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本理論論文
教育基本理論論文
教育理論是由教育概念、教育命題和一定的推理方式構成的。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教育基本理論論文的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教育基本理論論文篇1
教育基本理論的獨特探索
摘 要:葉瀾《教育概論》的問世,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和使用,可以說對每一個致力于教育研究的學者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這本《教育概論》區(qū)別于其它教育著作,緣由對教育這個概念的獨特的見解,使我們對教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探討。本文主要從“什么是教育”、“教育與社會”、“教育與人的發(fā)展”三方面對此書進行理解和學習,并談論一些淺顯的看法。
關鍵詞:教育;教育整體;社會系統
葉瀾1983年在東北師范大學開始獨立講授教育概論, 當年還沒有現成的教材和大綱,教學即科研。在教學與科研中, 她對已有的《教育學》基本理論的一系列問題與答案作了批判性反思,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和一系列觀點。1991年,出版了不同于前人并具有其獨特價值的《教育概論》。這本書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和使用,可以說對每一個致力于教育研究的學者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有一些學者認為葉瀾的《教育概論》思辨性太強,但筆者認為,這本書對于建構教育學框架有很大的幫助。能夠使人對教育有一個系統的把握,對待紛繁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點也能有一個理性的認識。葉瀾的這本《教育概論》區(qū)別于其它教育著作,是因為她對教育這個概念的獨特的見解,使我們對教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探討,在我看來葉瀾對教育理論的獨特見解有以下幾點。
1 重新認識“什么是教育”
葉瀾首先提出了“教育整體”的觀念,即把《教育概論》的研究對象規(guī)定為“教育整體”,主張把教育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而不是只取其中的一個部分來研究。她把教育歸屬于復雜、開放的社會系統,所謂復雜的開放系統(相對于簡單的封閉系統而言)是指存在著兩個以上內在聯系的要素,并與環(huán)境有著聯系和發(fā)生相互作用的,具有整體功能的系統。[1]從整體上對教育系統的分析,有助于改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對教育簡單化或片面的理解。如認為教育就是單純的學校教育,教師對學生的教育,看不到教育與社會以及其他子系統的聯系和相互作用等等。
把教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可以使教育學習者、研究者深入的了解教育、并意識到教育在個體、社會、經濟中起著何等重要的作用。它關系著方方面面,不論是社會、經濟、文化、人口等等社會因素都與教育息息相關、相互作用。其次,關于“教育的內涵”本身,葉瀾突出了教育活動“人為性”這一教育與自然的重要差異;突出了教育活動以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為直接目標這一與其他社會活動的重要差異。并且指出,人類的教育活動與動物的相比,最大的差別是在其社會性上,并提出教育一開始就是一種社會性和為了社會的活動。
正因為教育的作用對象是人,基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關系的復雜性,基于對教育的獨特認識上,葉瀾還提出了復合主體論。這區(qū)別于以往只承認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把受教育者看成只是接受教育、被教育者認識和塑造的對象;以及只承認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否認教育者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的兩種觀點。在《教育概論》中葉瀾逐層次的探討了這個觀點,相對于教育活動中的其他要素,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處于主體地位,與其他要素構成了第一層面的復合主體;在教育過程中每個活動者又一身兼有主客體的雙重“身份”,兩者又呈現出多層次的復合主客體的關系;在學的活動中,受教育者是學的主體,教育者卻成了學習者學習者所必須的條件和客體之一,此時在復合主體內部又呈現出互為客體和條件的復雜關系。“這一觀點突破了上述兩極式的思想方法,呈現出了一種獨特的關系性思維和過程性思維的方式。這一思考方式為日后“新基礎教育”教學過程觀、教學評價觀等的提出奠定了基礎。”[2]
2 系統地分析“教育與社會”的關系
首先從歷史的角度,研究作為整體的社會大系統與作為社會大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的教育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力圖通過人類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各社會形態(tài)與該社會的教育之間關系的分析,展示教育隨著人類社會發(fā)展而形成、演化的歷史過程,指出每個階段教育的特點及其這些特點形成的原因,并縱觀歷史發(fā)展全過程,揭示教育與社會發(fā)展之間的規(guī)律性聯系。”[4]使我們清晰的了解到,社會某一方面的作用并不能直接影響導致教育上的變化,而是由社會歷史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綜合作用而導致的。
通過對這一方面的理解使我們明白在分析、認識教育的作用時,決不能離開對社會總特征的研究,要在還原并認清當時的歷史現狀下,分析、認識教育的作用。否則就會使自己的認識片面化和簡單化,就不能正確處理教育與社會的關系。同時既要辯證的看教育與社會的相互聯系,不能忽視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其次分析教育子系統與其他主要的社會子系統的關系,更為深入細致的認識教育與社會各方面關系。教育子系統與其他社會子系統有著密切的關系,時而相互促進,時而相互制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呈現出十分復雜的關系狀態(tài)。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我注意到一個問題,社會本位觀對我國教育的影響,教育能否更好的為社會服務總是各方關注的焦點,總是把其他領域活動或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內容、要求、方式,直接搬到教育領域里,并強調即時效應。
社會上掛什么風,學校里就掀什么浪。這種直接搬運完全無視教育自身特點與活動的內在規(guī)定性,表面看來是使教育緊跟社會需要,為社會服務,但實際效果非但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反而連教育本身也受到極大的破壞。因此,以此為戒,我們在看到教育子系統與其他社會子系統良性的關系外,也要正確認識其相互作用,采取有效的改革來取得教育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相對平衡。
3 “教育與人的發(fā)展”關系的新思路
為什么在研究教育時要突出受教育者個體發(fā)展的關系呢?為什么只研究教育與社會的關系還不足以認識教育的全部,也不足以把握教育活動的內在規(guī)定性呢?這是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直接作用是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教育的價值與功能最終主要是通過受教育者的變化來實現的。“教育的任何一種社會功能的實現都離不開受教育者個體品質的形成與發(fā)展,如若不研究教育與受教育者個體發(fā)展的關系,不按這種關系存在的規(guī)定性組織與開展教育活動,那么,再美好的教育也不能變成現實。”[5]對于一個教師來說,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接觸最多的是學生。認識教育與個體的關系對教師有效開展教育活動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因為如若不研究教育與人的發(fā)展關系以及自己作為人的本身,就不可能與他人的心靈溝通,也不可能成為一個能對學生心靈成長產生積極影響的好教師。
葉瀾認為教育學首先要把個體作為一個復雜的整體來研究,而不是把人的某一方面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同時,她主張用動態(tài)變化以及在深入研究人的發(fā)展特殊性的基礎上研究教育與個人發(fā)展的關系。葉瀾提出的“二層次三因素”的動態(tài)關系模式。強調了兩點:
1、人的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是人的身心兩方面不斷變化、建構的過程。
2、發(fā)展的主題是“人”,而人的發(fā)展與生物學意義上的其他生命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本質區(qū)別。在我看來葉瀾能提出“二層次三因素論”這個新的因素論與她系統性的看待教育問題的思維方式有關。“二層次三因素論”在吸取其他因素論的合理思想的同時,又凸顯了自己的獨特性,系統而又有層次的介紹、分析了影響個體發(fā)展的因素。
在理解上也為我們建構了一個可參考的理論結構框架。我想在我們理解理論的同時,也為我們在學習理論的道路上形成科學的理論思維提供了一定的幫助。
葉瀾的每一章、每一節(jié)的內容都能夠給讀者一些啟示,例如對教育的認識,要對“教育”這一概念作一界定,這絕不是一件易事。但葉瀾教會我們用系統的思維去界定教育,把教育當做一個整體來看,這一思考方式為日后理解教育,教育思想奠定了一個好的基礎。此外葉瀾的《教育概論》雖然是一本教材,但卻是通過展示自己的思路、把問題與不同觀點擺出來的呈現方式,使學生在教學時,不只是聽,而是與教材的作者一起思考;不僅分析觀點本身是否正確,而且分析得出觀點的思維過程與思維方法是否正確。使得通過課程的學習,不僅認識事物、掌握知識,而且提高思維能力,特別是批判思維的能力。除了教授知識外,還培養(yǎng)了讀書人探討,思考的能力,激發(fā)問題意識,以及謙遜的美德。
眾所周知。許多專家學者在學術界很有影響力,因此很多時候他們所說的就是“真理”,而葉瀾教授卻沒有“學者”架子,在序的末尾有這樣一段話:“就像一個人一樣,一本教材不可能完美無缺,也不可能保羅萬象,它只能在事先選定的圈子里做文章,它的成熟度實際上是執(zhí)筆者學術素養(yǎng)和理論成熟度的表現。對于我來說,寫此教材是盡力了,但未必令人滿意。
因此,這本教材若能引起使用它的同志的興趣和思考,并從中有所得益,我就獲釋了;若能引來一些談論,我就興奮了;若能有更多本勝于它、不同于它的教材誕生,那我就舉起雙手歡呼了。”這段話生動反映了作為一名“學術人”的追求。也許就是這種謙遜謹慎的風格造就了她今后的不凡的事業(yè)。留給我們的知識、美德也是無限寶貴的。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概論》.
[2]李政濤.追尋中國教育學重建的原點―“生命、實踐”――葉瀾學術思想及研究實踐述要.《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
[3]李政濤.追尋中國教育學重建的原點―“生命、實踐”――葉瀾學術思想及研究實踐述要.《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
[4]葉瀾.《教育概論》.
[5]葉瀾.《教育概論》.
[6]葉瀾.《教育概論》
教育基本理論論文篇2
論教師的素質
〔內容摘要〕
民族素質的提高,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而民族素質的提高,主要依靠教師的辛勤耕耘和精心培育。學生的發(fā)展如何,關鍵在于教師的培養(yǎng)教育,教師的素質與修養(yǎng)對教育、對學生都是至關重要的。鄧小平同志也曾經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無產階級培養(yǎng)合格的人材,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社會在不斷前進,科技在迅猛發(fā)展,時代對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教師 素質 修養(yǎng) 教育
教師職業(yè)素質是指教師在其職業(yè)生活中,調節(jié)和處理與他人、與社會、與集體、與職業(yè)工作關系所應遵循的基本行為規(guī)范或行為準則,以及在這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觀念意識和行為品質。本文將從端正的工作態(tài)度、正確的教育觀念、良好的師德修養(yǎng)、廣博的學識、較強的教育教學和研究能力、較強的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能力、積極的創(chuàng)新素質七方面來對教師的素質談談我的看法。
一、端正的工作態(tài)度
記得有一句廣告語說得好:態(tài)度決定一切,細節(jié)決定成敗。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其前提取決于教師對工作的態(tài)度,取決于教師是否有強烈的事業(yè)心、責任感,取決于教師對工作的激情。筆者認為,教師對工作的態(tài)度,最重要是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
教師的教育行為至少要面臨三項責任:一是崗位責任。就是要愛崗敬業(yè),教書育人,為人師表,這是教師的職業(yè)特征。二是社會責任。人民群眾把子女送到學校,就是把家庭的美好希望,都寄托給了學校,我們教師有責任和義務,把學生教育好、保護好、培養(yǎng)好,有責任讓家長放心、滿意,有責任促進教育公平,構建和諧社會。三是國家責任。“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訓和現代化宏偉目標,都要求將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巨大的人力資源,這個轉化工作需要教育來承擔,這也是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肩負的責任和義務。
2 、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師的工作是繁雜的,不只是限于工作上的八小時,他充斥著教師的整個生活之中,如果教師沒有奉獻精神,是做不好這項工作的。教師的工作又是精細的,它需要教師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它還需要教師要有無私奉獻的愛心,既要了解學生的愛好、才能、個性特點和他們的精神世界,又要公平、公正地對待所有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創(chuàng)造精神,與他們平等相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用自己的信任與關切,激發(fā)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創(chuàng)造欲望。
二、正確的教育觀念
教師在教育活動中,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即: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塑造學生的完美人格,為學生終生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要樹立正確的教師觀:教師不只是“教書匠”,更是學生學會做人的引領者;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不只是教育工作者,還應該是教育規(guī)律的研究者。
第三要樹立正確學生觀:學生是發(fā)展的個體,是可以塑造的人,他們是具有獨立的思想、觀點的人,是學習的主體和責權的主體。
第四要樹立正確的教師的行為觀:在處理師生問題上,不能強調“師道尊嚴”,而要強調民主、平等、尊重和贊賞;在對待自我上,要常常反思,每日“三省吾身”;在對待同行上,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要相互合作,共謀發(fā)展。第五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教學過程不只是單一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教師對學生的幫助與引導、師生交流、情感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育過程不僅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通過積極的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達到開發(fā)學生的思維和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的目的。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教師為了適應當前社會的迅捷變化,面臨許多挑戰(zhàn):如知識結構的變化,觀念的更新,教學技術的改進,新型教學手段的嘗試,師生間的代溝的拉大,日益難以應付的雜事,以及快節(jié)奏的工作方式等等,都在沖擊著教師。為了應付這些變化,教師必須付出代價,而付出代價往往因為無法獲得可觀的收益,這使教師常常疲憊不堪。面對這樣的形勢,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應該樹立怎樣的教育觀呢?
對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入手解決這一問題:
加強教育理論學習新時期需要新的教育觀念,而更新教育觀念離不開教育理論的指導,教育理論學習可幫助教師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去認識教育觀念,獲得諸如教育的價值是什么、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認識教育的對象、如何教、如何評價教育質量等科學的觀念定位,因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首先要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在學習的理論過程中不能從本本到本本,停留知識記誦和機械地套用上,而鷹之翼理論與實際結合,這樣,才能有助于教師牢固地掌握先進的教育理論,為其形成科學、先進的教育觀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良好的師德修養(yǎng)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yè)。與其它的職業(yè)比較,教師的職業(yè)更具有其示范性、公眾性和教育性,因此,教師的職業(yè)要求教師應該具備更高、更嚴格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師德修養(yǎng)的核心就體現在一個“愛”字上,一個教師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我們有些教師他年復一年的教,教了一輩子書,卻從未在教書的過程中,找到樂趣,心中也從未涌起愛的激情,因此,他也沒有把握到教育的真諦,也沒有取得教育的成功。良好的師德修養(yǎng),應該是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愛教育、愛學生。你愛教育事業(yè),你才會取得事業(yè)成功的樂趣;你愛學生,你才會獨具慧眼,發(fā)現每個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不斷的探索,才能使學生的才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
四、廣博的學識
教師既要有廣博的的知識,又要通曉基本的社會學科、自然學科的知識,做到博學多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的博學多才是至關重要的。
1、教師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學科,具有扎實而淵博的知識。
馬卡連柯說過:“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甚至是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他的不學無術。”蘇霍姆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師的知識面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多,他才能成為教學過程中的精工巧匠”。對每一個教師來說,不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內容,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還要加強進修和不斷學習,跟蹤學科的學術動態(tài),了解新觀點,掌握新信息和新技能,不斷更新知識,站在學科前沿,實現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化。
2 、教師應該博學多才
教師如要博學多才就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首先,可以極大的避免或減少被學生問倒。由于知識的相關性和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學生會提出各種奇古怪、五花八門的問題。教師對各種知識多方涉獵、研究,有助于給學生解難答疑。其次,有助于教師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和探索的精神。興趣廣泛、求知欲強,對于培養(yǎng)教師積極向上、不斷求索的心態(tài)和精神有很大裨益。能夠極大的促進教育教學和教研工作的開展。再次,興趣愛好廣泛的人,更能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更能不斷探索新知、研究新鮮事物,更能處理好人際關系、營造和諧氛圍。
五、較強的教育教學和研究能力
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還要有具有學科特點的教研能力。
1、駕馭教育教學的能力
教育教學能力是教師應具備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能力素質。它要求教師能根據教育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遵循教育教學應有的規(guī)律,以及學生的發(fā)展的規(guī)律,運用恰當的方式方法,,組織好教育教學活動,達到理想的效果。 2 、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備的主要能力。由于條件限制很多實事不能一一再現,常常需要教師通過語言來描述,把豐富的知識通過語言描述來傳授給學生,這就需要教師的語言準確清晰,具有科學性;簡明練達具有邏輯性;生動活潑,具有形象性;抑揚頓挫,具有啟發(fā)性。
3、較強的組織能力
組織能力是一名教師取得教育和教學成功的有力保證。缺乏組織能力的教師,無論其知識如何廣博,都難以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4、較強的教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師自身專業(yè)能力的必要條件。教師只有具備了較強的科研意識和科研素質,才能在實踐過程中及時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并解決問題。“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教學與教研是有機統一在一體的:教學為教研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形成理論奠定了基礎,而教研及成果又可以指導學生,促進教學水平上臺階、上檔次,并為形成新的理論奠定基礎。
六、較強的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能力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深入,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掌握和運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其教育資源,進而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從而適應信息化社會提出的新要求?,F代教師必須具備現代信息技術和資源的整合能力:一方面,要具有高效獲取、批判性吸收、存儲、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資源的能力,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以適應知識成倍增長和當前素質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有其整合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改革的能力,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教學信息反饋方式的變革,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七、積極的創(chuàng)新素質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教育。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下,教育理論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要創(chuàng)新......各方各面都需要發(fā)展,都需要創(chuàng)新。“新”,才有特色;才有創(chuàng)意;才有教的多姿多彩。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必須自己先具有創(chuàng)新的才能。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教育特色,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fā)展,必將出現一些不相適宜的東西。教師應靠自己敏銳的洞察力迅速發(fā)現問題,靠自己高超的創(chuàng)造力及時解決問題,方能勇往直前、領導一代教育新潮流。
誠然,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還要做到很多很多,如:胸襟寬闊、為人真誠、樂于助人、具有合作精神、敢于挑戰(zhàn)自我等等。只要我們能堅持不懈認真地完善自我,用我們一腔愛生、敬業(yè)的熱血,去做好教育工作,就會成為家長歡迎、學生滿意的合格的人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