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現代水墨畫的多元性
時間:
宋淑榮1由 分享
【摘要】:現代水墨畫是朝多元化方向發(fā)展的,是中國社會現代轉型期的產物。近代中國畫大師黃賓虹的積墨鋪水、張大千的潑墨潑彩,則又通過色、墨、水的積疊滲破來使筆跡渾化,從而給現代水墨畫的發(fā)展以極大的啟示。我認為,現代水墨畫的發(fā)展方向主要有三個方面,我分別從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的當代延續(xù)、寫實性水墨和非傳統(tǒng)型水墨這幾點來介紹。
“現代水墨”這一稱謂顯示出中國當代水墨畫中正在發(fā)生的現代主義潮流,即中國水墨不僅以親折形態(tài)參與了中國當代藝術的整體性的現代化過程,也以獨特的面貌參與世界文化藝術的當代發(fā)展?,F代水墨是中國社會現代轉型期的產物。
一、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的當代延續(xù)
傳統(tǒng)型水墨畫的特點,是堅持傳統(tǒng)繪畫基本的語言方式——筆墨方法.
中國畫總的筆墨風格的發(fā)展,在時間上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即工筆時期、小寫意時期、大寫意時期。從工筆到小寫意再到大寫意,所顯示的是筆墨發(fā)展的寫意化進程,從筆墨形態(tài)上看是從“收”到“放”;從情緒寄寓來看是有隱而顯;從總的發(fā)展趨勢上看,是寫意化漸趨于明顯,以致愈演愈烈。
從繪畫風格來看,工筆也可以是文人畫。也可以說,工筆是對于畫家本性的規(guī)范,而寫意則是畫家對于規(guī)范本性的相對突破和情感抒發(fā)。對于本性的規(guī)范過分以致拘板,或者對于本性的放縱過分以至于失控,都為傳統(tǒng)文人畫所不屑。
傳統(tǒng)水墨畫的空間結構(經營位置)、造型和筆墨是三位一體、相互制約的。不特別追求三度幻感,以“不似之似”為造型原則(肖像除外),都與強調筆墨分不開。水墨畫成為視過程為審美方式的藝術,大抵是突出筆墨的原因。傳統(tǒng)水墨畫有嚴密而成熟的程式,要跳出他的控制,需突破其規(guī)法,破壞它的程式與結構。但破壞是為了建設,破壞的同時就是要建設。不論破壞還是建設,都需要一個根基或前提,那就是對水墨傳統(tǒng)的深刻了解。在當代也有不少中國畫畫家,延襲了這一傳統(tǒng),并在此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二、寫實性水墨
辛亥革命勝利以后,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大批公派留學生后,中國藝術的接觸和融合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本世紀初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一大批中國新文化的先驅痛感中國畫的空洞衰敗,主張引入西洋畫的方法改造中國畫。也就是說,在強調寫生的同時,更為注重藝術與現實生活的審美關系,主張為人生的藝術,筆墨技法服從于整體畫面、形象塑造與主題性的統(tǒng)一,這是使得它成為繪畫的基本的評價標準。
以寫實主義為旗幟的當推徐悲鴻。他以及他所創(chuàng)立的徐悲鴻學派,師承法國畫家達仰、高爾蒙的古典主義寫實技巧,并用它改造了傳統(tǒng)求“不似之似”的中國畫。他以堅持不懈的奮斗在中國推行寫實主義的畫法,把“惟妙惟肖”作為追求的目標,這為是再現性美術奠定了技巧技術與觀察方法的基礎,其功績是不朽的。他賦予傳統(tǒng)中國畫筆墨以寫實的、具有現代感的形。在美術教育中,徐悲鴻始終如一的堅持把素描作為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要求學生進行嚴格的素描基本功訓練。這樣,他所培養(yǎng)的學生就養(yǎng)成了一種寫實主義的觀察方法——尊重客體對象,以形寫形與神。這種教學路線從根本上扭轉了中國古典文人繪畫的造型方向,為現代寫實繪畫的興起鋪設了技術、技巧和觀察方法的橋梁。
三、非傳統(tǒng)型水墨
非傳統(tǒng)型水墨畫的意義,在于它融合中西藝術的極致性探索,它對新的樣式、風格的綜合與創(chuàng)造,對水墨材料新的可能性的實驗,對新的視覺經驗的求取。絕大多數探索者都力圖保持與傳統(tǒng)中國畫的某種聯(lián)系。其代表者如林風眠、吳冠中等,也可以達到很高水準,賦予作品動人的藝術魅力。它們的危險性,在于大部分或完全放棄傳統(tǒng)繪畫語言,容易陷入“現代化即西方化”觀念與實踐的泥沼,成為對西方時髦藝術的東方式摹仿。我認為,非傳統(tǒng)型水墨可分為兩種形態(tài):
1、彩墨畫
彩墨是一種繪畫語言,它既保持著水墨在宣紙上的韻味,又能充分展示諸如礦物顏料、丙烯顏料等的美的結構與品質:“墨”與“彩”構成了彩墨畫語言的基本要素,它不只是材質層面上的,也是表現手段意義上的。
在20世紀中國畫壇上,取法西方現代派藝術,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材料、乃至某些觀念和技法相融合的做法,這種探索具有比較強的藝術本體自覺性,林風眠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受林風眠影響的畫家很多,與他探索方向近似的畫家還有劉國松等。劉國松對中國水墨畫的變革的意義在于:一方面,他極力反對元、明、清以來一味模仿的中國水墨畫畫風;另一方面他極力引進20世紀中葉的抽象表現主義,最終以“中西合璧”的宋人山水圖式與抽象符號融合的改革方案,填補了水墨畫革新的一項空白,成為超出臺灣本土而具有國際意義的代表性畫家。
2、實驗性水墨
實驗性水墨是改革開放85現代美術思潮的背景下孕育產生的,所以在實驗水墨中既可以看到西方現代文化的跡象,又可以看到向傳統(tǒng)文化藝術發(fā)展的跡象;另外,它是90年代初隨著中國市場經濟起步、發(fā)展而迅速成長起來的。所以,既可以看到實事求是植根于本土文化的一面,又可以看到創(chuàng)立本土文化的現當代國際身份的一面;再有,它是在90年代中后期隨著世界一體化、經濟多極化而逐漸成熟并成為中國與經濟發(fā)展相適應的多元文化中的一元。所以,它是中國現當代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產物,也是后現代文化的產物,更是中國水墨自在、自為、自律的產物。
現代水墨畫是朝多元化方向發(fā)展的,它以獨特的面貌參與世界文化藝術的當代發(fā)展,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們研究現代水墨畫的多元化發(fā)展,便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和把握水墨畫的發(fā)展方向,從而更好地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
【參考文獻】:
1、 《美術論集》第四輯沈鵬陳履生編 人民美術出版社
2、 《郎紹君美術時評》 郎紹君著河南大學出版社
3、 《論現代中國美術》 郎紹君著江蘇美術出版社
“現代水墨”這一稱謂顯示出中國當代水墨畫中正在發(fā)生的現代主義潮流,即中國水墨不僅以親折形態(tài)參與了中國當代藝術的整體性的現代化過程,也以獨特的面貌參與世界文化藝術的當代發(fā)展?,F代水墨是中國社會現代轉型期的產物。
一、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的當代延續(xù)
傳統(tǒng)型水墨畫的特點,是堅持傳統(tǒng)繪畫基本的語言方式——筆墨方法.
中國畫總的筆墨風格的發(fā)展,在時間上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即工筆時期、小寫意時期、大寫意時期。從工筆到小寫意再到大寫意,所顯示的是筆墨發(fā)展的寫意化進程,從筆墨形態(tài)上看是從“收”到“放”;從情緒寄寓來看是有隱而顯;從總的發(fā)展趨勢上看,是寫意化漸趨于明顯,以致愈演愈烈。
從繪畫風格來看,工筆也可以是文人畫。也可以說,工筆是對于畫家本性的規(guī)范,而寫意則是畫家對于規(guī)范本性的相對突破和情感抒發(fā)。對于本性的規(guī)范過分以致拘板,或者對于本性的放縱過分以至于失控,都為傳統(tǒng)文人畫所不屑。
傳統(tǒng)水墨畫的空間結構(經營位置)、造型和筆墨是三位一體、相互制約的。不特別追求三度幻感,以“不似之似”為造型原則(肖像除外),都與強調筆墨分不開。水墨畫成為視過程為審美方式的藝術,大抵是突出筆墨的原因。傳統(tǒng)水墨畫有嚴密而成熟的程式,要跳出他的控制,需突破其規(guī)法,破壞它的程式與結構。但破壞是為了建設,破壞的同時就是要建設。不論破壞還是建設,都需要一個根基或前提,那就是對水墨傳統(tǒng)的深刻了解。在當代也有不少中國畫畫家,延襲了這一傳統(tǒng),并在此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二、寫實性水墨
辛亥革命勝利以后,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大批公派留學生后,中國藝術的接觸和融合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本世紀初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一大批中國新文化的先驅痛感中國畫的空洞衰敗,主張引入西洋畫的方法改造中國畫。也就是說,在強調寫生的同時,更為注重藝術與現實生活的審美關系,主張為人生的藝術,筆墨技法服從于整體畫面、形象塑造與主題性的統(tǒng)一,這是使得它成為繪畫的基本的評價標準。
以寫實主義為旗幟的當推徐悲鴻。他以及他所創(chuàng)立的徐悲鴻學派,師承法國畫家達仰、高爾蒙的古典主義寫實技巧,并用它改造了傳統(tǒng)求“不似之似”的中國畫。他以堅持不懈的奮斗在中國推行寫實主義的畫法,把“惟妙惟肖”作為追求的目標,這為是再現性美術奠定了技巧技術與觀察方法的基礎,其功績是不朽的。他賦予傳統(tǒng)中國畫筆墨以寫實的、具有現代感的形。在美術教育中,徐悲鴻始終如一的堅持把素描作為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要求學生進行嚴格的素描基本功訓練。這樣,他所培養(yǎng)的學生就養(yǎng)成了一種寫實主義的觀察方法——尊重客體對象,以形寫形與神。這種教學路線從根本上扭轉了中國古典文人繪畫的造型方向,為現代寫實繪畫的興起鋪設了技術、技巧和觀察方法的橋梁。
三、非傳統(tǒng)型水墨
非傳統(tǒng)型水墨畫的意義,在于它融合中西藝術的極致性探索,它對新的樣式、風格的綜合與創(chuàng)造,對水墨材料新的可能性的實驗,對新的視覺經驗的求取。絕大多數探索者都力圖保持與傳統(tǒng)中國畫的某種聯(lián)系。其代表者如林風眠、吳冠中等,也可以達到很高水準,賦予作品動人的藝術魅力。它們的危險性,在于大部分或完全放棄傳統(tǒng)繪畫語言,容易陷入“現代化即西方化”觀念與實踐的泥沼,成為對西方時髦藝術的東方式摹仿。我認為,非傳統(tǒng)型水墨可分為兩種形態(tài):
1、彩墨畫
彩墨是一種繪畫語言,它既保持著水墨在宣紙上的韻味,又能充分展示諸如礦物顏料、丙烯顏料等的美的結構與品質:“墨”與“彩”構成了彩墨畫語言的基本要素,它不只是材質層面上的,也是表現手段意義上的。
在20世紀中國畫壇上,取法西方現代派藝術,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材料、乃至某些觀念和技法相融合的做法,這種探索具有比較強的藝術本體自覺性,林風眠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受林風眠影響的畫家很多,與他探索方向近似的畫家還有劉國松等。劉國松對中國水墨畫的變革的意義在于:一方面,他極力反對元、明、清以來一味模仿的中國水墨畫畫風;另一方面他極力引進20世紀中葉的抽象表現主義,最終以“中西合璧”的宋人山水圖式與抽象符號融合的改革方案,填補了水墨畫革新的一項空白,成為超出臺灣本土而具有國際意義的代表性畫家。
2、實驗性水墨
實驗性水墨是改革開放85現代美術思潮的背景下孕育產生的,所以在實驗水墨中既可以看到西方現代文化的跡象,又可以看到向傳統(tǒng)文化藝術發(fā)展的跡象;另外,它是90年代初隨著中國市場經濟起步、發(fā)展而迅速成長起來的。所以,既可以看到實事求是植根于本土文化的一面,又可以看到創(chuàng)立本土文化的現當代國際身份的一面;再有,它是在90年代中后期隨著世界一體化、經濟多極化而逐漸成熟并成為中國與經濟發(fā)展相適應的多元文化中的一元。所以,它是中國現當代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產物,也是后現代文化的產物,更是中國水墨自在、自為、自律的產物。
現代水墨畫是朝多元化方向發(fā)展的,它以獨特的面貌參與世界文化藝術的當代發(fā)展,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們研究現代水墨畫的多元化發(fā)展,便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和把握水墨畫的發(fā)展方向,從而更好地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
【參考文獻】:
1、 《美術論集》第四輯沈鵬陳履生編 人民美術出版社
2、 《郎紹君美術時評》 郎紹君著河南大學出版社
3、 《論現代中國美術》 郎紹君著江蘇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