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奴制造成的社會危機是什么
俄國在以勞役制為主要剝削形式的地主莊園經(jīng)濟基礎上建立的經(jīng)濟、法律制度。農民被束縛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處于社會最低層,是為農奴。下面學習啦小編帶來的農奴制造成的社會危機是什么。
農奴制造成的社會危機介紹
農奴制所造成的社會危機是爆發(fā)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
據(jù)沙俄政府統(tǒng)計,1826-1854年,共發(fā)生了709次農民起義,平均每年達24次以上。沙皇政府的警察局長在給沙皇的報告中驚恐地說:“農奴制度是國家腳下的火藥庫。”
為了挽救農奴制,并擴展在歐洲的霸權,沙俄政府于1853年10月向土耳其開戰(zhàn),發(fā)動了克里米亞戰(zhàn)爭。結果反被德法聯(lián)軍打得大敗。戰(zhàn)爭不僅沒能挽救農奴制的危機,反倒給農民們帶來了更多的災難,進一步暴露了農奴制與沙皇專制政體的腐朽性。農民的反抗行動顯得更為頻繁。據(jù)統(tǒng)計,1858年全國農民暴動發(fā)生了86次,1859年多達90次,1860年更增加到108次。
農奴制是封建社會中封建領主在其領地上建立起來的剝削奴役農奴的經(jīng)濟制度。由于被剝削的主要對象是農奴,故名又稱封建領主制。在這種制度下,少數(shù)封建領主或農奴主占有土地、山林、草原和河流等絕大部分生產資源,并部分占有農奴;農奴從農奴主手中分得一塊份地,作為代價他們必須無償耕種領主土地,服各種勞役,并上繳大部分勞動產品。農奴制的基本特征是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于農奴主。而農奴主則利用這種人身依附關系,對農奴實行超經(jīng)濟的強制剝削。農奴制的地租形式主要是勞役地租,輔以少量的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
農奴制,又稱封建領主制。是少數(shù)封建領主或農奴主占有大部分生產資料,并部分占有農奴;農奴服各種勞役,并上繳大部分勞動產品。農奴制的基本特征是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而農奴主則利用這種人身依附關系,對農奴實行超經(jīng)濟的強制剝削。
典型的農奴制產生于中世紀的歐洲。它是在羅馬奴隸制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而直到19世紀,俄國和印度仍保持著農奴制。這些地區(qū)的農奴與農村公社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農奴制,學術界看法不一。民主改革前,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約有400萬人生活在農奴制下。最為典型的是西藏的農奴制和西雙版納傣族封建領主制。中國西藏地區(qū),于1959年實行民主改革時,徹底消滅了農奴制。
14世紀,隨著莫斯科公國政治和經(jīng)濟實力的增強,外來騷擾減少,俄國的封建經(jīng)濟出現(xiàn)較快的發(fā)展。1649年,沙皇阿歷克謝·米哈依洛維奇頒布《法典》,規(guī)定農民不論逃亡多久,只要被找到,就必須連同其家屬和全部財產都歸還原主。《法典》從法律上確立了俄國的農奴制度,標志著俄國農奴制的形成。農奴制束縛了人們的自由勞動力,阻礙了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是俄國落后的原因。
克里米亞戰(zhàn)爭慘敗后,沙皇尼古拉一世憂郁而病死。新上臺的亞歷山大二世迫于內外交困的形勢,決定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相繼設立了中央和歐洲部分各洲的特別委員會,起草農奴制改革的草案。委員會都由沙皇官吏與貴族代表組成。這伙人并不支持改革,長期爭論不休,改革草案難產。這時,農民起義的浪潮日益高漲,沙皇感到了燃眉之急。他在國務會議上憂心忡忡地說:“今后的任何拖延都會有害于國家。”亞歷山大二世的驚惶和敦促,才使起草工作得以加快進行,草案終于拋了出來。1861年3月3日,沙皇正式批準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并簽署了關于廢除農奴制的特別宣言。
法令規(guī)定了農民有人身自由,地方不得買賣或交換農奴;農奴在獲得人身自由時,在交付大量贖金的條件下可以從地主那里領得一份土地。但,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很不徹底。它仍維護著地主的利益,保留著農奴制殘余,贖金更是對農奴的殘酷掠奪。所以農民起義繼續(xù)前仆后繼。1861-1863年,農民起義就達兩千次以上。不過,廢除農奴制為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勞力、市場和資金,是封建君主制向資產階級君主制轉變過程中向前邁進的一大步。
俄國農奴制改革成功原因
經(jīng)常將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三個運動進行比較,因為這三個國家都是從封建專制制度向西方學習,但是最終的結局是不同的。俄國農奴制改革成功原因是我們值得思考和借鑒的。
都知道,任何改革都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不可能只改動社會的某個層次,其他層面的改革都需要同步進行,相互配套。俄國農奴制改革算是比較成功的一次改革,因為最后改革給俄國沙皇統(tǒng)治帶來了新的機遇,并且給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契機,社會矛盾暫時得到緩解,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明顯進步。
那么,不禁要問,俄國農奴制改革成功原因是什么,首先,必須認識到,任何改革都需要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逆潮流而行的改革最終會遭到歷史的拋棄。同時還需要認識到,俄國農奴制改革,是由于農民的多次大規(guī)模的起義,要求改變現(xiàn)狀,進行改革,是有一定的群眾基礎的。
并且能夠得到基層民眾的支持,因為改革的措施總體對他們是有利的,并且在沙皇的強力說服下,農奴主也表示愿意退步,讓出一部分土地,給農民以自由之身,所以改革進行的比較順利,成果的體現(xiàn)也是很明顯的。改革如果得不到最高權力者的大力支持,是很難繼續(xù)推行下去的,再者就是需要強大的群眾基礎,能夠讓基層民眾分享到改革果實。
俄國農奴制改革背景
19世紀前中期,資本主義逐漸在俄國農奴制社會中發(fā)展起來。同時,俄國城市人口普遍增加,人民對糧食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但是俄國糧食的生產量遠不及國內外市場的需求量。
為了提高產量,許多地主開始采用機器替換手工操作,改進耕作制度并雇傭勞動者。在當時的俄國,大工廠逐漸將手工工場替代,自由雇傭勞動逐漸將農奴勞動替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已呈現(xiàn)瓦解之勢。這是由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而形成的必須打破農奴制束縛的局勢。
1853~1856年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失敗,將農奴制度的腐朽徹底暴露在人們面前。這場戰(zhàn)役使俄國陷入內憂外患的處境,一時間民怨沸騰,進一步加深了農奴制的危機,階級矛盾愈演愈烈。
但是,究竟是以革命還是改革的形式,是當時斗爭的矛盾所在。以農民利益為主的革命民主派堅持用革命方式來廢除農奴制,而代表貴族地主利益的自由派則試圖用改進舊制的辦法廢除農奴制。在當時的俄國,已漸漸有以革命方式廢除農奴制的趨勢,但是,農民運動最后并沒有掀起革命的浪潮。
在1858~1860年期間,共爆發(fā)農民暴動和起義近290次。但是由于當時俄國并沒有形成足以推翻農奴制度和專制制度的革命力量,因此最終是由沙皇政府自上而下進行廢除農奴制的改革,并于1861年正式廢除農奴制。這就是俄國農奴制改革背景。
猜你感興趣:
農奴制造成的社會危機是什么





上一篇:俄國的第一位沙皇簡介
下一篇:農奴制改革失敗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