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畢業(yè)論文
藝術教育作為學校整體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為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徑,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藝術教育畢業(yè)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藝術教育畢業(yè)論文篇一
《論作為道德教育基礎的藝術教育》
摘要:沒有真的認識和美的體驗,任何善的觀念都不能恰當地建立起來,沒有生動、真切、感人至深的感性領悟與參照,任何真理也都會失去光彩,成為空洞的說教,任何價值觀和倫理學命題也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任何道德教育都會喪失生命力、流于形式。
關鍵詞:道德教育,藝術教育藝術課程
早在240多年前,德國哲學家康德就講過:“真正的德行只能是植根于原則之上,這些原則越是普遍,則它們也就越崇高和越高貴,這些原則不是思辨的規(guī)律而是一種感覺的意識,它就活在每個人的胸中,而且他擴張到遠遠超出了同情和殷勤的特殊基礎之外。我相信,如果我說:它就是對人性之美和價值的感覺,那么我就概括了它的全部,前者乃是普遍友好的基礎;后者則是普遍敬意的基礎。”康德是把美提高到人類思想史上前所未有高度并作為善的基礎的第一位西方哲人。在康德看來,美和善是相互統(tǒng)一的,最高的美必然導致最高的善。一個人只有從感覺上了解了善的偉大原則之后,才能產生出真正的德行。那么,藝術教育究竟能從哪些方面和能通過哪些途徑影響道德觀念、情感和行為呢?本文擬就以上問題展開一些初步的探討,誠望海內同行不吝賜教。
一、真、善、美構筑的精神世界和藝術教育的基礎地位
以真、善、美劃分人類精神的不同領域和價值追求,是古典哲學和古代思想家的基本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經典作家的論述中真、善、美不是平行的概念,其中善是最高的、處于統(tǒng)御地位的目標,求真、求美最終是為了實現道德的升華,人生的充實與完滿。
蘇格拉底講:“知識就是德行。”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還不再于認識大千世界、認識自己,而是使人的行為合乎道德規(guī)范,使品格純潔而高尚。蘇格拉底本人就既是一位道德哲學的思想家,也是一位道德哲學的實踐者,他直到生命終結的最后一刻,還在和朋友們討論著什么是真正的正義。
中國古代思想家向來把倫理道德看成是終級的精神追求。“格物致知”只是手段,詩、書、禮、樂都是為“明明德”服務的;“文以載道”,文是道的載體;“詩言志”,詩的主要功能是諷諫詠懷;樂是禮的一部分,禮是道的體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根本要義在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政治哲學是從倫理綱常生發(fā)出來的,真,以及美,都是統(tǒng)一在善的原則之下的。
將真、善、美統(tǒng)一起來,以綜合的眼光審視人類精神,無疑是一種全面、深刻、科學的世界觀。人的心理過程,從大的方面看可以區(qū)分為意識過程和意向過程。意識過程包括收集、處理、整合信息等諸環(huán)節(jié),形成了人們對世界及自我的認識和體驗;意向過程以意識過程為基礎,包括了心理動力學的趨向,包括在意識過程的支持下設計行為方式和計劃,包括將行為結果反饋給意識過程并調整目標,作出進一步反應等環(huán)節(jié)。意識過程和意向過程是統(tǒng)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也是求真、求善、求美的統(tǒng)一的過程。通過自覺和主動的探究與體驗,事物的規(guī)律和感性特征呈現給我們。它們是價值的載體,是將一切美好的愿望、理想、行為準則表達出來的媒介。沒有真的認識和美的體驗,任何善的觀念都不能恰當地建立起來,沒有生動、真切、感人至深的感性領悟與參照,任何真理也都會失去光彩,成為空洞的說教,任何價值觀和倫理學命題也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任何道德教育都會喪失生命力、流于形式。
二、藝術教育的功能和由此產生的道德教育的途徑
1.藝術教育的些功能。一般地講,藝術教育對人的影響也可以歸結如下:
1)藝術教育可以給人生存的本領。人類在自身生存與發(fā)展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基本問題”,如推斷與計算、表達與交流、感知與體驗等等——對這些問題的系統(tǒng)的追問與總結形成了諸如哲學、邏輯、數學、語言、藝術等學問。一個人在其一生當中,可能極少會碰到解決“人類基因組”這樣的高度專業(yè)和特殊的問題,但他極有可能每天都要進行推斷、表達、體驗;另一方面,恰恰是對“基本問題”的解決構成了對解決諸如“人類基因組”等特殊問題的基礎,因此藝術和語言、數學、哲學、邏輯一樣,具有基礎的文化教育的性質,具有工具課程的性質。藝術是個體生活、工作、學習必不可少的條件。。藝術給與人的,不是可有可無的消遣,實在是生存必須的本領。
2)藝術教育可以給人文明感。藝術是種文化。文化是人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層次水平和方式。擁有文化,就傾向于采用經過千百萬年實踐選擇出來的具有前沿性質的人道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沒有文化,就傾向于采取原始的、本能的方式方法。在我們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藝術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藝術教育的作用就是給出一個前進的出發(fā)點,一個建設性的平臺。
3)藝術教育可以使人有品味。通過訓練感官和塑造行為模式,具有藝術能力的人更敏銳、更敏感,有能力和習慣于發(fā)現和體驗事物的異常微妙之處,迅速形成直覺判斷,產生奇異的聯想和有價值的思維創(chuàng)新,厭惡平庸。藝術能力是種特殊的智能,有自己獨特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辦法,并且能通過獨特的符號系統(tǒng)表達出來,達到對事物的理解、把握并預見其未來。
2.藝術教育能夠為道德教育提供的途徑。從藝術教育與道德教育的關系來說,藝術教育能夠為道德教育提供以下三種有效途徑:
1)呈現途徑:呈現一切美好的事物,呈現道德觀念的感性形態(tài),呈現倫理命題,呈現道德事件,呈現無法言表的內心沖突——通過鮮明、生動的形象,使人領悟事件的道德含義,體驗美好的情感,提供模仿的行為范式。
2)表現途徑:20世紀以來道德哲學最重要的進步就是,“哲學家們越來越多地擺脫了那種企圖給人們道德指導的嘗試,對道德判斷本身的性質作出一種批判性的評價”,認為“善”、“惡”等倫理學的核心概念是不可能被精確定義的。誠如穆爾所言:“我認為‘善’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正向‘黃色’是一個簡單的概念一樣;因此正如你無論如何無法向一個不知道‘黃色’的人解釋什么是‘黃色’一樣,你也無法解釋什么是‘善’。“善”是一種特定的、直覺的概念,不可能僅僅根據事實加以研究。因此,道德是直覺的行為的文化。這種文化旨在說明,哪些行為無助于價值觀的實現,哪些行為則相反。只有通過藝術的表現,道德實踐才能完整、生動、鮮明、準確地被刻畫出來。藝術是傳達道德的最佳形式。
3)行為途徑: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在全部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道德教育是否有效要從道德行為以及表現在行為中的道德意志、道德品質去評價;另一方面,機械的決定論認為有什么樣的道德意識就會產生什么樣道德行為,被事實證明是不全面的、不正確的。行為養(yǎng)成有自己特殊的過程與方式。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行為本身必須有魅力。道理很簡單,人們是因為美好而熱愛,因為熱愛而推崇,因為推崇而將其作為行為的典范與評價的標準。一種行為方式,哪怕它體現了最高的善,如果不能首先讓人們去熱愛它,它也不會成為人人效法的榜樣。。
具有藝術特征的行為是充滿精神愉悅的美好的行為,道德行為也可以體現出藝術性。具有藝術特征的道德行為,不僅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有活力的行為,而且也是能夠完美表現道德意識的行為方式,應當成為學校道德教育課程的核心內容。
參考文獻
1康德.論優(yōu)美感和崇高感.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2001
2路德·賓克萊.二十世紀倫理學.孫彤,孫南樺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藝術教育畢業(y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