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相關(guān)論文發(fā)表
茶文化相關(guān)論文發(fā)表
在眾多的優(yōu)秀文化中,茶文化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自古以來,對于中國人來說,茶以及茶文化都是我們的驕傲,茶葉以及茶文化都是我國特有的文化。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guān)于茶文化相關(guān)論文發(fā)表的內(nèi)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茶文化相關(guān)論文發(fā)表篇1
淺議中國古代斗茶文化
摘 要:斗茶,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活動,從唐代肇始,興盛于宋朝,元代以降逐漸走向低落,直到明、清遺緒猶存。就斗茶的概念及其流變、斗茶產(chǎn)生的原因和與斗茶有關(guān)的風俗的演變?nèi)齻€方面進行探討。
關(guān)鍵詞:中國古代 斗茶文化 茗戰(zhàn) 點茶 團茶
一、斗茶的概念及其流變
我們將斗茶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斗茶是指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包括茶葉以及與茶有關(guān)的各種社會文化活動;狹義的斗茶就只是一種經(jīng)過特殊工藝加工制作的茶葉品種,如“團茶”“貢茶”。本文采用了廣義的概念。
“斗茶”在早期是指流行于民間的一種茶農(nóng)之間評比各自制作的茶葉好壞的自發(fā)性娛樂活動,在民間被戲稱為“茗戰(zhàn)”。唐人馮贄所撰的《云仙雜記・卷十》,其中就有“建人謂斗茶為‘茗戰(zhàn)’”的記載,這也是我們所見最早的有關(guān)斗茶的文獻。這里的“建人”是指福建人,由此可以推測,在唐代福建地區(qū)就已出現(xiàn)斗茶,只不過在民間稱為“茗戰(zhàn)”,而好事者馮贄將其書為“斗茶”,實為一回事。一個“斗”字,便增添了許多人文內(nèi)涵,多了娛樂的趣味,而娛樂又與文化緊密相連。自此以降,文人騷客撰書作詩都用“斗茶”或“斗新”一詞,經(jīng)過筆墨暈染,更是充滿了濃重的文化色彩,“斗茶”二字遂固定下來。如蘇軾《月兔茶》中有“君不見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團,上有雙銜綬帶雙飛鸞”[1];白居易《夜聞賈湖州、崔常州茶山境會歡宴詩》中也有“紫筍齊嘗各斗新”的詩句,此處的“斗新”即指“斗茶”。
斗茶之風在宋代大興,與宋代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地理位置及資源條件等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我們都知道宋徽宗趙佶是個糊涂皇帝,他大概認為他的王朝萬事太平,國泰民安,在他親自撰寫的《大觀茶論》序言中說,斗茶為“盛世之清尚”。宋朝時,其主要控制區(qū)域在長江南北及整個華南地區(qū),此地氣候溫潤,地饒物豐,最宜出茶且多產(chǎn)好茶,故宋朝人喜歡喝茶。北方民族由于飲食習慣常以油膩為主,也需茶葉以促消化,但北方茶葉甚少,所以北方游牧民族日常所飲之茶大都要依賴南方宋朝的提供,從而形成茶馬貿(mào)易,茶葉成為宋朝主要的輸出產(chǎn)品。斗茶文化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生發(fā),當然順理成章。
從上可知,所謂斗茶,在初期并不是特指某個品種的茶葉,如鐵觀音、碧螺春之類,而是茶農(nóng)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后進行的一種娛樂活動。隨著南方社會的安定,物質(zhì)文化的進步,這種常見于鄉(xiāng)村田野間的娛樂活動向更廣、更深的方向發(fā)展。這表現(xiàn)在斗茶的制作在宋代逐漸發(fā)展出一系列非常繁雜的工序。實際上,早在唐代就已出現(xiàn)“團茶”,斗茶所用茶葉在上貢之前要制成團形,故曰“團茶”。在宋代,斗茶蔚然成風,尤其在宮廷豪商之家,茶經(jīng)常與酒、樂相伴,成為皇宮貴戚、富商大賈們的極致娛樂體驗。所以,無論在斗茶活動上用的團茶的選擇上,還是在制作技術(shù)、沖泡技術(shù)上都比唐代的要求更高。在(宋)王明清所撰《揮麈后錄余話卷之一揮麈錄》中有一段關(guān)于宋徽宗為賀“蔡元長(蔡京,字元長)自錢唐趣召再相,詔特錫燕于太清樓,極承平一時之盛”的全過程。這件事情對于蔡京非常重要,所以蔡京將整個過程作了實錄般的記述,其中寫道:“皇子嘉王楷起居,升殿側(cè)侍,進趨莊重,儼若成人。臣執(zhí)中等前賀曰:‘皇子侍燕,宗社之慶。’樂作,節(jié)奏如儀,聲和而繹。群臣同樂,宜略去苛禮,飲食起坐,當自便無間。執(zhí)事者以寶器進,上量滿酌以賜,命皇子宣勸,群臣惶恐飲�。又以惠山泉、建溪毫�烹新貢太平嘉瑞斗茶飲之。”據(jù)此,有人推測“龍、風茶蓋始于此。”[2]此處的斗茶實際就指“團茶”“貢茶”。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斗茶所用之片茶(餅茶、團茶)質(zhì)量要求非常之高,崇尚建安所產(chǎn)餅茶,即北苑茶,北苑茶為皇家所專有,宋太宗為顯示皇家的尊貴,令人專門制成龍、鳳團茶,以別于一般人飲用之茶,而沖泡茶葉之水為“惠山泉、建溪毫�”,極為講究。從中可見由福建所產(chǎn)的“團茶”已經(jīng)演變成只有皇室或貴胄們享用的特殊茶品,成為貢茶。只不過,宋代在制作團茶的原料上發(fā)生了變化,產(chǎn)于福建建甌的所謂“密云龍”,或叫“龍鳳團”“小團”取代了唐人喜歡的陽羨茶,有文記載:“自建茶入貢,陽羨不復研膏,只謂之草茶而已。”[3]這也為福建地區(qū)茶業(yè)的興盛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二、斗茶產(chǎn)生的原因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中國人飲茶迄今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為斗茶文化的生發(fā)提供了豐厚的土壤。斗茶作為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產(chǎn)生與中國漫長的飲茶史有密切的關(guān)系。中國古人經(jīng)歷了漫長的飲茶史,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喝茶經(jīng)驗,唐代發(fā)明的茶宴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斗茶之風,是自下而上的傳播還是自上而下的擴散?我們認為,它是一種螺旋式互動的關(guān)系。斗茶,起初是民間自發(fā)形成的一種茶農(nóng)之間的比賽。每當新茶長成,茶農(nóng)們紛紛將自己制作的茶葉與別人家的進行比較,實際上是制茶、點茶技術(shù)的較量。“茗戰(zhàn)”之謂由此而產(chǎn)生。[4]它也是茶農(nóng)在收獲后,給自己尋找快樂,釋放種茶、制茶之苦的一種娛樂方式,當然也存在對利益的追逐。通過斗茶,茶農(nóng)制茶、點茶等技術(shù)不斷提高,從而名品迭出,擴散到社會上層,就出現(xiàn)所謂茶宴的盛行,社會精英對茶葉的更高追求。如五代詞人和凝,官至左仆射、太子太傅,封魯國公。他嗜好飲茶,在朝時率同列遞日以茶相飲,味劣者有罰,號為“湯社”。“湯社”的創(chuàng)立,開辟了宋代斗茶之風的先河。[5]以我們看,茶農(nóng)為了迎合不斷提升的社會需求,又使得民間爭相提高茶葉品質(zhì),通過斗茶博得名聲,斗茶贏家的產(chǎn)品可充作御茶進貢,獻茶之人也就能升官發(fā)財。一些權(quán)貴豪門為了博取封建帝王的歡心,極力參與并鼓勵斗茶,因此斗茶之風愈演愈烈。再加上宋人本來就有的飲茶習俗,飲茶斗茶活動就得到了大發(fā)展。因此,在全社會直接或間接地、有意或無意地參與到與斗茶相關(guān)的活動中時,不但促進了茶葉品質(zhì)的提升和品茗藝術(shù)的發(fā)展,而且也促進了茶葉貿(mào)易的增加,于是斗茶之風在宋代愈演愈烈。 三、斗茶風俗的演變
斗茶是茶文化中最為獨特的,宋代斗茶文化也達到了中國古代茶文化的最高境界。自宋以降,斗茶文化在各歷史階段的流變不盡相同。唐代的茶文化是由文人雅士、隱士僧人來引導潮流,而宋代茶文化則已走向社會,真可謂“茶為舉國之飲”。[6]有宋一代,隨著制茶業(yè)的興旺,飲茶之風遍及城市鄉(xiāng)村,在城市中還專門設(shè)有茶店,以供人們休閑、聚會、聊天之用。[7] (P.573 )這種從普通庶民之家到金樓玉宇之帝宮,從林間野道到城市茶肆的“舉國行為”,無疑為斗茶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提供了厚實的社會基礎(chǔ)。宋代著名詩人范仲淹在其詩《斗茶歌》中對當時人們參與斗茶的場景作了惟妙惟肖的描述,其中寫到:“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味兮輕醒嘲,斗茶香兮薄蘭芷。其問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8] (P.83 )
元代,飲茶也已成為全國各族、各階層的一種共同嗜好,但對斗茶,正所謂“夫茶,靈草也。種之則利博,飲之則神清。上而王公貴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賤隸之所不可閥。誠生民日用之所資,國家課利之一助也”。[9]元代城市中遍布茶坊、茶樓、茶肆。以京師大都為例,“茶樓酒館照晨光,京邑舟車會萬方。”[10]但斗茶之俗在元代逐漸向“煎茶”過渡。“煎茶”是以茶芽和水同煎的飲茶方式,在元代日益普遍,而且顯然博得了文人、藝術(shù)家的越來越大的興趣。以宋、元兩代的文學作品相比較,在茶的描寫上有很大不同。宋代文人有許多關(guān)于“點茶”“斗茶”的詩篇,其中如蘇軾、黃庭堅、梅堯臣等人的作品,都是膾炙人口的。而元代文人的詩詞、散曲中有關(guān)“點茶”“斗茶”之作卻很少見,較多地則提到了“煮茶芽(嫩茶)”。如:“有客來,汲清泉,自煮茶芽”,[11]又“石鼎內(nèi)烹茶芽,瓦瓶中添凈水”,有人依次判斷,說斗茶的風習,……南渡后衰歇。[12]但也有持不同意見的,據(jù)王禎所說“宋朝(南宋――引者注)雖產(chǎn)茶,而識此法(點茶――引者注)者甚少”,[13]也有人認為宋代“點茶” “斗茶”風行的同時是黑盞(黑釉盞)流行,而到了元代,青白茶盞增多,這種變化無疑也反映出飲茶方式的改變。[14]個中原由,眾說紛紜,各有側(cè)重。我們認為,南渡后宋人之所以逐漸對斗茶興趣漸淡,這與南宋朝廷吸取徽宗滅國之教訓而采取的一系列整飭國風的措施有關(guān)。無論怎樣,元代煎茶占了上峰,使得斗茶失去了往日的榮耀。雖然沒有了往日的輝煌與尊崇,但在民間依然有斗茶遺俗保留了下來,比如斗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技術(shù)――點茶。因此,可以說元代是我國飲茶方式的一個轉(zhuǎn)變時期,“點茶”仍然盛行,但愈來愈多地采取“烹茶芽”的“煎茶”方式。[15]
明清時期,斗茶之風又有復發(fā)跡象。明人周�在其《寄楊子東》一詩中就有“錢塘舊友知誰在,萬里滇南見子東。夜市斗茶涼雨后,晴湖載酒夕陽中”的詩句。這首七言詩生動地反映了明代杭州西子湖畔,市人在夏雨過后、夕陽西斜之時市井斗茶的情景。明人程嘉燧也有詩云“湖頭城角雨如麻,宿酒殘歌夜斗茶。”[16](第十三上)可見在明代,斗茶之俗依然見于市井巷陌,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日常文化活動。到了清代的鼎盛時期,斗茶之俗更加成為一種常態(tài),清代畫家汪承霈所畫的《群仙集祝圖》,“人物也多達九人,這均要畫家細致刻畫,體現(xiàn)了他對生活的細致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繪畫水平。右邊的五位在集體斗茶,他們或仰頭品茶,或煮水備茶或?qū)WⅫc茶,或認真點評,每個人都精神抖擻,整個斗茶的場景好不熱鬧。再看建窯黑盞,有清花茶盞,還有白色茶盞,色彩種類豐富。再看左邊,左面一女子提著風爐,旁邊一小童提著斗茶用的湯瓶,正向斗茶群集的地方趕去,似在為他們增添器具。身后有一老人,照看著兩個竹擔,竹擔中放滿茶罐和喝茶的器具,看著他的裝束,應該是賣茶老翁。整個畫面動感鮮明,結(jié)構(gòu)緊湊,使人身臨其境。”[17] (P.23 )到了晚清,國力衰退,國庫入不敷出,斗茶現(xiàn)象也受到時人的批評:斗茶“雖無傷于雅尚,何忍以有用工夫而棄之于無益之茶也?”[18]從另外一個側(cè)面也說明斗茶現(xiàn)象貫穿于整個宋代以后至清代漫長的歷史中,雖然因時代不同而表現(xiàn)各異,但作為一種傳統(tǒng)文化沉淀下來,成為中國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注釋:
[1]《蘇軾集》卷四.
[2](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別錄》.
[3](宋)葛常之《韻語陽秋》卷五.
[4]張自中.古代的斗茶[J].文史天地,2003,(6).
[5]林更生.關(guān)于“斗茶”的研究[J].農(nóng)業(yè)考古,1996,(4).
[6]樂素娜.從宋畫看宋代斗茶之意趣[J].茶葉,2011,(3).
[7]吳懷祺.中國文化通史・兩宋卷[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
[8]陳文華.中國茶藝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9](元)王禎《農(nóng)書・百谷譜十・茶》.
[10](元)馬臻《霞外詩集・都下初春》卷四.
[11](元)盧摯《雙調(diào)蟾宮曲》.
[12]馮先銘.中國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3](元)王禎《農(nóng)書》.
[14]馮先銘.從文獻看唐宋以來飲茶風尚及陶瓷茶具的演變[J].文物,1963,(1).
[15]陳高華.元代的飲茶習俗[J].歷史研究,1994,(1).
[16](清)錢謙益.列朝詩集・丁集[Z].北京:中華書局,2007.
[17]竇萍.透視中國畫“斗茶圖”及其茶文化內(nèi)涵[D].杭州: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1.
[18](清)周凱《廈門志》卷十五.
茶文化相關(guān)論文發(fā)表篇2
淺談中國詩詞中的茶文化
摘 要:在詩詞中,看到了當時知識分子的一種精神寄寓,當功名利祿一切皆化作塵土時,唯有大自然永久未變,唯有詩、酒、茶還散有余香。再走出此曲,縱觀中國古代詩歌、詞曲,茶的意象特別繁盛,似乎在文人寫詩作詞時,總會不由自主的提到茶,那其中有何奧秘?我們便要看詩詞與茶的契合之處以及詩詞與茶的那份不解之緣。
關(guān)鍵詞:詩詞;茶文化;中國文化
置一椅于案邊,沏一壺新茶,置于案上,手執(zhí)一書,臨案而讀,茶香入喉,沁人心脾,書香入腦,明人理智,此情此景,悠然自得。忽又一想,此景若現(xiàn)于古代,定又有一番滋味:早起,于園中擺好幾案,面對著園外綠柳紅花而坐,執(zhí)書而讀,煎上一壺香茶,茶香伴著花香,書香和著水氣,待茶煎罷,置于案頭,于讀書之余細細品味,書茶合一,境界超然,于興起時,偶得佳詠,初為幾句,進而點綴成篇,怡然自得,便不知有幾首傳世,更不知后人是否記得這閑詠之人。而觀其所讀之書,亦可有李義山之“昨夜星辰昨夜風”、柳耆卿之“楊柳岸曉風殘月”諸句。于此間,詩詞與茶便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忽而回到現(xiàn)實,想起我所讀之書,有一首元曲,突然進入了我的腦海:
人月圓·山中書事
元 張可久
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
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
數(shù)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先不論這首曲所要表的意旨是什么,但看其中的字句,便可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于村野之中,自然之間,終此一生,除大自然外,唯以書、酒、茶為伴,于此境界里,我們便看到了,當時知識分子的一種精神寄寓,當功名利祿一切皆化作塵土時,唯有大自然永久未變,唯有詩、酒、茶還散有余香。再走出此曲,縱觀中國古代詩歌、詞曲,茶的意象特別繁盛,似乎在文人寫詩作詞時,總會不由自主的提到茶,那其中有何奧秘?我們便要看詩詞與茶的契合之處以及詩詞與茶的那份不解之緣。
與中國的詩詞一樣,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在詩詞中所體現(xiàn)的茶文化,便必有其獨特的內(nèi)涵,因此,我們在讀詩詞時,需了解其中暗含的茶文化,結(jié)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作者跡遇,探究其所要通過茶來表達的意思,和寄托的愿望。于是我在此便妄談一下。
一、茶之苦:人生 釋懷
詩詞的典雅與茶的清香使周圍的空氣都變得美妙起來。我無法觸摸那些文人墨客恣意的瀟灑的靈魂,我也達不到詩人詞人出口成章的高度,我更不能體會茶道的精髓和哲理,我能做的只能是膜拜那些在茶的清香里留下的墨寶。
誰都無法忘記,暮春里風雨飄搖的超然臺,誰都會銘記下,那句悠然自得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這彰顯了一代文豪的瀟灑曠達之氣,使這曲小令不同于那些華麗柔靡之作,真正透出一股卓立于世的“超然”。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真正放下一切功名利祿和榮華富貴才是真正的超然,這種超然穿越了千年的空氣吹散了我們?nèi)松磺械目鄲?,這就達到了禪的境界。
其實茶與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茶文化和禪文化在某些方面有著奇特的相似之處,都講究釋懷。
人的苦惱,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放不下” 。近代高僧虛云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內(nèi)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 松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diào)"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閑,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愿大家都做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題德玄上人院
杜荀鶴(唐)
刳得心來忙處閑,閑中方寸闊于天。
浮生自是無空性,長壽何曾有百年。
罷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雖未似師被衲,此理同師悟了然。
此詩以茶為吟詠對象,卻有無邊風月可觀,是為佳品,可見,茶與禪有多么的在內(nèi)在精神上契合。也可見茶之怡人功效,于煮茶品茗之際,便也可想起那些禪理。
品茶作為一種行為,在人們心中早已不是動作那么簡單,它已成為一種意境,一種文化。有時候品茶是一種享受,讓你的心情更加舒暢;有時候又是一種思考,在遐想中體味純真的本質(zhì),在茶葉那既苦又甜的味道中感悟人生,在平凡淡雅中感受人生的另外一種韻味。古典詩詞蘊含的茶文化,就如一杯杯香茗,雖久遠,但清香猶存,讓我們不斷的沉思,不斷的追憶那古樸的情懷。
二、茶之清:君子 隱士
古代的詩人騷客,多為有志與國家社稷的國士,其中真君子很多,而君子所青睞之物,一為金玉,二為茶酒。為何作為君子喜歡飲茶、品茶?這便和茶的清苦有關(guān),茶入口潤舌,雖味微苦,但細細品來,這苦中有著一股沁澈胸肺的香氣,越品越香,越苦越濃。而這正與君子所追求精神家園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君子于貧困時,安貧樂道,在清苦之時,不忘詩書,日子雖苦,但內(nèi)心秉承著儒家的那種人格。而詩人中的君子便看中了茶之清,清,作為中國古典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其意蘊十分廣泛。清又是茶的精神實質(zhì),品德修持,正好契合的詩人創(chuàng)作的需要。茶性清潔不可污,作茗事除了要有清靜的環(huán)境外,從器具到內(nèi)心還要表里俱清明潔凈。
“清甘本無滓,渴飲得真味。”
--(蔡襄)這是對茶自身給人清新感覺的探討。
“小庭幽圃絕清佳。”
--(陸游)講的是飲茶環(huán)境的清幽寂靜。
“清”與文人、僧家所追求的清閑、清靜是相通的。大量的茶詩都表現(xiàn)出對“清”的探討,詩作不僅寫出茶自身的自然屬性和養(yǎng)顏健身之功用,更揭示了茶與文學創(chuàng)作、抒發(fā)性靈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也為詩作營造一種清新自然的詩境,表現(xiàn)出簡古淡泊,閑逸悠然的雋永境界。 古之君子又時常為濁世所不容,不愿與世同流合污的人便走入山林成為黔婁一樣的隱士,而此時茶與酒便成了他們的寄托之一,茶清苦而幽香不正合乎他們歸隱之愿嗎,生活清苦,常為衣食而憂,飲酒喝茶時也經(jīng)常賒欠茶資酒費,但他們卻依然對飲酒品茶樂此不疲,源于他們精神上的偉岸,面對困苦,他們依舊有高尚的人格,就像茶香一樣,即使茶之苦很濃,茶之馨香也能突破重重阻隔,從苦中透出,讓人心曠神怡。隱士們高潔傲岸的人格,不會隨著生活的困苦而泯滅,反而越是清苦,越是偉大,一如陶潛、唐寅,于清苦中見其君子浩然正氣,不與世同流合污。
浣溪沙
北宋 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于詞中,蘇軾在長路之中,口渴難耐,敲門乞茶。于困苦之時,想到了茶中的清苦,便也有希望了,之后還有似梅花般的,徹骨清香。也許,這便是古代君子、隱者的共同的精神寄托吧。
三、茶之道:察人 交友
古人對識人、交友特別看重,此時主要的方式即是飲酒、品茶。喝酒易于交心,讓自己和對方坦誠相見。品茶,則可見對方對于人生、塵世的看法及待人、接物的舉止狀態(tài),于品茶中,可見對方的方寸,可見誰平淡超然、從容淡定;也可見誰心浮氣躁,輕佻不安。而以茶識人,便也影響著在這次相處之后,對對方的信任與否,更影響著,上級對下級的任用,同伴之間是否能真心相交。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 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與此詩中,與皎然一同品茶的,竟是我國的茶圣陸羽,全詩不見一處察人之句,卻處處流露著對陸羽的欣賞與稱道。便可見,所往來的俗人全不知茶中的滋味,獨有陸處士,自醉于其中,深解茶香。于此中便也看得出陸羽的不同于常人,見到了陸羽的高潔、超然。皎然很是向往陸羽的性情,便也大加激賞,而陸羽以茶圣之名傳世,也足以證明皎然以茶識人的功力之深了。
古人與友交游,多愛飲酒,正所謂:“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于酒中,友人們忘卻了塵世的煩惱,飄然登仙,享受須臾之極樂。而這樣的一醉,大多是逃避現(xiàn)實之舉,醒來卻孑然一身,便也興味索然了。而于相逢時,共聚飲茶、品茗,卻也是文人自詡為高雅的交友途徑,而這雖也是逃避,可是能使自己的情致得到升華,讓自己的精神家園更堅固,不被世俗摧毀,而和對方的友誼也越發(fā)堅固,歷經(jīng)風雨,歷久彌新。君子之交淡如水,相交之意香如茶。
茶的精神與儒道兩家的思想緊密相連。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精髓。儒家用“仁”來調(diào)節(jié)人際關(guān)系,倡導共同進步,這正是茶的本性。茶深受儒家的影響,也對其產(chǎn)生了重要的作用。陸羽提倡的茶藝,體現(xiàn)了儒家的中庸和諧精神。在飲茶的美好境界中得到精神的寄托。道家為茶葉提供了茶藝,使茶文化達到一定的藝術(shù)境界,同時對茶文化的自然觀、哲學觀、美學觀也進行了闡述。道家要求茶人要有清凈、無私、平和的氣質(zhì)。道家為茶文化披上了文明的光環(huán),茶的意境與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相通融,展示了其“真、善、美”的內(nèi)涵。精通儒道的詩人們將詩情與茶香相結(jié)合,自然佳作迭出,而交友時少不得互相唱和,吟詠香茶便也很自然了。
再一次回到現(xiàn)實,在當今社會,也許我們更需要在某個時候,品品茶,在其中體味人生,品嘗世事,怡然于其中。春水煎茶,古人在品茶里有了詩情,傳世的詩文里,茶的意向讓人流連于其中。想一想,古人寫茶,其實也就是寫著自我,就是在享受自己詩意的生活。而我們在當今的社會中,是否又會去尋找那一份詩情,是否還會去留意那份清香呢?雖然我們回答不了,但中國詩詞中茶文化閃爍著的光芒,卻告訴了我們,我們一直沒有毀掉這個民族文化中知識分子的甚至是全體人民的精神寓所。
品一杯香茗,覺一鄉(xiāng)文化;讀一首詩詞,看遍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