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市場化的趨勢
摘要:經過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在市場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社會進入全面發(fā)展的階段,而公共管理卻無法趕上經濟建設的步伐,正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制約因素,公共管理改革勢在必行,那么,改革又該如何進行呢?本文試圖給出答案。
關鍵詞:公共管理;改革;市場化;趨勢
一、機構設置與市場職能相適應。
(一)機構設置能對市場信號作出反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部門應是市場的主體,能及時收集到市場信息,并對市場信號作出反應。因此,公共部門的設置就應當面向市場,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和針對性地解決市場中出現(xiàn)的問題。
(二)對公共部門的基層組織進行授權,增強其決策自主性。在現(xiàn)代的管理理念中“,授權”越來越被公眾所接受,因為授權可以分解高級部門的工作負擔,增加下級部門的工作主動性,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性。授權主要通過分散決策和政策執(zhí)行的權力來進行,也可以通過將大部門分散成若干小的機構或將職權下放給較低層的政府機關等方法來實現(xiàn)。有了自主權力,公共服務部門才能對市場靈敏地作出反應。
(三)增強機構設置的靈活性,提高利用效率。減少部分公共服務機構設置的固定性,增加其機動性有利于機構利用效率的提高。在公共管理事務中,有一些是季節(jié)性、周期性強的事務,其相應的機構一旦設立,在完成特定時期的工作任務后就處于閑置狀態(tài),只有到下一個周期期滿后才能發(fā)揮其作用,這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因此,需要用靈活的機構設置來代替固定的機構設置,合理利用臨時辦事機構,既能有效解決問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又不增加政府負擔,達到機構精簡的效果。
二、行政職能突出服務性。
服務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公共商品和服務的提供上,包括有益于社會整體的收費和不收費的公共商品和服務,將其稱為“公共產品”,這些公共產品不具有排他性。在我國公共服務體制改革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突出服務性。
(一)實現(xiàn)職能定位的轉換,減少管制功能,增強服務功能。中國發(fā)展到今天,社會文明、市場發(fā)育和社會法制都發(fā)展到較高的程度,社會自治的要求表現(xiàn)得越來越強,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增加,社會保障、道路交通、公共文教衛(wèi)生等公共產品的需要日益增強,而公共部門提供的這些服務功能卻相對滯后。因此,政府實現(xiàn)職能定位的轉變顯得日益緊迫。實踐證明,一個國家公共產品的提供水平明顯制約著該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發(fā)展進度。
(二)合理劃定公共部門和公民的角色關系。所謂合理劃定公共部門和公民的角色關系,是說公共部門以服務者的角色出現(xiàn),將公民視作消費者,在公民交納稅收的前提下,公民以消費者的身份享受公共部門提供的公共產品,并保證公民對公共產品的選擇權。公共部門與公眾的關系是商品和服務交換的責任關系。以顧客為中心的改革意識使公共部門能更好地對顧客的要求作出反應,這是“行政就是服務,公眾就是顧客”運動的一部分。
(三)完善產品的供給機制。公共產品的供給關系到社會大眾利益,因此,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供給機制,并注重操作程序的透明性、享受范圍的廣泛性、產品實現(xiàn)形式的多樣性和分配結果的公正性。操作程序的透明性指產品的提供者、分配者是公開的,產品的提供、享受的程序是眾所周知的;享受范圍的廣泛性指公共商品和服務在分配上沒有排他性,任何符合條件的公民都能享受到,同時,要注重對弱勢群體的保護;產品實現(xiàn)形式的多樣性指公共產品的提供者不僅僅是政府,國有企業(yè)、民營企業(yè)、外國組織等都可以成為產品的提供者,同時,產品的供給能根據(jù)公眾的需要而靈活多樣,公眾可以加以選擇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