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經濟學論文
經濟論文是對經濟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做出的的結論性總結。撰寫經濟論文目的在于,在經濟學、金融、證券、貿易等相關理論指導下,從宏觀和微觀的兩個角度,分別對社會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公司企業(yè)的典型案例等加以深入分析,繼而得出理性的結論,并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解決方案,不斷擴充經濟領域的學術理論,擴大經濟學研究范圍和領域,可以學以致用,去解決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實際問題。更重要的是,撰寫經濟論文可以使作者開拓思路,提高認識水平,論文將體現出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際意義。同時,一篇優(yōu)秀的經濟論文還可以使作者的學術成果、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思想觀點得以展示和傳播,與經濟學界同仁、廣大讀者互相借鑒,有助于擴大作者的知名度以及在業(yè)界、學術界的影響力。
論文摘要:當今學術界眾多學者越來越傾向于對經濟問題進行定量分析,《計量經濟學》已成為一門國內外高校財經專業(yè)最受關注的課程。在我國高等院校《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盡人意。本文對我國高等院?!队嬃拷洕鷮W》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并提出了該門課程相應的教改建議和措施。
論文關鍵詞:計量經濟學 教學方法 教學改革
《計量經濟學》于上個世紀20年代末期產生,后來經過不斷的發(fā)展和完善,該學科成為經濟學中一個較為活躍的分支學科。隨著教育部將《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確定為高等學校經濟學類各專業(yè)核心課程,該門課程的重要性才逐漸得到高校經管類教師的認同,并逐漸成為我國高校經管類各專業(yè)一門備受關注的課程。但是從學生學習過程來看,眾多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學習感到困難和吃力,尤其對于那些數學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更是特別困難。而在該門課程的具體教學過程中,從教材選用、課程安排、教學方法等多個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將對此進行詳細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措施建議。
一、國內外《計量經濟學》發(fā)展概述
大多數《計量經濟學》工作者都致力于客觀的分析認識經濟現象與科學準確的闡述經濟規(guī)律。但是,經濟學的科學化進程一直受眾多因素的影響,如經濟活動的多因素性、隨機波動性以及事件發(fā)生的不可逆性,等等。我們知道,自然科學研究中能夠建立實驗室和創(chuàng)造出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的理想狀態(tài)和環(huán)境,其變量往往會遵循特定的函數關系,而經濟學研究則不同,它不能遵循既定的函數關系,只能通過建立統(tǒng)計模型來進行定量分析。
《計量經濟學》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本世紀70年代以前,《計量經濟學》以“經濟平穩(wěn)時間序列”為樣本數據進行建模分析。數學方法在經濟理論運用上的不斷深入,為《計量經濟學》的誕生奠定了數理基礎,如19世紀初高斯(Gauss)提出最小二乘法概念,19世紀末高爾登(Galton)提出“回歸”概念,20世紀初費雪(Fisher)提出抽樣分布理論。之后,尼曼(Neyman J.D)和皮爾遜(Pearson)相繼提出了假設檢驗理論。
隨著數理統(tǒng)計理論框架的基本形成,人們逐漸學會應用這些知識來分析和研究經濟問題,從而誕生了《計量經濟學》。1926年挪威著名經濟學家拉格納·弗里希(Ragnar Frisch)提出了《計量經濟學》的名稱,為這門學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929年美國經濟學家戴維·S·穆爾(David.S.Mull)描述了工資波動,并決定從1933年開始出版《計量經濟學》雜志,這一舉措標志著《計量經濟學》這門學科已成為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
第二階段:本世紀70年代以前的建模都是以“經濟平穩(wěn)時間序列”為樣本數據進行分析,而現實生活中的宏觀經濟變量大都呈現出非平穩(wěn)性特征,因此在利用聯(lián)立方程模型對非平穩(wěn)經濟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和預測時,常常出現偽回歸現象或預測失敗。從70年代開始,宏觀經濟變量時間序列的非平穩(wěn)性問題和偽回歸問題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進而來提高經濟計量模型參數估計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20世紀60年代Granger-Newbold首先提出偽回歸問題,引起了計量經濟學界的關注。之后,Box-Jenkins于1967年出版了《時間序列分析,預測與控制》一書,對上述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和闡述。時間序列模型與回歸模型有一定的區(qū)別,時間序列模型是一種較為全新的建模方法,它往往通過依靠變量本身的外推機制來建立相應的模型。由于時間序列模型客服了變量的非平穩(wěn)性問題所帶來的偽回歸,提高了分析的準確度和可靠性,從而為其在經濟領域的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此時,《計量經濟學》的發(fā)展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經濟變量非平穩(wěn)性的檢驗方法;如何把時間序列模型引入經濟計量分析領域,以及如何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傳統(tǒng)的經濟計量模型,等等。
針對《計量經濟學》發(fā)展中出現的這些問題,Dickey-Fuller于1979年首先提出時間序列非平穩(wěn)性的DF檢驗法和應用更為廣泛的ADF檢驗法。Sargan于1964年提出誤差修正模型(ECM)概念。之后,Hendry-Anderson(1977)和Davidson(1978)的論文進一步完善了誤差修正模型,并嘗試用該模型來解決和分析非平穩(wěn)變量的建模問題。Sims于1980年提出用一組內生變量作動態(tài)結構估計的聯(lián)立模型,即向量自回歸模型(VAR),向量自回歸模型雖然不以經濟理論為基礎,但卻具有較強的預測力。以上研究成果為協(xié)整理論的提出奠定了理論基礎。Engle-Granger于1987年提出協(xié)整概念。Granger定理證明若干個一階非平穩(wěn)變量間若存在協(xié)整關系,那么這些變量一定存在誤差修正模型表達式。反之亦成立。1988-1992年,Johansen對向量自回歸模型中檢驗協(xié)整向量進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和闡述,并建立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的文章,從而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協(xié)整理論。協(xié)整分析理論為現實經濟問題的分析和描述提供了一種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強有力工具。近些年是《計量經濟學》快速發(fā)展階段,尤其是對非平穩(wěn)經濟時間序列的研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1960年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成立了一個經濟數學方法研究組。主要搞投入產出、優(yōu)化研究。那時在大專院校的經濟類專業(yè)還沒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改革開放以后,1979年3月成立了中國數量經濟研究會(1984年定名為中國數量經濟學會,并辦有一份雜志,《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80年中國數量經濟學會首次舉辦《計量經濟學》講習班,邀請Klein等七位美國教授講課。自此,《計量經濟學》的教學與科研迅速展開,取得許多研究成果。國家信息中心為參加聯(lián)合國的“連接計劃”研制了我國的宏觀計量經濟模型。吉林大學數量經濟研究中心研制了“國家財政模型及經濟景氣分析系統(tǒng)”。1998年教育部第一次把《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列為我國大學經濟類專業(yè)本科學生的8門必修課之一。多數學校已經把《計量經濟學》列為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必修課程。目前我國已經有14個《計量經濟學》專業(yè)博士點、42個碩士點。但從整體上說,我國的《計量經濟學》教學與科研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還缺少在世界上知名的學者。
二、目前我國高校《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材選用不合適。
國內教材的版本很多,但與國外的教材相比而言,國內教材更多傾向于數理推導,邏輯性強,內容緊湊,數學公式繁多,但舉例很少,即使教材中有一些案例,但是案例之間相互獨立、缺乏關聯(lián)性,而且案例也頗為陳舊,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純粹的《計量經濟學》案例教材,更是鮮為罕見。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案例教學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費時費力,卻收效甚微,因此愿意嘗試案例教學的教師較為少見。
2.教學方法不得當。
《計量經濟學》教學依賴于大量的原始數據,而且在授課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矩陣推導,繁多數據和大量矩陣在黑板上板書費時費力,這樣就會導致課堂時間的浪費,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基本上都會采用多媒體來授課。多媒體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教師的板書時間,但是這對授課老師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授課教師在上課時應當保持思路清晰、思維流暢,對教學內容的邏輯性和重點難點等都要相當熟悉和了解;而且由于板書時間的減少,若授課教師不能很好地掌握課堂教學進度,合理安排課堂時間,就會加快教學進度,將課堂眾多教學內容在短時間內塞給學生,增加學生的思維強度,從而使得學生不能及時理解消化課堂教學內容,減弱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