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英語學期論文
本科英語學期論文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社會對兼有專業(yè)技術和英語技能的高級技術人才的需求,引起了高職院校對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的高度重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本科英語學期論文,供大家參考。
本科英語學期論文范文一:關于英漢翻譯中引喻的等效保值問題
[摘要]引喻是人類語言中重要的修辭手段之一,它能生動簡潔的表達人們的思想,有時也能起到幽默,張現個性的效果。但是,在許多英語中出現的引喻翻譯成漢語的時候,應該采取什么方式翻譯,是否能夠向讀者傳達到與原文等值的效果卻是一個難題。本文就英漢翻譯中引喻的翻譯發(fā)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論文關鍵詞:英漢翻譯,引喻,等效保值
一、引言
引喻(allusion)在牛津的字典里面解釋為“indirect reference”,翻譯成漢語意思是“間接提及、暗指、典故。”平時在我們閱讀英語文章的時候,經常會遇到許多陌生的加引號的人名,地名,仔細聯(lián)系上下問推敲它的意思也無法得知它的含義,最后才發(fā)現原來是作者引用了英語中的典故。關于引喻的解釋還有很多:英語中的引喻(allusion)具有“引”和“喻”的雙重特點:引用讀者熟知的人名、地名、名言故事等作喻體,來說明本體。如果引用的是歷史或者文學作品中著名的人名、地名、名言故事,英語里稱做“literary allusion”,相當于漢語中的“典故”。請看下面這個例子:He is called “Rip Van Winkle” for he often dozes off in class.在這個句子里面就使用了引喻,我們知道,Rip Van Winkle是美國小說家及歷史家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 1783-1859)的名篇<< Rip Van Winkle >>里面的主人公,在一個山谷中沉睡了二十年。這里把這個上課愛打瞌睡的學生比做“Rip Van Winkle”,就運用了引喻的修辭手法。在各種各樣的中英文的文章里面,引喻這種修辭手法隨處可見,引喻的使用常常能讓讀者產生深刻的印象,使讀者產生由引喻引起的聯(lián)想,從而使自己的表達更加生動、形象。引喻常常能把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形象的展現出來,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更加的生動活潑。但是我們發(fā)現,許許多多的帶有引喻的句子需要進行翻譯的時候,卻遇到了困難,下面兩節(jié)將會討論英漢翻譯中常常遇到的一些問題以及相應的修改方案。
二、英漢翻譯中引喻翻譯常常出現的一些問題
2.1 讀者無法弄清原文作者引喻所要表達的內容
一般情況下,引喻不會把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意思直截了當的表達出來,而是通過引用典故依靠讀者對其相關背景知識的掌握從而來傳遞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但是,引喻又不是簡單的引用和比喻,而引喻又較之更加難以理解。如果讀者在原文沒有注釋的情況下對于作者所描繪的對象的背景知識一無所知的話,這種時候讀者無疑對作者表達的意思是一知半解的。作為一名翻譯者,即使自己弄清了原文作者引喻所要表達的內容,但是在翻譯成另外一種文字的時候,卻忽略了讀者可能無法得知原文作者引喻所要表達的內容的情況。這樣同樣導致翻譯的失效,沒有達到原文作者通過引喻想要表達的效果。
2.2譯者錯誤的表達了原文作者引喻所要表達的內容
引喻大都是通過歷史或者文學作品中著名的人名、地名、名言故事,而大多數情況下,引喻的詞語往往不只一個特點,這時如果譯者錯誤的理解了原文作者使用引喻所想要表達的意思,翻譯出來的文字同樣也只會錯誤的傳遞信息。就用引言中的例子打個比方。He is called “Rip Van Winkle” for he often dozes off in class.“Rip Van Winkle”可以解釋為1. a person oblivious to social changes.(時代的落伍者)。2. a person who sleeps a lot(嗜睡的人)。但是在上句話里面把“Rip Van Winkle”翻譯成“時代的落伍者”,很明顯就違背了原文作者的意思。同樣的例子還可以列舉許多,如:He is “Yao ” of our basketball team.這里的“Yao”可以有許多解釋:1.very tall; the tallest basketball player of our team.(我們球隊中最高的球員)。2. Center of our team.(我們球隊的中鋒)。3. good at jump-shot and free throw(擅長跳投和罰籃)。4. good at scoring(擅長得分)。“Yao”具有以上的特點,但是原文作者使用引喻描述的對象可能只具有“Yao”的其中某一個特征,而譯者怎樣翻譯就必須聯(lián)系上下文做出相對應的翻譯。
2.3譯者的譯文解釋闡明了原文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但是譯文卻失去了原文通過引喻想要表達的效果
在弄清楚原文作者引喻所要表達的意思的情況下,譯者就需要聯(lián)系引喻的背景以及上下文,從而做出相對應的翻譯。但是許多時候盡管解釋清楚了原文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但是翻譯出來的譯文卻失去了原文的色彩。比如,International Milan experienced “Waterloo” in the last round of Italian Football League, Series A,01-02.翻譯為“國際米蘭在意大利足球甲級聯(lián)賽01-02賽季的最后一輪遭到了失敗。”眾所周知,“Waterloo”(滑鐵盧)指的是比利時中部城鎮(zhèn),拿破侖的法國軍隊在這里遭到了徹底慘敗?,F在“Waterloo”通常被用來比喻“慘敗”或者是“毀滅性打擊”。這里將“Waterloo”翻譯成“失敗”似乎沒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但是我們聯(lián)系實際的情況來看的話,在意甲01-02賽季,國際米蘭一直在最后一輪都保持3分的領先優(yōu)勢,最后一輪只要在打平的情況下就能夠奪取冠軍,但是遺憾的是,國際米蘭在2度領先的情況下卻以2:4輸給了拉齊奧,最后痛失了冠軍。因此這里僅僅把“Waterloo”翻譯成“失敗”,程度遠遠不夠,但是2:4的比分也不能算慘敗,所以翻譯成“毀滅性打擊”比較妥當,而且最好把輸球的結果補充說明一下,所以我認為譯文翻譯成這樣似乎更加貼切:“國際米蘭在意大利足球甲級聯(lián)賽01-02賽季的最后一輪遭到了毀滅性打擊,痛失了冠軍。”
三、一些就此的修改方案
3.1 直譯注釋法
因為在許多時候原文作者使用的引喻詞語是來自英語中著名的人名,地名,名言故事或者事件,直譯過來的時候也常常使不知道引喻不背景的讀者感到十分的困惑,這時我們就需要注釋,象“Rip Van Winkle”、“Waterloo”這樣特殊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使用注釋來交代清楚的引喻的來歷,故事背景。在許多情況下,受到上下文的制約,使用直譯注釋能夠更好的向讀者傳遞原文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掃清由于引喻造成的理解上的障礙。一方面,使用直譯能夠保證原文的語言純潔性,達到讀者使用引喻修辭手法所想要達到的效果;另一方面,對直譯過來的詞語,加上注釋加以解釋說明,可以補足引喻的語義和背景。比如,“He is “Vincent Van Gogh” in the domain of letters.”翻譯成中文就是“他是文學界的文森特·梵高”。
這里我們可以把原文直譯過來,再對“Vincent Van Gogh”標記并加以解釋:Vincent Van Gogh(文森特·梵高)(1853 - 1890)是繼倫勃朗之后被認為是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他和高更、塞尚并稱為后印象派。他們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卻反對印象派純客觀理性的描繪,提倡事物的實質和象征意念,是現代藝術最重要的先驅。這里使用引喻,借用“凡高”來形容“他是文學界的天才。”但是明顯這里使用直譯注釋法使用意譯為“他是文學界的天才”要更好地保持原文使用引喻的效果。
3.2 意譯法
不可否認的是,使用直譯注釋能夠地保留引喻的形象以及喻義色彩。但是,也有許多情況,受到句型,譯文讀音或者是引喻的背景知識的影響,直接將引喻對應翻譯也不定是翻譯引喻的唯一選擇。有時直接使用直譯還容易造成誤解,引起讀者理解上的障礙。比如,“The news of victory is doubtless penicillin to his fever.”這里直譯過來就是“勝利的消息對他的發(fā)燒來說無疑就是盤尼西林。”注:“盤尼西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青霉素,抗生素的一種,適用于敏感細菌所致各種感染,如膿腫、菌血癥、肺炎和心內膜炎等。這里直譯并對其加以注釋,譯文讓人讀起來十分別扭。這里使用意譯的效果也許會更好一些:“勝利的消息無疑是治療他發(fā)燒的良劑。”同樣,有時直譯會使讀者感到困惑,注釋又稍嫌冗長,羅嗦,容易引起讀者的厭煩。在譯文中使用意譯,可以簡潔明了的傳達原文的含義。
3.3 對應代替法
因為引喻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被賦予特定意義的詞語,但是這些詞語的故事背景都發(fā)生在作者使用語言的歷史里面。而翻譯出來的文字卻是另一種語言,所要面對的讀者也將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時使用注釋又會顯得十分的冗長,羅嗦,這時在對應的譯文語言中尋找一個相對應的能表達出同等含義的詞語也是一個可行之策。這是意譯法的一種引申,既能省略了冗長的注釋,有時對于引喻的翻譯也能同樣能夠達到等效保值的效果。比如“Harpagon is the only image I can remember him for he never paid me one dinner or even bought me something on my birthday.”這里直譯為“阿巴貢的形象是我唯一能記住他的東西,因為我過生日時他從沒請我吃過飯或是送我什么禮物。”阿巴貢是莫里哀喜劇《慳吝人》的主人公,是個典型的守財奴、吝嗇鬼。他愛財如命,吝嗇成癖。他不僅對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餓著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餓得睡不著覺,便去馬棚偷吃蕎麥。他不顧兒女各有自己鐘情的對象,執(zhí)意要兒子聚有錢的寡婦,要女兒嫁有錢的老爺。這里如果使用直譯注釋的話會顯的十分的冗長,如果翻譯成中文的話,可以對應的在中國的文化里面找一個相對應的吝嗇鬼的形象。將引喻“Harpagon”翻譯成為中國人民家喻戶曉的嚴監(jiān)生便同樣可以很好的表達出這種效果。
四、結語
引喻是語言中最為生動,簡潔的表現手段之一,正是有了這些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段,語言才會變的如此的豐富多彩。在各種中英文文章文獻里面,引喻這種
修辭手法隨處可見,引喻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不斷的更新變化,在形式和意義上繼承了歷史上經典的典故,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構成了引喻的渠道。因此,在對待引喻的翻譯問題上也顯得十分的重要,翻譯引喻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要保持譯文的等效保值,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考慮,翻譯的時候也應該對應具體的問題具體分析,聯(lián)系上下文,結合實際的語境,做出既能讓讀者滿意,又能傳達作者原本語言效果的翻譯。
參考文獻:
[1]陳明瑤.論報刊英語引喻極其翻譯[J].福建外語,2001(1).
[2]關孜慧. 20世紀英語引喻探源[J].北方論叢,2003(2).
[3]劉全福.關于二十世紀英語引喻的思考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7(1).
[4]劉振江,陳淑媛.談英語引喻的漢譯[J].中國翻譯,1995(5).
[5]王恩冕.翻譯補償法初探[J].中國翻譯,1988(5).
本科英語學期論文范文二:英譯漢教學中的翻譯方法探論
摘要:作為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五項基本技能之一的翻譯能力培養(yǎng)是外語教學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從翻譯的基本原則與標準出發(fā),對英譯漢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一些翻譯基本技能進行探討,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對外語教學實踐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論文關鍵詞:翻譯,原則,技巧,意義
無論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還是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都包含了英譯漢這一必不可少的題型。英漢互譯是“聽”、“說”、“讀”、“寫”、“譯”五項全能中非常重要的技能和英語學習中的基本功。英譯漢主要考核學生對英語書面材料的確切理解能力和中英兩種語言的靈活運用能力。
語言是交際工具,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以書面或口頭方式進行交際的能力。而前者最重要的基礎就是閱讀理解,即用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獲取信息。但檢驗這種獲取的信息正確與否的最佳途徑無疑就是將原文翻譯成自己的母語。一方面,倘若外語語言知識差,理解能力低,譯文必然表達出錯誤的信息。另一方面,有時即使領悟了原文的語義信息,但由于缺乏翻譯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對母語的不熟練掌握,拙于語言表達,也難以產生準確的譯文。因此,適當的英譯漢訓練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使學生注重英語基礎知識的學習,加強準確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漢語表達能力。
雖然翻譯技能的培養(yǎng)最重要的在于實踐,但對具有指導作用的翻譯理論,尤其是翻譯的原則和標準不應忽視,二者應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其中。
一、翻譯的基本原則
翻譯的原則和標準比較多,除了被譯界奉為“圣經”的嚴復的“信、達、雅”外,翻譯界還出現了其它諸如“等效翻譯”、“動態(tài)對等”、“化境”等理論。諸如此類的翻譯原則和標準對翻譯實踐影響很大,對指導翻譯的實踐活動有著重要的意義。眾所周知,翻譯的實質上是語際間的意義轉換,使操不同語言的民族和人民得以方便地交流思想。它要求譯出的語言能夠準確地表達原文所包含的信息,符合語言習慣,能為操譯語者所接受,要“文貴適體”。翻譯原則和標準均不能離開文體而論。大學英語在教學要求上以適用型為主,所接觸的多數為說明文、敘述文、論述文和科技文體。與文學體不同,這些文章需要的是準確的語言表達,而非抒情的藝術美,不需要激發(fā)讀者的情感,而是講求邏輯上的條理清晰和思維上準確嚴密。所以,筆者認為,在大學英語英譯漢的教學中,應指導學生遵循“準確、通順”的原則,不必追求譯文華麗的風格。所謂“準確”,指譯文準確地傳達原文的語義信息;而“通順”,指譯文中詞的選擇搭配、句子結構符合漢語的語法規(guī)范和習慣,含義明晰、行文流暢。
漢語和英語屬于兩種完全不同的語系。兩者在概念、命名和思維形式運用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在翻譯中,我們有時不得不在語義、語序和句法等方面進行變通。這樣,譯文才不會牽強附會和晦澀難懂。下面筆者結合大學英語教學探討一下英譯漢訓練中的一些基本技巧和練習實踐。
二、詞義的選擇與表達
同漢語一樣,英語中許多詞都會是一詞多意,所表示的各個意義分別適用于不同的場合,與漢語中不同的詞或詞組對應。所以,在翻譯時應根據所在語境來確定一個詞的具體意義。此外,有些詞在英語中可以搭配,而在漢語中不一定能很好地搭配,可根據它的本義進行推演和引伸,從而避免生澀難懂。
例1. Researchers have established that when people are mentally engaged, bio-chemical change occur in the brain that allow it to act more effectively in cognitive areas such as attention and memory.
研究人員證實人們在動腦筋時,頭腦里會產生生化變化,使腦在注意力和記憶力這類認知領域中更加有效地活動。
“establish”有“建立、安置、制定、證實”等含義,此句中應選擇“證實”這一詞義。“mentally”的釋義為“精神上、在內心、智力上”,“engage”為“使從事、保證、雇傭、使訂婚”。如果生搬硬套,逐詞死譯,譯文勢必會生硬晦澀。引伸一下,譯成“動腦筋”,既準確地表達了原意,又符合漢語習慣,
三、詞類的轉換
英譯漢時,動詞、名詞之間的轉換最為頻繁。這是因為英語里較多地使用名詞,而漢語中則較多地使用動詞的緣故。英美不少學者都指出英語有過分使用名詞的習慣。名詞使用多了,富有活力的動詞就相應減少。所以,在翻譯時,很多時候是要將名詞轉換為動詞,使其表達更加充滿活力,符合漢語習慣。其它的轉換還有名詞轉換成形容詞或副詞,形容詞轉換為動詞、名詞或副詞,副詞轉換為名詞、形容詞或動詞等。英譯漢時,詞類的這種靈活轉換是沒有限制的,只要不違背原文的深層概念,個符合漢語的達意傳神的習慣表達法便可。
例2 Laser is one of the most sensational developments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its applicability to many fields of science and its adaptability to practice uses.
激光是近年來最轟動的科學成就之一,因為它可以應用于許多科學領域,也適合各種實際用途。
例3 The hills, like the great hollows among them here and there, were creations of the wind.
這些小山丘和布滿山丘之間的山谷一樣,都是風所形成的。
例4 Most university trasher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background of the upper---- middle class.
大多數大學中的破壞者的特點是他們出身于中上層產階級。
例5. And someone with a history of doing more rather than less will go into old age more cognitively sound than someone who has not had an active mind.
習慣于多動腦筋而不是少動腦筋的人,在進入老年后,要比一個從來不積極動腦學的人認知能力更為健全。
例2 中的“applicability”和“adaptability”,例3中的“creations”,例4中的“background”等詞均由名詞轉換成動詞。例4中的“characterized”則是由動詞轉換為名詞。例5中的“cognitively”由副詞轉換成名詞。以上句子經過詞類轉換翻譯,譯文顯得十分流暢,毫不別扭。
三、增詞和減詞
增詞與減詞是在翻譯中根據譯文語言的需要而采用的增加詞或減少詞的處理方法。
在譯文中,為使譯文通順達意,常常需要增補某些在修辭上、語言結構上或詞義上必不可少的詞。
例6. Would you rather be well brought up and badly educated, or opposite?
你是愿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受不得良好的學校教育,還是希望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
例7. Some of the materials which were pushed up to the crust from the molten core of the earth formed water. Others formed the gases of the atmosphere. The water evaporated to form clouds. These rose into the sky to form rain.
某些物質從熔化的地心被推到地殼上,形成了水,另一些物質則形成了大氣層的氣體。水蒸發(fā)后形成了云。云升入高空形成雨。
例6譯文中增補“家庭”和“學校”兩個詞,對“opposite”則重復前面的一部分結構。語義清晰,原文中的“內隱成分”被重復表達出來。例7屬結構重復,因為漢語傾向于重復名詞而避免使用代詞。
四 it引導的習慣用語
It 在英語中使用的非常廣泛,它常作形式主語來替代主語從句,漢語已有固定的譯法。翻譯時可順譯也可倒譯,視具體情況而定。下面是一些常見的句型。
It is a fact that…事實上…
It is a common knowledge that…總所周知…
It is apparent that…很明顯…
例8.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 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
許多人認為,普通人的思維活動根本無法與科學家的思維相比較,他們認為這些思維過程必須經過某種專門訓練才能掌握。
It 是一個先行代詞,主語是由兩個that 引導的名詞從句。It is imagined by many…可譯作“許多人認為”這一較為固定的譯法。
五、定語從句的翻譯
定語從句的譯法有直譯、分譯和轉譯三種。直譯,指直接按照漢語的“……的”習慣結構放置在被修飾部分之前。分譯,指重復先行詞,或用“他、它、他們、它們”等把長而復雜的定語從句翻譯成并列的分句。轉譯,指把定語從句壓縮成詞或詞組,或者把表示原因、目的、結果、讓步等表示狀語意義的定語從句譯成偏正復合句。
例8. He wanted a strong word that would be registered as a trademark, something that everyone would remember and associate only with the product which he proposed to manufacture.
他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詞。它既能夠作為商標來注冊,又能使人人記得住,而且只能與他要生產的這種產品產生聯(lián)想。
例9. It has always been a mystery to me why city dwellers, who appreciate all these things, obstinately pretend that they would prefer to live in the country.
城市的居民,盡管都很喜歡這一切,都頑固地假裝寧愿住在鄉(xiāng)村。這對我來說一直都是一個迷。
例10. The warm milk that comes from the cows goes through tubes to a large vat where it is cooled.
擠下來的溫熱的牛奶通過管子流進一個大桶里冷卻。
例8中的“which he proposed to manufacture”和例10中的“that comes from the cows ”譯成“……的”結構使句子很緊湊。例8中的“that would be registered as a trademark”用“……,它”的句型譯成并列分句,避免冗長。例9中的“who appreciate all these things”轉譯成讓步狀語從句,其邏輯更清楚。例10 中的“where it is cooled”轉譯為一個詞,譯文頓覺洗練流暢。
在對非定語從句進行翻譯時,將表達主要意思的主句與被修飾的詞分開翻譯成兩句。這樣分譯法在譯文的處理上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11. This trend began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when several governments came to conclusion, that the specific demands that a government wants to make of its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can not generally be foreseen in detail.
這種趨勢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當時,一些政府得出這樣的結論:政府要向科研機構提出的要求通常是無法具體地預見到的。
在例11 中,由“when…”引導的非限制性定語從句修飾“the Second World War”。將它們分成兩部分翻譯,譯文就顯得邏輯清晰,語言流暢。
六語序的倒置
英語和漢語分屬兩種不同的語系,在詞序上有時相差很大。因此,在翻譯時,英漢語序要顛倒。
例12. The true measure of the danger is represented by the hazards we will encounter if we enter the new age of technology without first evaluating our responsibility to environment.
如果我們浸入技術新時代而不首先評估我們對環(huán)境所負的責任,我們將遇到公害,這些公害將表明危險真正達到了什么程度。
在例12中,譯文對原文語序進行前后倒置,這樣便于對原文進行翻譯處理。如果我們按照英語的語序進行直譯,一是不好處理譯文,二是譯出的內容晦澀難懂。我們在翻譯時對原文語序進行適當的調整是十分必要的。
七實踐和評講
英漢翻譯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基本語言技能。除了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翻譯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多實踐練習獲得更多的感性認識,以提高翻譯技巧。在教學中,筆者通過學生練習,集中講評的形式,引導學生如何理解原文,如何處理譯文。讓學生對比參考譯文分析自己譯文在理解、語言處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明白為什么要這樣譯而不是那樣譯。
例13. One of the priests from the nearby church found the lodging for her after he discovered that she was entitled to a small disability pension which she had never claimed.
當一位神父發(fā)覺她從未申請她完全有權得到的撫恤金之后,他發(fā)現她的住所就在教堂附近。(學生譯文1)
附近教堂的一個神父發(fā)現她的住所之后,他指出這個女士有權利享受一點傷殘撫恤金,但她卻從未去申請。(學生譯文2)
附近教堂的一個神父在發(fā)現她有權享受一份從未認領的傷殘撫恤金之后為她找到了臨時住所。(學生譯文3)
附近教堂的一位牧師發(fā)現她有權利享受一份小小的殘疾人津貼,而她卻從未去要過。于是,他便替她找了這一住所。(參考譯文)
學生的譯文對于“from a nearby church”和“for her”在句中所作的成分,“found”釋義的解釋,“after”引導的狀語從句以及“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在句子中的邏輯關系未能準確地理解,所以要么表達了錯誤的語義信息,要么句子冗長且不符合邏輯。其譯文就未能準確、恰當地表達原文的意思。
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練習,學生可以通過對比分析、深刻領會來找出差距,從而提高翻譯質量。
總之,要提高英漢翻譯水平,必須首先打下堅實的英語和漢語的語言基礎,了解和掌握英漢翻譯的基本理論和技巧,在此基礎上進行大量的實踐練習。通過不斷努力,從理性到感性,再從感性到理性的交替上升,學生的英漢翻譯水平定會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張美芳.翻譯研究的功能途徑[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2]張培基等.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年。
[3]劉宓慶.英漢翻譯技能訓練手冊[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7
[4]林佩汀等.中英對譯技巧[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1
[5]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6]保清、荷之.科技英語翻譯理論和技巧[M].北京:中國農業(yè)機械出版社,1983
本科英語學期論文相關文章:
2.大學英語論文范文
3.本科英語論文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