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杜牧《長安秋望》主要內(nèi)容
《長安秋望》是唐代杰出詩人杜牧登上高樓鳥瞰整個長安時所創(chuàng)的一首詩。描寫長安周邊秋高氣爽的景色,表現(xiàn)了詩人高蹈絕俗、明凈開闊的襟懷。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可千萬別錯過了這篇文章哦!
作品原文
長安秋望⑴
樓倚霜樹外⑵,鏡天無一毫⑶。
南山與秋色⑷,氣勢兩相高⑸。
【注釋】
?、徘锿涸谇锾爝h(yuǎn)望。
?、埔校嚎恐?,倚立。霜樹:指深秋時節(jié)的樹。外:之外。指樓比“霜樹”高。
?、晴R天:像鏡子一樣明亮、潔凈的天空。無一毫:沒有一絲云彩。
?、饶仙剑褐附K南山,在今陜西西安南。秋色:晴高氣爽的天空。
?、蓺鈩荩簹飧?。喻終南山有與天宇比高低的氣概。
【譯文】
樓閣倚在經(jīng)霜的樹林外,天空如明鏡無纖云一毫。
峻拔的南山與清爽秋色,氣勢互不相讓兩兩爭高?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年難確定,以大中四年(850)杜牧在長安,且多詠長安景色,故應(yīng)是詩人晚年居住在長安所作。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為吏部員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請求外放湖州刺史,連上三啟,終于應(yīng)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認(rèn)為,杜牧請求外放并不僅僅是經(jīng)濟原因,而是不滿意朝政,認(rèn)為自己無法在朝中有所作為。
【名家點評】
宋代陳師道《后山詩話》:世稱杜牧“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為警絕。而子美才用一句,語益工,曰“千崖秋氣高”也。
宋代陳知柔《休齋詩話》:予初喜杜紫微“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語,已乃知出于老杜“千崖秋氣高”,蓋一語領(lǐng)略盡秋色也。然二家言巖崖間秋氣耳,猶未及江天水國氣象宏闊處。
清代翁方綱《石洲詩話》:詩不但因時,抑且因地。如杜牧之云:“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此必是陜西之終南山。若以詠江西之廬山、廣東之羅浮,便不是矣。
作品鑒賞
這是一曲高秋的贊歌。題為“長安秋望”,重點卻并不在最后的那個“望”字,而是贊美遠(yuǎn)望中的長安秋色。“秋”的風(fēng)貌才是詩人要表現(xiàn)的直接對象。
首句點出“望”的立足點。“樓倚霜樹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強調(diào)自己所登的高樓巍然屹立的姿態(tài);“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經(jīng)霜后的樹,多半木葉黃落,越發(fā)顯出它的高聳挺拔,而樓又高出霜樹之上,在這樣一個立足點上,方能縱覽長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領(lǐng)略它的高遠(yuǎn)澄潔之美。所以這一句實際上是全詩的出發(fā)點和基礎(chǔ),沒有它,也就沒有“望”中所見的一切。
次句寫望中所見的天宇。“鏡天無一毫”,是說天空明凈澄潔得象一面纖塵不染的鏡子,沒有一絲陰翳云彩。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這種澄潔明凈到近乎虛空的天色,又進(jìn)一步表現(xiàn)了秋空的高遠(yuǎn)寥廓,同時也寫出了詩人當(dāng)時那種心曠神怡的感受和高遠(yuǎn)澄凈的心境。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第三句轉(zhuǎn)筆寫到遠(yuǎn)望中的終南山。將它和“秋色”相比,說遠(yuǎn)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氣勢,象是要和高遠(yuǎn)無際的秋色一賽高低。
南山是具體有形的個別事物,而“秋色”卻是抽象虛泛的,是許多帶有秋天景物特點的具體事物的集合與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擬。而此詩卻別出心裁地用南山襯托秋色。秋色是很難描寫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對秋色有不同的觀賞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蕭瑟,有的取其明凈澄潔,有的取其高遠(yuǎn)寥廓。這首詩的作者顯然偏于欣賞秋色之高遠(yuǎn)無極,這是從前兩句的描寫中可以明顯看出的。但秋之“高”卻很難形容盡致(在這一點上,和寫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別是它那種高遠(yuǎn)無極的氣勢更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在這種情況下,以實托虛便成為有效的藝術(shù)手段。具體有形的南山,襯托出了抽象虛泛的秋色,詩人通過“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的詩句,不但能具體地表現(xiàn)出“秋色”之“高”,而且寫出了它的氣勢、精神和性格。
這首詩的好處,還在于它在寫出長安高秋景色的同時寫出了詩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寫意畫。高遠(yuǎn)、寥廓、明凈的秋色,實際上也正是詩人胸懷的象征與外化。特別是詩的末句,賦予南山與秋色一種峻拔向上的動態(tài),這就更鮮明地表現(xiàn)出了詩人的性格氣質(zhì),也使全詩在躍動的氣勢中結(jié)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晚唐詩往往流于柔媚綺艷,缺乏清剛遒健的骨格。這首五言短章卻寫得意境高遠(yuǎn),氣勢健舉,和盛唐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有神合之處,盡管在雄渾壯麗、自然和諧方面還不免略遜一籌。
猜你喜歡:
唐朝詩人杜牧《長安秋望》主要內(nèi)容
下一篇:唐代詩人李白子夜吳歌主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