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歷史知識的書
歷史是我們了解世界,了解過去的重要依據,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歷史知識的書,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關于歷史知識的書一
《蘇東坡傳》
大師林語堂,在書中講述蘇東坡:
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性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yōu)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于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
二十世紀四大傳記之一。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長篇傳記開標立范之作,一位吾國吾民始終在心的國學大師,一位大江東去浪淘不盡的豪情詩人,相似的心靈是靈魂的轉世,看東坡光風霽月,渡危抓機,從容應對,聽林語東坡,顯中國智慧。
關于歷史知識的書二
《萬歷十五年》
萬歷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國,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fā)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于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jié),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fā)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在歷史學家黃仁宇的眼中,其間的關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而我們的大歷史之旅,也自此開始……
《萬歷十五年》是黃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融會了他數十年人生經歷與治學體會,首次以“大歷史觀”分析明代社會之癥結,觀察現代中國之來路,給人啟發(fā)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國多所大學采用為教科書,并兩次獲得美國書卷獎歷史類好書的提名。
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這就是士大夫嗎?
《萬歷十五年》里描述了幾個關鍵人物—萬歷、張居正、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有陰陽兩面。
表明一套規(guī)則,實際上運營還有一套規(guī)則——潛規(guī)則。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chuàng)造性,則其社會發(fā)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技術之不及。
最近熱播的《人民的名義》,一場場會議、對話中,隱含著類似的元素。比如祁同偉口口聲聲說侯亮平打破了政治生態(tài)。
很多歷史學家對黃仁宇這本書是不以為然的,因為黃仁宇用了一種非常規(guī)的方式而不是傳統(tǒng)的方式寫史。
對讀者而言卻是幸運的,黃仁宇的妙筆下故事性極強,我想這也是這本書擁有這么好傳播性的原因之一吧。
除了故事性,黃仁宇對歷史事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評論無疑是具有很強的原創(chuàng)性,角度新穎,十分值得一讀。
關于歷史知識的書三
《中國文學史》
錢穆“學問淹博”,被稱為“一代宗師”、“一位通儒”,無論歷史、文學、哲學、經濟,還是藝術、社會,都有其卓識,且造詣高深。
錢穆曾多次講到,他最愛的是中國文學。然而遍觀其一生著述80余部,逾1700萬言,卻沒有留下一部關于中國文學史的系統(tǒng)專著。如今,這一憾事卻以一種傳奇的方式得到了彌補。
1949年,錢穆流落香港,與唐君毅、張丕介等人一起創(chuàng)辦了新亞書院,目的是要“替中國文化講些公平的話”。“在新亞書院,錢先生開過兩次《中國文學史》課程,一次是1955年秋至1956年夏,一次是1958年至1959年,從中國文學的起源,一直講到清末章回小說,自成一套完成的體系。”但因亂世流離加之校務冗忙,講稿并未能整理成書。
所幸,錢穆先生的學生葉龍保存了當時所記的筆記。葉龍是江浙人士,學生中只有他能全懂錢先生的無錫國語,又恰好學過速記,所以筆記做得最好,“極為仔細,能做到盡量不遺漏一個字”。錢穆曾查閱學生筆記,兩次是助教查看,一次是錢穆自己查閱,均給了葉龍高分。就是說,葉龍的筆記是得到過錢穆充分肯定的。
這些筆記就在葉龍先生的箱底靜靜躺了60年。他“在香港搬了十幾次家,這些筆記本最不舍得丟”。
2014年,已經87歲高齡的葉龍感到了把這些珍貴資料整理并傳下去的緊迫性。如果這些東西在他手里失傳,那不只是一人之損失,而是“錢學”之損失,“中國文學”之損失。他逐字謄寫、校訂、整理,并決定一邊整理,一邊在媒體上連載。連載幾期后,新華文軒北京出版中心(華夏盛軒圖書)迅速聯(lián)系到了葉龍先生。
終于,塵封60年,錢穆的文學史講義輾轉成書。
關于歷史知識的書四
《中國哲學簡史》
當代大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于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受聘擔任講座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其英文講稿后經整理寫成《中國哲學簡史》,于1948年在美國出版。此書一出,立即成為西方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哲學的超級入門書,在西方影響很大。
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學學生專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其中充滿睿智與哲人洞見。特別是作者對現實問題的關懷,頗具“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大家風范。
韓國前總統(tǒng)樸槿惠在她人生最黑暗的時候,這本書給了她很多依靠。
一本好的書籍在我們迷茫的時候就像人生的燈塔一樣,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這本書能夠將一本哲學簡史,寫得讓無哲學基礎的人讀了心有戚戚,體會到中國哲學微言大義,并進而有可能對哲學產生興趣,能做到的絕對屬于頂級牛人了。馮老有這樣二句話值得我們玩味:
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
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其他的學習是使人能夠成為某種人,即有一定職業(yè)的人。
這對于普遍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國人而言,從哲學里面探尋人生的意義意味著多了一種選擇。
書中有我十分喜歡的一句話:
人往往要說很多話,才能歸入潛默。
關于歷史知識的書
上一篇:高三美國歷史知識整理
下一篇:關于歷史知識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