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丁香五月婷婷,丁香五月婷婷网,欧美激情网站,日本护士xxxx,禁止18岁天天操夜夜操,18岁禁止1000免费,国产福利无码一区色费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教育類論文 > 教育理論 >

文本閱讀,觸摸語文的本真

時間: 若木1 分享
如何在課堂這一有限的時空里,利用文本閱讀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讓每一個學生徜徉于文本的意境,飛躍于語言的靈魂,思考于情感的綠洲,在文本閱讀中感知,在文本閱讀中積累,在文本閱讀中學會讀書,這是語文教學必然要肩負的使命。
文本閱讀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但萬變不離其宗,最終要解決的還是兩個問題,一是“讀什么”,二是“怎么讀”。
一、讀什么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文本閱讀不但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緣文會友的對話行為。與文本對話,如同庖丁解牛,切口的選擇十分關鍵。筆者認為,文本閱讀應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
1.讀題目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蘊含著豐富的信息,它要么點明文章的中心事件,要么標識文章的行文線索,要么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要么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讀文章的題目,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如余秋雨的《信客》。我們從題目“信”入手,就不難感知文中的“信客”一語雙關。一方面,信客一支筆桿,一趟奔波,一聲口信,在孤獨與寂寞中傳遞著他人的幽怨與牽掛,是一名讓人放心的信息的傳送者;另一方面,信客挑著一擔擔的眼淚,踏破一季季的風塵,擎著悲苦,飲盡風霜,看透繁華,望穿哀怨,把“信”送到千家萬戶,是一名讓人賞心的誠信的播種者,他的確也教會了人們如何寫一個大寫的“人”字。解讀題目,一下子讓我們對作者筆下的信客有了更加立體的感受,作者寫作的真正意圖也就不言自明了。
2.讀字詞
文本閱讀,關鍵字詞不可忽視。關鍵字詞常常是一篇文章的畫龍點睛之筆。閱讀若能抓住這些關鍵字詞,層層推進,不僅對理解文章、體會思想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還能開掘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如陶淵明的《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古傳頌的名句,品位極高。究竟高在哪里?著一“見”字,意蘊全出。因為“見”是無意的,彼此之間,本自無心,不期而遇,詩人悠然自得的心境躍然紙上。若換了其他的字眼,比如“望”,就遜色多了,因為“望”隱含了詩人有意尋覓的動機。有了動機,瀟灑、自由就大打折扣了。
3.讀句子
文章中一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句子,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它是文章的筋脈、文章的靈魂。從這些句子入手閱讀文本,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掌握文章的思想內容,達到學習語言知識的目的;另一方面使學生的情感在閱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獲得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1)從總起句入手。有的文章,開頭用一個概括性的句子,我們稱之為總起句。這是我們對話切入的最佳點,因為這類句子或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或設置懸念,埋下伏筆;或提示概括,點明中心。如李輝的《梁思成的故事》。文章開頭寫道:“梁思成只能屬于這個世紀。”這個開頭很有特點,它不是直接寫人,也不是寫事,而是作者對梁思成和他的事業(yè)發(fā)表的一番感慨:梁思成是獨一無二的,只有這個世紀才有,以后再也不會出現(xiàn)第二個梁思成了。詩意的渲染,智慧的評述,為全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調,暗示了文章的中心。
(2)從中心句入手。文章中有一些揭示中心的句子,它的位置不一,或開頭或中間或結尾。這些句子語言雋永,含義深刻,啟人心智,發(fā)人深思。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返。”景色的美好,居然使得追求世俗名利的人,心靈沉靜下來,忘卻世俗社會的牽掛,沉醉到大自然之中。若理解了這個中心句,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容易得多了。
(3)從抒情句入手。抒情是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特征。抒情句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樂、褒貶揚抑,走進抒情句也就走進了文章(作者)的情感世界。如劉亮程的《走向蟲子》。“我這顆大腦袋,壓根兒不知道螞蟻那只小腦袋里的事情。”切入文章進行對話: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這是第四次犯錯誤之后,人終于在螞蟻面前認輸而發(fā)出的自嘲。)這一抒情的句子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這種自貶,不是自卑、自輕自賤,因為這是虛擬的,就這一點而言,人是不如螞蟻的。但是,這是撇開了人的其他方面的優(yōu)越性而言的。正因為這樣,這里的自貶只是一種幽默,一種故意留下漏洞的、片面的智慧,一種詼諧的情趣,而不是理性的結論。但這里有著情和智的交融,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家胸懷的寬廣。)此時此刻,如果你就是作者,你會怎么說?這樣的切入,由淺入深,學生就會自覺不自覺地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4)從總括句入手。許多文章在結尾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引領之言、結穴之語,或總結全文,點名題旨;或首尾呼應,突出中心。如高建群的《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結尾寫道:“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莊嚴、神圣和具有悲劇感。”這是總結全文的句子,是文章的總綱。說落日是悲劇,因為它有瞬間的、震撼心靈的輝煌的美;而這種美消失得又如此平靜、安謐,這就是莊嚴、神圣。由此“綱”入手,縱覽全文,可“綱舉目張”。
4.讀重點段
重點段是文章的重心所在,能集中地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從重點段入手,反復品味,仔細推敲,認真思考,不但能明了作者的意圖,悟出字里行間蘊含的意義,而且能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達到讀者和作者情感的交融。如伏契克的《絞刑架下的報告》。“‘呵,我有心的。’我說。我因為還有足夠的力量來捍衛(wèi)自己的心,而感到一種突如其來的自豪。”這是文章的重點段,也是點題之筆。一個感覺不到痛苦的人,居然感到了自豪。一個人,肉體上被摧殘折磨,生命危在旦夕,但精神上卻剛毅勇猛,大義凜然。在遭受生死考驗的時候,他還能如此地樂觀和冷峻,一個高大的英雄形象一下子就展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了。
5.讀細節(jié)
細節(jié)描寫是文章的精彩之筆和感人之處,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細節(jié)描寫不僅能體現(xiàn)作品藝術的真實,而且能刻畫人物形象,展開故事情節(jié),表現(xiàn)作品主題。從文本的細節(jié)切入,可以有“以一當十”的功效。如都德的《最后一課》結尾寫道:“然后他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散學了——你們走吧。’”從韓麥爾先生的“呆”“靠”“做手勢”的神態(tài)可以看出,他因亡國而痛苦的心情是多么強烈而逼真呀!他沒勇氣說“散學了”幾個字,因為這幾個字說出,意味著與祖國語告別,他也沒勇氣再看看自己的學生和那些聽課的鎮(zhèn)上人,因為他們從此就要遭受亡國之苦了。他痛苦極了,只能以一個無力的、不情愿的手勢表示這最后一課的結束。這個細節(jié),真實地表現(xiàn)了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具有典型的時代意義。
6.讀空白
“空白”是指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有意無意造成的隱蔽、殘缺、中斷、省略的部分,即“筆所未到,意有所忽”之處,也是留給讀者通過有形部分而進入的想象的藝術空間。發(fā)現(xiàn)了創(chuàng)作空白,就找到了與文本對話的窗口。如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天地蒼茫,乍一看,空無一物,了無生命的痕跡。但最后一句,恰恰是生命的發(fā)現(xiàn),生活的悠然自得。這不僅是牛羊生活的自在,而且是與牛羊聯(lián)系在一起的牧人生活的愜意。生命寧靜地存在著,只是被遮蔽了,這種遮蔽,正說明草原之美。這時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贊美自己家園的草原人,唱出的一首草原贊歌,漫不經(jīng)心而又發(fā)自內心。詩歌的這種空白,確實收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奇效。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針對文本的特點,潛心閱讀,或分析文章,使學生讀文悟道而有所知;或借助創(chuàng)設,使學生入境激情而有所感;或剖析人物,使學生由情導理而有所悟……讓學生做到入耳、入眼、入腦、入心,才會使語文教學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最優(yōu)化結合。
二、怎么讀
新課標規(guī)定:“學生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怎么讀?梁啟超的“三步讀書法”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他說,第一步是鳥瞰。把文章瀏覽一遍,了解文章寫些什么,并把文章的重點、難點找出來。第二步是解剖。揣摩文章是怎么寫的,尤其是對文章的重點、難點細細探究,由表及里,抓住精髓。第三步是會通。就是把全文綜合起來,融會貫通,并根據(jù)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情況探究文章的成因,以便對文章有更透徹的把握。茅盾也說讀書一要領略大意,二要體會要旨,三要咀嚼牢記。作家孫紹振在《讀書的三種姿勢》一文中也給了我們一個形象的回答。他說,讀書有三種姿勢:一種是躺著讀,好讀書而不求甚解;一種是坐著讀,以求知的態(tài)度認真鉆研;一種是站著讀,主動與作者進行心靈上的交流。賈平凹同樣也談到了“三遍讀書法”,即第一遍可囫圇吞棗,這叫享受;第二遍就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第三遍要一句一句想著讀,這叫研究。從以上論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了讀書的三種方法,即略讀、精讀和細讀。
1.略讀
略讀,就是粗略快速地閱讀全文,包括文體、作者、寫作時間、注釋說明等,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明確背景,抓住線索,了解梗概,把握主旨。略讀雖不免“粗疏”,但決不是粗枝大葉地、一般地瀏覽,而是有目的地把握“全局”。對全文作一鳥瞰式的俯視,能提綱挈領地抓住全文關鍵的問題,為進一步精讀做好準備。魯迅在《讀書的方法》一文中講道:“我以為并非萬能的我們,也還不如仍是竭力捉住要點,而忘掉了枝葉之點的好。”這是對略讀精要的詮釋,用一句時髦的話說就叫“抓大放小”。
略讀的一個著眼點是抓線索?;驎r間或空間或事物,都可作為線索,抓住它,就等于開啟了閱讀文本的大門。如朱自清的《背影》:文中四處寫到父親的背影,抓住這些描寫背影的句子,進行反復琢磨,就可知“點背影、繪背影、現(xiàn)背影、望背影”的寫作思路。“背影”就是這篇文章的線索。
不過,抓線索還是比較表面的,進一步的功夫則是理思路。葉圣陶先生說:“作者有思路,遵路識斯真。”意思是說,我們在閱讀文章時,只有理清了作者的寫作思路,才能準確地感知文章的內容和主題,才能準確地把握文章的真諦。葉圣陶先生還說,練就了理清文章思路的基本功,會一輩子受用不盡。可見,文本閱讀理清文章的思路是多么重要。理思路可以通過品析關鍵詞、分析層次、概括段意、揣摩表現(xiàn)手法等手段,找到隱藏其間的作者的思想脈絡。如季羨林的《清塘荷韻》,讀這篇文章,關鍵是理清思路。思路在哪里?在情趣變化的層次上。文章在五個層次上寫出作者情趣的變化,由“清塘無荷——不滿失落”到“投入蓮子----殷切期待”,再由“出來奇跡—微有希望”到“葉片擴張——大快人意”,最后由感而發(fā),感慨天地間生命力量的強大。理清了這個思路,文章理解的重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至于思路的外在體現(xiàn),就是分段。略讀,也可從分段入手。分段就是為了分出條理。如何分段,夏丐尊和劉薰宇合編的《文章作法》一文中有精辟的論述:“一篇文章雖有一個中心思想,但仔細分析起來,總是聯(lián)合幾個小的中心思想成功的。為了使文章的頭緒清楚,應當把關于各個小的中心思想的文字作成一段;換句話說,就是一個小的中心思想應當作一段,而一段中也只應當有一個小的中心思想。文章的內容若十分復雜,一段里面還可分成幾小段。”“分段不但使文字易讀,且使文字有序不紊。分段有長有短,視人而不同,但大體也有一定的標準,就是要每段自成一段落。”這里的著眼點雖在于寫,但也通于讀,即讀也需要掌握分段的依據(jù)和原則。
2.精讀
精讀,就是圍繞文本的重點語段帶著關鍵問題進行深讀,具體地講,就是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詞句、段落精細閱讀。精讀必須做到字斟句酌,條分縷析,搜尋信息,比較推敲,以求得對文章的深刻理解。如果說略讀是從宏觀上對文章作“面”的把握,精讀則是從微觀上對文章作“點”的研究;宏觀上的把握為微觀的分析提供了大的語言環(huán)境,微觀分析又加深了對宏觀認識的理解,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精讀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結合語境,全面理解
文章是用一定的語言,按照一定的結構方式,采用一定的表現(xiàn)手法來表情達意的。這就構成了文章特定的語境。一個詞或一個句子,如果片面地孤立地去分析,是這么一個意思,但如果把它放到特定的語境中去分析,就可能是另一種意思,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思。如法國小說家左拉的《貓的天堂》。“真正的幸福與天堂,就是關閉在一間有肉吃的屋子里挨打。”這里給“天堂”下了一個定義,聯(lián)系上下文便知,這顯然是反諷。關閉、挨打,受凌辱,是談不上精神上的幸福的,但由于物質上的豐足(有肉吃),不自由、無人格卻變成了幸福。它意在告訴人們:奴性的麻木是可悲的。表面寫貓事,實則說人事。雖然沒有直接表述,可是在這里比直接、正面的表述更為驚心動魄,也著實把人的麻木批了個體無完膚。由此看來,分析語句,就要把它放到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
(2)把握文意,理清脈絡
一篇完美的文章必定有一個完美的結構形式,即文意的起承轉合都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只有把握了文章的這個規(guī)律,才能理清文章的發(fā)展脈絡,弄清文章的結構形式,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精讀中的理脈絡較之于略讀中的理思路雖然形式上是一致的,但內涵上是對文意理解的進一步升華。如南帆的《螞蟻》,文章從螞蟻發(fā)現(xiàn)一粒餅干屑寫起,承接到以人的思維寫螞蟻的心理活動,由螞蟻想到自己,進而聯(lián)想到人類生存的困惑。理清了文章的這個脈絡,我們就不難理解作者的用意。原來作者用幽默的語調,流露了內心對生命的敬畏,思考了人生的哲學意義:我們無非是發(fā)現(xiàn)了“餅干屑”的另一只螞蟻。這樣一想,深刻文意的理解就一下子豁然開朗了。
(3)搜尋隱含信息,理解深層含義
隱含信息又叫潛在信息,是指沒有在文字上明白說出的信息。有些文章由于特定的寫作背景,作者不能將要表達的意思明白地寫出來,往往閃爍其辭,寫得比較隱晦;有些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已在其他語句中有所暗示,作者不必再明確指出。認真地審視文章的一些細枝末節(jié),對一些關鍵的語句涵詠咀嚼,仔細推敲,方能捕捉到隱含在文字深層中的信息,進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歷來為大家垂青,蘇軾評論說:“殆天所賦,不可及也已。”《對床夜話》則說:“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江雪》之外,絕少佳者。”為何這首五言絕句如此受人青睞,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句句背后隱含著豐富的信息。作者縱目所及,由上到下,寫出一個清幽空寂的世界。“千山”、“萬徑”,視野極為遼闊,讓人不由想到過去山峰險峻,層巒疊嶂,人們尋徑探幽,樂乎其中;游人散去,群鳥爭歌,翱翔自樂。如今,情況大變,鳥“絕”人蹤“滅”,雖未著“雪”,雪景自現(xiàn),白茫茫的天地山川又增添了無限高潔的神韻。就在這闊大無邊的潔白中,詩人將近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安排在遠處,與背景相比,漁翁確實令人有一粟之感,這其中是大有深意的。微小的人跡打破了先前的孤寂,大有“濃綠萬枝一點紅”的意蘊。漁翁“孤”身一人,“獨”釣江雪之上,在萬山重嶺一片晶瑩的天地中,他的高潔、孤傲,與自然渾然一體的神情,又該是多么的耐人尋味!詩中實和虛、有和無、靜和鬧、大和小、生和滅矛盾而又統(tǒng)一在一起,不用形容,不用夸張,只用白描,便可寫盡人間萬種風情。這種高境界非搜尋隱含信息而不能為之。
3.細讀
細讀主要是對文本的語言、結構、象征、修辭、音韻、文體等因素進行仔細解讀。它能夠讓學生仔細領會言語的內在精細微妙之處,細細品味文學作品語言的節(jié)奏和肌理,感悟其中的空白意義,進入言語的靈魂世界。呂叔湘先生說:“文本細讀就是從語言出發(fā),再回到語言。”細讀既是暢游在語言之河,傾聽文本發(fā)出的細微聲響,又是沉浸在人文之舟,解讀文本透視的天地萬物。細讀,不可輕易地放過一個字、一個句子,相反,要用心去體會,用情去感知。
細讀,重點關注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發(fā)現(xiàn)“矛盾”,是細讀常用的方法
任何語言都只是一種表象的存在,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往往隱藏在語言這一面紗之后。關注文章語言的“矛盾”處進行細讀,往往能發(fā)現(xiàn)文章風景的絕美之境。如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題目很有講究,是因為處處現(xiàn)出矛盾之意。雨在一般文章中,是看的,或者主要是看的。而這里,作者卻在文章一開頭就提醒讀者,我這個雨是聽的;其次,聽雨,就是聽覺感受,怎么又聽出個冷的感覺來?我們就要想想,為什么不看雨呢?好多作家寫雨不都是以看為主嗎?這是作者的選擇,且看他怎么個聽法?聽出些什么名堂來?發(fā)現(xiàn)了文章的這些矛盾,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水到渠成了。
(2)善于比較,是細讀的便捷之道
有比較才有鑒別,語言運用得好壞,可以在比較中得到最直觀地展現(xiàn)。“比較是一切理解或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的一切。”(烏申斯基)。如普希金的著名詩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其中兩句有人這樣翻譯:一切都是暫時的,轉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將變?yōu)榭蓯?。戈寶權先生翻譯為(這也是選入課本采用的譯文):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會過去,那過去了的,就變成親切的懷戀。比較兩種翻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后者翻譯得更準確,因為它更能突現(xiàn)回憶會使不幸變?yōu)樾念^的喜悅。通過比較,孰優(yōu)孰劣,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3)無疑處生疑,是細讀的最高境界
細讀就是要抓住文本語言的矛盾處、逆情悖理處和貌似無疑處,運用適當?shù)姆椒ǎ龑W生對這些關鍵點進行品味、感悟和體驗,真正走進文本的世界。如琦君的《下雨天,真好》,“我凝望著碧藍如玉的湖面上,低斜的梅花,卻聽得放鶴亭中,響起了悠揚的笛聲。弄笛的人向我慢慢走來,他低聲對我說:‘一生知己是梅花。'”對吹笛者,不叫“吹笛子的”,而叫做“弄笛的人”。這個“弄”字,大有古典趣味。“弄”是戲弄、把玩,用在音樂中,指奏樂,也含“玩賞”之意。當年司馬相如到卓王孫家飲酒,就以“弄琴”把卓文君“弄”得神魂顛倒。古典琴曲有《梅花三弄》,這里笛子與梅花之間,用一“弄”字,就頗有韻味,而且這種沉郁的古典韻味,競使得弄笛者和我之間的關系,有點朦朧,似乎傳達著一種戀情。這樣生疑,文章的詩意美便淋漓盡致地感悟到了。
4.背誦
“記誦者,學習之舟車也”,背誦是文本閱讀的較高形式,自古以來就是讀書的一種好方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俞平伯說過:“僅僅念詩是不行的,念出的詩還是平面的;翻來覆去地背,詩就變得立體的了,其中的味道也就體會出來了。”其他的文章何嘗又不是這樣呢?一篇文章教師講得再好,分析得再透,還是別人的見解,學生也只能斷章取義地領會。讓學生自由地、多次地誦讀課文,才便于學生整體感知和體會課文的美妙之處。更何況有些文章,它的好處、妙處,它的弦外之音與韻外之味不容易分析出來,講解也難以深透,只能靠反復地、有感情地誦讀吟詠,才能恍然有所意會。清代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對語文能力的形成規(guī)律作了這樣的總結:“閱者必宜博,經(jīng)史與古文時文,不多閱則學習膚淺,胸中不富。”“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欲所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通過背誦,不但可以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還把別人的好作品融會貫通后變成自己的東西,逐漸形成自己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得心應手地掌握和運用好語文這個基礎工具。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熟讀文本,在此基礎上重視背誦,特別是名篇佳作,不分古今,不論中外,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會真正得到提升。
語文是人的生命活動。語文教學不光要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言語交往活動的能力,還要肩負弘揚優(yōu)秀文化、傳承文明成果的神圣使命。要達到這一目標,文本閱讀首當其沖。著名的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說過:一篇文章,讀出聲音來,讀出抑揚頓挫來,讀出語調神情來,比單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對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領會得要透徹得多,從中受到的感染要強得多。重視文本閱讀這把觸摸語文本真的鑰匙,語文才會真正成為生動的語文、生活的語文、生態(tài)的語文。
3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