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音樂教育論文
學前音樂教育論文
音樂是一種集聽覺、情感、表演于一身的藝術形式,其旋律優(yōu)美、內涵豐富、極具表演力,對兒童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前音樂教育論文,供大家參考。
學前音樂教育論文篇一
《 淺談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
[論文摘要]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所體現出的基礎性、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和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對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教學具有很好的借鑒價值。文章分析了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特點,并就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教學的應用提出了建議: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綜合教學內容,突出職業(yè)特點;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拓寬音樂視野,注重實踐過程;以審美為核心,注重多元評價。
[論文關鍵詞]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學前教育 音樂教學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是由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所創(chuàng)立的音樂教育體系和教學法,是當今世界著名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它具有豐富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實踐,而從中所體現出的綜合性、基礎性、創(chuàng)造性和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深受教師和兒童的喜愛。奧爾夫音樂教育的核心觀念和奧爾夫體系的突出特點,即原本性的音樂教育。“原本性”一詞在德文中有“原始”“基礎的”“初級的”“元素性的”“自然的”“富有生命力的”等多種涵義。這種核心觀念統(tǒng)領、貫穿于奧爾夫教育體系中的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教材和教學樂器等各個方面。原本性的音樂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是人們親身參與的音樂活動。奧爾夫認為,音樂教育的目的絕不是對音樂技能的完全掌握,也不僅僅是提高人的音樂素養(yǎng),而應該充分發(fā)揮音樂在培養(yǎng)人的結構感、平衡感、獨立個性、空間感、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合作協(xié)調能力等多方面的特殊功能。
一、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特點
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強調在音樂教育活動中,要把兒童語言、音樂和舞蹈進行有效的結合,使兒童能夠直接參與創(chuàng)造性的音樂活動,并與其教育目標緊密聯(lián)系。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把音樂與舞蹈、動作、語言結合在一起的綜合性藝術教學模式是它最主要的教學特色,具有以下特點:
1.元素性。在奧爾夫的音樂教育中,常常將多種元素性的藝術行為有機地組合成為一種作品的表現載體,即“原本性”的原則和理念。而“原本性”重在強調音樂表現手段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元素性,其中包含藝術形式的元素性、音樂技能技巧的元素性、材料采集的元素性、教學方法的元素性等。奧爾夫所編寫的音樂教材通常采用的是最原本的、最樸實的音樂素材,如采用不斷反復而簡單的固定節(jié)奏,采用容易上口的五聲調式旋律,采用最常見的大小調式、回旋曲式等,他用這些最基本的音樂表現元素來表達人類最本原的思想情感。在奧爾夫看來,表達的情感越具有原本性、越具有單純性,效果就越純粹、越直接。
2.綜合性。音樂是人類表達情感和情緒的最真誠、自然、自我的流露方式。奧爾夫認為,原始的音樂并非是單獨的音樂,而是和語言、動作、舞蹈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在奧爾夫的音樂教學活動中,課例的內容和形式是十分豐富的,例如在講故事、歌唱、形體舞蹈、做游戲等活動融入音樂,進行配樂講故事、配樂表演唱、配樂做游戲、配樂朗誦等教學形式,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與音樂相互關聯(lián),密切聯(lián)系,充分體現了在音樂教育中“動作、語言、舞蹈、音樂”是一個不可分割的行為領域原則。以綜合性的音樂教育形式實現對學生的培養(yǎng),是奧爾夫體系突出的特點。所以,奧爾夫的音樂教學常常是以一個很小的語言動機為切入點,繼而發(fā)展到音樂、動作,最終在一個綜合的音樂領域中讓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
3.參與性。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提出,原本性的音樂并不是作為聽眾或觀眾去聆聽或觀賞音樂活動,而要求人們必須親自、主動地參與到其中的一種音樂活動。奧爾夫音樂教學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親身感受、親身體驗、親身創(chuàng)作。在奧爾夫的音樂教學活動中,學生和音樂都是作為教育的主體存在,其原本性的教育理念是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親身感受和親身體驗來回歸人本教育,所以奧爾夫音樂教學真正達到了“寓教于樂、樂者樂也”的境界。
4.即興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造性是人的主體發(fā)展的最高表現,音樂教育的重要目標就是使人在參與音樂、體驗音樂的過程中變得更加富有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奧爾夫認為,即興的方式是最古老、最為自然的音樂表現形式,是抒發(fā)情感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在奧爾夫的音樂教學活動中,即興常常貫穿于語言、舞蹈、歌唱、創(chuàng)作等其他教學形式之中,通過學生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的積極參與和親身實踐,以即興活動的形式來發(fā)展提高學生在體驗音樂并嘗試創(chuàng)造音樂的能力。這種即興的創(chuàng)造活動,使學生在音樂、動作、舞蹈、語言等元素性、綜合性教學活動體驗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得以展示和體現。
二、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教學中應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建議
學前教育專業(yè)是一個特殊的專業(yè),而學前教育專業(yè)中的音樂教學與普通院校的音樂教學也是有區(qū)別的。目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yè)的音樂教學仍舊長期使用著以基礎樂理知識、唱歌為主的陳舊模式,而忽視了學生對音樂的體驗過程和情感激發(fā),忽視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所表現的主動性、主體性、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音樂課程的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還是停留在傳統(tǒng)模式中,基本延續(xù)傳統(tǒng)的專業(yè)化、成人化路子,沒有凸顯出學前教育所具有的基礎性、兒童性、示范性和教育性的特色。音樂教育是學前教育專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前教育專業(yè)中的音樂教育包括器樂教育、歌唱教育、舞蹈教育、音樂綜合知識教育、音樂欣賞教育等,以奧爾夫音樂教育為代表的現代音樂教學法是其科學的教學手段。學習奧爾夫教育體系先進的教學方法與獨特的教學理念,使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體系更加符合學前音樂教師的職業(yè)規(guī)律特點,應做到以下幾點:
1.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多數都沒有正規(guī)學習音樂的經歷,但是他們喜歡藝術,渴望表達,但對音樂的神秘感和技巧的缺乏使他們羞于表達。作為培養(yǎng)幼兒教師的學前教育專業(yè)的音樂教師,應吸收奧爾夫原本性教育的精髓,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了解學生,熟悉每一個學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的特點,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目標與內容,以滿足學生在音樂能力方面的不同發(fā)展與需求,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及能力;研究學前兒童所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考慮他們的起點,重視他們的心理要求,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內在情感,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較為寬松的音樂環(huán)境,使他們能以自然開放的心態(tài)進入音樂體驗學習。例如,在聲樂教學實踐中,一些學生音準把握不好,調性不穩(wěn)定,總是跑調,但是節(jié)奏感較好,那么教師就應適當地增加打擊樂、體態(tài)律動等節(jié)奏訓練方面的內容,以提高他們的節(jié)奏感知力或形體舞蹈方面的能力,鼓勵學生們大膽地展示自己該方面的音樂能力;還有一些學生因為嗓音條件不是很好,但是在器樂方面又有很濃厚的興趣,那么教師就應當鼓勵他們多學習鋼琴、電子琴、手風琴、打擊樂器等其他器樂。同時還要通過其他形式的實踐活動去激發(fā)學生對器樂演奏、聲樂演唱、舞蹈編創(chuàng)、歌曲彈唱、合唱指揮等音樂課程的學習興趣,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勇于克服學習困難的能力,來逐漸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2.綜合教學內容,突出職業(yè)特點?!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強調藝術與生活的聯(lián)系,注重學前兒童在音樂實踐中的體驗過程、對音樂的感受和表達,從而淡化對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的要求。作為將來的幼兒音樂教師,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迫切需要的是全方面的綜合才藝,以及能把各種音樂技能整合、傳遞、融匯的技能,而不是某一方面的高超技能。因此,把奧爾夫“綜合性”的觀念引入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教學領域,將課程結構完美重組,真正使藝術各學科之間達到最佳組合,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例如,大力培養(yǎng)學生廣泛使用聲音、語言、形態(tài)、動作、線條、色彩等多種藝術手段表達情感的能力,實現多種藝術學科之間的互補、交叉、借鑒,以加強溝通和轉換,拓展多學科的發(fā)展空間,這也極大地符合學前教育專業(yè)的職業(yè)要求和人才培養(yǎng)方向。
3.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學前兒童3~6歲這一年齡段,是他們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的黃金時期,而創(chuàng)造性的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實踐活動應該由創(chuàng)造力的學前音樂教師來進行。在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方面,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不僅提出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更提供了一整套有效可行的教學方法。在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要借鑒其獨特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自由開放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們采用自我個性化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即興創(chuàng)作,倡導他們采取多種方式表現自己個性化的成果,廣泛開展各類音樂實踐活動。例如,可以在一些技能教學中,讓學生進行一些自主編創(chuàng)小型的音樂童話歌劇、音樂童話故事、幼兒舞蹈等。通過豐富的教學內容和靈活的教學方式,再現音樂教育生動活潑的原始面貌,使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成為可能。
4.拓寬音樂視野,注重實踐過程。奧爾夫“原本性”的音樂教育觀念突破了我們以往的傳統(tǒng)音樂教育模式,被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所在的教育體系所尊重與弘揚。作為學前教育專業(yè)的音樂教師,更多要向學生們傳遞優(yōu)秀的音樂藝術與多元音樂文化形態(tài),學前專業(yè)的音樂課程也應該拓寬藝術視野。在教學內容方面,除了學習以西方音樂為主體的課程內容體系,還要大量補充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和世界各民族的優(yōu)秀音樂文化,在音樂欣賞、兒童民間音樂等方面拓寬音樂理論視野。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創(chuàng)新的學習方法對學生的啟發(fā),增加見習、實習的時效,培養(yǎng)學生的教學能力。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多種類型的學前音樂活動教學案例進行觀摩學習,或指導學生進行模擬學前幼兒音樂教學實踐,熟練掌握對現代教學手段的科學運用,通過進行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來鞏固所學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技能,為學生們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學前音樂教師打下堅實的基礎。
5.以審美為核心,注重多元評價。當今音樂學科已成為推進素質教育的主要課程,評價工作亦應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學前教育專業(yè)的音樂教學也不例外。長期以來,我們都延續(xù)著“評價及考核”的方式,這樣的評價方式和評價功能與結構偏離了素質教育的軌道。我們應借鑒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中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在音樂教育的評價上,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及程度差異,重視學生音樂能力的整體發(fā)展和學生音樂實踐的過程,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各種能力,重點評價學生的表現能力、感受能力、鑒賞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等多角度的綜合性評價。努力做到教師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的有效結合,使每個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都形成正確良好的自我認識,以獲得學習上的成功感。
綜上所述,在學前教育專業(yè)的音樂教學中有效地借鑒和運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對學生進行音樂素質、創(chuàng)造能力、個性的培養(yǎng),使學生掌握正確有效學習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以低技能高藝術的手段,讓學生們參與音樂活動實踐,在實踐中感受、體驗、創(chuàng)造,為今后能更好地從事學前音樂教學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前音樂教育論文篇二
《 淺析音樂教育與學前兒童音樂欣賞能力的發(fā)展 》
論文關鍵詞:音樂教育 學前兒童 欣賞能力 發(fā)展 淺談
論文摘要:學前兒童的音樂教育直接關系到兒童未來人格和智慧的發(fā)展,幼兒教師要千方百計通過音樂教育促進學前兒童欣賞能力的發(fā)展,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從四方面淺談音樂教育促進學前兒童欣賞能力的發(fā)展,即:傾聽感受音樂、理解感覺音樂、創(chuàng)造性表現音樂、興趣欣賞音樂,希望筆者的拙見對學前兒童教育有一定的幫助。
音樂欣賞一種傾聽音樂的高雅的活動,人們在欣賞音樂時總是懷著愉悅和欣喜的心情,在反復傾聽中激發(fā)對音樂的興趣,陶冶自身的情操。對處在學前的兒童教育作用更是很大的,音樂教育可以有效促進學前兒童的思維的活躍和發(fā)展,使兒童的運動舞蹈的能力大有增強,另外對兒童形成節(jié)奏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更能發(fā)展學前兒童的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兒童的欣賞能力越強,欣賞的興趣和愿望越高。能力發(fā)展的越快所以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創(chuàng)造條件進行音樂教育,使學生的欣賞能力快速進步。下面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從四方面談音樂教育與學前兒童音樂欣賞能力的發(fā)展:
一、傾聽感受音樂
傾聽不同于普通的簡單的聽聽,它是一種有主動意識的,注意力較為集中的留神地聽,傾聽不僅是注意力的集中,還要有情感的投入,傾聽的認真態(tài)度和良好的習慣和感受和吸收的能力,是音樂欣賞的關鍵基礎,也是促進個性化欣賞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幼兒教師要在學前兒童三歲左右通過音樂教育讓孩子們感受傾聽。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較為簡單的音樂,讓學生通過傾聽辨別各種聲音,比如流水聲、雨聲、鳥鳴聲等等。在音樂活動中讓孩子們感受音響,及時的提問是什么樂器發(fā)出的音響,讓孩子們做簡單的描述。如在“什么樂器在唱歌”的游戲中,正確指出在遮擋物后面發(fā)出聲響的熟悉樂器;在“誰來了”的韻律活動中,正確地分辨“沉重的”、“輕柔的”和“跳躍的”音樂,并用性質相似的動物走路的動作來描述所聽到的音樂。他們還能逐步養(yǎng)成注意傾聽教師、同伴的歌聲和琴聲伴奏的習慣,并以此為基礎努力使自己的歌聲能夠與他人相一致。
二、理解感覺音樂
音樂欣賞的至關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理解,只有理解音樂的感情,才會使兒童初步聯(lián)系生活展開想象的翅膀,逐漸在感覺音樂帶給自己的喜怒哀樂;只有理解音樂傳達的信息,才會使兒童對所表現的內容自由的聯(lián)想,才能使兒童初步理解不同的音樂形式。以致提高孩子們的較為初級的音樂表達能力和情感的把握能力。如在2—3歲的幼兒園小班,幼兒教師在幾周之內反復給孩子們欣賞馬革順創(chuàng)作的《拍球》和《寶寶睡覺吧》,在此基礎上,教師向他們提供兩幅有關圖片,并要求他們將之與那兩首音樂一一相配,大部分兒童都能夠順利地完成任務。在3歲末期,小朋友們就會理解平時常常傾聽的歌曲的歌詞和內容,感覺音樂的情緒就會隨著提高,幼兒教師可以組織音樂活動,邊播放音樂,便讓孩子們聯(lián)想一些動物,能根據音樂優(yōu)美、輕柔的性質聯(lián)想起小魚、小鳥、蝴蝶等美麗溫柔的動物等。真是感覺音樂其樂無窮呀!
三、創(chuàng)造性表現音樂
學前兒童的音樂欣賞能力發(fā)展較為緩慢,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有時欣賞音樂和小朋友們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還不夠明顯,所以常常是兒童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伴隨一些有意思的、可愛的動作等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隨時表達兒童對所欣賞的音樂的理解創(chuàng)造。所以幼兒教師要會有意識地利用創(chuàng)造性表現活動來促進學前兒童音樂欣賞能力的發(fā)展。如,在一次大班的音樂欣賞活動中,教師要求兒童畫兩幅圖畫分別用來表達聽了《搖籃曲》和《伏爾加船夫曲》之后的感受,—位男孩為《伏爾加船夫曲》畫了一個送葬的場面,并解釋說“這是一個偉大的人死了”,而為《搖籃曲》畫了一個婦女在家里對著一幅遺像哭泣的場面,解釋說“這是一個不偉大的人死了”。小朋友們還能有不同的語調為所聽的音樂配上一句話,還可以表演較為恰當的舞蹈動作等。
四、興趣欣賞音樂
小朋友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就自然表現出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幼兒教師在播放現在流行的成人喜歡的歌曲時,絕大部分孩子們表現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就開始自己玩,同樣放外國歌曲更是表現強烈,如果換成是兒童歌曲就會馬上表現為積極的情緒等。通過對比試驗可以看出小朋友們對音樂欣賞有自己的興趣,教師要依據兒童的興趣和愛好營造環(huán)境,激發(fā)兒童對音樂的欣賞熱情,盡可能多地向兒童提供由優(yōu)秀的作家和優(yōu)秀的表演藝術家創(chuàng)作、制作的音樂作品,讓兒童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更多的機會自然、愉快地接觸到豐富多樣的美好的音樂,還要激發(fā)兒童主動投入音樂學習的指導方法,有利于學前兒童音樂素質的發(fā)展。
總之,幼兒教師應該努力探究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規(guī)律,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以使自己的教育工作能夠更好地促進學前兒童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盧姍姍著《幼兒音樂素質的培養(yǎng)》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年
[2]王懿穎著《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3]徐卓婭主編《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學前音樂教育論文篇三
《 淺談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對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改革的啟示 》
【論文關鍵詞】新體系 學前兒童 音樂教育改革
【論文內容摘要】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吸收了三大國際音樂教育體系的先進理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的學校音樂教學體系。在新體系背景下,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改革的內容與策略包括:開展最自然的音樂活動,使用最好的音樂引領兒童打開音樂進階之門;強調學前音樂教育階段的感性積累;強調開展音樂綜合活動。新體系改革的關鍵因素是幼兒音樂教師,應該提高其音樂素養(yǎng),更新其音樂能力評價標準,樹立新的教師觀。
一、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的由來與發(fā)展
21世紀初,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創(chuàng)建了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這是基于國際化的視野,積極研究與探索的中國學校音樂教育學科體系。該體系立足于中國音樂文化,融達爾克羅茲、奧爾夫、科達伊三大國際先進音樂教育體系優(yōu)長,注重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新體系以“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中國人”為教育理念,以獲得感性經驗為主要教學目的,以音樂的藝術性為主要教學內容,以音樂實踐活動為重要教學方法,以內心音樂聯(lián)覺為重要音樂能力。
新體系自創(chuàng)建以來,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認可。2011年初,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全面啟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培訓。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培訓項目計劃用10年左右時間對全國幼兒園、中小學音樂教師及各類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教師進行培訓。截至2012年初,該項目已經進行了三期培訓,已經培訓了60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幼兒園、小學、中學、高校教師。通過培訓,學員們了解了國內外教育、教學理論的最新動態(tài)與成果,學習了音樂教育體系的理念、方法、內容以及各類教學案例。
二、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改革的內容與策略探索
1.尊重兒童天性,強調最自然的音樂活動
“兒童”一詞在拉丁語中意味著“自由者”(Liberi)。天真自由、好動好奇、熱愛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教育的責任就是創(chuàng)造適當的環(huán)境,保證和促進兒童天性自然發(fā)展。
自然的音樂活動必須是兒童親身參與的。奧爾夫認為兒童參與音樂的方式,必須自己參與,不是作為聽眾,而是作為演奏者參與其中。這種行為方式合乎兒童的天性。兒童在其中不是被動的聽眾,而是音樂創(chuàng)作的積極參與者。自然的音樂活動簡單易行,沒有人為的附加物,沒有繁贅的結構,接近生活、自然及兒童的天性。
自然的音樂活動是“娛己”而不是“娛他”。音樂起源于游戲,從根源上看,音樂就是為了自娛自樂,“心中的喜悅,是兒童生長最重要的因素”①,自然的音樂活動是“零功利”的。音樂活動的成果存在于教育行為過程之中。音樂活動中兒童充分打開的五官、積極運作的聯(lián)覺、創(chuàng)造性的即興反應、充分享受的表情,就是音樂活動的成果。把音樂活動做成音樂會形式等娛他性音樂活動,會給兒童增加太多的負擔,剝奪兒童內心的快樂。科達伊說:“快樂不是音樂的全部價值,但是沒有快樂音樂就沒有價值。”
自然的音樂活動強調即興、開放、游戲化。教師不能把自己的音樂反應全盤強加給兒童,也不需要精心調控活動結果使其表面上變得圓滿成功。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一般無法預料活動產生的結果,只能根據自身的能力和經驗進行適當的推測。自然的音樂活動包羅萬象,兒童一切可能的操作和表達都是合理的。活動的亮點就是兒童對音樂敏感和個性化的回應。在游戲中,兒童從自我內心出發(fā),用最自然的行為方式與音樂互動交流。
2.用最好的音樂引領兒童打開音樂進階之門
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斯冉怡(Borbala Sziranyi)明確提出:“音樂教育中只應該使用最高質量的音樂。”②走進幼兒園,經常會聽到電聲音樂,會發(fā)現教師從網絡上隨便下載一些音樂給孩子聽。這其實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音樂教育界一直強調3至9歲是音樂學習的關鍵期,這其中又以3至5歲最為關鍵,這一時期的塑造對畢生發(fā)展可能達到怎樣的高度起決定作用。③因此,不同質量的音樂不僅會影響兒童對音樂風格的偏好、對音樂認知的態(tài)度、對音樂審美的能力,還會影響其對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關注程度,甚至會影響到今后的情感發(fā)展。音樂教師要給孩子聽最好的音樂,上最好的音樂課。
什么樣的音樂最好?筆者從多個視角思考認為:
簡單的音樂最好。音樂來源于生活,古典音樂大師的作品中經常會出現生活中簡單的音樂信號,如約翰斯特勞斯《維也納森林故事》里的音樂動機就是布谷鳥的叫聲;肖邦《雨滴前奏曲》里淅淅瀝瀝的雨滴聲等。用簡單的形式表現形象的音樂。簡單的音樂包括孩子利用自身器官發(fā)出的音響(如拍手、捻指等)以及兒童借助周圍物理條件發(fā)出的一切音樂信號。簡單的音樂還包括模擬自然界及社會中的音響,例如:下行三度的布谷鳥叫聲、由弱到強的風聲、由遠及近的馬蹄聲等。
古典音樂最好。古典音樂泛指過去時代具有典范意義的音樂作品。這些音樂經過歷史的篩選流傳至今,是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經典名著雖然不能一下子被人們深刻領會,卻是有著豐富營養(yǎng)、高品位、高質量的,是可以用一生去體驗、領會的精神食糧。
民族音樂最好。民族音樂學家、音樂教育家科達依強調,民歌是孩子的音樂母語,兒童音樂教育應該以民歌為基礎。歌唱游戲、民間兒童歌曲是發(fā)展民族特點、民族潛意識的最好基礎。新體系挖掘了大量優(yōu)秀的民間童謠,如湖南《月亮巴巴》、河北《踢毽》、北京《買梨》等。中國民歌豐富多彩,對于音樂教育來說,民族音樂作品不僅非常需要,而且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3.感性先于理性,學前音樂教育階段感性積累最重要
達爾克羅茲認為,音樂的本質在于對情感的反應??七_伊音樂學院院長 Peter Erdei對“何時教”進行了明確的定位:“音樂教育應該從幼兒園開始,這樣孩子在幼年時期就能抓住音樂的本質。”④因此,學前音樂教育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感性的積累,不是說教、認知和技術訓練。從音樂心理學角度看,音樂的習得是先感性體驗后知識技能,反之,體驗就會被禁錮。音樂教育應感性先于理性,也是奧爾夫教育觀念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學前音樂教育階段需要積累大量的感性經驗,為小學階段做準備。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把感性體驗變成知識是最簡單的。比如,告訴孩子某個標記叫做四分音符,時值為一拍,只需要不到一分鐘的時間,但在這之前對四分音符的體驗卻要花費大量時間。學前階段需要通過童謠、兒歌等作品,運用聽、唱、說、創(chuàng)、動、舞等方式進行感性積累。如果機械地以專業(yè)音樂教育的初級階段來代替兒童音樂教育,就是走上了基礎音樂教育專業(yè)化的道路。
4.以音樂綜合活動促進兒童協(xié)調全面長遠發(fā)展
音樂綜合活動是指音樂與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集唱、動、創(chuàng)、舞為一體的綜合活動。這種綜合藝術行為不是機械地用音樂配合某一個動作,或是用動作配合音樂,這兩者是自然地結合為一。⑤這種綜合活動是聽覺、動覺與視覺的相互轉化,是從精神意識到肢體運用的相互轉化,不同于普通物理肢體的運用。新體系背景下音樂綜合活動的目標不是通過短期的訓練讓孩子學會演唱、演奏幾首作品,此類音樂活動更強調遠期價值回報,強調早期音樂教育對兒童全面長遠發(fā)展的影響。
三、對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改革實施的思考
科達伊在《兒童合唱隊》中說:“做—個好的教師,要比做—個布達佩斯歌劇院的導演還要重要得多。對于—個不好的導演,失敗的只是他—個人,但對于—個糟糕的教師,他會持續(xù)失敗30年,將會扼殺30批兒童對音樂的熱愛。”教師是新體系實施與改革的關鍵,沒有高水準的教師隊伍,再先進的理念也無法得到實施和運用,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對幼兒音樂教師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1.幼兒音樂教師的音樂素養(yǎng)亟須提高
音樂課程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這對教師的音樂修養(yǎng)提出很高的要求。一個成功的音樂教育家等于音樂家加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的創(chuàng)始人首先都是音樂家。目前多數幼兒音樂教師的音樂能力相當薄弱,不少教師節(jié)奏掌握不好,甚至連音準都有很大的問題。我們必須加快步伐提高幼兒音樂教師的音樂素養(yǎng)。
2.幼兒音樂教師音樂能力評價的新取向
第一,音樂能力不等于音樂技能,更不等于唱歌。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訓練有素的耳朵、良好的內心音樂聽覺更重要。以標準的音高、恒定的節(jié)拍、良好的音樂審美展示在兒童面前,就提供了很好的音樂條件。學前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感受和表現。感受音樂的基礎元素,用兒童最本真的方式表現。這個表現一定不僅指唱,可以是奏、動、說、畫、寫等游戲方式。
第二,幼兒音樂教師的音樂能力評價標準不要參照專業(yè)音樂教育的評價標準。專業(yè)音樂教育與普通音樂教育的目標不同,服務對象不同,評價標準也不同。
第三,以多元的視角評價音樂智能。Linda Campbell等人認為良好的音樂智能包括“對聆聽并反應各種聲音感興趣”等12個方面。⑥
3.幼兒音樂教師新的教師觀
幼兒音樂教師不能只是會唱歌、跳舞的教師,在機械模仿聲音與動作的同時,還要做一個內心聽覺與外在表現高度統(tǒng)一的教師,做一名尊重孩子、善于發(fā)現孩子的教師,做一名能從多維角度解讀音樂的教師。
第一,幼兒音樂教師應該是耳朵打開的個體。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想要打開孩子的耳朵,教師首先要做耳朵打開的個體,學會欣賞作品。
第二,幼兒音樂教師應該是眼睛打開的個體。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遠不及兒童,應該學會模仿兒童,鼓勵兒童的想象力,激發(fā)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眼里有兒童,善于發(fā)現兒童,細心觀察兒童的愛好與反應,抓住時機給予適當的引導。
第三,幼兒音樂教師應該是頭腦打開的個體。幼兒園音樂活動不是重復性的再現作品,而是激發(fā)兒童感悟音樂的意識,引導兒童個性化的表現。讓兒童在獲得音樂表現能力、感受能力、記憶能力的同時,有活躍簡單的想法,有獨立的觀察思考能力,培養(yǎng)出最初的音樂思維,使思維更有序、更精準。
目前,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改革正處于初期階段,以上是筆者對新體系背景下兒童音樂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隨著不斷深入,改革可能會遇到新的困難。新體系改革是一條曲折而光明的路,“音樂屬于每一個中國兒童”應該成為所有幼兒音樂教育者的目標,每一名幼兒音樂教育者都要為之努力。
注釋:
?、倮钐鼓?,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3.
②④潘琳.“讓音樂屬于每一人”——“科達伊周 北京2005”暨音樂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人民音樂,2006 (6).
?、哿文诵?音樂教學法[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50.
?、軮ldikó Herboly Kocsár.Music Should Belong to Everyone—120 Quotations from his writings and speeches.The International Kodaly Society,2002:53.
?、蘅藏悹?,王成全.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1:208.
有關學前音樂教育論文推薦:
2.幼師音樂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