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方面的論文2000字(2)
語文教育方面的論文2000字篇二
《論語文教育的文化特性與情致》
【摘要】語文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文化的過程,其自身就已經(jīng)具備了文化的特性與情致。在語文教學中,更多的是對我國文化的學習,是將語言所具有的功能性和承載性以一種具象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語文教學即是對民族情感、精神、文化和智慧的學習,也是對它們的一種傳承。
【關(guān)鍵詞】語文教育 文化特性 情致
引言
語文教育的本質(zhì)是對我國民族文化的一種傳遞,是一種文化創(chuàng)造和流傳的過程。在進行語文教育時,學生最先感受到的是我國民族文化的氣息與底蘊,是民族文化所形成的一種情懷、智慧。語文教育是具有文化特性和情致的,這兩者始終貫穿在語文教育中。
1.語文教學中的文化特性
語文教學并不僅僅只是漢語的教學,它更多的是對于我國文化的一種學習。語文教學中首先是對一種語言的掌握與理解,而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體現(xiàn)。語言充分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文化的心理結(jié)構(gòu),也直接參與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構(gòu)成。所以語言的存在并不僅僅只是一種由于交流的工具或符號,其本質(zhì)上更多的是一個民族的價值和意義的體現(xiàn)。
現(xiàn)代語言學家洪特寶曾說過:“每一種語言都飽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換言之,民族的語言就是民族精神的具體表現(xiàn),是民族精神的象征[1]。語文教學在我國教育體系中,重來不是簡單的對于漢語學習教育,而是對我國民族精神、歷史文化及其中所包含的民族情感、思想、智慧的學習。在《九年義務(wù)教育全日制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學好語文對于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吸收人類的進步文化,提升國民素質(zhì)都具有重要的意義[2]。由此可見,語文教學就是對我國民族文化、精神和智慧的學習,是讓學生在前人的智慧與文采中感受到身為華夏民族的驕傲與責任,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獨特性,以達到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陶冶學生關(guān)于中華民族的情操。
語文教學與文化是有同構(gòu)性的。作為語文的基本構(gòu)成―漢字,無論是形態(tài)還是使用習慣,都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特有的文化意蘊。漢字是從象形字演變而來,一個漢字往往代表了一個人、一件事或一種行為。而漢字的使用習慣常常表現(xiàn)出一種中國文化中所謂的“境界”,營造出一種帶有的文化氛圍。如中國古代人常常會用“春雨”、“朦朧”、“江南”等詞匯來形容驚蟄時節(jié)的南方,立刻營造出一種“煙雨朦朧”“煙波浩渺”氛圍。這樣的美,僅僅用兩三個詞語便可描述,在其背后卻是有著我國“江南文化”作為支撐與基礎(chǔ)。
2.語文教學中的文化情致
語文教學中的文化情致自然是從其文化特性中演變而來,讓人們或懷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情致,或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情致,或擁有“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的豁達情致。語文教學中的文化情致都是在人文情懷與文化特性進行很好的融合后而衍生出的,它對于學生的審美、價值取向、個人情操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
但隨著語文教學的變革與發(fā)展,關(guān)于語文教學的性質(zhì)也出現(xiàn)了多種不一樣的意見。其中幾種意見較為典型:一是認為語文教育的本質(zhì)應(yīng)該是工具性。語文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運用和掌握,加強與他人溝通的能力。二是認為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是工具性與思想性。它認為語文教學是為了更好的使用語言和文字,是為了人們更好的交流思想,傳達自己對于某一事物的理念或態(tài)度,或就某些事進行更好的討厭、研究。三在前兩種關(guān)鍵的基礎(chǔ)上認為語文教學還應(yīng)該具備基礎(chǔ)性。該觀點認為語文教學是為了學習其他知識所必須掌握的基礎(chǔ)。這三種觀點都或多或少闡述了語文教學的一些本質(zhì),但絕對不是對語文教學的真實本質(zhì)的概括。
第一種觀點忽視的語文教學的文化特性及人的思想在其中的重要地位。片面的放大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第二種觀點忽視了人在其中所展現(xiàn)的精神世界與個人情致。第三種觀點則過分夸大了語文教育的學習功能。語文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工程,因此它既具備語言應(yīng)該有的工具性,也具備文化中的人文情致。如此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并在語文教學中突出其自設(shè)內(nèi)的文化特性和情致,是目前語文教學所要研究的重點。
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學家劉國正在《沙灘夜話》中明確表示:有人提出增強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其實,語文教學一直就擁有人文性,只是在一段時間被丟掉了,在一段時間被人們忘記了。語文是與人的思想、情感。情操和個性相互連接一起的,單純的將語文教學看成對語言的訓練,是引起語文教學弊病的主要原因[3]。因此在進行語文教學時,不僅要重視其文化特性和工具性,更要注重人文情懷在其中的地位,重視它對人的情操、情懷和情致的作用。重視語文教學的情致,了解漢字背后的文化、靈魂和生命,如此無論是一首詩,還是一篇散文都會呈現(xiàn)出驚人的生命力。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如“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如“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些詩句都不是簡單的漢字拼湊組成的符號,而是一個生命,一個鮮活的生命對自身遭遇和感受一種表達,一種感慨。這樣的情懷、情致是最具備感染力,最能夠讓人感受到的。在學習這樣的語言詩句時,學生不僅能感到文字組合的優(yōu)美,更能體會到其中的感情。這對于學生學習語文,提升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都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結(jié)論
現(xiàn)代語文教學對于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更加的重視,也更加注重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體現(xiàn)。但語文教學的本身就具有文化特性和情致,就是一種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是與人的精神、智慧、情懷息息相關(guān)的。因此在進行語文教學或改革時,都不能拋棄這種文化特性和情致,要更加突出并運用其在教育中的作用,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對學生文化情懷和情致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劉靜波.語文的本質(zhì)是什么?――關(guān)于語文性質(zhì)的論爭[J]. 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版),2014,02:93-95.
[2]唐中浩,張霞. 高貴:溫儒敏語文教育思想道德觀[J].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2014,02:84-88
[3]汲安慶.一個被塵封的美學存在――夏�D尊語文教育形式美學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02:132-156.
語文教育方面的論文2000字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