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經濟政策知識點總結
《古代的經濟政策》是高中歷史必修二的內容,這一課講述了古代中國王朝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海禁政策等的基本知識。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古代的經濟政策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閱讀。
古代的經濟政策必考知識點
(一)重農抑商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含義:主張重視農業(yè)而限制打擊工商業(yè)的經濟思想和政策,開始于戰(zhàn)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后歷代封建王朝都推行這種政策。
(1)原因:直接目的: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tǒng)治。封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
(2)表現:① 明清統(tǒng)治者沿襲“重本輕末”的治國理財思想。② 明清兩代繼承傳統(tǒng)的專賣制度,獨占專利,限制了民營商業(yè)范圍。專賣制度是指國家對某種產品的買賣、生產進行壟斷的一種制度。明清兩代由官府壟斷鹽、茶等重要商品的經營,限制了民營商業(yè)的經營范圍,從而阻礙了工商業(yè)發(fā)展。③ 對民營商業(yè),不斷加征商稅。明清兩代對民營商業(yè)征稅不僅稅率高,稅目繁多而且關卡林立。④ 歧視商人,限制商人的社會地位。⑤ 組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yè),壓制民營手工業(yè)的發(fā)展。
(3)后果:“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強化了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相結合的自然經濟;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明清封建統(tǒng)治,違背了歷史潮流。
(二).區(qū)域經濟政策的傾斜
(1)原因:在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結構中,不同地區(qū)的發(fā)展條件是不同的。最高執(zhí)政集團施行的區(qū)域經濟管理政策,有時會出現偏差。一般說來,統(tǒng)一王朝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多在首都及少數重鎮(zhèn),只有這些地方才有優(yōu)先的發(fā)展機會。
(2)秦統(tǒng)一后,對關中秦國本土和新征服的六國故地實行了不同政策,使關東地區(qū)的經濟結構遭受了破壞。而秦王朝關東政策的失敗,是秦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3)西漢時,關中地方享有特殊地位。
(4)東漢六朝全國經濟重心向東南地區(qū)轉移之后,揚州、益州等地成為了中央財政的主要支撐,也承受了更為沉重的經濟壓力。
(三).工商業(yè)的管理
(1)秦:統(tǒng)一度量衡,秦律中的《均工律》體現了使勞役人員才盡其用的原則。
(2)漢:征收重稅;鹽鐵官營;王莽時期推行加強工商業(yè)管理的經濟政策,對一些經濟活動實行管制。
(3)明清:“海禁”政策,使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
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 :
含義:①.海禁政策是指明清兩代嚴禁私人出海貿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對外貿易在官方主持下進行(下西洋)
?、?閉關政策是嚴格限制(不是禁絕)對外貿易,即只準在“公行”中進行,對外人在華的活動采取了嚴格限制的措施.
?、?海禁主要是對內的防范,而閉關政策則更主要是對外的消極防衛(wèi)措施。
目的:是為了維護其封建統(tǒng)治免受威脅,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這兩種政策產生和存在的共同經濟基礎。
后果: 海禁政策嚴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發(fā)展.閉關政策雖起了一定自衛(wèi)作用,在客觀上造成了阻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惡果,使中國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所以閉關政策帶來的惡果要比海禁大得多。
(四)、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緩慢發(fā)展
明朝中后期的資本主義萌芽
機戶:早期的資本家
機戶→擁有大量資金、生產資料、機房;靠工人生產獲得利潤,剝削的是工人。
機房:早期的手工工場
機工:早期的雇傭工人 靠給機戶工作,領取工資
(1)概況: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有了緩慢發(fā)展。
(2)認識: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fā)展,是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它的產生說明,在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是中國封建社會衰落的重要表現,對明清政府政治經濟的發(fā)展,對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產生都有重要的意義。但落后的封建生產關系嚴重阻礙著它的成長、發(fā)展,說明封建生產關系不能容納新的生產關系。
(3)資本主義緩慢發(fā)展的原因:.國內市場狹小,無自由勞動力 ./缺乏資本積累,重重關卡,征收重稅./推行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總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
(五).禁奢侈
(1)抑制奢侈、提倡節(jié)儉是中國古代經濟管理政策的基本原則之一。禁奢侈在某種意義上是抑商政策的輔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體步驟。
(2)效果不佳的原因:奢侈之風往往自上而下蔓延,由于貴族高官崇尚奢侈,民眾效仿,而形成社會風氣。所以對奢侈世風 的糾治,應當先“上行”而“下效,而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
古代的經濟政策教案
課程標準:
知道古代中國農業(yè)的土地制度,了解“重農抑商”“海禁”“閉關鎖國”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課題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必修二)《經濟史》第一單元第4課內容。也是本單元的最后一課,在之前的三課分別講了中國古代的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相關內容,而這一節(jié)課的古代的經濟政策將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中國古代經濟狀況的了解,同時本課的最后一目“海禁”與“閉關鎖國”將有助于學生對本學期第三單元將講述的中國近代經濟的理解。因此,本課在高一經濟史部分的學習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3.對教材內容的處理及重難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本課的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我準備對本課的教材內容和重難點做如下處理。本課第一目講述了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使學生對我國土地制度的演變有個基本的了解,其中井田制的瓦解由于其發(fā)展的復雜性是本課的一個難點,第二目講述了”重農抑商“政策,這是本課的重點,要重點向學生講述重農抑商政策實施的原因和影響。第三目是“海禁”與“閉關鎖國”,使學生通過學習指導這項政策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的了巨大的影響。
說學情
就大的方面來說,高中的學生思想活躍,興趣廣泛,但是對知識的掌握沒有形成體系,對歷史現象的認識也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問題還缺乏深度;具體到本課,高一學生已經學過初中中國古代歷史和高中歷史模塊《必修一》即政治模塊,對古代政治的發(fā)展有一定了解,也培養(yǎng)了一定的學習能力。但由于政治和經濟模塊分開,內容時間跨度大,概念較多,學生對中國古代經濟政策的理解不容易透徹,基礎知識方面還有些陌生,為此,我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對一些重點史實的了解,重點讓學生討論,集思廣益,充分發(fā)表意見
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古代中國農業(yè)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識。
(2)了解“重農抑商”、“海禁”、“閉關鎖國”等經濟政策,借助于歷史文獻深入理解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政策、“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原因和所帶來的經濟后果,從而培養(yǎng)學生閱讀歷史文獻的能力,及借助歷史文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中國土地制度演變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變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4)“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時代特征。這些政策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國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考古材料、歷史文獻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大膽地比較論證,主動探究各個歷史問題的答案。
(2)初步掌握運用觀察法、比較法、閱讀法(包括歷史圖片、文史材料)等探討土地制度、“重農抑商”政策、“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的含義。
(3)學生積極投入,主動地進行探究、思考和總結,討論評價“重農抑商”“海禁”“閉關鎖國”等政策所帶來的影響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發(fā)展,體察農民生活的艱辛。
(2)了解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政策在當時產生的背景,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正確評價“重農抑商”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
(3)理解古代中國的哪些經濟政策壓抑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認識到我國今天的改革開放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
(4)理解“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的含義和危害,培養(yǎng)和樹立開放的世界觀。
(5)通過本課知識的學習,正確認識農、工、商的關系,認識國家政策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自覺維護改革開放局面,對新生先進生產力及新生事物要呵護、寬容,并自覺促進新生事物的發(fā)展。
(6)以史為鑒,在國家獨立,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堅持改革開放,才能融入世界發(fā)展的潮流,最終有利于中國的發(fā)展、富強。
古代的經濟政策同步試題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4分,共40分)
1.(2014·濟南高一檢測)下列選項中,能反映商朝農耕生產的是( )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不同時代農業(yè)生產的典型特征。鐵犁、牛耕都是春秋戰(zhàn)國興起推廣,排除B、D兩項;A項不涉及農耕生產;C項為井田制的表現,正確。
答案:C
2.(2014·昆明高一模擬)《左傳》記載:“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稅畝。”具體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畝,復十取一”。這實質上表明當時( )
A.周天子加強對土地的控制
B.諸侯權力增強
C.稅收制度得到國家確認
D.土地私有權得到認可
解析:初稅畝承認土地的私有,題干材料中描述的是在初稅畝實行后,又進一步地豐富和完善了一些規(guī)定,因此這實質上表明土地私有權在當時獲得認可。
答案:D
3.(2014·陜西學業(yè)水平測試)“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有力者無田可耕,有田者無力可耕”。材料所反映的社會現象是( )
A.“重農抑商” B.土地兼并嚴重
C.“閉關鎖國” D.井田制瓦解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歷史現象的能力。由材料“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有力者無田可耕”可知反映的是土地兼并,故選B項。
答案:B
4.(2014·廣東學業(yè)水平測試)宋代出現了“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的現象,這反映了當時( )
A.財產平均分配 B.禁止土地買賣
C.實行土地國有化 D.土地所有權轉移頻繁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材料解讀能力。題干材料信息說明土地兼并嚴重,土地所有權不固定,故選D項。
答案:D
5.從戰(zhàn)國到清代,中國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趨勢是( )
A.集體耕地向私有制轉化
B.國有耕地向私有制轉化
C.由粗放經營向精耕細作模式轉化
D.由集體勞動向一家一戶小農經濟轉化
解析:本題考查這一時期土地所有制的演化趨勢。A項是戰(zhàn)國以前土地所有制演變的過程,C項是耕作方式的表現,D項是小農經濟的組織形式,B項反映的是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趨勢。
答案:B
古代的經濟政策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古代的經濟政策知識點總結
下一篇:古代的經濟政策高考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