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民俗文化的論文
關于民俗文化的論文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chuàng)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民俗文化的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于民俗文化的論文篇1
對嶺南音樂民俗文化的探討
嶺南音樂起源于商周以來百越文化,直到唐宋以來嶺南文化才得到蓬勃發(fā)展,現(xiàn)下在珠江文化感染下不斷發(fā)展,當下人們對嶺南音樂了解不多,但隨著近年來,我國民族民間文藝的保護工程不斷展開,人們對嶺南音樂也逐漸提高了關注度。
一、從大文化觀、大音樂觀、大雅俗觀、大珠江觀來探討嶺南音樂民俗文化
1.大文化觀
大文化觀可以從歷史與人文這兩個層面來分析,其中就歷史層面來說的大文化,包括商周以來的百越文化、唐宋以來的嶺南文化、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后的近代文化、辛亥革命后的現(xiàn)代文化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的當代文化綜合。而人文層面大文化,主要是指包括遠古時期的西甌人、南越人、駱越人、閩越人的文化,還包括近代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瑤族人、畬族人、壯族人文化的總和。而傳統(tǒng)音樂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是百越文化與嶺南文化的積淀,是嶺南各族人民與其先祖、后裔們共同創(chuàng)造流傳的大合唱,是大文化的共同聲音。嶺南音樂作為傳統(tǒng)音樂,其本身蘊含著豐富多樣的文化,是我國悠久文化的載體。當下社會,信息流通便利,文化多樣化是發(fā)展趨勢,但是不同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既有矛盾又有兼容,最終需要我們用寬廣的胸懷去善待音樂文化。
2.大珠江觀
大珠江觀從地理學層面來解釋,應該是包含嶺南地區(qū)的東江、西江、北江:也可以是珠江流域附近的城市,像廣東、貴州、云南、廣西:還可以看作是嶺海概念的珠江、韓江、海南島等。從人文層面來看,應該是包括珠三角人、大珠三角人、泛珠三角人,也就是即廣東、廣西、湖南、海南、江西、貴州、福建、四川、云南、以及港澳人等,各類人文地緣的概念總和。
所謂大珠江觀,主要是指要認識到珠江區(qū)域經濟與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性,最終提高珠江區(qū)域的經濟與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高度,追趕黃河、長江區(qū)域發(fā)展的腳步。北京一直被看作是黃河文化的代表,而上海則是長江文化的代表,珠江文化的代表是廣東,這三個區(qū)域的發(fā)展有助于構筑一個中國文化的完善體系。而這三個區(qū)域的文化與經濟發(fā)展告訴我們,文化資源配套、整合正是整體觀,也就是所謂的大區(qū)域觀。
3.大音樂觀
大音樂觀也可以從兩個不同層面來看,首先是藝術層面,應該包含傳統(tǒng)音樂的四門類、西方古典音樂、日韓流行音樂、歐美現(xiàn)代音樂等等:若是從人文層面來看的話,應該是指具有深遠文化積淀的民間音樂以及民間音樂延伸的新音樂。任何國家或地區(qū)的音樂起源往往都是民歌,因為沒有民歌,就不會出現(xiàn)后來的說唱、戲曲、歌舞以及器樂等等,民間歌曲是一個民族音樂的重要基礎。民間音樂往往反映的是民生與民間的娛樂休閑等等,對百姓日常生活、作業(yè)有著較大的影響,所以說嶺南音樂作為民間音樂對人們的影響很大。
4.大雅俗觀
大俗通雅是用來形容民間歌曲的恰當詞匯,民間歌曲很多都是遠古時期百姓自己編的,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流傳至今,由于遠古時期文化普及度低、歌曲追求朗朗上口等原因,很多民間歌曲的編詞較為通俗,這對于嶺南音樂的流傳并無較大影響。曾有人說過,四大名著也是由人們說唱、講書等開始的,由作者編著成書,加上日后的戲曲編排等,使得四大名著成為了我國的重要文化藝術,嶺南音樂也是如此,聽起來通俗,其實令人回味無窮。
二、嶺南音樂的保護與傳承
嶺南音樂自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是我國文化與歷史的重要載體,其作為傳統(tǒng)音樂需要得到保護與傳承,確保其健康的發(fā)展勢頭。
當?shù)卣畱撟⒅貛X南音樂的保護與傳承,比如說,經常組織嶺南音樂比賽,通過這個方式讓人們去繼續(xù)學習嶺南音樂,也通過這種方式將嶺南音樂展現(xiàn)給更多的人,并激發(fā)人們學習的興趣,使之成為當?shù)氐膶氋F文化財富。
國家相關部門對嶺南音樂進行記錄,并去探討每段音樂背后的歷史故事、文化含義等等。整合一個完整的嶺南音樂民俗文化大全,不僅保證嶺南音樂長久流傳下去,也讓人們去了解完整的音樂與背后的文化背景。
將其作為課程在高校尤其是音樂學院里面供學生選修,讓嶺南音樂走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傳承,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輕人。面對現(xiàn)下眾多流行音樂的轟炸,年輕人應該去了解我國傳統(tǒng)音樂,從中學習嶺南民俗文化,了解我國的歷史與文化,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內涵。
三、結語
嶺南音樂作為我國的民間音樂,其有著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文化底蘊,嶺南音樂以及其背后的民俗文化是我們值得我們了解、學習以及傳承下去的。
關于民俗文化的論文篇2
翻譯與民俗文化
摘 要: 在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F(xiàn)今雖然已經有不少民俗文化研究學者對文字資料進行了整理,但是關于民俗文化的對外宣傳工作仍不夠,不利于地方民俗文化的推介。本文以功能翻譯理論為基礎,結合對民俗文化對外宣傳冊資料翻譯策略的分析,研究了在其指導下的旅游資料的翻譯工作。對少數(shù)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進行準確的翻譯,不僅是對民俗文化的傳承,更是翻譯活動的升華。
關鍵詞: 民俗文化 翻譯 功能翻譯理論
一、翻譯與民俗文化的關系
隨著中國對外交流的日益擴大,中國各民族開始走向世界的舞臺,世界越來越關注中國各民族的文化和生存狀態(tài)。在這個過程中,準確的民族文化翻譯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文化是人類智慧和勞動創(chuàng)造的產物,廣義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時代特征。目前對于文化的理論界定大致有三種看法:第一,個體文化論;第二,跨文化交際論;第三,文化區(qū)域論。大致以文化—語言文化—國度語言文化—民族語言文化—方言文化—區(qū)域文化—群體文化—個體文化的模式體現(xiàn)其豐富的內涵走向。文化的溝通需要一定的載體,它們正是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翻譯展現(xiàn)外族異域的政治宗教、人文地理和民風民俗的多彩畫卷。語言文字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種表象形式,又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所以,對于以語言轉換為基礎的翻譯活動來說,文化傳達就成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筆者以功能翻譯理論為基礎,分析了民俗文化對外宣傳冊資料翻譯策略,研究了在其指導下的旅游資料翻譯工作。對少數(shù)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進行準確的英文翻譯,不僅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傳承,更是翻譯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功能翻譯理論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的萊思(K.Reiss)、弗米爾(H.J.Vermeer)、曼特瑞(J.H.Manttarix)和諾德(C.nord)等學者提出的“功能翻譯理論”為翻譯理論開辟了一個新的視角。此理論的核心是翻譯目的和譯文功能。功能翻譯理論的主要理論包括萊思提出的文本型與翻譯策略論,曼特瑞提出的翻譯行動論,弗米爾的目的論和諾德的翻譯為本語篇分析理論。
弗米爾認為翻譯是言語和非言語符號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之間的轉換,翻譯是一種人類的活動。根據(jù)行為理論,他將人類的活動定義為有意識、有目的地發(fā)生在給定情境下的行為。鑒于任何情境都是鑲嵌于文化的大環(huán)境之中的,翻譯就不僅僅是語言之間的轉換,而應該更加注重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功能取向差異。因此,功能翻譯理論與以往的語言學或對等理論相比,在源語文本的角色上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弗米爾曾經說過,翻譯就是在目標語文化中重現(xiàn)源語語言文化所提供的某些信息。他提出的翻譯目的論(Skopostheorie)奠定了功能語言派理論的基礎,創(chuàng)立了功能派的核心理論。目的論徹底擺脫了以源語為中心的等值論的束縛,關注的重點不再是譯文與原文之間是否對等,而是認為翻譯應該以譯文預期功能為目的,選擇最佳的翻譯策劃。無論何種翻譯,最高規(guī)則都是“目的準則”。弗米爾這樣解釋“目的準則”:每個文本均為既定目的而產生,亦應該為此目的服務。由此,目的準則指:譯、釋、讀、寫皆遵循某種方式,此方式可讓文本、譯本在其使用的環(huán)境下運行。功能翻譯理論強調翻譯是一種“目的性行為”,一種“交際活動”和“跨文化活動”,涉及翻譯發(fā)起人、譯者、譯文接受者等因素。功能翻譯理論對翻譯過程的描述與應用翻譯的實際要求和內容十分契合,因為在應用翻譯領域,不論是對外宣傳還是經貿活動,其中的文化交流都帶有明確的目的,所以通過分析旅游資料各類型文本目的、功能和特征,就可以運用功能翻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導旅游翻譯實踐。
三、翻譯材料的文本的類型和功能分析
根據(jù)萊思的觀點,文本類型有三種: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萊思總結了各類型文本的特點和它與翻譯方法之間的聯(lián)系。三種文本的側重點各有不同,分別為“內容”、“形式”和“效果”。每一種文本至少具有三種功效中的一種,并且只有一種功能居主導地位,另外兩種居從屬或次要地位,語言和文化的選擇都應為實現(xiàn)此功能而服務。
旅游文本有別于參考資料(力求信息的準確性再現(xiàn))或者詩歌(力求源語藝術形式的再現(xiàn))等文本類型,其主要功能是傳達景點信息和感染旅游者,這種文本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從屬于文本所要達到的言外效果”。按照萊思的觀點,文本概念、文本類型和文本的翻譯目的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語言文本類型理論可以幫助翻譯人員確定翻譯目的所需的合適的對等程度。
分析旅游文本的特點在于更加準確地確定旅游文本的功能,找到合適的翻譯方法。旅游文本對景點的宣傳、推介作用不可小覷,因其具有信息性、啟迪性和促銷性等特點,是海外旅游者對特定旅游目的地進行形象定位、獲取信息的重要源頭。旅游文本的主要功能是客觀、精確、有針對性地提供旅游者旅游信息,提高消費者滿意程度,次要功能是兼具喚情的特點,這一點在旅游廣告中的體現(xiàn)尤為突出。
(一)翻譯目的
功能翻譯中的術語skopos通常指譯文的交際目的。民俗文化對外宣傳材料的英譯目的是產生一種對于英語文本接受者具有交際作用的文本,介紹中國民俗文化的信息,從而進一步提升中國的形象。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譯者應根據(jù)委托人的要求擁有一份詳盡的翻譯綱要。
(二)翻譯綱要
諾德認為翻譯綱要可以說明需要何種類型的翻譯。文本所探討的主要是版式固定、附有彩圖和簡要文字說明的民俗文化對外宣傳小冊子。作為譯者的指導綱要,民俗文化對外宣傳材料音譯的翻譯綱要至少包含以下內容。
1.預期的文本功能:信息、感染功能。譯文和原文功能大體相同。信息功能指的是提供關于中國民俗文化歷史、風俗習慣、特有景點等方面的信息。感染功能指的是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推介和提升中國形象。民俗文化對外宣傳小冊子應該包含這個民族的各方面的內容介紹,例如風俗節(jié)慶、建筑的歷史和風格特色、民族傳統(tǒng)服飾、禮儀風俗特色等,并且為了更好地讓西方讀者理解個別異國風情,在恰當?shù)牡胤綉缴蠄D片解釋和說明,增強渲染和說服力。 2.預期的譯文接受者:包括想了解中國、來華旅游、投資貿易、從事文化交流等外國人士、團體或者組織。他們大多缺乏關于中國語言、文化和社會的背景知識。不同的文化背景讀者,需要不同的譯文。因此,譯者應該充分考慮到譯文接受者的文化背景知識、交際需要和由此產生的期待心理,適度補充相關背景知識,或者相應刪減一些對于目標讀者來說過于冗長的信息。譯文應該在接受者身上產生預期的反應。例如不少少數(shù)民族文化面臨失傳的嚴峻形勢,這些民俗文化亟待應承時代的發(fā)展,抓住機遇,拓寬宣傳渠道,招商引資,將文化特色推向世界,因此必須在傳統(tǒng)的文化翻譯版本上作出修繕,使其既具文化特色又具商業(yè)發(fā)展特色。
3.文本制作或者接受的動機。譯員應該分清對外宣傳冊子的具體制作動機,是對外的一般性文字介紹,是吸引旅游客源,還是招商引資等。只有確定了文本制作的動機,才能確定優(yōu)先傳遞的信息。民俗文化宣傳不應該止步于對文化的闡釋和說明,當它與對外宣傳相結合時,就必須具有可觀性和可推崇性,將其與不同的外界文化相融,讓讀者得到文化異同感之外的喜悅之情。
4.對外宣傳材料英譯的翻譯策略。根據(jù)翻譯目的和翻譯綱要,對外宣傳材料的英譯應產生對于文本接受者具有交際作用的目標文本,實現(xiàn)譯文的信息和感染功能。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譯者堅持不懈地合作和批評,以求得切合文意的成果。
四、結語
當前,中國的入境游發(fā)展迅速,把中國作為旅游目的地的國家和外國游客與日俱增。如何抓住這一時代性的發(fā)展契機,傳播獨特的中國民俗文化,使中國走向世界是我們對外宣傳的重點。要提高旅游資料的翻譯質量,就必須對旅游資料特點進行認真的分析,充分考慮文本的功能特征和翻譯策略的關系。功能翻譯的目的論對旅游資料的翻譯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中國人和西方人處于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對信息傳播方式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異,思維模式、表達方式各有特點。在實際操作中,民俗文化翻譯難免有些生僻,譯者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對信息進行恰當?shù)脑鰟h或者改寫,采取適當?shù)姆g方法,如注釋性增譯、修辭性省譯、整合性改譯等,實現(xiàn)具體的翻譯目的。
參考文獻:
[1]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Routledge Publishing.1994.
[2]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St.Jeromy Publishing,2001.
[3]樊嘉祿,賈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幾點建議[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
[4]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5]徐敏慧,董華.從功能翻譯理論看對外宣傳材料漢譯英[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7(3).
[6]徐魯亞.民族文化翻譯策略的探討[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6).
[7]袁瓊.功能翻譯理論視域下旅游宣傳資料的翻譯[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1(18).
[8]張小華.翻譯與青海民俗文化[J].翻譯與青海民俗文化,2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