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蘭的含義
文殊蘭的含義
文殊蘭含義:與君同行 夫婦之愛。多年生常綠草本,植株粗壯,帶狀披針形,葉緣波狀,淺綠色,從鱗莖基部抽出。花葶從葉叢中抽出,花莖直立,高與葉相等,實心、傘形,花序頂生,簇生,白色,芳香,花被筒細長,裂片線形。
文殊蘭含義
臺灣原住民雅美族,從文殊蘭的假莖中撕下一片片的薄片綁于繩子上,形成長串再撕成細長條,再于底部綁上重物垂入水中,作為吸引魚類入網(wǎng)之用。雅美族亦利用文殊蘭的葉片,包住燒石灰的陶鍋以減低陶鍋溫度下降的速度,使燒出來的石灰能成為搭配檳榔一起嚼食的美食。排灣族、平埔族、卑南族及綠島人,以文殊蘭作為地界指標植物。
南傳佛教視文殊蘭為五樹六花之一,在我國云南省的西雙版納栽培得尤其多,因為該地區(qū)的傣族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幾乎每個村寨里都有佛教寺院,文殊蘭被佛教寺院定為“五樹六花”,即佛經(jīng)中規(guī)定寺院里必須種植的五種樹,六種花之一,文殊蘭亦作為宗教活動中賧佛的鮮花。
文殊蘭藥性及其毒性
文殊蘭全株有毒,當中以鱗莖毒性最強。全株均含石蒜堿(Lyco·rine)、多花水仙堿(Tazettine)等多種生物堿。誤服可引致嘔吐,腹痛,先便秘后劇烈下瀉,呼吸不整,脈搏加快,體溫上升等;大量誤服可引致神經(jīng)系統(tǒng)麻痹而死亡。
據(jù)《全國中草藥匯編》記載文殊蘭性味辛、涼、有小毒。有消腫止痛、行血散瘀之效,對跌打損傷、癰癤腫毒、咽喉炎及蛇咬傷等有治療之用。新鮮的葉和鱗莖,搗碎后敷上患處,對治療軟組織受損、閉合式骨折有幫助。臺灣原住民排灣族及阿美族,則以文殊蘭治療刀傷、消腫止痛及蛇咬。
文殊蘭花葉并美,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既可作園林景區(qū)、校園、機關(guān)的綠地、住宅小區(qū)的草坪的點綴品,又可作庭院裝飾花卉,還可作房舍周邊的綠籬;如用盆栽,則可置于莊重的會議廳、富麗的賓館、宴會廳門口等,雅麗大方,滿堂生香,令人賞心悅目。
文殊蘭的栽培技術(shù):
種植方法
夏季充足供水,保持盆土濕潤;每周追施稀薄液肥一次,花葶抽出前宜施過磷酸鈣一次?;ê笠皶r剪去花梗。于3~4月將鱗莖栽于20~25厘米的盆中,不能過淺,以不見鱗莖為準,栽后充分澆水,置于陰處。地栽文殊蘭每2~3年要分栽一次,以保持植株健壯,開花繁茂,否則生長不旺,開花稀少。
常采用分株和播種繁殖。
1、分株繁殖:分株可在春、秋季進行,以春季結(jié)合換盆時進行。將母株從盆內(nèi)倒出,將其周圍的鱗莖剝下,分別栽種即可。
2、播種繁殖:以3~4月為宜。在北方需人工輔助授粉,否則不易結(jié)實。種子含水量大,宜采后即播。可用淺盆點播,覆土約2厘米厚,澆透水,在16~22℃溫度下,保持適度濕潤,不可過濕,約2周后可發(fā)芽。待幼苗長出2~3片真葉時,即可移栽于小盆中。栽培3~4年可以開花。
管理要點
1.大盆深栽。為了滿足文殊蘭生長期間所需要的養(yǎng)分,在栽培時,應(yīng)選擇較大的花盆加以深栽,以利保水 保土,供應(yīng)根系發(fā)育。
2.水肥管理。在文殊蘭正常生長期間,5月至9月以內(nèi),每天適量澆水,見干見濕。每隔7天至10天施一次油餅渣加黑礬(硫酸亞鐵)漚制的肥水,其濃度應(yīng)本著先淡后濃,入冬停施。
3.抹除孽芽。文殊蘭在生長旺盛期,總要經(jīng)常從根莖周圍生出孽芽,為保證株形直立,根莖整齊,全株正常生長,應(yīng)及時抹去孽芽。
4.日照與遮陰。為使葉片碧綠、美觀整齊而又不影響光照,在酷暑盛夏時,對文殊蘭應(yīng)適當遮蔭,早7時至12時,應(yīng)接受全日照,12時至15時應(yīng)搭蔭棚遮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