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英語語言學教學趣在何處
論英語語言學教學趣在何處
一、引言
語言學導論是本科英語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知識必修課程,通常在大三年級開設。根據(jù)《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2000年),該課程的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人類語言研究的豐富成果,提高其對語言的社會、人文、經(jīng)濟、科技,以及個人修養(yǎng)等方面重要性的認識,培養(yǎng)語言意識,發(fā)展理性思維,有助于拓寬學生的思路和視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其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該課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遭遇了尷尬:教者乏味、學者無趣。根據(jù)我對樂山師范學院2008級英語本科100名學生所做的問卷調(diào)查,其結果顯示:46%的學生在上這門課程時感覺很無聊,12%的學生則感到心情郁悶,其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同時,近年考研持續(xù)升溫,報考英語專業(yè)的研究生,無論是哪個方向,初試大都要考語言學的內(nèi)容,而這成了多數(shù)考生復習備考的障礙。因此,從學生的視角而言,改變語言學的教學現(xiàn)狀,增強語言學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增強英語語言學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將趣味性和知識性融為一體,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讓更多的人從中受益。
二、趣味性研究的價值
我在萬方數(shù)據(jù)庫中以“英語語言學教學”為主題詞,對自2000年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頒布以來的近十年的語言學教學研究的期刊論文進行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研究者無一例外的都是從教師的角度在探討語言學的教學,雖然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趣味性的問題,但并非關注的重點。
潘之欣指出英語語言學教學依舊停留在語言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理論知識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體會不到該課程學習的樂趣和用處,最終影響了教學效果[2]。熊學亮也指出“語言學總是使人打不起精神來,原因無非是抽象和缺乏誘人的情節(jié)”[3]。鞠玉梅認為在語言學課堂教學中,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學學習興趣,使學生覺得語言學課程有趣、有用,他們才會有學習的動力和激情[4]。教高[2007]1號文件也明確提出了,推進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機制改革,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要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可見,興趣對于學習的意義。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這正是當前語言學這類理論知識課程教學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三、趣味性教學缺失的原因
1.學生的困惑與茫然。
立足于語言學教學枯燥、缺乏趣味性的現(xiàn)狀,對學生而言,其理解能力有限,對于英語語言學這樣一門難度較大、理論性較強的專業(yè)知識課程普遍存在畏難情緒和抵觸情緒,挫傷了學生對趣味性活動開展的興趣。有69%的學生就表示不愿參加有關趣味性教學的任何活動。其次,學生的分析研究能力較弱,僵化地獲取知識,無法對知識進行很好地吸收利用,因此制約了趣味性實施的效率和質(zhì)量。與此同時,學生對語言學的學習目的茫然,大部分學生忙于死記硬背單詞、術語和定義,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但最終也沒有明白語言學學習目的所在,從而扼殺了趣味性教學的實際價值。學生自身的情感和態(tài)度無法得到很好的關注,趣味性教學存在片面性。
2.教師的自我中心主義。
雖然教育部財政部于2007年啟動了“本科教學質(zhì)量與改革工程”,但教師的思想觀念并未真正轉變,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講座式教學依然占據(jù)主導地位。語言學教學無疑成了教師死板地給對學生灌輸語言學術語的過程,學生喪失了發(fā)現(xiàn)問題、獨立思考、平等交流的機會,其能力的培養(yǎng)自然無從談起。理論知識是研究人員和學者研究的成果和理論,包括專業(yè)知識、教育理論知識、關于人類發(fā)展的知識、指導課堂組織的理論知識、教學法知識、評價理論知識、社會文化知識,等等。理論知識為教師的實踐提供指導。然而,教師往往只注重專業(yè)知識的積累和提高,而忽視教育理論知識、心理學知識的應用,往往思考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的問題,忽視了興趣的培養(yǎng)和學生的可接受性。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只傳遞語言學知識,卻沒有注意學生的接受情況,沒有與學生進行雙向互動交流。整個授課過程沒有以學生為中心,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習效果差自然在所難免。
語言學是一門思辨學科,具有相當程度的抽象性,因為是英語專業(yè),教師通常都采用全英文教學,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從而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進而喪失了對該課程的興趣。這就使得語言學的趣味性教學在全英文的教學環(huán)境下很難有效地開展。熊學亮也指出,無論其對象是英語專業(yè)學生還是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相關的書用中文寫較好,相關的課用中文講較妥。這樣可以減少學生或讀者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在語言轉碼上精力的追加投入,從而擴大讀者面和聽眾面,因為語言學畢竟不是講故事,初學語言學的人想要弄懂基本概念,必須重復學習和不斷思考,此時再把英語當成信息的載體,中國學生的負擔就會加重,學習的效果就會減弱。
教師教學手段單一,教法方法缺乏多樣性,也難以激發(fā)學習語言學的興趣。而由于學校的資源有限,硬件設施不夠,語言學教學大都沒有安排在多媒體教室,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師的教學方法。根據(jù)我的調(diào)查問卷,50%的學生表示自己的語言學老師從不使用多媒體教學,25%的學生表示很少使用,只有16%的學生說是經(jīng)常使用多媒體的。而在傳統(tǒng)教室上課,教師缺乏相應的配套資源,如圖片、聲音、教具,等等。這樣,由于教師的教學輔助手段運用不全或運用不到位,導致語言學的課堂的趣味性大打折扣。與此同時,調(diào)查中大部分的語言學授課教師都是年輕老師,缺乏經(jīng)驗,他們的語言學課堂大多都是照本宣讀,缺乏創(chuàng)新和趣味性。
3.教學資源單一。
高校教材更新緩慢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對于理論課程的教材更是如此?,F(xiàn)階段高校多選擇胡壯麟主編的《語言學教程》或戴煒棟、何兆熊主編的《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為英語專業(yè)語言學的教材。這兩本教材內(nèi)容詳實,知識全面,但是難度較大,不易于理解。袁秀鳳曾指出“該書很大程度上是一本專著而非教科書,有些章節(jié)在難度上也把握不到位”[6]。在本次問卷調(diào)查中,50%的學生認為所用的教材枯燥,37%的學生認為該教材一般,只有8%的學生感到這教材是有趣的。由此可以看出,當前的教材并非令學生滿意。此外,當前的教材都是用英文撰寫,專業(yè)術語過多,有些甚至無法在詞典中查到。而且,教材編撰并非是基于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結合,難以激發(fā)閱讀的興趣。
很多教師在進行語言學教學時,僅僅立足于語言學的教材本身,往往不厭其煩地把一個個復雜的語言知識點清楚明了地講解給學生,卻很難得到預期的回報,除了有考研意向的學生會認真的聽課做筆記,其他大部分學生都只是聽之任之,并未真正理解吸收知識。這就是教師們沒有從廣義上去把握教學資源。他們把教學資源定位在教材和僅有的、常見的教學媒體上,而忽視了生活中的,學生感興趣的素材,忽視了趣味性與實用性的結合。
四、趣味性教學的設想
1.轉變觀念,“趣”在新理念的運用。
現(xiàn)代課堂教學設計要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是時代發(fā)展所賦予的要求。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就是要把“以學生為本”落到教學的實處,從人的發(fā)展和大綱目標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轉變師生角色,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培養(yǎng)合作與探究的精神,從而激發(fā)學習的動力。轉變理念并非簡單地意味著脫離粉筆和課本而使用多媒體課件,如果不真正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大量的圖片文字演示并不會減弱語言學本身的枯燥性與抽象性,相反課件頻繁點擊必然加快課堂節(jié)奏,進而模糊學生對基本概念的認識與理解,缺少師生互動的課件只不過是紙制課本的電子版本的演示而已,那又是另一種乏味[8]。同時,教師還應不斷增強專業(yè)知識,豐富百科知識,才能將一個個的語言學術語講得繪聲繪色、深入淺出,從而降低英語語言學課堂教學的枯燥性,為提升其趣味性和吸引力提供可能。例如,對抽象概念的講解,除了列舉事例,教師還可采用類比和對比方法,使之形象具體,饒有趣味,這樣教學效果可能更佳。應及時進行自我反思,對在實施趣味性教學時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加以思考,不斷總結,提煉出好的方法,加以完善和推廣,讓語言學充滿誘人的香味。此外,轉變觀念還應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評價學生不能只停留在單一的考試分數(shù)上面,而應該更加注重對學生個人素質(zhì)、創(chuàng)新能力等綜合能力的評定,促進教學趣味性向多元化、高層次發(fā)展。
2.關注學生,“趣”在過程。
實行趣味性教學,教師應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強調(diào)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究意識、鼓勵合作與交流,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引導他們通過課堂辯論、演講、表演、競賽、課程設計及現(xiàn)場講解等諸多形式把學習的注意力放在過程之中,而非一個個知識點的記憶和背誦之上。本次調(diào)查結果也表明,65%的學生認同學習興趣對提高教學趣味性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能為教學趣味性的增強奠定基礎。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性和發(fā)展性,提升教學趣味的全面性。語言學家克拉申認為:“學習的情感因素會阻礙或加速語言的習得。”因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表現(xiàn)的機會,讓學生將表現(xiàn)欲的滿足轉化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十分必要。多給予學生鼓勵性和激勵性的評價,深化師生感情,樹立學生的信心,加強培養(yǎng)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在充分利用課堂時間的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去擴展利用課外時間。朱瑤瑤認為,“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給學生出語言學課外讀書目錄,引導學生課外學習、讀書、查閱資料和開展科學研究”[9]。教師還應當鼓勵學生將語言學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做到學以致用,而不只是死記硬背。比如,要引導學生了解學習語言學的目的和價值,將語音學與正確掌握發(fā)音結合起來,將語義學與詞義理解、搭配結合起來;將語用學與提高交際能力和水平結合起來,讓他們感受到語言學的趣味性和學習的意義。
3.改進教法,“趣”在參與。
《大綱》指出,在教學中要多開展以任務為中心的、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同時,要注意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的和要求,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并鼓勵教師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教法新穎多樣,自然具有吸引力,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就能化枯燥為有趣。語言學教學也應該豐富自身的教學方法,而不是單一的講解,可開展課堂活動,像演講、報告、討論、專題研究等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結合圖片、聲音、視頻、文字等,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當中去,才能積極地學到知識。
比如,教師可以以設置任務或布置作業(yè)的方式,由學生選擇并闡述、解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通過書面形式、口頭陳述、PPT課件展示或在全班開展交流討論等形式進行呈現(xiàn)。在收集整理資料、開展調(diào)查活動、撰寫報告及論文的過程中,學生能主動地去獲取知識資源,既鍛煉了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這門課的趣味性和參與性。同時,進行語碼轉換也是必要的,一味的全英文教學必然加重解碼的難度,增加教學的枯燥性,降低其趣味性。在語言學教學中,英語語言學教師充分利用英漢語之間,甚至普通話與方言之間的轉換,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吸引注意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和參與。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性,學習效果就會慢慢地改善。
4.豐富教材,“趣”在資源。
心理學家杰羅姆·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教材本身的興趣。”所以編寫一本注重基礎性、適用性、詳略得當,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與探索激情的語言學教材尤為重要。在選擇教材內(nèi)容時,在保持語言學學科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的前提下充分考慮高師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語言能力和知識水平,將教學內(nèi)容集中在那些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的一些語言學基礎知識上,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只有學生看懂了,他們才能參與,才會探索。同時,所編寫的教材要有一定的針對性。不同類別的英語專業(yè)學生要用不同的教材。比如說,高師英語教材的設計就不能等同于一般類別,在編寫教材時要注意師范生的特殊需求。此外,教師要多收集素材,豐富教學資源。例如,短小精湛的文章、語段、電影對白,以及諺語、警句、廣告用語、新聞用語、公示語、路牌等社會用語,都能成為很好的教學資源。如討論明喻、暗喻、隱喻、雙關等修辭手法時,可以用我們熟悉的廣告語來替代書本上令人眼花繚亂的例子,它們比書上的例子生動得多,有趣得多。教師如果將這些豐富的“教材”在課堂上加以巧妙地運用,那么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將不再是一件難事。
五、結語
趣味性教學不是教學的根本,而是增強學習動力和效果的手段,探索語言學的趣味性教學,就要轉變觀念,以學生為本,以人的發(fā)展為旨歸,融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才能有效地改變當前語言學教學枯燥乏味的現(xiàn)狀,改善學習效果。教師應將趣味性融入到教學理念、教學過程、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教學語言和教學行為中去,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語言學的興趣和激情。有了興趣和激情,才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習效果也才能逐步增強,真正實現(xiàn)語言學課程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語言意識,發(fā)展學生理性思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