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測量論文
教育測量是指對教育現象的測量,教育測量的基本手段是存在失真范圍的數量化分析。其數量化的語言是效度、信度等。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教育測量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教育測量論文篇1
淺議教育測量在教育評估中的作用
【摘要】教育評估是教育實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實踐與理論是教育管理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也是教育管理和決策走向科學化、民主化和現代化的標志之一。教育測量是對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進行量化確定與描述的過程,目的在于了解學生的發(fā)展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為教育評估和教育決策提供依據。
【關鍵詞】教育測量 教育評估 考試 測驗
何謂測量? 就其廣義來講,測量是按照某種規(guī)律,用數據來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即對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測量是對非量化事物的量化過程。這一定義概括了物質測量與精神測量的基本性質,揭示了測量所包含的三個要素:
其一,測量的對象,即事物及其性質,具體指學生的學習能力、學業(yè)成績、興趣愛好、思想品德及教學措施方面等諸多問題。每一次教育測量,必須根據測量目的,對測量對象事先有明確的規(guī)定。
其二,測量的結果,即數字或符號,指要使測量以何種形式對測量對象加以數量化,指派數字是用連續(xù)量數還是等級量數,用數字還是用符號;使用符號,必須給符號以一定的單位與參照點,使其具有量的意義,從而使被測量事物的性質起到描述作用與比較作用。
其三,測量的法則,這就是對事物如何指派數字與符號,它包括根據測量對象的特征制定測量內容、步驟、程度及評分標準,測驗成績數量化的方法等。
任何教育測量及評價都是基于“學習”概念的理解。教育測量理論作為教育測量的原理和法則,其發(fā)展以及在教育活動中的應用,也會受到學生學習方式的影響。從早期的行為主義到現代建構主義,從經典測量理論到現代測量理論,學習方式和測量理論均經過了近百年的發(fā)展,兩者之間歷經了長期的磨合與適應過程。今天,隨著各種新興科學技術以及多元化學習方式的興起,教育測量理論的發(fā)展也將逐步走向多維化與整合化。但作為一門科學,教育測量學卻是西方現代心理學、教育學、統(tǒng)計學等學科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產物。
教育和教學是一個心智培養(yǎng)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尋找和建立認識世界的途徑,同時獲得人格與品質的塑造。學校對學生的評估是分階段、分方面進行的,評估的要求是國家教育標準。 因此,教育的評估方法是全方位的,是標準參照的。
測驗是教育測量和教育評估的重要方法之一。誠然,確定合理的測量內容,建立科學的測驗目標,是取得有效性、可信性統(tǒng)計的前提,也是充分利用先進統(tǒng)計系統(tǒng)的基礎。設置什么樣的測驗內容,建立什么樣的測驗目標才能準確地描述和評估心理現象,涉及到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社會教育環(huán)境三個主要因素,測驗的內容、目標要綜合這三個因素的要求和條件去設計,才能實現教育測量的目的。所以,以科學的態(tài)度正確地應用教育測量學,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職責。
一、測驗的選擇要慎重。每一種測驗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功能及適用范圍。因而確定測驗時一定要慎重考慮,例如要弄清楚在什么場合應用常模參照測驗,什么場合應用標準參照測驗,不同的參照系、不同的統(tǒng)計分析指標等。不問目的隨便套用測驗,必將影響效果,也得不到應有的結果。
二、測驗的實施過程要嚴格控制誤差。任何測驗實施的過程中,都要按照操作規(guī)定的要求進行,嚴格控制這一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無關因素的干擾。要對測驗的實施者進行培訓,這樣,才能把誤差,特別是人為誤差控制住,從而確保測驗結果的可靠性。
三、正確解釋和看待測驗結果。1.對測驗分數的解釋必須在教育測量學的有關理論指導下進行,即在解釋分數時,不能只給出一個分數,在可能的情況下還應當給出可以比較的位置(排序),不同學科分數的相加,也要使之具有合理的可加性。2.測驗分數并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分數的意義是與分數相配合的信息群的完整性及廣泛性成正比的,如個人文化修養(yǎng)、家庭情況、生理及健康狀況等都會影響到個人的測驗分數,因而,教學測驗分數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學生在學校學習中,在該學科上達到的水平。
從測驗過程和教育過程的不同性質來看,教育、教學是建造一個結構 ,而測驗則是分析這個結構的狀態(tài),它們顯然應該具有各自的生成因素和控制原理。那么,測驗內容和目標是如何生成的呢?
測驗的內容是指測驗學科的整體結構狀態(tài)。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所謂整體結構,不是指結構中各個部分的整合,或所謂全部知識內容,而是指這個結構狀態(tài)的合理性和堅實性、穩(wěn)定性和可塑性,這在測量學上稱為內容效度。整體結構狀態(tài)的測驗需要建立測驗目標,這些目標是根據結構所要適應的環(huán)境要求而設立的,不是根據結構自身的組織設立的。這里的環(huán)境要求是指環(huán)境對結構狀態(tài)構成的條件和結構狀態(tài)與環(huán)境的相容關系。 測驗內容和測驗目標的屬性是常模參照,其指標受常模牽制,從評價的角度看,它經常“游離”于“標準參照”,而這種游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考試是教育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評估方式,也是衡量學生階段性掌握知識的重要依據。基礎教育學??荚嚨膬热菔蔷臀幕R與能力方面對考生進行衡量,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掌握知識。教學目標通過教學得以實現,考試的能力要求通過試題去實現,由于兩者實現的途徑不同,作用不同,因而人們往往誤認為它們的價值不同,甚至有以能力要求取代教學目標的傾向。其實,能力的要求實際上是教學目標的綜合體現,不明此理,既教不好,也考不好。徹底實現教學目標是與能力要求相應的唯一辦法,也是達到能力要求的唯一途徑。
教學目標是分階段、分方面去實現的,而考試的能力要求只體現在一張試卷上;教學與學生的心智培養(yǎng)過程有關,考試與學生的心智水準有關;教學的特征是教學相長,考試的特點是有去無回。一句話:教學是磨刀,考試是砍柴。教學和考試是兩個不同性質的事物,它們的運行機制和過程、呈現形式和內容、價值標準和評估都完全不同,同時在實踐當中一定要把它們嚴格區(qū)分開來。也就是說,我們只能夠 一點一點地去實現教學目標,不要眼睛只盯著考試,只要這樣去做了,不管考試的結果如何,都是有價值的,都是勝利者。
考試的形式是由各種題型組成的試卷,而教學評價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有些教學單位為了對學生進行適應性訓練,將校內評估的形式盡量往考試形式上靠,這樣有百害而無一利。其一是用單一的形式取代豐富的生動活潑的形式,難以取得合理的信息反饋,對教學造成損失,誤人子弟。其二是學生難以接受,產生厭煩心理 ,達不到訓練目的。其三是容易形成思維定勢,一旦考試的形式發(fā)生變化,學生便不知所措。
顯然,設置試卷的整體形式包容性要強,應涵蓋各種評估形式的功能,這里主要是涉及題型的問題。從評估的要求來說,題型的設計要實現對知識廣度和深度、反應程度、遷移程度、表達程度等方面的評估要求。除此之外,題型的設計還要能夠體現考查內容的需要。因為,教育測量的結果更為受人關注。由于不同的測驗或考試會產生不同的結論,甚至相同的測驗或考試也會產生不同的結論,因此被試者對測驗或考試結果的解釋日趨詳盡、全面和謹慎,并盡量幫助公眾正確理解測驗數據。此外,人們不再僅僅關心分數,同時也關心教育測量的其他后果,比如對教師的影響。測驗結果常常與教師的地位、威信等有直接的關系,如果處理不好,將會影響到教師對教育工作的興趣和信心。
由此可見,教育測量在教育評估中的作用不可小視,測量的量化制定、測量的過程以及測量的結果都是需要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慎重選擇的。
參考文獻:
[1]魏華忠.教育統(tǒng)計與測量[M].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沈玉順.現代教育評價[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02.
>>>下頁帶來更多的教育測量論文
教育測量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