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的勵志文章兩篇
微信上的勵志文章兩篇
我們總是在老去的時候才后悔這一生碌碌無為,可是為何當初選擇了行尸走肉般生存?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微信上的勵志文章兩篇,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p>
微信上的勵志文章·憑什么不能給自己點個贊?
我微信里有個特文藝的哥兒們,愛攝影和寫詩,逢陰天下雨就會在朋友圈發(fā)自己拍的片子,還要配上幾行心情小詩,當然這沒什么特別,重點是每次發(fā)完,他都立馬給自己點個贊,時不時還評論一下“這片子絕了”“今天志摩兄附體”“好靈感出好詩”“完美!大家盡情來贊吧!”
別人可能覺得這人有點二,但我每次看到他出手,都忍不住樂,不是嘲笑,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覺得好玩兒,同時還伴著一種難以言說的羨慕——在越來越圓滑世故深藏不露的人群里,這種自我欣賞又敢于表達的純真何其可貴。
必須承認這品質(zhì)是我以及絕大多數(shù)國人缺少的。雖然我們也都對自己的某個部分滿意,并渴望得到鋪天蓋地的贊美,但沒幾個人敢明目張膽地給自己點贊,更不敢大喊一聲“大家都盡情來贊吧”,再想也不敢。
因為這社會太崇尚謙虛和自我批評,你有事沒事總贊自己,情商就要遭到質(zhì)疑了。
前段聽一位老專家講《易經(jīng)》,他說六十四卦各有好壞吉兇,只有一個卦近乎完美,就是“六爻皆吉”的謙卦。因為不論何時,謙虛總是對的,做人就要不自許、不自矜、不自居、不自譽、不自傲,如是,你便走在了通往高大上的道路。
這與儒家的價值觀是一脈相承的。幾千年來一貫奉行的“謙受益,滿招損”的教化,使我們都把謙虛看得遠比真實重要。人們習慣于表達“我不行”“還差得遠”,羞于展示自己,怯于表達真意。
這種姿態(tài)自然有好的一面,但其副作用也是很大的:一個人的言行會對他的認知產(chǎn)生強烈的暗示和引導作用,比如,你對著鏡子笑一笑,心情就會莫名的好一些,或者你跳起來摔個杯子,就會莫名地生出憤怒情緒。而當你一直說“我不行”“我不行”,那么內(nèi)心里就可能真的覺得自己不行。于是慢慢的,本我便遭到全面壓抑,以至于就算日子過得如魚得水,內(nèi)心也并不快樂。
這大概就是文明進化過了頭的惡果。
記得小時候,每逢班里投票選三好學生、品德模范之類,對一個優(yōu)秀的同學來說,最完美的結果絕對不是滿票當選,而是“差一票”——你自己不能選自己。
甚至有時幾個人參加競選,參選的同學也被認為是不該投自己票的,否則就會有種作弊的羞恥感??蔀槭裁次以谂_上極力演說自己的好,下了臺卻要投票給別人?這種虛假又扭曲的謙虛意義在哪里?
好在自媒體時代到來后,情況有所扭轉。因為人人有了自己的地盤和發(fā)言權,自家地方不能老吹捧別人啊,時不時地秀秀自己的美貌美食美好生活,也算一個嶄新的人生樂趣和意義。雖然多數(shù)人仍要借著“天氣不錯”來秀自己的漂亮照片,借著“喜歡這款復古戒指”來秀自己的一雙美手,但這一場場微型個人秀,本身已經(jīng)是人們對自己的認可、贊許、鼓勵,是對過去那種假謙虛的積極反抗,這才叫正能量。
我有個五歲的外甥女,能歌善舞愛表演,家庭聚會總能給大伙來一段。每回演完,我們大力鼓掌時,她都跟著使勁鼓,引得眾人大笑。
有回我姐問她:“你自己為什么也鼓掌呢?”她特真誠地說:“因為我也覺得我唱得好聽啊。”
長輩們就調(diào)教她:別人給你鼓掌行,你自己別鼓,顯得不謙虛。
我表示反對——她有資格自我欣賞,更有權利真實表達,我們完全沒必要擔心“滿招損”,因為必然會有一天,她會聽到更美的歌聲,從而意識到自己還需要學習和提高,那時候她自然就謙虛了——真正有意義的,應該是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謙虛,而非那些裝給別人看的、舒服了他人擰巴了自己的偽裝。
是的,我們確實應該做一個“內(nèi)高而外卑”的謙謙君子,而不應成為“無學而顯揚”的傲傲小人。但前提是這謙虛必須真實,它不該變成人為了適應社會而自我壓抑與偽裝的道具。否則一旦你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我不行”的自我認知,就難免生出自卑心,就會不快樂,這種折損信心和幸福感的虛偽的謙虛,會讓你得不償失。
人必須對自己誠實,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勇敢地自我批評,而優(yōu)于他人的方面,更要敢于自我表揚。
人活著,需要一點小驕傲。一個懂得認可自己、欣賞自己的人,內(nèi)心才會穩(wěn)定,才會覺得“我是幸運的”“我值得為自己努力”“我配得上更好的生活”“我能掌控我的人生”“我不怕突如其來的變化”“我不需要拼命去從別人那里獲得贊美和肯定,我自己可以給自己”……在這樣良好的心態(tài)下,人才會活得從容快樂。
我就覺得自己挺好,憑什么不能給自己點個贊呢?
微信上的勵志文章·有的人25歲就死了,只是到75歲才埋葬
你是否覺得兒時時光充滿了快樂新奇,而成年后的日子反而如白水般單調(diào)乏味?你是否覺得青春歲月充滿美好了的回憶,而現(xiàn)在的日子卻很難讓你頻頻回首?
Steve Cutts這部動畫短片《In the Fall》用100秒給我們講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人生倒計時故事。一個中年男子在樓上澆花,不小心從樓上掉下來,在這危急時刻,他卻開始回憶起他的一生,從多姿多彩到單調(diào)乏味。這么單調(diào)的日子繼續(xù)又會如何呢?所以在接觸地面的最后一刻,他忽然釋然了起來。
整個影片頗有迪士尼早期作品的風格,黑白的色調(diào)加上讓人應接不暇的鏡頭,讓這部片子充滿了黑色幽默。
“Some people die at 25 and aren't buried until 75.”
“死于25歲,葬于75歲。”——你的人生也會是這樣的嗎?
這是美國政治家、科學家富蘭克林的一句名言。這里所謂的“死”是指激情的褪去、夢想的幻滅,是指精神的死去。我們很多人都像視頻中的中年人一樣,少年時也曾經(jīng)擁有豐富多彩的人生,但是工作之后開始每天忙忙碌碌,循規(guī)蹈矩地生活,直至死方休。
我們總是在老去的時候才后悔這一生碌碌無為,可是為何當初選擇了行尸走肉般生存?20歲那年買得起10歲那年買不起的玩具,可卻沒了當初那般期待感;30那年有勇氣去追20歲那年不敢追的女孩,可女孩早已為人婦多年;40歲那年想再去珍惜30歲那年該珍惜的朋友,可卻已經(jīng)疏遠多年……
人生就是這樣,錯過了就再也回不來了。有些事,現(xiàn)在不做,以后再也不會做了。有些夢,現(xiàn)在不追,以后再也追不上了。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
1
有一件事是真的:
有一天你會走向死亡。
2
但有一件事是假的:
人的一輩子只能活一次。
3
據(jù)說,每個人從零開始,
到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
需要7年的時間。
4
我們來算一下:
如果你能活到88歲,在11歲之后,
你將有11次機會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5
不管你是稚氣未脫,抑或已經(jīng)白發(fā)蒼蒼…
6
你都有機會讓自己活得不一樣。
有的人,他們活在自己的過去。
7
有的人,
他們認為自己不會再有新的可能。
他們在井底太久,
以為機械性地做一件事是自己的使命,
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8
還有些人25歲就“死了”,
只是到75歲才“埋葬”。
他們早已失去了前行的勇氣,
成了“行尸走肉”。
9
但是你要知道,你其實可以不一樣。
你擁有千千萬萬次的生命。
10
按照7年一次的機會,你有11次生命,
你可以拿一次用來寫詩…
這樣,
你就體味過了詩人的風韻和詩歌的美妙。
11
你還可以拿一次生命,用來搞搞新發(fā)明。
這樣你就體會到了創(chuàng)造的樂趣,
用雙手造出一個新世界。
12
還可以拿一次生命,
去探索自然的奧秘。
這樣你就明白了萬物規(guī)律的奧妙之處。
13
一個人的一輩子,可以同時是:
音樂家、發(fā)明家、詩人、廚師、CEO……
只要你利用好自己的每一次生命。
但是希望你明白,雖然你可以擁有好幾次人生,但并不意味著你不應該珍惜現(xiàn)在的機會。在完成每一件夢想的時候,人還是應該保持專注。
活1次還是11次,取決于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畢竟,選擇權在你手中,路在自己腳下。
“You only live once, but if you do it right, once is enough.”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微信上的勵志文章兩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