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感恩教育探究論文
小學感恩教育探究論文
感恩教育源于社會生活實踐。只有通過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學?;A教育的滲透及學校和家庭的密切聯系與協(xié)調一致的配合,才能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小學感恩教育探究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小學感恩教育探究論文篇一
《淺談小學品德教學中的感恩教育》
摘 要: 感恩教學源于社會生活實踐。只有通過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學校基礎教育的滲透及學校和家庭的密切聯系與協(xié)調一致的配合,才能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關鍵詞: 品德教學 感恩教育 教育滲透
感恩并非與生俱來的天性,需要教育點撥和引導,要通過品德課堂這一陣地幫助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從而形成感激的心態(tài)、品德和責任,進而外化為感恩的行為。
一、處理教材,注入感恩源頭活水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再加工,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新課標提倡教師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我們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手中的課本,既善于利用課本,又敢于跳出課本。課堂既應包括課本內容,又應充滿現實生活中的感恩內容,這樣才會給學生親近的感覺,才能將感恩教育根植于學生心中。
1.教學內容向生活開放。
教學必須讓學生用心經歷,用心體驗,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艱辛,體驗他人的奮斗與幸福……從而真正豐富內心世界,豐富情感世界,變得敏感、細膩?,F在的孩子在父母的呵護下,擁有幸福的生活,把父母給予自己的關懷和疼愛看做是理所當然的,往往覺察不到父母的辛苦和勞累。我在上《我愛我的家人》一課時,為使學生有自己的真實感受,組織了“我當一天家”活動,讓學生代替父母安排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整理房間。課堂上,讓學生交流這一天的感受。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多么希望有人來幫忙呀。有了腰酸腿疼的真切體驗,勞動的辛苦、父母的關愛也就深深地烙在學生的情感世界里。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談談如何用實際行動表達對家人的關愛,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其中有個孩子這樣說:“有一次我放學回家,看見生病的媽媽躺在床上,她叫我一個人到奶奶家去吃飯,我就一個人去了,現在想起來我真后悔,當初為什么就沒有問問媽媽想吃什么呢?”多么真實的心靈告白,多么自然的真情流露,在心靈交流的平臺上,幼小的心靈深深地感受到家人的愛是多么偉大,回報家人的真情也就油然而生。
2.教學內容向社會開放。
“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著對學科的超越:選擇了一種教育,就選擇了一種生活”。學生的感恩之心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yǎng)出來的,只有不斷反復實踐,才能逐漸形成。因此,才能變認識為行為。在教學《我的成長樹》一課時,我開展了“調查自己成長歷程”的主題活動,讓學生課前采訪父母,收集兒時物品,回憶童年趣事。課上學生帶來了采訪父母的錄音,出示自己的出生證、紀念幣、胎毛筆、成長冊,反映自己一步步長大的經歷,進而充分感悟到長大是一個豐富的過程。以學生的直接參與學習實踐代替教師單調乏味的空洞說教,在社會活動中形成道德觀念,不斷培養(yǎng)學生感恩的價值觀。
二、將感恩教育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
記得在教二年級《品德與生活》第一課時,我設計了讓學生說說暑假里最有趣,最快樂的一件事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同學們個個舉起稚嫩的小手,有的說:“我暑假吃了香噴噴的肯德基。”有的說:“我了蕪湖方特游樂園……”學生說得興奮,我聽得認真,可是陳飛同學說的話,讓我久久不能平靜。他說:“我最快樂的事,是媽媽在我生病時,為我做了一碗熱騰騰的餛飩,我感覺是我暑假中最難忘的事,也是最快樂的事,那是媽媽愛我的心,我要感謝媽媽,謝謝媽媽為我做了可口的餛飩。”聽完之后我心頭一熱,被眼前這個相貌普通的孩子的話感動了,震撼了。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讓全班學生對陳飛報以熱烈的掌聲,掌聲熱烈而持久;對他進行了表揚,表揚他懂得孝敬父母,懂得謝謝父母,懂得感恩。于是我借這個時機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教育學生要學會感謝老師的批評教育,因為老師使你一天天懂事起來,是老師給了你智慧,給了你知識……要學會幫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如:幫媽媽拿一雙鞋,一句問候“媽媽辛苦了……”感謝同學在你摔跤時扶你起來等??傊兄x的事有很多,在你受到幫助的同時,別忘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要有一顆感恩的心。進行感恩教育,使感恩教育在每個學生身上得以體現,就像三月的陽光灑滿校園的每個角落,因而受到廣大家長與校領導的好評,都說我品德與生活這一課程上得好,教得“活”,抓得“實”。
三、開放空間,引領感恩實踐體驗
“沖破課堂約束,參與社會實踐,打破課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滲透”,使品德課與其他學科,與家庭、社會、外界進行信息交換,成為深受學生喜歡并樂意接受的課程。感恩教育更需要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生活環(huán)境中學會分辨是非,引發(fā)道德體驗,提高道德認識,從而成為學生感恩之情激發(fā)的基石。
1.立足學校教育,拓展教育的渠道。
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場所,而且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德最直接的場所。因此,我們要“以校為本”,在學校中的各門學科、各項活動中滲透感恩教育。
(1)在校園文化中滲透
每個學校都有屬于自己學校特色的德育特色,我校突出“心存感恩,至誠致遠”的主題,開展了以“感恩父母,感謝老師,感謝同學,感激祖國”為主題的感恩教育。學校在運動場的長廊上,設計以感恩為主的古今中外人物圖片和以故事為主的連環(huán)畫,如孔融讓梨,詩人孟郊的作品《游子吟》等,在教學樓的走廊上,設計了感恩語錄墻……感恩教育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熏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與大隊活動相結合
為了引導學生感受傳統(tǒng)“孝”文化的魅力,讓學生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校為了大力宣傳敬老孝老道德模范事跡,在全社會弘揚尊老敬老的良好風尚,在學生中開展了一次“我給爺爺奶奶寫一封信”的活動。各班級積極響應,學生熱情很高,全校共征集到書信500余封。教導處對書信進行篩選,辦出三幅宣傳面板,以實際行動回報父母親。
諸如此類,由于學校對此項活動高度重視,做到了認真部署,精心安排,活動內容充實,形式多樣,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品德教師也以此項活動為契機,參與其中配套學校共同過好傳統(tǒng)節(jié)日,豐富校園文化,感恩之氛圍非常濃厚。
2.配合家庭教育,培養(yǎng)感恩的習慣。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生活向學校提出的任務是如此的復雜,以致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學素養(yǎng),那么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他認為,學校教育要實現促進學生“和諧全面地發(fā)展”,離不開“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的密切聯系和協(xié)調一致的配合。我們要將感恩教育延伸到家庭,將感恩習慣的養(yǎng)成貫穿于學生的生活,從而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感恩習慣。如在一年一度的“三八婦女節(jié)”到來之際,全體學生在少先隊大隊部的倡導下,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感恩三八節(jié)”活動。為了使活動有效進行,大隊部取得家長的積極配合,充分發(fā)揮家校合作功能,增強活動效果。
四、配合家庭教育,培養(yǎng)感恩的習慣
孩子正處于一種發(fā)展性的自我中心階段,難免表現出“小氣”“霸道”等,家長要了解幼兒的這一年齡特征,允許他們表現出這種與感恩相悖的行為,以避免幼兒產生強烈的逆反的心理;同時,又要善于抓住幼兒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進行積極的正面引導,培養(yǎng)其感恩意識。
1.感恩教育,多管齊下。
我們的教育不能僅限于傳授文化知識,還要重教孩子如何做人,怎樣學會感恩。感恩教育要從點滴做起,不要好高騖遠,以《孔融讓梨》、《黃香溫席》等經典故事進行傳統(tǒng)美德教育,讓孩子從尊重老人,關心理解父母,為家庭分憂等小事做起,著重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意識,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大聲地說:“謝謝。”如,經常引導孩子“孝敬爺爺奶奶的寶寶是最棒的”、“媽媽我來幫你揉揉肩”、“奶奶我來幫你捶捶背”,大人生病了引導孩子關心和照顧等。孩子是最純真的,只要你給他創(chuàng)造機會,他就會將“愛爸爸愛媽媽”的語言化為實際行動,你要及時感謝孩子的施恩行為,如“媽媽真高興,寶寶真懂事”、“謝謝你”等。這樣我們就可以從孩子的眼中看到強烈的自豪感,看到他施恩的快樂。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生活向學校提出的任務是如此的復雜,以致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學素養(yǎng),那么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他認為,學校教育要實現促進學生“和諧全面地發(fā)展”,離不開“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的密切聯系和協(xié)調一致的配合。為了使活動有效進行,取得家長的積極配合,充分發(fā)揮家校合作功能,增強活動效果。
2.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結合品德教學,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優(yōu)勢,對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至關重要。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瞧!我能行》一課后,我布置學生回家與家長商量,給自己找找崗位,引導學生在家開展“今日我當家”活動,并填好“家庭聯系卡”。一段時間后,評比哪些同學能主動、經常做家務,把自己的崗位工作做好,從而促進學生的道德內化,增強教育的實踐性。
教學實踐證明,開放的品德教育課堂使感恩教育猶如春風化雨,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德育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品德課教師要多在品德教學這塊沃土上關注感恩教育,在學生心中栽下一棵棵枝繁葉茂的“感恩之樹”。
參考文獻:
[1]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04.7.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5(修訂版).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小學感恩教育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