施出蕭山》,再次公開提出西施的出生地在蕭山的觀點。一石擊水,波濤涌起,一場歷時7年、范圍涉及全國的爭論由此拉開序幕:西施故里在諸暨還是在蕭山?王瑋常的依據(jù)還是毛奇齡的觀點,其佐證是蕭山臨浦的遺跡。他的文章發(fā)表后,諸暨的陳侃章、楊士安、劇作家何曾武和別號“西施的情人”的南開大學(xué)中文系畢業(yè)的阮遜等人立即寫文章進行反擊,并查縣志,到蕭山臨浦尋訪。當時蕭山西施廟的和尚阿寶師傅向他們介紹了西施殿的來歷:
西施赴吳國經(jīng)過蕭山臨浦,在此留有遺跡,后來有一年發(fā)大水,江上漂來許多木頭,上刻‘西施’兩字,百姓認為西施留戀臨浦,要到此享受香火,就為其雕像,造西施廟。此后的臨浦就留下了西施殿、浴美施閘、苧蘿亭等遺跡。由此看來,西施泛舟赴吳,蕭山臨浦只是第一站,她在此停舟沐浴,流連再三,方解纜登程。
西施故里之爭引發(fā)之后,蕭山臨浦想把火車站改名為西施火車站,并向鐵道部提出申請,鐵道部沒批準。與此同時,何曾武等人請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傅維安教授在諸暨火車站創(chuàng)作西施塑像,還刷新了浣江邊王羲之所題的‘浣紗’兩字的摩崖石刻。”
在不斷的查資料、寫文反擊對手的過程中,阮遜和何曾武都發(fā)現(xiàn),西施的史料非常豐富,何曾武是縣越劇團的編劇,阮遜也長于寫作,他們決定把西施搬上舞臺。 1979年底,他們合作的大型越劇《西施》創(chuàng)作完成,1980年由縣越劇團搬上舞臺。
1982年,由縣文化局牽頭,他們又合編出版了《西施》一書,這是解放后我國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全面介紹西施的書。從此一發(fā)而不可收,他們合作的大型越劇《西施與范蠡》在省里得獎,并收入《中國越劇大典》中。1994年阮遜又創(chuàng)作了越劇《西施斷纜》晉京演出,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文化部文華獎。
一直到了1986年,姜亮夫、蘇步青、陳橋驛等著名專家站出來寫文章聲援、肯定“諸暨說”,這場爭論才告一段落??磥?,到現(xiàn)在為止,人們普遍認可的,西施還是浙江諸暨人。
猜你喜歡:
中國古代美女西施的生平簡介
上一篇:古代美女王昭君的出生地
下一篇:四大美人之王昭君的生平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