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論文投稿
日本文化論文投稿
全球化時代和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來臨,文化的作用日益凸顯,不同種族、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間的摩擦、沖撞、交流與融合是這個時代顯著特征。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日本文化論文投稿的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日本文化論文投稿篇1
淺議日本的制服文化
【摘 要】 文章從歷史、社會背景和文化發(fā)展概述了形成日本制服文化的原因,制服文化也是日本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部分。概述了校服、企業(yè)服裝、不同的職業(yè)裝的內(nèi)涵:第一,日本存在著這樣一個普遍的信念:人們總是處在他人的監(jiān)督中。因此,一個人的外表和整體面貌最為重要;第二,其中兩種潛意識交錯構成了如此心理:一是專業(yè)意識;二是團體精神。日本的制服文化體現(xiàn)了日本人的自律、遵守公共秩序,強調(diào)對職業(yè)的尊重與對工作的責任感。于是人們看到了秩序井然、行為統(tǒng)一、著裝一致的制服文化下的日本。
【關鍵詞】 制服文化;日本;統(tǒng)一性
一、制服的定義
制服,是指軍人、學生等穿的有規(guī)定式樣的服裝也稱團體制服,顧名思義,是指團體統(tǒng)一著裝,含有強制、制約、統(tǒng)一之意!同時,也用作動詞,釋義:用強力使之馴服。
人們通常所說的職業(yè)裝實際上大都是指的職業(yè)制服,是人們在從事某種活動或作業(yè)過程中,為統(tǒng)一形象、提高效率及安全防護的目的而穿著的特定制式的服裝,亦稱制服。
制服中很大一部分是職業(yè)制服,很多職業(yè)的制服有約定成俗的樣式,例如醫(yī)生穿白大褂,手術時穿藍綠色手術服、護士穿有護士帽和圍裙的護士服、軍人的軍服、警察的警服等等。
二、日本制服的社會背景
二戰(zhàn)后,作為戰(zhàn)敗國,是什么使日本照常運行?答案是:“不安全感”“無處不在的憂慮……每天都調(diào)動著成千上萬的人。”日本存在著這樣一個普遍信念:人們總是處在他人的監(jiān)督中。因此一個人的外表和整體面貌顯得最為重要,并且那里的行為統(tǒng)一性比其他很多地方更能讓人從個人恥辱中找到更安全的庇護。在日本社會,不管你扮演何種社會角色,白領、企業(yè)員工、店員,或其他職業(yè),似乎都與制服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所以早晨的地鐵上幾乎全是穿著制服的上班族和學生。
日本早期的制服是和日本軍國主義的歷史有很大的關系,當時的社會背景強調(diào)國民的統(tǒng)一性、紀律性,制服成為這種政治氣候的外在體現(xiàn)。當今的日本之所以給人以“制服大國”的印象,在于日本人的自律、遵守公共秩序,制服成為一種文化滲入人們的基本生活,強調(diào)著對職業(yè)的尊重與對工作的責任感,而制服的盛行,也源自于這樣的國民性。
三、日本校服
受到漫畫或電視劇的影響,一說起日本的校服,人們腦海中會立即浮現(xiàn)出日本中學生穿著的校服――水手服,實際上日本全國目前仍有半數(shù)以上的國中女生制服是水手服,高中則大部分是西裝外套。日本各家報社晚報都會在每年六月一日那天,刊登出身穿水手校服的女學生照片,以強調(diào)初夏的來臨,企業(yè)女員工也會在同一天換穿夏季制服,在同一天幾乎全國性換穿夏季制服,已經(jīng)成為日本夏季的一道風景。
日本校服延續(xù)至今,日本的幼兒園基本上全部采用校服;日本的小學,私立學校多用校服;日本的私立或公立中學,很多學校大都選擇強制穿著校服;而日本的高校很多是不使用或不強制使用校服的,但是有很少一部分大學要求學生,需要在特定的場合穿著校服,如入學式、畢業(yè)典禮、求職面試等等。
日本的校服源自明治維新時期,那時的日本學校對一些歐洲國家校服進行一定的模仿。在那個時期,校服很多是由部隊的軍裝改制而成,又受到日本社會尚武思想的影響,所以明治維新時期的學生校服更趨向于“軍事化”的制服樣式。20世紀初期,一部分學校深受西化影響,引用水手服樣式的校服,這種由英海軍水手服改良的校服包括水手服樣式的坦領襯衫,配以及膝的百褶裙和長筒襪下面配以黑色皮鞋的制服鞋,如此配置的女生校服就成為日后風靡日本,成為日本校服文化標志的女生水手服。
如今的日本,許多學校放棄了“軍裝化”制服,取而代之的是現(xiàn)代化的西裝式校服。男生上身穿著西裝式校服,里面穿著襯衣(冬天會配以毛背心)打領帶,下身穿深色西褲;女生上身著小西裝式校服上衣、西裝襯衣、毛背心外罩呢子面料的長大衣,下身搭配及膝裙或更短的百褶裙。
日本學生穿校服并非被逼迫,雖然日本是一個強調(diào)紀律和統(tǒng)一化社會的國家,校服象征了一種強制文化,但學生們穿著自己學校的校服是一種自覺的習慣甚至愛好,長久形成的團體觀念和自豪感是學生喜歡穿校服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超過80%的受訪學生在日本社會調(diào)查中認可學校制作的校服時尚、美觀,以至于很多人在校園生活之外,甚至畢業(yè)之后仍穿著學生制服。
四、日本的制服
職業(yè)制服是標明職業(yè)特征又是用于工作的服裝,制服被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酒店服務員服、迎賓服、校服、護士服、學位服、禮儀服等,在日本制服更是滲透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是清潔員或保安也會穿著干凈整齊的制服。
集團主義是日本人的人際關系和社會行為的一個突出特征,所以不管到哪里旅游,很少看到孤獨的日本旅行者,他們往往以一個公司或集團為單位,進行團體的活動。所以職業(yè)制服讓集團內(nèi)部人員有一種統(tǒng)一感和歸屬感。
外國人來到日本看到滿街制服的景象都會不禁驚訝,是什么讓日本人如此熱衷于穿著制服,是日本文化中秩序井然、忽視個性的部分成就了日本的制服文化。日本人特有的“多重身份”是制服文化的一個成因,日本人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做不同事情時會隨時換裝。穿著不同的工作制服,身份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制服不僅改變著人的外表,也是人們習慣于用不同的態(tài)度投入各種生活,于是人們看到了秩序井然、行為統(tǒng)一、著裝一致的制服文化下的日本。
日本存在著這樣一個普遍的信念:人們總是處在他人的監(jiān)督中。因此,一個人的外表和整體面貌最為重要,并且那里的行為統(tǒng)一性比其他更多地方都能讓人從個人恥辱中找到安全的庇護。正如人們所看到的,在日本,除了處于社會底層的木工之外,人人都穿制服,保安、電梯管理員等有時還系一條白色武裝帶,很多職業(yè)經(jīng)常會佩戴白手套。
日本很多企業(yè)運用CI統(tǒng)一色、統(tǒng)一標識、形象廣告語等元素提高企業(yè)的凝聚力提升企業(yè)形象,同時將制服與企業(yè)形象相結合,真正做到一衣百用,通過工作制服展現(xiàn)日企的精神風貌與經(jīng)營理念。日本的規(guī)范化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標準化制服,標準化制服既要有勞動保護的功能性作用,也要在款式和色彩上進行設計和更新,通過服裝來展現(xiàn)不同崗位所追求的更好更強。日本的工作制服體現(xiàn)了各個企業(yè)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和個性面貌,也是體現(xiàn)企業(yè)軟實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很多日本企業(yè)的制服,體現(xiàn)地域特色、企業(yè)自身企業(yè)文化,展現(xiàn)個性風采,凝聚成一種文化意境。
日本業(yè)界對制服這一詞匯的詮釋是:“制服,讓工作的人露出笑臉”,它包含了自豪、品位、快樂、服務、信任、安心、責任、清潔。這就是日本人的制服情結,制服不僅僅是一種服裝或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它讓日本人見到的是整齊劃一的規(guī)范,是個體對整體的絕對服從。
日本人偏愛制服,其中兩種潛意識交錯構成了如此心理:一是專業(yè)意識。日本人比起縱向的等級,更重視自己的職業(yè),干什么愛什么,以之為榮;二是團體精神。日本的制服文化體現(xiàn)了日本人的自律、遵守公共秩序,強調(diào)對職業(yè)的尊重與對工作的責任感。歷史原因,社會背景和文化發(fā)展共同成就了現(xiàn)在日本的制服文化,我們也應學習日本制服文化中積極地部分。
【參考文獻】
[1] 陳文林.小議日本的制服文化―以校服為例[J].學園, 2013(10)189-190.
[2] 謝穎.日本校服及其蘊含的教育文化[J].福建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10.6.022.
[3] 楊雨軒,賀陽.水手服在日本女生校服里盛行的原因探究[J].山東紡織經(jīng)濟,2011(11)61-62.
[4] 日本校服看過來[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04(07).
[5] 侯國姿.日本人特有的制服觀[J].日語知識,2001.08.32-34.
日本文化論文投稿篇2
淺析日本藝妓文化
摘要: 神秘而富有魅力色彩的藝妓是日本文化的奇跡之一,完美地透視出女性的美,在不同時代背景下被人們景仰和向往。這種神秘的女子文化詮釋了日本人的精神家園。時至今日,藝妓文化仍有其歷史和現(xiàn)實的意義,在吸引人們眼球的同時更加吸引人們?nèi)ニ伎肌?/p>
關鍵詞:藝妓;日本文化;意義在日本
藝妓是一種非同尋常的神秘職業(yè),與世隔絕的藝妓極少與普通百姓打交道,她們只為達官顯貴服務。而藝妓奇特的打扮――涂得像面具一樣的白色的臉和抹成血紅色的嘴唇以及華麗的和服被尊為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終極象征,更為她們無法言喻的神秘抹上了濃重的一筆。而有一個叫小百合的女孩,后來成為日本一代名藝妓,向人們娓娓講述了自己,這個來自漁村的小姑娘,作為一名藝妓的一生及其坎坷經(jīng)歷,披露了京都藝妓界鮮為人知的,頹廢糜爛的生活內(nèi)幕。
這就是小說《一個藝妓的回憶》的故事梗概。通過她的敘述,人們知道了作為藝妓的很多細節(jié)和藝妓這一職業(yè)的奧秘。實際上,《一個藝妓的回憶》這部小說可以說是一本藝妓知識大全。而且小說中的精美描述,如“一個女人走路,應當給人一種小細浪漫過沙堤的印象”,[1]66 這樣的描寫給人以感官和心理上的極大享受,而且讓人充分領略日本藝妓的美麗和優(yōu)雅。“手抱三弦上畫樓,低聲拜手謝纏頭。朝朝歌舞春風里,只說歡娛不說愁。”[2]154這是中國學者黃遵憲(1848-1905)的一首詩,詩名就是《藝妓》。他以寥寥幾筆,生動形象地寫了出了日本藝妓的形象。他還在詩中添加了這樣的注釋:“業(yè)歌舞者稱藝妓。侍酒筵頗矜莊,樂器止用阮咸,曲似梵音,以牙撥弦。又有細腰杖鼓,以手拍之。
鼙鼓雙槌撾擊,淵淵乎作金石聲。舞者以扇為節(jié),有折腰垂手諸態(tài)。”[2]154黃遵憲所說的“侍酒筵業(yè)歌舞”之人,又名藝者,是日本社會中的一種特殊職業(yè)。在東京等關東地區(qū)藝妓被稱為“蕓者(げいしゃ,Geisha)”,見習階段稱“半玉”;在京都、大阪等關西地區(qū)則稱為“蕓妓(或寫做“蕓子”,皆讀做げいこ,Geiko)”,見習階段稱“舞妓(或寫做“舞子”,皆讀做まいこ,Maiko)”。而明治時期以后,“蕓妓(げいぎ,Geigi)”這種讀法越來越普遍,成為現(xiàn)代標準日語讀法。日本藝妓產(chǎn)生于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而“古京都是日本著名的藝妓聚集之地”, [3]14距離今天已有二百多年的悠久歷史。據(jù)說藝妓的始祖名叫阿國,她美貌無比,在日本關西島根縣出云大社做女祭司。
她來到京都為的是募集木殿的修繕費。是她改革了“念佛踴” (一種念佛踴經(jīng)時的動作舞蹈),通過在其中加入一些簡單易懂的故事情節(jié)使得“念佛踴”在日本能夠成為一種公開的表演活動,同時這樣的表演在大阪、京都等地方非常受群眾歡迎。阿國改良的“念佛踴”成為歌舞伎的雛形,也因此“出云阿國” [4]28成為藝妓的始祖。日本人民為紀念阿國就為她樹了一座雕像,雕像就位于京都二條大橋旁邊的川端通上。從阿國在日本歷史和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我們便可看出藝妓文化的影響。
然而,雖說藝妓是“侍酒筵業(yè)歌舞”之人,但和普通職業(yè)畢竟不同。從“業(yè)歌舞”的角度來說,藝妓和職業(yè)藝術演員有所不同:藝妓主要是向異性服務,一般只在酒席上面表演一些歌舞小品。而從“侍酒筵”的角度來說,藝妓絕不是簡單的做服務員的工作,她們在端茶斟酒的同時還和客人聊天談笑,讓客人在和她們的閑聊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感。從另一方面看,藝妓更不是妓女。雖然她們和妓女一樣陪酒賣笑,但原則上藝妓賣藝不賣身。雖然自1958年日本就實施了《防止賣春法》來禁止社會中存在的賣淫活動,但藝妓不在法律的禁止行列,她們可以公開的營業(yè)。但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藝妓的職業(yè)性質(zhì)卻不完全相同。就如藝妓的名字所顯示的那樣,二戰(zhàn)之前的藝妓就是一種藝和妓的結合,但更注重藝妓的技藝。
早期研究藝妓的日本人矢野恒太對于藝妓的職業(yè)描述道:“第一歌舞彈唱,乃本業(yè);第二端菜斟酒;第三顯示美麗氣質(zhì);第四陪酒聊天;第五出賣色相。”藝妓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她所提供的服務不是單純的滿足異性肉體上的需求,更主要在于滿足異性的精神欲求。矢野恒太一語中的,藝妓“顯示美麗氣質(zhì)”是要向異性展示出他們理想中的女性風貌。他還告訴人們,藝妓所展示出的令人陶醉的美麗不僅是藝妓外貌上及服飾妝容要大方得體,而且更強調(diào)藝妓要能夠營造出整體氛圍,例如房間里要一塵不染,墻壁上要掛上古雅精致的畫卷,素雅的花瓶里要插上別致的花朵,從而制造出一種典雅的氣氛和情趣。
藝妓是要和客人開展一段模擬戀愛。而所謂模擬戀愛是一種精神上的戀愛,是給客人一種以精神為主異性的滿足,超越了肉體的滿足。在藝妓這一職業(yè)的背后同時存在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在地理位置上處于“文明圈”邊緣地帶的日本,在歷史上長期處于強勢文化的籠罩中,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也同時不斷吸收并融合外來文化。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日本形成了注重形式,為追求實效而不求甚解的思維模式,不善于探究事物的本原性,僅滿足于外在的形式。藝妓作為一種原創(chuàng)性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佛教教義中的死生無常、浮生若夢、四大皆空等思想,或許也強烈影響著日本文化中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既然人生虛幻,變幻無常,所以不如游戲感情也游戲人生,并在游戲中得到現(xiàn)實無法實現(xiàn)的滿足感。而藝妓提供的虛擬的感情世界恰恰符合此點。
這種虛擬的感情不影響真實社會里的正常生活,是一種游戲的滿足。日本男人需要這種虛擬感情,他們試圖在虛擬世界感受真實社會中無法滿足的感情。但這種虛擬感情游戲的雙方終究是真實存在的人,從精神世界到肉欲世界,從虛擬感情到真實感情,這之間并非不可跨越。藝妓感情的虛擬性及曖昧性,或許正是藝妓的魅力和神秘所在:一面和現(xiàn)實社會保持距離,一面又盡量表演出感情的真實性。雖然藝妓和客人實際是一種交易關系,但在這種交易中,客人并不直接付款給藝妓本人,而是交由飯店來處理。這樣形式上就看不到藝妓和客人之間的直接的金錢交易,而且還能體現(xiàn)出感情的仿真性。在虛擬的大前提下以及形式上的真實性構成了藝妓文化形成的社會氛圍。 所以藝妓的這一職業(yè)特點就決定了藝妓必須保持神秘感和一種特殊的氣質(zhì),于是她們遠離俗世,深居簡出,除了酒宴歌舞似乎與世隔絕。她們接受古典藝術的訓練,歌舞書畫、茶道花道,以及上流社會的極其復雜的敬語等等。她們的一切都嚴格遵守古訓,身著和服,發(fā)髻高聳,面傅白粉,手執(zhí)綢傘,如同從古畫中走出來一般,幾乎成為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化身。
在外國人看來,藝妓是仍然是非常的神秘,它和櫻花、相撲、富士山一樣被視為日本文化的象征,是日本活的文化的載體。藝妓的身影婀娜多姿,但在其背后卻是紅塵滾滾。雖然承載著日本民族最古老的文化傳統(tǒng),一直是一抹誘人的風景,但是到了現(xiàn)代傳統(tǒng)意義上的藝妓已經(jīng)不存在了。人們偶爾能在京都的街道上看到藝妓的身影,但卻已不是當初模樣和性質(zhì)了?,F(xiàn)代社會中的藝妓只讓人更加緬懷和記憶過去的時代。而那些在高級酒吧里身著藝妓盛裝、濃妝艷抹的陪酒小姐,也只是徒具其表,氣質(zhì)神態(tài)、言談舉止都無法和以往同日而語。
參考文獻:
[1] 阿瑟高頓著. 黎明 譯.一個藝妓的回憶. 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9.
[2] 黃遵憲. 日本雜事詩. 湖南: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3] 宋夢平. 藝伎浮世繪. 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06.
[4] 池雨花. 雪國之櫻――圖說日本女性. 北京: 團結出版社, 2006.
猜你喜歡:
3.日本文化學術論文
5.日本文化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