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音樂文化的發(fā)展
日本大多數(shù)傳統(tǒng)習俗以及文化藝術等,都是學習于我國,并在自己國家演變出具有自己國家特色的文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日本音樂文化的發(fā)展,一起來看看吧。
淺論日本音樂的發(fā)展
摘 要:日本早已有自己的歌謠、舞蹈和樂器。日本的傳統(tǒng)音樂被稱為邦樂,其種類、體裁和表現(xiàn)形式紛繁眾多,且極大的表現(xiàn)為自然美、樸素美以及少裝飾的音樂性格,并且從作品內容上看,多與大自然相關聯(lián)。器樂的演奏也表現(xiàn)為突出的壓弦、滑奏的特點。而日本音樂的發(fā)展多以外來引進、融合為主要原因。從隋唐時期開始,以明治維新和二戰(zhàn)為節(jié)點,日本音樂的特征特性截然不同。戰(zhàn)后爵士樂、流行樂的發(fā)展也更使日本音樂成為多元而突出的音樂體系。
關鍵詞:邦樂、自然、引進與融合
日本自古與中國一衣帶水。從小到大,日本這個國家對我而言既不陌生又曖昧不清。是因為喜愛音樂才會接觸到日本的音樂領域,也是大學之后報名日語二專才更對日本音樂懷有不凡的興趣。但如今的日本音樂雖冠以流行的外表,總能給我以微妙不可言喻的特別感覺,故選擇日本音樂為我的主要探尋中心。
本論文以幾種日本音樂形式的簡要概括為主要內容進行論述。
1.傳統(tǒng)音樂
總的說來,日本的傳統(tǒng)音樂被稱為邦樂,其種類和體裁紛繁眾多,可以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類,其中聲樂占絕對優(yōu)勢??煞譃楦璩驼f唱兩大類。歌唱包括長唄、地歌、端唄、小歌等;說唱分為凈琉璃和非凈琉璃兩大部分。凈琉璃包括:古凈琉璃、義大夫節(jié)、豐后節(jié)等。非凈琉璃包括:平曲、說經、祭文、琵琶樂、浪曲等。
1.1歌垣和嬥歌
日本早已經有自己的音樂文化。雖然早期的繩文時代、彌生時代、古墳時代的音樂未傳下來,但根據(jù)考古資料和文獻記載,日本人在古代已有自己的歌謠、舞蹈和樂器。
進入農耕社會之后,最早有男女相聚歌舞的歌垣和嬥歌(語義都為歌的對唱)以及巫女的音樂舞蹈。
·歌垣:漢制詞,對歌的場地命名;
當時日本的青年男女以結婚、戀愛為目的。 (1)原型“歌垣”上的對歌是男女之間的即興唱和,因此,需要一定的音節(jié)數(shù)和相對固定的旋律,這同時也確保了“歌垣”這一民間文化的根基不會丟失。在此基礎上,“歌垣”上對歌的核心在于歌詞的表達,即對唱的人根據(jù)現(xiàn)場的情況作即興發(fā)揮。這里包含了更深層次的“歌”的技巧。包括對一首歌的句數(shù)、音節(jié)數(shù)、押韻等的把握,以及歌詞的內容的構成、臨機應變和掌控現(xiàn)場對歌走勢的能力。
嬥歌:和制詞,從歌舞形式命名。
樂器上,古代和琴張5弦比6弦的和琴小,古笛有竹管笛和球形的石笛、陶笛。都豆美鼓的鼓腹為圓筒形。鈴有金屬制、陶制和木制。鈴在當時既作為樂器,也作為裝飾品使用。鐸出現(xiàn)在公元前1世紀前后,公元前已輸入青銅器,并出現(xiàn)銅鐸。銅鐸的形狀與中國的鐘、鐸不同。樂器的基本種類在古代日本已經齊全。
1.2伎樂
日本與國外的音樂文化交流源遠流長,與亞歐大陸文化的交流主要通過朝鮮和中國進行。5世紀后半葉~7世紀從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新羅樂、百濟樂、高句麗樂,在日本稱為“三韓樂”。7世紀初,為振興佛教,圣德太子鼓勵引進中國音樂,讓百濟的味摩之定居大和的櫻井,向日本少年 (真野首弟子、新漢齋文等人)傳授伎樂。伎樂又稱吳樂,所用的伴奏樂器有橫笛、腰鼓(又名吳鼓)和銅鈸。
1.3能樂
古代的日本早就有了十分豐富多采的歌舞藝能,其中包括祈神祭祖的儀式、贊美生產勞動的歌謠、關于戰(zhàn)爭題材的英雄贊歌,以及描寫男女愛情生活的歌舞等等。在民間,還有傀儡師、游女、巫子等流浪藝人,他們在很長一個歷史階段是民間戲劇的表演者和傳播者。
能樂,在日語里意為“有情節(jié)的藝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傳統(tǒng)藝術形式之一。就其廣義而言,能樂包括“能”與“狂言”兩項,兩者每每在同時同臺演出,乃是一道發(fā)展起來并且密不可分的,但是它們在許多方面確實大相徑庭。前者是極具宗教意味的假面悲劇,后者則是十分世俗化的滑稽科白劇。
戰(zhàn)國時代及以后,以絢爛的桃山文化為背景,豪華絢麗的能樂舞臺樣式被確立,演員的裝束也更加的奢侈,在能面制作方面,也是名家輩出,能樂表演中所使用的面具,在這個時期基本上都已經出齊了。劇本也發(fā)展了起來,狂言名家也頻頻出現(xiàn)在這一時代,可以說戰(zhàn)國時代是能樂的轉型期和復興期。之后能樂變得漸漸莊重,一曲的所用時間也變長,變成消耗精力和體力的嚴厲的技藝。與此同時,能樂方面、伴奏方面、狂言方面等細小的部分也獨立分裂分化出眾多的流派。
1.4樂器
1.4.1尺八
即日本簫.較中國的簫略短略細.因此,聲音銳度大,傳透性強,音色尖銳,音域高,是 一種非常獨特的木管樂器.經常用于詭異氣氛的渲染,和日本古典音樂樂曲的開頭。現(xiàn)在,也經常用于流行音樂的開頭結尾或間奏,以強調詭異的效果和作為大和民族的特色音樂。
1.4.2三味線
撥片彈奏的弦樂,引進于唐朝,后經過日本人的改造,形成了今天的形態(tài).三味線音域寬廣,聲音大眾和樸實,并且有一種傾訴的感覺,共鳴性強.現(xiàn)在,依然用于能劇和狂言表演時的配樂.分為細桿,中桿和粗桿三大類.其外觀,技能都大致相同,只是在具體構造的細微處還有演奏音域有明顯的區(qū)別.粗桿會發(fā)出強而大的樂聲,細桿則發(fā)出十分細膩的樂聲。到現(xiàn)在它已經成為了日本舞蹈、戲曲中代表性的伴奏樂器。
1.4.3日本箏
與中國箏基本相同,略短。中國箏21弦,日本箏因各流派而21,19,15,13等弦數(shù)不等。中國古箏的音階把2升為3,3升為4,5升為6,6升為7,即變成了日本箏的音階,沒有2和5,由4和7取代。音域極為寬廣,同時音色變換極多。日本箏演奏時要用木制指甲,與中國古箏的牛角或玳瑁指甲不同。因此音色鏗鏘而銳利旋律也顯得凄涼或蕭森詭異。
2.近現(xiàn)代音樂
2.1明治維新至二戰(zhàn)時期
1868年,日本進入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音樂進入近現(xiàn)代發(fā)展階段。其基本特征是:日本急速汲取歐美音樂文化,從而形成延續(xù)至今的“邦樂”與“ 洋樂”并存的局面。這時期的傳統(tǒng)音樂變化很大。明治時期最早傳入日本的歐美音樂是軍樂。1872年,日本政府開始引進歐美音樂教育制度,規(guī)定在中小學設立音樂課程。在20世紀20年代,由宮城道雄等人發(fā)起的采用日本傳統(tǒng)樂器,借鑒西歐古典音樂作曲技法來創(chuàng)作新曲的“新日本音樂運動”,使傳統(tǒng)音樂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獨唱歌曲、合唱曲、器樂獨奏曲、交響音樂等外來音樂體裁的創(chuàng)作,逐漸在日本音樂文化中占主導地位。50年代中期以來,作曲家們致力于采用傳統(tǒng)樂器創(chuàng)作現(xiàn)代邦樂。
這段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有:瀧廉太郎-《花》(1900)、《荒城之月》(1901)學堂歌曲;宮城道雄-《春之?!?1929)箏與尺八二重奏曲;山田耕筰-《曼荼羅之花》(1913)大型樂隊編制管弦樂曲;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日本在軍國主義統(tǒng)治下,正常的音樂活動受到摧殘。從1938年起外國音樂家在日本的演出活動中斷,1940年各種音樂團體被勒令解散。到大戰(zhàn)后期,演奏團體、音樂學校、樂器工廠、唱片公司等音樂機構幾乎停止了一切活動。
2.2戰(zhàn)后至現(xiàn)今
2.2.1戰(zhàn)后
從50 年代起,戰(zhàn)后的日本音樂文化在創(chuàng)作、演奏、鑒賞、音樂教育、音樂研究及其他方面都有了很大發(fā)展。戰(zhàn)后涌現(xiàn)出一批引人注目的新人??傊?a href='http://www.yishupeixun.net/news/guoji/' target='_blank'>國際樂壇上各種創(chuàng)作傾向,都被日本樂壇吸收,在日本作曲界都有著明顯的反映。
代表人物:團伊玖磨-民族歌劇《夕鶴》;芥川也寸志-《弦樂三章》;黛敏郎-《涅盤交響曲》
2.2.2 J-POP音樂
J-pop(或Jpop)即:Japanese pop music起源于昭和年間,那時爵士樂開始流行起來。爵士樂為早期只演奏古典音樂及軍樂的酒吧和俱樂部引進了更多的樂器,更為日本樂壇新增了“愉快”的元素,而“音楽吃茶”(音樂咖啡廳)則成為現(xiàn)場演奏爵士樂的熱門地點。從1956年起吹起一股搖滾熱潮,據(jù)信是起于一個鄉(xiāng)村音樂團體重新演唱了貓王的“傷心旅舍(Heartbreak Hotel)”。整個搖滾運動在 1959年達到最高峰,其中一些日本搖滾樂團曾經在電影中演唱。然而,日本搖滾樂也隨著美國搖滾樂的敗亡而相繼衰退,因為太多樂團都依照美國的腳步風格來走而大受影響。而有部份的演奏家開始將傳統(tǒng)日本流行音樂和搖滾樂融合起來。
J-pop已經成為日本文化的一部份了,在許多地方都被廣泛的使用,如:日本動畫、商店、廣告、電影、廣播節(jié)目、電視節(jié)目及電子游戲……等,更有部份的電視臺在新聞結束時播放J-pop的歌曲。
代表人物:阪本九-《上を向いて歩こう》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