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離開紫禁城的原因是什么
溥儀是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皇帝,那么你了解溥儀離開紫禁城的原因是什么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溥儀離開紫禁城的原因,希望能幫到你。
溥儀離開紫禁城的原因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后,清王朝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雖然說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并沒有徹底消滅帝制,在北京紫禁城中還有清朝的勢力存在,溥儀仍舊作為皇帝。
在紫禁城內,溥儀仍舊還有自己的小朝廷,但是溥儀離開紫禁城的日子也不遠了,馮玉祥是著名的愛國將領,他一心想要推翻帝制,他認為中華民國應該和封建帝國徹底斷絕聯系。
1917年的時候,張勛帶著辮子軍進入北京企圖復辟帝制,馮玉祥主動請命,參加討伐,他主張讓溥儀離開紫禁城,但是當時他只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官,沒能完成這個愿望。但是馮玉祥一直沒有放棄心中的這個想法,隨著國民政府對紫禁城的管轄權力越來越大,紫禁城內的守衛(wèi)也被換成了民國的軍隊。中華民國十三年的時候,宣布廢除帝號,讓溥儀離開故宮,交出國璽。
條例的頒布溥儀并不知曉,當內務大臣慌慌張張跑來告訴溥儀這個消息的時候,溥儀大吃一驚,聽到要讓自己簽合約,趕忙看了內容,發(fā)現并沒有自己想的那么可怕,只是時間有些倉促,他讓紹英出去商議。他召集大臣商議,救國討論出來的結果是本來清室就應該移居頤和園,只是當時國民政府一直沒有落實這件事,結果現在到了離開紫禁城的時候了。雙方協(xié)商之后,商議先把物品保留起來,讓溥儀先遷出去。
溥儀離開紫禁城后,傳國玉璽被送到國務院馮玉祥隨后發(fā)電告知天下,交代驅逐溥儀離開紫禁城的理由。
溥儀我的前半生的內容
《我的前半生》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所著的一本對自己前半生的人生進行總結的一般自傳式的圖書,是對清朝歷史記載的一首資料,具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這本書記載了溥儀跌宕起伏的前半身,記載了一從皇帝到普通人的故事。
《我的前半生》是溥儀在撫順戰(zhàn)犯看管所的時候所著的一本書,這本書有很強的自省意味,一直以來都是一本非常暢銷的圖書。1945年,蘇聯對日本宣戰(zhàn),日本戰(zhàn)敗后,偽滿洲國也就隨著傾覆了,溥儀這個時候就想跟著日本人逃到日本,但是卻被蘇聯紅軍給抓住了。后來溥儀和其他偽滿洲國的戰(zhàn)犯一同被移交給了中國政府。后來毛主席發(fā)表講話,認為對溥儀等人要逐步改造而不是簡單處決,于是溥儀就被關押到了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溥儀就是在這里反省了自己的前半生,在這里認真改造,有空的時候還寫寫書,他甚至還把監(jiān)獄當成了自己的家。
溥儀的人生是那個特定時代的一個縮影,所以從這本自傳中我們能夠清晰的看見,在這個時代的大背景下面,末代皇帝的人生。而這樣動蕩的人生不僅僅體現在皇帝身上,更是當時每個普通百姓的遭遇。所以說溥儀的這前半生,凝聚的都是時代變遷的印記。但是這也不能掩飾書中溥儀一些思想轉變混亂的缺點,還有對史實方面的敘述錯誤。但是因為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重視,在20世紀六十年代《我的前半生》得以出版。
溥儀最愛的女人
愛新覺羅·溥儀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他的一生,先后有一位皇后,一位妃子,兩位貴人和一位妻子,溥儀身邊有真么多女人,那么他的婚姻生活是怎樣的,他最愛的女人又是誰呢。
溥儀最愛的女人譚玉齡
祥貴人譚玉齡在自己17歲的時候獨自一人來到長春,溥儀與她結婚,并成為溥儀一生最愛的女人,為什么說溥儀對譚玉齡情有獨鐘呢,溥儀最愛的女人這個頭銜又是依據什么判斷出來的呢。
1922年13歲的文秀在正宮皇后婉容前一天和溥儀完婚成為淑妃,但是作為淑妃的文秀并沒有生活的很快樂,因為婉容受西式教育,主張一夫一妻,文秀一直所謂被動一方,直到1931年,她做出了與溥儀離婚并訴之法律的決定。
1937年,婉容被打入冷宮,為了報復婉容,溥儀和當時北京中學念書的譚玉齡結婚,譚玉齡年輕漂亮,又很賢惠,深受溥儀喜愛,溥儀和譚玉齡的關系很好,經常一起散步。譚玉齡理解溥儀的處境。她的出現,對溥儀來說無疑是一縷和煦的春光。
譚玉齡憑借細心和體貼成為溥儀最愛的女人,譚玉齡和溥儀結婚五年就因病去世,在譚玉齡生病的時候,溥儀一直陪在她身邊,為了紀念自己最愛的女人,溥儀身上常帶著一個鹿皮夾,里面有譚玉齡的照片,照片的另一面,溥儀親筆寫下的我親愛的玉齡,這張照片一直陪伴溥儀到最后。
判斷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愛的多深,不是說給她多少多少好處,官爵,而是讓她永遠陪在身邊,譚玉齡就是溥儀最愛的女人。
猜你喜歡:
1.近代著名國學大師
2.讀后感1500字
4.清朝皇帝排序
溥儀離開紫禁城的原因是什么
下一篇:溥儀《我的前半生》的內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