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民族的形成及法國認同危機的根源是什么
法蘭西民族是指法國主體民族。另有部分居住在美國、意大利、比利時及加拿大等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法蘭西民族的形成及法國認同危機的根源是什么,一起來看看吧。
法蘭西民族的形成及法國國家認同危機的根源介紹
法國的確正在遭遇某種國家認同危機。2001年,在法國舉行了一場法國與阿爾及利亞的足球比賽,當《馬賽曲》在球場奏響的時候,法籍阿爾及利亞裔球迷的噓聲蓋過了國歌聲。比賽過程中,這些球迷揮舞的也是阿爾及利亞的星月旗而不是象征自由、平等、博愛的三色旗。今年11月15日,當阿爾及利亞獲得2010年世界杯入場券的時候,這一幕又再次上演。2005年10月,3個非洲移民后裔因躲避警察盤查而躲入變電站內部,造成兩人死亡。該事件引發(fā)遍及法國全境的大規(guī)模族群騷亂。除了移民問題外,法國國家認同危機還表現(xiàn)為少數族群的分離主義運動,如科西嘉獨立運動,族群意識不斷增強的巴斯克、加泰羅尼亞和洛林問題等。這些事件一方面表明法國實施多年的多元文化政策正面臨巨大挑戰(zhàn),另一方面也說明法國國家認同的根基——對法蘭西民族獨特性和整體性的認同——已經發(fā)生動搖。
法國國家認同危機的歷史根源
當代法國國家認同危機的根源首先存在于其民族意識形成的歷史過程中。法蘭西民族一直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著稱于世;以其自由、平等、博愛的現(xiàn)代社會價值發(fā)源地身份傲視全球。在法國人的民族想像中,法蘭西民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紀高盧人抗擊羅馬凱撒大帝的征掠,還可以追溯到496年法蘭克國王克勞維斯接受洗禮,也可以追溯到百年戰(zhàn)爭期間為獨立自由而抗爭的圣女貞德。但是作為一種現(xiàn)代指向的民族概念,法蘭西民族的形成要比法蘭西的歷史晚許多。英國當代著名學者霍布斯鮑姆認為,法國人是在作為現(xiàn)代國家的法國出現(xiàn)之后才形成的。
一般認為,現(xiàn)代民族主義最早萌芽于1789年法國大革命期間,現(xiàn)代法蘭西民族的形成也由此開始。因為大革命讓法國人拋棄了中世紀時期對地區(qū)和領主的認同、對君主的效忠,形成了對法律和主權的現(xiàn)代國家認同。
首先,大革命期間實現(xiàn)了對絕對王權時期“朕即國家”觀念的顛覆。法國大革命最重要的領導人之一西耶斯在大革命期間出版了兩本富有影響力的小冊子——《論特權》和《第三等級是什么》。書中提出,主權屬于國民,一切公共權力來自于國民意志。該主張直接喚起了第三等級與以國王為首的封建特權等級的決裂,推動了國民議會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廢除?!度藱嘈浴犯侵苯由昝髦鳈嗟谋驹耐杏趪瘢魏螆F體、個人都不得行使主權所未明白授予的權力。包含于主權在民思想之內的自由、平等、博愛精神,成為大革命期間法國民眾共同的價值追求。
其次,大革命期間建立和完善了法國現(xiàn)代國家制度,并以此為基礎推動了法國族群整合。早在重商主義時期,在法國重臣柯爾伯的推動下,法國已經開始了經濟整合的過程,如頒布《商事敕令》,在全國建立包稅區(qū)實現(xiàn)統(tǒng)一稅制,建立警察制度以輔助工商管理等。但是系統(tǒng)的國家制度建設是在大革命期間開始的。大革命期間,在外部軍事威脅下,建立高效率的中央集權式政府成為當時法國的唯一選擇。為此,政府編撰了《拿破侖法典》,建立了統(tǒng)一的法律體系,將行政機構置于中央集權管理之下;建立更有效率的征兵和常備軍制度,促成了國民軍隊觀念的形成;建立了現(xiàn)代金融管理制度,國民經濟進一步得到整合。
此外,大革命還推動了法語圈的擴大。大革命時期,許多宣傳冊子都是用法語書寫的。在軍事領域,出于軍令暢通的需要,要求所有士兵都要使用法語。國民教育體系也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建立的。盡管法語的普及一直到19世紀末期隨著大眾教育的進行才最終完成,但是大革命期間法語的使用范圍已經足以推動一個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大革命還創(chuàng)建了法蘭西民族和國家的象征符號和儀式,三色旗和《馬賽曲》都是在此期間形成,并通過國家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攻占巴士底獄的7月14日,也成為法國的國慶日。
保守主義的鼻祖柏克曾這樣評價大革命對法蘭西民族意識的影響:“你們的立法家在一切事情上都是嶄新的,他們是第一個把共和國建在賭博之上的,并把這種精神注入其中,如同它那性命攸關的呼吸一樣。這些政治的宏偉目標就是要使法國變形,從一個偉大的王國變?yōu)橐粋€大賭場;把它的居民變成一個賭徒的民族。”實際上,大革命并沒有把法蘭西變成一個“賭徒的民族”,卻把它變成了一只“驕傲的雄雞”。
在革命中浴火重生的法蘭西民族具有強烈的集權偏好,與英美的個人自由主義分權傾向形成了鮮明對比。集權偏好在雅各賓專政時期達到頂點,表現(xiàn)在民族問題上即是對當時的少數族群進行強制同化,如否認少數族群的存在,禁止使用法語之外的語言等。因此,強調法蘭西民族和國家整體性認同,否認族群多元化存在的主張也被稱為“雅各賓主義”。
大革命以后,雅各賓主義一直是法國民族主義的主流,法國人也認為自己是“一國、一族、一語言”。對法蘭西民族同一性的極端強調最終培養(yǎng)出一種沙文主義式民族意識,即為了在國家范圍內盡可能尋求共性和凝聚力,對少數族裔和外來移民的特殊要求采取漠視甚至否認的做法。哈維認為,對法國來說,采取這樣一種路徑“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代價是非常低的,他們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卻獲得一個民族”。但是,對少數族群文化的漠視或否認并不等于他們不存在。因此,沙文主義民族意識在讓法蘭西民族感到自信、驕傲的同時,也埋下了族群分裂的禍根。在族群意識不斷高漲的今天,它最終通過上述國家認同危機表現(xiàn)出來。
勒龐現(xiàn)象與法國認同危機的社會根源
2002年,以排外主義、種族主義著稱的極右翼勢力國民陣線候選人勒龐在法國總統(tǒng)選舉第一輪投票中獲得高票支持,僅次于當時右翼政黨保衛(wèi)共和聯(lián)盟候選人希拉克,并擠掉呼聲甚高的社會黨候選人若斯潘,引起當時國際社會一片嘩然。此后,極右翼勢力在各國的抬頭,也被稱為“勒龐現(xiàn)象”。
極右翼勢力獲得大量民眾支持,實際上是法國國家認同危機的另一種表現(xiàn)。它表明,法國人與外來移民之間的裂隙在不斷增大,這是法國人對長期以來存在的各種社會問題表示不滿的集中爆發(fā)。法國經濟經歷戰(zhàn)后輝煌的30年之后,從上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進入緩慢增長期,失業(yè)成為上世紀80年代以來困擾法國政府最大的問題。在法國,15歲至24歲的年輕人中,失業(yè)率接近25%,位居歐洲第二位。高失業(yè)率讓法國人把原因歸咎到持續(xù)涌入的外來移民頭上。實際上,外來移民同樣也面臨著失業(yè)問題。2005年,法國25歲至54歲的全體移民失業(yè)率為18%,移民男性失業(yè)率為15%,移民女性失業(yè)率為22%,均超過全國失業(yè)率(10%)。過高的失業(yè)率使得外來移民的犯罪率一直比較高。結果,在法國人眼里,移民又成為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進一步增加了他們的排外情緒。
引發(fā)極右翼勢力興起的另外一個因素與歐盟有關。開始步入深水區(qū)的歐盟一體化進程與法國傳統(tǒng)的共和觀念發(fā)生沖突,引發(fā)法國人對保持自身傳統(tǒng)特殊性和文化安全的擔憂。不斷惡化的經濟形勢也讓一些法國人認為,倡導自由競爭的歐盟會沖擊到法國經濟,危及法國注重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的法蘭西模式;對歐盟經濟落后成員國的補貼會降低法國人的生活水平;歐盟東擴會導致更多的東歐勞工進入法國,進一步加劇法國的失業(yè)狀況。
法國兩大主流政黨長期以來在解決這些社會問題上建樹無多,引起法國民眾的極大不滿。相似的政綱也讓選民失去了參與選舉的動力,他們認為候選人沒有說出人們想說的話,沒有分擔人們的憂慮。因此,當勒龐喊出“法國人的法國”、“法國人優(yōu)先”的口號時,引起許多人的共鳴也就不足為奇了。
游移在雅各賓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之間
日益嚴重的國家認同危機和不斷增加的國內外多元化的壓力,使得法國在民族整合問題上不得不作出調整,采取更為靈活開放的族群融合策略。
最先作出調整的是世俗化的統(tǒng)一性原則。所謂世俗化的統(tǒng)一性指的是根據自由平等和政教分離原則,將宗教嚴格限定在私人領域,公共領域不得進行任何宗教活動,以免影響到他人的權利。該原則是雅各賓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從1918年開始,在阿爾薩斯和洛林部分地區(qū)開始實施一項支持不同宗教的特殊政策,包括對神職人員和公立學校進行宗教教育提供補貼。1972年,法國修訂了《戰(zhàn)斗團體和私人武裝禁止法》,增添了反對種族、宗教歧視的內容。
調整的另外一個方面,是開始對地方少數族群文化進行保護。1951年,法國通過了《戴克索恩議案》,允許在一些特定地區(qū)可以教授巴斯克、加泰羅尼亞、奧克和布列塔尼等語言。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法國的少數族群可以給他們的孩子取外國或符合當地傳統(tǒng)的名字。為了回應少數族群對民族文化保護的要求,1981年到1986年間,法國采取了許多促進族群多元化的措施,如為保護和發(fā)展地域性少數族群文化和非地域性少數族群文化提供大量財政資助,包括為使用這些族群語言的出版物、電影和音樂提供補貼;在不同教育層次開展少數族群語言的教育,并培養(yǎng)相關教師;資助多元文化社區(qū)和研究項目;推動各種類型的族群文化活動等。
遵照平等博愛的共和精神,在外來移民準入問題上法國一直采取比較寬松的政策。但是長期以來,法國對外來移民同樣采取雅各賓主義的族群整合政策,結果引發(fā)了一系列法國人與外來族裔之間的沖突。為了推動移民更好地融合到法國主流社會,法國政府于1989年特別設立了高等整合委員會,1991年設立社會事務和整合部,2007年成立移民、整合、國家認同與共同發(fā)展部,以幫助移民來源國發(fā)展,加強移民控制,促進移民整合。從1998年開始,法國放松對移民后代的歸化限制,規(guī)定16歲到18歲的移民后裔不經過父母允許即可申請獲得法國國籍。
上述多元主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法國族群矛盾,促進了少數族裔文化的保護和發(fā)展。但是,在法國人心中,雅各賓主義的民族意識一直根深蒂固,法蘭西民族的傲慢和對民族整體性的強調并沒有因多元文化政策實施而減弱,其民族整合政策游移在雅各賓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之間。在放寬對少數族裔語言使用的同時,法國于1975年通過了《巴—洛里奧爾法》,強制要求在諸多領域使用法語;1992年,針對使用少數族裔語言的擔心,通過憲法修正案確認共和國的語言是法語,拒絕《歐洲憲章》關于保護少數族裔語言的條款;2004年通過一項爭議極大的法案《面紗頭巾法案》,嚴禁在公共場所配戴明顯的宗教標志,包括穆斯林頭巾、猶太教小帽、_的大型十字架等。這一規(guī)定引起穆斯林移民的極大不滿,認為是對其宗教信仰的嚴重歧視。一些歐美國家也認為,法國的這一做法涉嫌侵犯公民宗教信仰自由。
族群多樣性存在的客觀現(xiàn)實和歐盟一體化的發(fā)展,決定了法國只能發(fā)展多元文化認同,雅各賓主義的民族意識只會導致更嚴重的認同危機。如何在自由、平等、博愛的共和傳統(tǒng)與保護少數族裔文化之間達致協(xié)調平衡,將是法國構建多元文化認同的難點所在。
猜你感興趣:
1.法國人的談判風格
2.法國歷史文化介紹
3.法國的談判風格
6.戴高樂的簡介
法蘭西民族的形成及法國認同危機的根源是什么
上一篇:法國大革命的特點是什么
下一篇:法國語言的變遷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