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勵志教育文章
看一眼凌晨四點的哈佛,就會明白中國教育缺什么,那么初中生勵志教育文章都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初中生勵志教育文章吧,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p>
初中生勵志教育文章:中國教育缺什么
哈佛大學有一個理念是: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不在于他的能力和經(jīng)驗,而在于他的思維方式;因為思維指導(dǎo)行動,行動影響習慣,習慣形成品格,品格決定命運。
哈佛校園里,不見華服,不見化妝,更不見晃里晃蕩,只有匆匆的腳步,堅實地寫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話,哈佛只是一個證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負、理想的證明。
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凌晨4點座無虛席
在哈佛,看一眼就會明白中國缺什么!
凌晨4點的哈佛大學圖書館里,燈火通明,座無虛席……人到底有怎樣的發(fā)揮潛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為什么在哈佛能兌現(xiàn)?哈佛的學生餐廳,很難聽到說話的聲音,每個學生端著比薩可樂坐下后,往往邊吃邊看書或是邊做筆記。沒有一個學生光吃不讀,更沒有一個學生邊吃邊閑聊。
感覺哈佛的餐廳不過是一個可以吃東西的圖書館,是哈佛正宗100個圖書館之外的另類圖書館。每個人來到哈佛都不是混日子的。
央視《世界著名大學》制片人謝娟曾帶攝制組到哈佛采訪。她說:我們到哈佛大學時,是半夜2點,可讓我們驚訝的是,整個校園當時是燈火通明的,那是一個不夜城。餐廳里、圖書館里、教室里還有很多學生在看書,學習不分白天和黑夜。那時,我才知道,在美國,在哈佛這樣的名校,學生的壓力是很大的。
在哈佛,到處可以看到睡覺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長椅上也有人呼呼大睡。而旁邊來來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覺得稀奇。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倒頭就睡的人實在是太累了。在哈佛,見到最多的就是學生一邊啃著面包一邊忘我地在看書。
一個北大女孩說,我在哈佛一個星期的閱讀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閱讀量。哈佛的本科生,每學期至少要選修4門課,一年是8門課,4年之內(nèi)修滿32門課并通過考試才可以畢業(yè)。一般而言,學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頭兩年內(nèi)完成核心課程的學習,第三年開始進入主修專業(yè)課程的學習。
只有最聰明的天才學生可以在兩三年內(nèi)讀完這32門課,一般的學生光應(yīng)付4門課就已經(jīng)忙得頭暈?zāi)X漲了,因為在課堂上教授們講得飛快,不管你聽得懂聽不懂,課下又留下一大堆閱讀材料,讀不完就根本完成不了作業(yè)。
哈佛學生的壓力也來自學校的淘汰機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約20%的學生會因為考試不及格或者修不滿學分而休學或退學,而且淘汰的20%的學生的考評并不是學期末才完成,每堂課都要記錄發(fā)言成績,平均占到總成績的50%,這就要求學生均勻用力,不能放松。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教授說:中國大學生的生活相比之下太輕松了,我們總是說,中國的孩子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實,在美國一些著名的中學里,高中的學習同樣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學的時候,也經(jīng)常學到半夜。在美國,隨著年齡的增長,一點點加大學習的任務(wù)。到了大學時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須是吃苦的。
而中國的孩子到了大學,卻一下子放松下來了。他們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國大學生最勤奮的4年,積蓄人生能量的黃金4年。所以,美國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
通過中美學生的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中國的學生缺少吃苦的精神。我們的家長和學生認為高考前是最苦的。我們講的寒窗苦讀,很多時候是被動的苦,帶著功利的苦。而不是在其中有過濃厚的興趣。不少大學生經(jīng)過高考的“獨木橋”后,開始在大學校園里舒舒服服地等著畢業(yè)。甚至有些家長也是從小灌輸給孩子這種思想,讓孩子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高考。
于是,高考結(jié)束,學習變得不再重要。而在美國大學,尤其是在哈佛,征服學習是每個人的口號。要想變得強大就要學習得更多,因此哈佛的課程安排多而且緊張,練就長時間超負荷學習的毅力。
在哈佛,教授們會時常提醒學生們要做好時間管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停步不前,但有人卻在拼命趕路。也許當你站立的時候,他還在你的后面向前追趕,但當你再一回望時,已看不到他的身影了,因為,他已經(jīng)跑到你的前面了,需要你來追趕他了。所以,你不能停步,你要不斷向前,不斷超越。成功與安逸是不可兼得的,選擇了其一,就必定放棄另一個結(jié)局。今天不努力,明天必定遭罪。哈佛告訴它的學生:“學習時的痛苦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而中國的學生,正在品嘗這種痛苦,我們民族也在為此付出代價。
某教授對學生說,你學我這門課,你就一天只能睡兩小時。學生想,那么,我學四門課,我就沒有睡眠時間了,我就得倒貼睡眠時間了。
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書,每本幾百頁,還要交上閱讀報告。哈佛過橋便是波士頓,前人類學系主任張光直在哈佛讀博士那幾年,沒有上過橋,沒有去過波士頓。
人到底可以有怎樣的意志力,人到底可能有怎樣的發(fā)揮潛力?這個問題可能需要用一生來解答。送給大家一個小故事:
20世紀初,在數(shù)學界有這樣一道難題,那就是2的76次方減去1的結(jié)果是不是人們所猜想的質(zhì)數(shù)。很多科學家都在努力地攻克這一數(shù)學難關(guān),但結(jié)果并不如愿。1903年,在紐約的數(shù)學學會上,一位叫做科爾的科學家通過令人信服的運算論證,成功地證明了這道難題。人們在驚詫和贊許之余,向科爾問道:“您論證這個課題一共花了多少時間?” 科爾回答:“3年內(nèi)的全部星期天?!?/p>
初中生勵志教育文章:教育是讓孩子懂得隨遇而安
高曉松,著名的音樂人、制作人、導(dǎo)演、脫口秀節(jié)目主持人。
作為音樂人,高曉松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作為父親,他說:最實用的教育是讓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隨遇而安。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我算不上中產(chǎn)階級,如果我的錢只夠旅行或是買房子,那我就去旅行。平時除了聽聽歌,看看電影,我最大的愛好就是滿世界跑著玩。大概去過三十多個國家了,到一個地方就買一輛車,然后玩一段時間就把車賣了,再去下一個地方。
經(jīng)常在旅途中碰上一堆人,然后很快成為朋友,然后喝酒,然后下了火車各自離去。之前還在歐洲碰見一個東歐樂隊,我?guī)腿藦椙伲髞磉€跟人賣藝去了,跟著人到處跑到處彈唱,到荷蘭,到西班牙,到丹麥……
我媽現(xiàn)在還在流浪,一個人背包走遍世界。
我妹也是,也沒有買房,她掙的錢比我多得多。之前她騎摩托橫穿非洲,摩托車在沙漠小村里壞了,她索性就在那里生活兩個月等著零件寄到。然后在撒哈拉沙漠一小村子里給我寫一個明信片,叫做“彩虹之上”,她在明信片里告訴我說,哥,我騎了一個寶馬摩托,好開心。
我看到沙漠深處的血色殘陽,與酋長族人喝酒,他們的笑容晃眼睛…然后她說就開一寶馬摩托,壞了,整個非洲都沒這零件,她說你知道我現(xiàn)在在做什么嗎?我在撒哈拉一個小村子里給人當導(dǎo)游。
因為我媽從小就教育我們,不要被一些所謂的財產(chǎn)困住。所以我跟我妹走遍世界,就覺得很幸福。我媽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和我妹妹深受這教育。誰要覺得你眼前這點兒茍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
生活就是適合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么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越是年長,越能體會我媽的話。
應(yīng)該給予孩子應(yīng)有的民主
我們總是說怎么教育孩子,其實用一份普通的心、一份大將的愛、一份再忙也要陪陪TA的努力,就是最好的教育。同時,給孩子鼓勵,教育孩子珍惜,身體力行做表率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我曾在微博上傳了一張Zoe的照片,她笑盈盈地拿著一張寫著自己名字的卡片,很是高興。這是因為她獲得了家庭事務(wù)的投票權(quán)。
鑒于女兒在諸如勸阻姥姥姥爺吵架、安慰失戀小姨、給媽媽做攝影師并協(xié)助媽媽打爸爸等問題上有重大立功表現(xiàn),并已堅持一年自己坐校車往返十里外的幼兒園,她隆重獲得了長期抗爭才取得的民主權(quán)利:家庭事務(wù)投票權(quán)。年方二二,長勢喜人,老懷大慰……
她處理起家庭事務(wù)來老練成熟,一點也不遜色于成年人,獲得投票權(quán)也是應(yīng)該的。孩子應(yīng)該要充分行使自己的權(quán)利。
最實用的教育:讓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隨遇而安
有人問我讓孩子學琴嗎?我覺得,不一定學琴,但一定要多學多干些沒用的事。
人和動物最重要的區(qū)別就是動物做的每件事都有用,為了生存和繁殖。人要做許多沒用的事比如琴棋書畫,比如愛與等待。如果一個孩子被教育只能學對升學有用的課,上大學只能干對就業(yè)有用的事,工作了一切都為了買車買房,生而為人豈不浪費?
其實沒幾個孩子長大真成功了,而且成功是命,無法教育。所以最實用的教育是,讓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隨遇而安,心安理得地混過漫長的歲月而不怨天尤人。這時候,那些“沒用”的東西就變得彌足珍貴。孩子長大不會痛苦失落,做父母的就成功了!
見多識廣、獨立、有主見,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長大后不易被各種浮世的繁華和虛榮所誘惑。讓孩子“自由探索”,見識到豐富的大千世界,才能建構(gòu)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