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奮斗勵志文章(2)
青年奮斗勵志文章:你那么努力,是為了過“不一定”的生活
認識洋洋媽是在兒子上過的一所幼兒園的門口。在接孩子的媽媽里,洋媽很出挑。一半的原因是她高個子、大長腿,打扮入時,妝容清淡,另一半的原因,是她背帶里裹著一個粉妝玉琢的小毛頭,也就半歲的樣子,手里牽著一個走路一步三搖跌跌撞撞的女娃娃,接出來的是個四五歲的小帥哥。
不是一次兩次,而是天天如此。在一群接孩子的阿姨、好幾個帶著阿姨接孩子的媽媽里,顯得很特別。
她開一輛保姆車,三個寶寶椅色彩各異,鮮亮耀目,車里有淡淡的奶香氣。
在有一回她安頓老二、老大的書包刮在路邊矮樹的枝椏上時,我抻了把手,她微笑致謝,我們就此相識。
后來幼兒園組織的義賣會上,看到她帶著三個孩子賣餅干和十字繡。
驚著我的是她的十字繡。
我知道她是自己帶孩子的媽媽,家里只用了小時工日常保潔,三個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是她一手搞定。她因此在媽媽群被作為偶像崇拜。要知道,現(xiàn)如今一般都是三四個大人對付一個孩子,她是倒過來的。
她什么時間搞十字繡這種費心費工費時的事情?
孩子睡了以后啊。她說。十字繡讓她專注安靜,平復情緒。“你以為我就沒有被仨小東西搞瘋的時候嗎?一拿起針線,就慢慢平靜了。”
這個帶三個孩子、做餅干、繡十字繡的媽媽,在生老二之前,她是一家上市公司主管生產(chǎn)的副總裁。對的,你沒看錯,不是銷售、不是公關,她是管車間的。再早,她是工科博士;在這之前的之前,她去了一年非洲,做教師。
去非洲之前,一門心思要收她當博士生的導師問她:你打算什么時候回來讀博?她答:不一定啊。
在辭職回家生老二之前,她公司的老板問她:你打算什么時候回來上班?她答:不一定啊。
然后她噼哩噗嚕生了老三。
她和先生約定,孩子都要自己帶,不假手保姆,不托付老人。在老大要入學的前一年,她攜老大重返非洲,她的先生,暫停、交接了手里所有的項目,回家做奶爸。
她公布這個家庭計劃時,我們都嚇一跳。她說她想念做教師的生活了,也覺得值得帶老大體驗。但是,孩子爸也回家?這個?
那么多年的努力和積累,不就是為了這點兒自由?又不一定就一直如此。她睜圓了眼睛,仿佛大家的驚訝才讓她驚訝。
不一定啊。
每次,當看見“做女人一定要怎么樣”的論調(diào),我就會想起洋媽說“不一定啊”時那副俏皮、自信的神態(tài)。
波伏娃說,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
真是這樣。塑造女性這項工作,一直被不遺余力地堅持著。以前教導你三從四德,現(xiàn)在教導你獨立堅強;要么告訴你有了事業(yè)有了錢咱想干嘛干嘛;要么警告你女人不能沒有愛,嫁不出去就是最大的失敗。所以,做女人,一定要啊一定要,一定要這樣,或一定要那樣。
雖然方向迥異,但我看不出實質(zhì)有什么不同。當你被“一定要”指教和要求著的時候,你已經(jīng)被設計、被框定了,這樣或者那樣,都逃不過按男權社會的規(guī)則和潛規(guī)則去生活。
什么叫自由?自由就是“不一定”。有的選才是自由,“非如此不可”的時候,已經(jīng)被剝奪了另外的可能性和無限的空間。
你不一定要相夫教子。如果你享受一個人的生活,妻子和母親的角色并不是你必須、被迫、一定要扮演和承當?shù)摹<薏涣巳司陀胁涣藧?胡說八道。若是沒有給予愛和獲得愛的能力,沒有讓愛持續(xù)和生長的心思,嫁了人也一樣保有不了愛。
同理,你也不一定要職場拼殺,那種掙錢就是掙家庭地位的想法太LOW了。
在一切正常的親密關系中,金錢永遠不會是決定性的因素,這是基礎項和可選項之間的差別。我聽過一位男性友人跟哥們兒講起他辭職在家的太太,“媽媽是我們家的定海神針”。如果非要在一個家里討論“地位”問題的話,這應該算有說服力的家庭地位。
當一個女人用“我可以是,也可以是”的句式表達時,她是底氣十足、真正自信的。“我絕不讓我的生命屈從于他人的意志”,這是波伏娃19歲時的宣言,她做到了。
洋媽也做到了。她可以讀博士,可以不讀博士,可以工作,可以不工作,可以帶孩子,可以做義工。她在她喜歡和愿意的各種狀態(tài)間自如切換。于她而言,沒什么是她“一定要”怎樣的,只有她“想”怎樣的。她做她樂意、享受做的一切。
只是,享有“不一定”的自由,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福利。如洋媽所言是“這么多年的努力和積累”。
是的,自由不是憑空飄落的,它需要土壤、需要孕育,需要養(yǎng)分,有時候甚至需要足夠長的生長期,更需要的是,配得起它的心智和觀念,配得起消受它的人。沒這個素質(zhì),沒這個積累,沒這個資本,就只好“一定要”如何。
這個積累當然包括經(jīng)濟的積累,不必為現(xiàn)實生計煩惱、掙扎,是洋媽可以自由出入的重要基礎。但是,洋媽夫婦肯定不是我認識的人里最有經(jīng)濟能力實現(xiàn)自由生活的人,但他們確實是生活得最自由自在的一家。
所以,錢在自由中的作用,重要,但有限。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把權貴替換為“老板”、“上司”、“老公”、“男人”都是可以的。一旦覺得自己摧眉折腰,不開心不暢快了,還有離開的勇決,有離開的資本,包括殷實的錢袋、傍身的手藝,可期的未來。確知自己離了這里、離了這個人,仍然可以過得好,甚至可能更好,這一份信心,只有自己能給自己。
龍應臺說,千山萬水走到最后,我們最終負責的,還是“自己”二字。
所以,讓他(她)們“一定”他(她)們的去吧。我們,奮力去掙得我們的“不一定”。那“不一定”里,才是大世界。
看了“青年奮斗勵志文章”的人還看了:
1.青年人勵志文章
4.青年學生勵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