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和佛教的相同點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印度卻盛行著印度教,印度教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印度教和佛教的相同點,一起來看看吧。
印度教和佛教的相同點介紹
在婆羅門教的圣典中,記載種姓制度中的婆羅門是由梵天的口生出,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分別由梵天的雙臂、兩腿及足下生出。種族之間不能通婚,而且只有前三種姓才有資格加入婆羅門教。這種在種姓制度下形成的種族歧視,直到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提出“四姓平等”的主張,才給數(shù)千年來被奴役的印度人民帶來光明。
佛陀處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并不贊成婆羅門教的種族制度。雖然他本身是剎帝利的王族,但他并不想用剎帝利的權威去統(tǒng)治人民,壓迫人民。相反的,佛陀用慈悲平等的真理,毅然的向階級森嚴的社會宣戰(zhàn)。所以他在菩提樹下成道時,宣說了“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平等主張,告知當時受到種族制度壓迫的人民:命非天定,即使上天也沒有辦法使我們成為販夫走卒,今天我們之所以會有這些差異,都是由于自己往昔身口意的造作,沒有誰能夠主宰我們,能主宰我們的,還是我們自己。既然是由我們自己種種的造作,成為�種植煌?腦庥觶?簿兔靼椎母嫠呶頤牽?鈧嬙蚍?揮興?�“固定的”、“不能改變的”,或是“永恒存在的”因素,一切事物皆在剎那剎那中變化。因此,其本質(zhì)是“空性”的,不可能永遠是同一種族,四姓人民皆是平等的。
所以,首陀羅不可能永遠是首陀羅,婆羅門也不可能永遠是婆羅門。例如:優(yōu)婆離本是一個首陀羅族中的剃頭匠,后來在佛陀的弟子中被尊為是十大弟子中的持戒第一。摩登伽女是首陀羅族中的一名賤民,她為了愛戀阿難的美貌,受佛陀的感化出家,而后證得阿羅漢。尼提原是首陀羅族中的一名糞夫,出家后精進,證得羅漢果。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分別是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的舍利弗和目犍連,原是婆羅門教的領袖,因聽聞佛陀所說法:“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皈依佛陀的座下,并證得大阿羅漢的果位。
此外,印度教吸收了許多佛教的習慣和信仰,如果沒有佛教,印度教永遠不會有當前的狀態(tài),誠如圣雄甘地所說,佛教給予印度教新的生命、新的意義、新的解釋。譬如印度教過去認為殺羊宰馬,甚至殺人做為祭神供養(yǎng)的犧牲品,自己便可以獲得幸福,后來由于佛教業(yè)力思想的主張,使他們以不殺生為第一美德;又德拉維達地區(qū)的寺院組織和僧侶戒律以及在商羯羅的哲學中,和在純宗教范圍以外的印度邏輯學的發(fā)展中,也都同樣可以發(fā)現(xiàn)到佛教對印度教的影響。
從以上的論說,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佛教的教義是超越其他宗教的。印度教傳統(tǒng)以來的天神信仰,終究無法解決人類身心的苦惱束縛,獲得究竟解脫,反而在恪守嚴格的種姓制度中,泯滅了眾生既有的平等尊嚴。而佛教則著重開發(fā)自我內(nèi)心的覺性,這個“覺性”窮究至極,即是佛性的完成。所以佛教主張: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這種平等的對待,來自于佛陀覺悟到:宇宙萬法都在緣起之中,彼此互為因緣,就像因陀羅網(wǎng),一一網(wǎng)珠映現(xiàn)無量光彩,無量光彩又同時攝于一網(wǎng)珠中,彼此互相交攝,重重無盡。所以,沒有一法能單獨生起,法與法之間是同體而共生的。此緣起無自性的道理,與印度教“梵我”為永恒的主張,是截然不同的。
了解緣起無我之理,則知萬物一體,我即眾生,眾生即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若能彼此尊重、包容,便能進一步發(fā)展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乘菩薩思想,是為佛教真精神所在。
印度教的神祇
在有印度教神祇的圖畫上,多見舞蹈狀的濕婆、毗濕奴以及象神Ganesha。
在印度人的眼中,生和滅,都是世界不可或缺的過程,宇宙就是在不斷地創(chuàng)生和毀滅中得到永恒的。因此,三位主神的力量是均衡的,共同支撐著整個世界,缺一不可。
印度所經(jīng)歷的一些動亂換上任何其他國家就會亡國,但印度卻能大難不死。似乎這一切都符合印度教神的引導:公元1000年左右穆斯林的大舉進攻和占領;歷史上兩教教徒不時發(fā)生的大小沖突;英國人的殖民統(tǒng)治;甘地慘遭宗教極端分子殺害;印巴分治導致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之間大規(guī)模的沖突;尼赫魯—甘地家族所經(jīng)歷的權力、死亡、倒退、創(chuàng)造、摧毀、再生和拯救,等等。印度每次經(jīng)歷大的動蕩后,幾乎總能大體上抑制住潛伏在內(nèi)部沖突中的摧毀性力量,濕婆的兒子像頭神就是劫后余生的象征??梢?,諸多神的智慧和力量,就是印度人民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遭遇混亂而能重獲和諧發(fā)展的精神源泉。
印度教不僅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成為一種具顯著特征的人生哲學和生活方式,并深入和影響到印度社會的方方面面。
印度宗教與哲學緊密相扣。在印度教的哲學思想中,世界是虛幻的,是夢境。在這個虛幻的世界中,人不能通過擁有財富和占有物質(zhì)等純粹的物質(zhì)享受獲得幸福,只有通過精神的感悟從世事中解脫出來才能獲得絕對的幸福。精神的永恒幸福是惟一值得尋求的,這種幸福不是轉瞬即逝的快樂。生命是一次尋求解脫的旅行,如果尋求解脫的人能夠越過路上的所有障礙,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回報,這就是超越一切體驗和感覺的升華。
《金剛經(jīng)》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根據(jù)印度教的哲學,每一個人生來就具有高度化的無意識,表現(xiàn)為光明、**和陰暗這三種基本品質(zhì)的獨特組合。一個人生于什么樣的環(huán)境,其三種基本品質(zhì)的組合如何,這是他或她的靈魂在以前的生命周期中所作所為的結果。靈魂在生與死的無限循環(huán)中提升的速度取決于她在每一個生命周期中做了什么,決定了什么。與這種輪回業(yè)報思想相吻合的,是印度社會占星術的盛行不絕。
要想了解某個人的因果報應,方法之一就是看他或她出生時的星相圖。印度幾乎所有人都看星象,特別是每逢重要的日子。印度人通過觀星象確定婚喪嫁娶,買房、簽訂重要合同等也如此,甚至在決定國家大事,如任命內(nèi)閣成員等問題上也要聽聽占星師的說法。
相似于佛家講因緣果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印度是一個兩極分化嚴重的社會。貧困者化解無常和痛苦的最佳途徑就是認命和敬神,印度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供著宗教偶像,神主宰著、也引導著,追隨著神的指引,你的靈魂附屬的以后的生命周期里會吉星高照,眼前的惡劣環(huán)境算不了什么。這也是幾百年里印度人歷經(jīng)多次外來入侵而能幸存下來的精神寄托。
在家庭中和社會里都重男輕女,因為女人的靈魂更年輕,因此更接近世俗世界,地位也就比男人低。在現(xiàn)代社會中,保守的氛圍已有所改變,作為妻子和母親,婦女也有其自豪和尊嚴。她們的忍勁和活力使得印度婦女在近百年來所經(jīng)歷的社會革命遠比男人經(jīng)歷的革命更深刻、更廣泛。
印度社會的黏合劑是“達摩”。所謂達摩包括三個范疇:即普遍的和諧原則、因社會階級而異的倫理道德體系、個人道德準則。最根本的傳統(tǒng)美德有慷慨無私、誠實、克己、尊老等。
由大到?。核写蟊?、種姓階級、個體個人三個范疇。
印度教佛教的區(qū)別介紹
佛教與印度教同樣都產(chǎn)生于以婆羅門階級為中心的印度,因此,許多人誤以為印度教就是佛教。事實上,印度教以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為三大綱領,夾帶著濃厚的神權色彩;佛教卻否認印度教原有的萬能之說,主張四姓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以現(xiàn)實人生的考察,著重實際的修持與體證。于是,兩教不同的訴求方式,形成各自獨特的思想體系。
印度教信奉吠陀思想,與婆羅門的無限權威——透過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溝通;人們崇尚自然、歌詠自然,尤其崇拜神格化的自然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神。人們之所以崇拜他們,是因為三大主神各司其職,共同主宰宇宙的一切,梵天創(chuàng)造宇宙,主宰人類的命運;毗濕奴維護宇宙間的和平,展現(xiàn)賞善罰惡的大無畏精神,故最得人們敬仰;濕婆神不但能毀壞宇宙,同時能降伏妖魔,繁衍(生殖)世間的活動。所以人們只能服從神的權力,崇拜主神賜給人們的生活,而嚴格遵循既有之不平等的種姓制度,受限于神權宗教的思想底下。
佛教并不否認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創(chuàng)世者、非唯一者,神雖積集福德,有神通大勢力,若無通達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為六道輪回轉世的眾生之一。佛是一位圓滿覺悟者,不論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或首陀羅,只要依循戒、定、慧,次第進修,同樣可以成就阿羅漢、菩薩或佛的果位。佛性即悟性,人人都具有覺悟緣起的性能,都有可能成佛,和印度教所謂的梵天創(chuàng)世神權之說是迥然相異的。
猜你感興趣:
印度教和佛教的相同點
上一篇:印度教和佛教的相同點
下一篇:印度教和佛教有什么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