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英語畢業(yè)論文
大專英語畢業(yè)論文
英語教學在中國大學教育領域已經(jīng)占據(jù)著主導地位20多年。在這期間,隨著社會發(fā)展對英語學習者的要求不同,英語教學大綱也隨之發(fā)展并完善,英語教學的側重點也隨之發(fā)生變化。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大專英語畢業(yè)論文的內(nèi)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大專英語畢業(yè)論文篇1
淺議目前語教學現(xiàn)狀及制約因素
中國入世為中國經(jīng)濟帶來巨大契機, 也對英語人才尤其是對懂商務知識的英語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針對這一現(xiàn)象, 許多學校都在思考調(diào)整人才培養(yǎng)方案。作為高職院校的商務英語教學, 我們旨在培養(yǎng)具有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 又具有國際商務貿(mào)易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這也對我們的商務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商務英語教學現(xiàn)狀
目前, 雖然許多學校都在積極改革教學模式, 努力跟上時代及人才培養(yǎng)目標要求, 但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的不足:“填鴨式”、“一言堂”等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仍然存在; 在教材及教學方法的選定上往往不能結合學生實際, 忽視高職高專學生的自身特點; 過于生硬地照搬商務加英語的模式教學, 過于注重書本本身涉及的知識, 忽視對學生潛在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這些教學模式及方法往往導致較差的教學效果, 不利于培養(yǎng)合格乃至優(yōu)秀的高職高專商務英語人才。
二、高職高專商務英語教學的制約因素
1. 學生因素
大部分高職高專學生的英語基礎相對都比較薄弱, 本身對于英語技能的學習就比較吃力, 再加上商務貿(mào)易知識使得課程的專業(yè)化程度加深, 許多學生就會淡化對商務英語知識學習的興趣, 尤其是五年制高職學生。WwW.11665.Com商務英語的學習, 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學生的自學及鉆研, 透徹地了解商務貿(mào)易知識及相關的英語表達。學生如果缺乏自主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又缺少實踐鍛煉的機會, 商務英語學習的困難也就加大。
2. 教師因素
許多商務英語教師都是單純的英語教師出身, 雖然具有較好的英語教學水平, 但是對于商務貿(mào)易知識卻缺乏系統(tǒng)的深層次的掌握, 或者是僅僅局限于書面上的理解, 缺乏實踐經(jīng)驗, 這也不利于我們培養(yǎng)出具有實踐操作能力的商務英語人才。同時,有些商務英語教師的教學方式也不能迎合時代和學生的要求,一味基于教材和大綱, 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 缺乏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性, 這也不利于對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
三、對高職高專商務英語教學實踐的思考
為了提高商務英語教學的效率, 教師應該多思考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幫助學生建立商務英語知識體系, 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根據(jù)本人的教學經(jīng)歷, 下面將從選材, 教學法及資源使用等方面展開討論。
1. 選材新穎, 緊跟時代, 適合高職高專學生特點
在教學實踐中, 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有的教學例子還是采用的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商務貿(mào)易實例。學生往往會覺得這些案例離自己很遠, 這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所以有的教師會發(fā)現(xiàn)在上課過程中學生的反應和配合都不是很理想。教師在備課過程中, 不妨有所取舍, 可以準備一些較為時髦的題材, 或者是與專業(yè)背景緊密結合的題材。例如, 我們在講到傾銷與反傾銷時, 針對我院紡織服裝的專業(yè)背景, 我們可以選擇中國2004 年紡織品貿(mào)易遭受貿(mào)易救濟措施的相關案例, 一方面可以通過發(fā)生在身邊的事件來引起學生的共鳴, 和學生共同關注我國紡織行業(yè)所面臨的現(xiàn)狀, 增加學生的背景知識, 同時也可以借此來向?qū)W生闡釋何為傾銷、反傾銷、綠色貿(mào)易壁壘、貿(mào)易救濟措施等相關知識, 達到教學目的。中國入世為中國帶來了許多新興的行業(yè), 如互聯(lián)網(wǎng)貿(mào)易( internet business) , 學生對于這一方面的關注比較多, 了解也比較全面, 如blog, e- book 等詞匯也是學生中所流行的, 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開展開課堂教學, 豐富教學內(nèi)容, 鼓勵學生發(fā)表觀點, 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在選材上, 教師不僅要考慮到選材的新穎, 還要考慮到學生的特點及培養(yǎng)目標。學生將會通過商務英語來學習商務貿(mào)易知識, 所以選材的連貫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以把整個商務英語學習的內(nèi)容策劃成一整套商務活動, 把學習目標、學習重點納入到商務活動中去, 這樣不僅可以完成教學任務, 還能幫助學生系統(tǒng)的了解商務活動流程, 加深所學知識。
2. 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使用相應的教學法, 活躍課堂教學
某種程度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與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是密切相關的, 所以教師應該在備好教學內(nèi)容的同時也要備好教學方法。在商務英語的教學過程中, 大部分教師都會采用任務型教學法, 如案例教學法, 合作學習法及研討式教學法等。案例教學法特別適用在商務英語閱讀的教學過程中, 學生對于單純的概念解釋很難理解, 但是如果結合案例解釋就容易的多。就如上面所提到的傾銷與反傾銷, 我們可以先通過一個傾銷及反傾銷的案件引入, 通過其行為向?qū)W生解釋其概念, 這樣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然后可以根據(jù)案件中的具體內(nèi)容向?qū)W生設定問題討論: ①引起反傾銷的原因; ②怎樣才能避免他國的反傾銷行為等, 學生討論、比較、總結之后再回到課文, 這樣就能更好的理解課文。
合作學習法可以運用在所有的商務英語教學中, 其核心就是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 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 學生作為主體,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 學生分成小組, 根據(jù)教師所設定的任務查找資料, 相互討論, 共同完成。教師巡回在各小組之間必要指導, 也可以參與討論。學生還可以設定對話在班級展示, 教師做好評價總結。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 合作學習法能夠給學生提供自主的學習環(huán)境, 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從而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增強自信心, 創(chuàng)造商務英語學習的環(huán)境, 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商務英語能力, 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 還能培養(yǎng)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研討式教學法可以建立在合作學習法的基礎上, 這將對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溝通能力及語言的綜合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可以就書本中所涉及到的相關知識, 運用課堂所學進行研討, 大膽提出設想, 不斷開拓思路。如在上述案例中, 學生可以根據(jù)我國目前的紡織品貿(mào)易中所受到的新的挑戰(zhàn), 討論我國的紡織品貿(mào)易前景。教師要充分把握好課堂秩序, 學生圍繞主題,積極討論, 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通過鍛煉, 學生能夠培養(yǎng)自己的綜合能力, 為將來更快更好的融入工作打下基礎。 另外, 教師在設置課堂活動時應注意活動場景的真實性, 這樣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如臨其境的模擬環(huán)境, 也更有利于學生課堂活動的開展。教師在學生的模擬中要注意不要輕易打斷學生, 糾正學生, 否則將會影響學生自信心, 妨礙商務交際的正常展開。但是作為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學生, 教師應要求學生了解相關的商務文化, 尤其是跨國貿(mào)易中。所以教師在活動設置中可以有意安排不同國家之間的貿(mào)易交往, 要求學生在實際模擬中注意跨文化障礙, 并予以指導。
3. 充分利用各種資源, 確保商務英語教學順利展開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增強課堂信息量。同時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 教師捕捉最新與商務有關的信息, 擴展學生視野, 填補學生的一些知識盲點, 學生也更容易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如在與學生討論中國入世為中國經(jīng)濟帶來巨大契機時, 互聯(lián)網(wǎng)產(chǎn)業(yè)中的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何為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 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又包括哪些, 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在中國的前景如何等等, 我們都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向?qū)W生展示, 擴大學生知識面。 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各種資源不斷學習,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教師的有限商務知識也是影響培養(yǎng)商務英語人才的一個制約因素, 所以教師應該不斷的與時俱進, 不斷提高自我。我們可以利用學院的各種資源, 如到圖書館、互聯(lián)網(wǎng)等查閱相關知識, 理清知識系統(tǒng), 我們也可以向其他經(jīng)濟貿(mào)易專業(yè)的教師請教學習, 相互討論。 另外根據(jù)高職高專人才培養(yǎng)模式, 教師也應該具備相應的實踐操作能力, 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商務英語教師。所以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院相關政策, 下企業(yè)實習鍛煉, 實際接觸商務貿(mào)易知識, 了解商務貿(mào)易的實際操作, 這樣在教師的授課中就能結合實際, 能更好的引導學生, 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四、結束語
作為在新的國際形式下的商務英語人才培養(yǎng), 高職高專的商務英語教學必須要與時代接軌, 與國際接軌, 與專業(yè)背景接軌, 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形成獨特的教學理念, 積極創(chuàng)新, 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有特色、高素質(zhì)、符合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仁霞.“任務型”商務英語教學法應用探討——一次成功的商務英語教學活動. 文件資料. 2006 (23)
[ 2 ]劉蕓. 高職高專商務英語教學法新思路的探討. 網(wǎng)絡科技時代. 2007 (16)
[ 3 ]hutch inson, t&w aters,a. english fo r specific purpo ses:a learning- centered app ro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 niversity press, 1989. 74
大專英語畢業(yè)論文篇2
試論英語言語幽默的語用分析
【論文關鍵詞】言語幽默 語用先設 言語行為理論 關聯(lián)理論
【論文摘要】言語幽默效果的產(chǎn)生,關鍵是對語言常規(guī)用法的突破,它多依賴于指示語、語用先設、言語行為、關聯(lián)程度以及質(zhì)量準則、數(shù)量準則、關系準則、方式準則等語用因素的反常使用。
“所謂語言幽默,即由語言的各種要素的變異使用而創(chuàng)造的幽默。”“語言幽默氛圍得以成功地在話語中得到動態(tài)顯現(xiàn),最根本源于其超常規(guī)的語言結構方式,即在辯證邏輯的制約下,突破語言學、文字學、詞匯學、語法學和形式邏輯的一般規(guī)律,變格運用語言材料,造成不能按字面來理解的話語。言語幽默之所以能夠生效,關鍵是對語言常規(guī)用法的突破。分析言語幽默僅從修辭角度出發(fā)是不夠的,本文擬借助語用學理論,從指示語、語用預設、言語行為理論、會話含義理論、關聯(lián)理論等方面對英語言語幽默予以分析。
一、指示語與英語言語幽默
指示語包括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指示副詞等。它們的指示對象要根據(jù)話語的使用時間、地點、說話人、聽話人的身份、實際情景中的物體和事件決定話語的意義。話語中的指示信息是理解話語的關鍵,指示語不明確,話語會令人費解甚至引起誤解。說話者在進行言語交際時,必須根據(jù)語境適當轉換指示語。當指示語應該進行轉換,而說話者由于某種原因未能加以轉換時,往往會制造一種由于違反常規(guī)而產(chǎn)生的幽默。如:
a schoolboy wanted a few more day’s holiday.he phoned to the teacher and in a voice,that,hehoped sounded like his fathers:
"i regret to say that smith is ill in bed and willnot be able to return to school for three or four days."
"oh,”said the teacher,"i’m sorry to hear that;who is speaking?"
"my father,sir."
在這則幽默故事里,小男孩以爸爸的名義給老師打電話請假,但當老師問到是誰在打電話時,他沒有及時進行人稱指示代詞的轉換仍然回答“我爸爸”,幽默的效果由此產(chǎn)生,小男孩的計謀也因為這個指示語錯誤而被識破。wWw.11665.COm
由此可以看出,語法上的代詞和語用上的指示語雖有某些相通之處,但是語用上的指示語是以發(fā)話人為基礎,受話人理解話語時要對指示語作相應的變換。
二、語用先設與英語語言幽默
先設是使用一個句子的先決條件。當一個句子預設另一個句子時,第二個句子必為真,不論第一個句子是真是假。如he stopped beating his wife的先設是他以前打過他的妻子。“而考慮語境因素的先設就是語用先設”是指通過一句話來有效地實施某一言外行為所必須滿足的條件。語用先設有兩個特征:一是合適性,即先設要與語境緊密結合,先設是言語行為的前提條件;二是共知性,也就是說,語用先設應該是說話雙方共知的信息。說話人通過話語表達出來,聽說人可以明白。但先設有時失去共知性,會造成交際失敗,有時也會引發(fā)幽默。如:
brown was out walking one day with his wife andhis very large family in the street. he was stopped bya policeman who grabbed him by the shoulder.
"hold on,"protested brown,"what have i done?”
"i certainly don’t know what you’ve done,”answered the policeman,"but i do want to know whythe crowd is following you."
在這則幽默里,警察抓brown先生的先設是他作為警察應該對壞人進行詢問;brown先生又被一群人追著,肯定是壞人??蛇@個先設缺乏共知性,brown先生不知道警察把自己當成壞人,因此發(fā)生一幕鬧劇。
三、言語行為理論與英語言語幽默
言語行為理論最先由英國哲學家奧斯丁提出,他首先把句子分為兩類:敘事句和施為句。敘事句是指描述事物的句子,施為句是實施某種行為的句子。后來他覺得他的劃分不太科學,認為任何一個言語行為都可以包含三種行為:(1)說話行為,即說出具有意義的話語的行為;(2)行事行為,即說明說話人意圖的行為;(3)取效行為,即說話后產(chǎn)生的效果。例如:it is cold here.這句話需要說出;表達的意圖是需要聽話人采取保暖措施;產(chǎn)生的后果是窗子被關上。
奧斯丁的理論得到塞爾的修正和發(fā)展。塞爾認為,講一種語言就是完成一系列的語言活動,如陳述、命令、提問等,如could you pass the salt?不是問聽話人是否有能力把鹽遞過來,而是請求聽話人把鹽遞過來。他把上述言語行為叫做間接言語行為,即通過言語間接實施了某個行為,因此說話人的話語意義與句子意義往往是不一致的。幽默有時是由于曲解或不理解言語行為而產(chǎn)生。如:
one morning a london boy was sitting in a buson his way to school. he was sniffing all the time andmaking such a noise with his nose that the otherpeople in the bus began to shake their heads.
at last an old man who was sitting next to himsaid: "little boy,have you got a handkerchief?"
"yes,i’ve got a clean handkerchief in mypocket,”said the boy,"but i can’t let you have it.mother says it is not polite to ask anybody for ahandkerchief. you must have and use your own."
這則故事能夠讓人忍俊不禁的原因是小男孩誤解了老人的言語行為,老人問小男孩有沒有手帕時,小男孩誤以為老人要向他借手帕。老人言語行為的行事行為應是想讓小男孩用手帕去擦鼻涕,而不是吸鼻涕發(fā)出聲響,其取效行為應該是小男孩不再吸鼻涕??墒怯捎谀泻⒄`解了行事行為,因而也沒有出現(xiàn)應有的取效行為。
四、會話含義理論與英語言語幽默
格賴斯認為人們正常的語言交流不是一系列無關系的語言,說話人是互相合作的,只有假定說話人是遵守一個原則,并為實現(xiàn)會話目標而努力,才能夠指導會話含義。他把人們所遵守的這個原則稱為合作原則。合作原則又分為四個準則:質(zhì)量準則、數(shù)量準則、關系準則、方式準則。
會話含義可來自兩個方面:對原則和準則的遵守和違反,相應地有兩種會話含義:一般會話含義和特殊會話含義。幽默的產(chǎn)生往往是對原則的故意違反。
1.質(zhì)量準則的違反與英語語言幽默
speeder;was i driving too fast?
state cop:no,you are flying too slow?
當然我們知道司機是因為車開得太快而被警察攔住,可具有幽默感的警察卻說司機飛得太慢了。他故意違反質(zhì)量準則,說了與事件不符的話,不僅說明了司機開得太快,而且緩和了緊張的氣氛。
2.數(shù)量準則的違反與英語言語幽默
aunt: how did jimmy do in this history examination?
mother:oh,not well at all,but it wasn’t his fault.why did they ask him things that happened before thepoor boy was born?
媽媽只需回答“考得不好”就行,可她故意違反數(shù)量準則,說了超出需要的話,這不僅使這件事情變得不那么嚴肅,而且輕松地為杰米推卸了責任。
3.關系準則的違反與英語語言幽默
customer: waiter, there is a fly in the soup.
waiter: all right,i’11 get you a fork.
這個侍者非常機智幽默,他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不知所措或去找值班經(jīng)理,而是回答了一句非常不相關的話:“我去拿把叉子”—叉子既不能用來叉蒼蠅,也不能用來喝湯,但一個可能影響飯店生意及其他顧客胃口的局面,就被這句不相關的話給扭轉了??梢韵胂螅櫩偷男那闀虼擞兴棉D,事情也會得到圓滿解決。
4.方式準則的違反與英語言語幽默
one day a pupil went to see his teacher andasked: "will you punish a boy for a thing that he didnot do?"
the teacher said: "no,tommy. i never punish aboy for things he didn’t do. but why do you ask?"
the boy answered: "i ask because i did not domy homework."
方式原則要求說話要簡潔、有序。可這位學生故意不按順序,先問老師會不會因為一件沒做的事懲罰學生,然后再說自己沒做作業(yè)。而且也不簡潔,不是直接問老師“我沒做作業(yè),你會懲罰我嗎?”但他這種故意違反方式準則的做法,可以帶來很好的效果,即便再嚴厲的老師,在聽完這樣的問題之后,也不會去懲罰他的學生。
五、關聯(lián)理論與英語言語幽默
sperber等認為,“語言交際僅有一條關聯(lián)原則可言,即話語本身就具有相關性這一特點”。“如果一句話p和另一句話q,加上背景知識,能產(chǎn)生它們單獨加上背景知識時所不能產(chǎn)生的新信息,那么p與q就有關聯(lián)。“關聯(lián)原則無所謂遵守與違背”,只有關聯(lián)程度之分,我們一般認為說話人與聽話人采用的是最大關聯(lián)性標準。
一個交際活動的順利開展是建立在交際雙方共有的背景知識上的,即“語言交際的基礎是交際雙方共有的認知環(huán)境”。有了這種背景知識或認知環(huán)境,說話人可能對聽話人選擇合適的言語形式,聽話人也才能理解說話人的言語行為。這種背景知識包含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印象、各種各樣的舊信息和由此產(chǎn)生的假設。由于交際雙方各自的認識環(huán)境不同,對同一個言語行為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如:
bessie is a little girl.she is only five. she doesn’tgo to school,and of course,she doesn’t know how toread and write.but her sister mary is a school girl.she is ten.
one day,mary sees her little sister at the tablewith a pen in her hand and a big sheet of paper infront of her.
"what are you doing,bessie?" she says.
"i’m writing a letter to my friend kitty."saysbessie.
"but how can you?"says her sister, "you don’tknow how to write."
"well,"says bessie,"it doesn’t matter, becausekitty doesn’t know how to read."
此則幽默的產(chǎn)生是基于兩個人不同的認知環(huán)境,姐姐已經(jīng)上學,認為寫信必須會寫字,這樣收信人才會看懂信的內(nèi)容,而妹妹還沒有上學,她認為她的朋友不識字,所以不管寫的是什么都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