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人物評價論文范文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傷心史,腸斷史,充滿了血淚與屈辱,但是與此同時,這個時代也涌現了不少風云人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近代史人物論文范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近代史人物論文范文篇一:《堅持“最后五分鐘”造就成功 ——讀“蔣介石傳”有感》
摘要:作為一代梟雄的蔣介石,從一個沒有背景的小人物,如何成為中華民國黨政軍的最高領袖的呢?蔣介石在世時,平素在多種場合愛講的一句話,就是要堅持“最后五分鐘”,這是他一生都在倡導的堅持哲學,也是他對部下的一貫要求。愚以為蔣的堅持,造就了他的成功。
關鍵字:蔣介石 生平 堅持
蔣介石生平簡介及評價:蔣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1908年赴日本并加入同盟會,1924年擔任黃埔軍校校長;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4.12事件”,打擊共產黨和革命勢力。后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1928年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繼續(xù)進行新軍閥混戰(zhàn)。1931年“9〃18”事變后,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圍攻紅軍革命根據地。1936年“西安事變”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張,實行第二次國共合作;1938年任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谷諔?zhàn)爭期間,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同盟國中國戰(zhàn)區(qū)最高統(tǒng)帥,“皖南事變”后,掀起第三次_高潮。在1937年—1945年期間,蔣介石成為中國最高抗戰(zhàn)統(tǒng)帥,蔣介石領導200多萬國民革命軍堅持8八年抗戰(zhàn),蔣介石縱有千錯萬錯,也不應該將其丑化矮化,也不應該將其全盤否定,蔣介石雖然有其過失之處,但仍不失為民族的領袖,不夸張地說,蔣介石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個偉人;1943年參加美、英、中三國領導人參加的開羅會議??谷諔?zhàn)爭勝利后,與中共代表團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1946年撕毀《停戰(zhàn)協定》、《政協決議》,命令進攻共統(tǒng)區(qū),單獨召開制憲國民大會,通過憲法。1948年擅自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總統(tǒng)。1949年,蔣介石父子退居臺灣之后一直反對臺獨,反對美國分裂、“托管”臺灣。
蔣介石有自己的勇氣、精力和領袖品質,他不僅是一個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從希臘悲劇的意義上講。他也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的悲劇是他個人造成的。——布賴恩〃克羅澤。有人說蔣介石是失敗的,是個悲情人物,由于其性格缺陷而導致其失去了中國,是個失敗者。但也有不少人認為蔣是個成功者,因為他成為了中華民國的總統(tǒng),基本解決了軍閥勢力割據的局面;領導全國抗日戰(zhàn)爭勉強取得了最后的慘勝;固守臺灣,為維護中國的領土完整,為臺灣日后的經濟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美國為了封鎖、遏制中國大陸,欲讓臺灣獨立,蔣介石堅決頂住了,他說:“誰要臺獨,我要誰腦袋!”)而本文僅從蔣介石的一個品質——堅持,來簡單探討一下他的成功。
蔣介石一輩子堅持的三件事:學習、革命、寫日記!
堅持學習,不斷修身,完善自我,方能具備抓住機遇的能力,從而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抱負。
蔣中正的一生,是不斷學習的一生,正應了那句老話,“活到老,學到老”。也正是蔣的堅持學習,造就了他成功的第一步。蔣的母親為年僅四歲的蔣介石請了一個塾師,在不到九歲時就讀完了《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這四部書要求中國所有有志青年都得在不大理解字里行間的意思時就能句讀背誦。9至16歲期間,蔣介石還學習了“五經”:《詩》、《書》、《易》、《禮》、《春秋》。蔣介石17歲那年曾求學于一位叫顧清廉的人,此人在奉化鎮(zhèn)辦了一家名字很古怪的文學館,館內收藏了許多經史子集。其中有一部書可能要比別的任何一部都要重要得多,這就是中國最早也是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館內還有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的總督曾國藩的著作,對青年蔣介石更具有關鍵意義的是,他的老師將自己所知道的有關孫逸仙和即將爆發(fā)的革命的情況都告訴了他。私塾學堂滿師后,蔣介石又去了這個鎮(zhèn)上的一所學校——龍津中學堂,不過他在那里只待了三個月就突然決定去東京學習軍事。1905年5月,蔣介石乘船東渡日本,可是這首次東渡卻有點虎頭蛇尾。帝國軍官學校沒有革命者的落腳之地,拒絕接納他們。蔣介石眼看著不久將不得不回國,他就去學日語。1906年,盡管有段日子他曾抱病在身,但他還是通過競爭激烈的考試,考入了保定軍官學校。1907年春,他注冊進入東京振武學堂。1909年11月底,蔣介石從軍校畢業(yè)。1912年8月,不甘謀職于袁世凱麾下,他決定返回東京繼續(xù)學習他的軍事。1914年蔣介石回到東京,開始整天鉆研中國哲學和軍事著作……從蔣介石的這段求學經歷中可以看出,蔣介石是在不斷學習的,這種堅持學習的精神和品質,使蔣介石不但具備了在動蕩和戰(zhàn)亂年代應具有的軍事理論知識,從而使其能在日后得到身邊缺乏軍事人才的孫中山的賞識,從而當上黃埔軍校的校長,奠定了其日后成功的重要的第一步;同時,這種堅持學習,也使其培養(yǎng)了堅韌的勇氣和品質,學會了如何用人馭臣之術,為其后來成為一統(tǒng)民國之黨、政、軍大權打下扎實基礎。
堅持革命,堅持抗戰(zhàn),“屢陷逆境”,但總設法從逆境中脫身?!案锩仨氂袌匀滩话沃疀Q心與毅力,奮斗到底。革命黨不能為經濟環(huán)境所困,應以特殊之精神與本身之勞力推進一切革命工作。人在遇到困難重迭阻礙橫生的時候,往往容易灰心,這是不足怪的,但我們既是革命黨的黨員,就應該有過人的堅忍和勇氣。”接著,蔣介石提出他的很著名的一句話:“凡事成功不在起頭而在最后五分鐘?!?/p>
1905年東渡日本打算學習軍事的蔣介石雖說未學成軍事,但卻在東京結識了后來成為他革命的良師益友的陳其美——人們通常把他看做孫逸仙的最有才華的早期追隨者。1907年蔣在東京陳其美介紹他參加了同盟會。蔣介石第一次參加同盟會的大會時,會后陳其美向孫逸仙引見了蔣介石。當蔣介石還在軍校學習時,孫逸仙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在華南各地就進行了不少于七次的革命嘗試,但都失敗了,他的許多追隨者被殺了頭,清朝的統(tǒng)治依然如故。蔣介石每次總是主動提出要為革命出力,但每次都由于出于長遠的考慮而被拒絕,孫逸仙說,他為革命為中華能作的最大貢獻就是完成他的軍事學業(yè)。當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蔣介石耳中時,他便決定暫時放棄在日本的軍事學業(yè),馬上回去參加革命。蔣介石正打算去德國繼續(xù)他的軍事學習時,孫逸仙為推翻袁世凱而發(fā)動了“二次革命”。蔣介石立即趕往上海投奔陳其美,擔任了陳的參謀長。1913年7月23日,按照事先的計劃,陳其美宣布上海獨立,但這次也和以前一樣,革命者舉事迅速,失敗也迅速。他們攻打的制造局防守嚴密,戰(zhàn)斗中蔣介石還被一名哨兵抓獲,但他設法逃了出來。蔣介石失敗了,但并沒因此而失寵,在孫逸仙眼里,他甚至變得更堅強了。1914年春他再一次意識到這些問題。這一年他被派往上海去執(zhí)行一項任務,在那里組織一起暴動,他計劃制訂得十分完善,但方法有點欠缺,蔣差點被抓。1915年夏,蔣介石又迎來了所謂的“第三次革命”,與前兩次一樣,這一次的結果仍無起色。蔣介石第一次——但并非最后一次——效法袁世凱慣用的伎倆,策劃了一起暗殺行動。因為上海守官兩度挫敗了蔣介石占領該城的企圖,這一次蔣得將他干掉。于是兩名國民黨刺客——一個是神槍手,另一個是懷揣炸彈,于11月10日找到了暗殺的目標,但關鍵時刻他倆卻變節(jié)自首了。12月5日,原定的海上援助攻城計劃只得告吹,設在法租界內的革命總部也被法國巡捕搗毀,蔣介石爬到另一幢樓上才得以脫險。1916年春,蔣介石恰好又給袁世凱制造了個麻煩:他占領了位于長江南岸介于上海和南京之間的江陰要塞,后來他的部下紛紛離去,只剩他孤身一人守著要塞。這一次蔣介石又遭到了失敗,不過他再一次逃脫了。
革命初期的蔣介石,也是一革命的熱血青年,屢屢失敗,多次冒著被捕犧牲的巨大風險,卻總是依然堅持革命,而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也是其成功的關鍵。
1937年8月13日開始的淞滬會戰(zhàn),打了3個月,國軍以傷亡40萬的代價,打死打傷使日軍4萬多人,是抗戰(zhàn)開始后第一次大規(guī)模戰(zhàn)役。這個戰(zhàn)役粉碎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淞滬會戰(zhàn)后,上海隨之失守。這時候,蔣介石分析了中日雙方力量對比和整個抗戰(zhàn)的形勢,認為上海丟了以后南京難于固守。決計遷都,長期抗戰(zhàn),粉碎日寇迫訂城下之盟的妄念。蔣介石隨即開始把南京工廠重要設備全都用輪船一箱箱運到重慶,開始遷都計劃以和日本打持久戰(zhàn)。他在日記中寫道:“抗倭最后地區(qū)與基本線在粵漢、平漢兩路以西。”又寫道,“抗倭之最大困難,當在最后五分鐘?!睆娬{仍然要堅持最后五分鐘。1937年12月,南京淪陷后,蔣介石召集高級干部會議討論,當時的情況是:“主和主戰(zhàn),意見雜出,而主和者尤多?!蓖艟l(wèi)本來對抗戰(zhàn)就信心不足,這時更加缺乏信心。他向蔣介石提出,是否可“以第三者出而組織掩護”。顯然,汪企圖拋棄抗戰(zhàn)國策,在國民政府之外另樹一幟,以達到其叛國降日的目的??紫槲踹@時也從“傾向和議”發(fā)展為“主和至力”。蔣介石認為,與日本議和,外戰(zhàn)可停,而內戰(zhàn)必起,國家定將出現大亂局面。他在日記中寫道:“今日最危之點在停戰(zhàn)言和。”蔣介石下定破釜沉舟的決心:“與其屈服而亡,不如戰(zhàn)敗而亡?!?/p>
也正是蔣介石對抗戰(zhàn)的堅持,拒絕投降,從而最終迎來了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巨大轉機,從而實現了中國抗戰(zhàn)的勝利,因此為反法西斯戰(zhàn)爭作出巨大貢獻和犧牲的中國,在二戰(zhàn)結束后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及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更為重要的是提高了中國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堅持抗戰(zhàn)方面,蔣介石功不可沒。
堅持寫日記,一寫就是半個多世紀。蔣介石從1915年開始記日記,一直記到1972年,記了57年的日記。蔣介石日記內容比較豐富,寫他的工作、寫他的生活、寫他的讀書,寫他的所思、所想、所行,所以說蔣的日記有比較高的歷史價值。蔣介石的日記有比較高的真實性。第一,他記了他對他的同事、他的部下、他的朋友、他的親戚的感想。蔣介石是一個愛罵人的人,誰都罵,比如說孔祥熙,這是蔣介石的親家,蔣介石在日記里罵他“無恥之至”,宋子文也是他的親戚,蔣介石罵他囂張跋扈,絕對不能夠再使用他。孫科是的公子,蔣介石罵他說是阿斗,說孫科這個人,不僅賣黨而且賣國,是的不孝子孫。國民黨的一個空軍司令周至柔,蔣介石罵他說槍斃十次都不夠。這么一本誰都罵的日記,蔣介石生前可以公布嗎?不能公布,所以說蔣介石的日記主要是寫給自己看的,不是為了做秀。第二,蔣介石在日記里寫了許多他的私生活,比如蔣介石早年很好色,蔣介石表示他要跟自己的好色進行斗爭。比如說蔣介石逛大街,他對面走來一個女孩子,蔣介石一看這個女孩子長得很漂亮,他心里就想這個女孩子很漂亮,當天晚上蔣介石進行思想斗爭,他的日記里會出現這么一行字,前面四個字是“見色心動”,就是見到一個漂亮女孩子心里動了,下面五個字,“記大過一次”。蔣介石日記的價值就在于揭示了蔣這一輩子內心活動發(fā)展的過程,也包含了許多重要的中國政壇的內幕,包括了世界歷史的一些重要的內幕,這個是最吸引歷史家的地方。
感謝蔣介石堅持記日記的好習慣,這不僅成為后人研究蔣介石本人的重要史料,也能夠還原很多真實的歷史。然而我想說的是,正是一件簡單的寫日記,蔣介石堅持了一輩子,這就是不簡單的了,好的堅持的習慣,平凡的堅持,是像蔣介石這類偉人能夠成功共同的基本品質之一。
曲折可以加速人的意志成熟;坎坷可以錘煉人的人格成熟;挫折可以培育人的性格成熟。而唯有堅持才有希望,如同你在黑暗中茫然絕望時看到的一縷光線;堅持就是毅力,仿佛是你在即將放棄時,無意中增加的一絲氣力;堅持就是靈魂,支配著你不懈地為夢想努力,不斷前進!堅持沒有豪言壯語,因為堅持不是一時血氣方剛的沖動,更不是心血來潮的努力,而是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拼搏!蔣介石的一生就很好的詮釋了堅持的含義,于是他取得了成功。
人人都有理想,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人人都在現實中活著,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于是,有一部分人展開了翅膀飛向了理想的天空,有一部分人卻駐足在原地停滯不前。現實是殘酷的,未來社會的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但是,生活賜予我們的是一樣的多。正視現實,為了你的理想而永不言棄,我們完全可以一步一個腳印的實現我們的夢想;正視現實,為了你的未來永不言棄,我們完全有能力找尋我們向往的領空;正視現實,為了你的成功永不言棄,我們完全可以擁抱輝煌。因為,我們知道,只要堅持——永不言棄。我們的明天會充滿陽光,充滿成功的喜悅。
總是在想,90后的我們,還在堅持著些什么?無論在堅持著什么,希望我也盡量一直擁有堅持的精神吧。
參考文獻:
1、楊天石:《蔣介石日記與蔣介石其人》;
2、賴恩·克羅澤:《蔣介石傳》
3、京中:《蔣介石評價》
4、合肥論壇,天下人《對蔣介石的評價》
5、百度百科《蔣介石》
6、紅袖添香論壇,老李侃刀:《簡論梟雄蔣介石的成功與失敗》
近代史人物論文范文篇二:《中國近代史人物評述——李鴻章》
摘要:李鴻章作為一個影響了晚清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漢族官僚??梢哉f是中國歷史進程中的一個悲劇人物。一生奔波勞累,是洋務運動中做事最多的的人。最后卻落得被時人、后人唾罵的賣國賊。今天,我們應該拋棄過去的偏見,全面客觀的看待這樣一個歷史人物。
關鍵詞:李鴻章、洋務運動、愛國、帝國主義、外交
人物簡介: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chuàng)始人和統(tǒng)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并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并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正文:
前言:中國近代史指的是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歷史。1840年,英國對清帝國發(fā)動了鴉片戰(zhàn)爭,中國的歷史由此發(fā)生了重大轉折。鴉片戰(zhàn)爭以后,隨著帝國主義勢力的入侵、外國資本的流入,中國的社會性質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一個獨立的國家逐漸變?yōu)榘胫趁竦匕敕饨ǖ膰?。關于如何評價李鴻章,我想先從李鴻章對自己的評價入手,甲午戰(zhàn)爭使他一生事業(yè)名聲掃地,他也承認自己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沒想到甲午一戰(zhàn),把我這個紙糊的燈籠給捅破了?,F在我們一步一步來看。
李鴻章軍功顯赫,歷任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終于在1870年繼曾國藩出任直隸總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籌辦洋務,成為同治、光緒兩朝的地方重臣。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權,統(tǒng)領一方,有人甚至稱其“坐鎮(zhèn)北洋,遙執(zhí)朝政”。趨新實物,是李鴻章的特點,他認識到中國應該建立自己的民族工業(yè),不能只向外國人買兵器,所以他積極投身洋務,作為晚清五大洋務集團,拉開了近40年“洋務運動”“同光中興”的序幕(而且他也是謝幕者)。一方面,他辦實業(yè),鐵路、海防都是他最早創(chuàng)辦的,另外他創(chuàng)辦了中國最早的軍事工業(yè),民用工業(yè),電報也,據說創(chuàng)造了47個第一,非常不容易。另一方面,他同時看到光有造機器的的機器不行,還要有造機器的人和懂原理的人。于是他派遣留學生。近代留美幼童,福州船政學堂,陸軍軍官,都是李鴻章派的,不過留學周期太長,而洋務急需人才,于是聘請洋人,聘請土籍科學家如徐壽、華恒芳等。另外設立翻譯官,翻譯了很多科學、軍事方面的書籍然后辦學堂,做了很多事情。在辦軍事工業(yè)后發(fā)現國不富就無法養(yǎng)兵。于是又辦民用工業(yè),辦輪船招商局和洋人爭利,開煤礦。辦民用工業(yè)錢不夠用,他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官方出一股,民間資本出一股,總的是國家控股,官督商辦。這在當時是一個全新的體制。事實上,李鴻章搞洋務是阻力重重的,很多人認為他大逆不道。比如造輪船,要大機器生產。當時很多頑固派就反對,而且勢力很大,認為立國之道在人心,在孔孟之道,不在于機器,那是奇技淫巧。以洋人為師就是亂我中華,就是用夷變夏。至于修鐵路,19世紀70年代初就提出來了,最后1889年慈禧下懿旨批準,在那么緊急的情況下耽誤了20年。在期間李鴻章修了一條70公里的鐵路用來運煤,當時遭到反對。結果不敢跑蒸汽機車,而是用騾子在鐵軌上拉著跑。至于洋務運動需要的技術人才,在當時根本沒有人愿意學,認為只有孔孟之道才是正道。比如嚴復就是想走功名之路,但后來父親死了,家里很窮,他才進福州船政學堂。在洋務派和頑固派歷次的爭論中,頑固派總是把技術性的問題上升到道德層面,上升到違反孔孟之道。中國人有種泛道德化的傾向,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縱觀整個洋務運動,李鴻章克服了重重困難,中國才取得來之不易的一點點近代化的進步。由此觀之,李鴻章是個愛國士大夫。
最重要的一點外交,很多人因為李鴻章代表中國和外國列強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而給他扣了個“賣國賊”的大帽子,其實,在中國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生活在世界形勢巨變的大環(huán)境下,我覺得李鴻章,他也有自己的苦衷和無奈,是不是不簽約是好了呢?如果不簽約,那就只能繼續(xù)打。李鴻章一生曾多次與外國簽訂條約,但他代表的不是個人,而是整個清政府,可是卻也有成千上萬的人唾罵李鴻章為賣國賊。
李鴻章被指責最多的就是甲午戰(zhàn)敗,簽署中日《馬關條約》。李鴻章早就認識到了日本的威脅。1874年李鴻章就說“泰西雖強,尚在七萬里之外,日本則近在戶闥,視我虛實,誠為中國永遠大患?!彼麆?chuàng)立北洋水師時就指出“今日所以謀創(chuàng)水師不遺余力者,大半為制御日本起見?!奔孜鐟?zhàn)爭中李鴻章下令不許出戰(zhàn)有諸多原因。首先是慈禧60大壽,不能被一場戰(zhàn)爭攪和。其次,他深知中國30年的軍事變革,不過是一座紙片糊的破房子,實際上不足以戰(zhàn)勝日本。其實李鴻章了解自己部隊的腐敗,之道不能打,只能養(yǎng)成猛虎在山之勢威懾日本。
至于后來的《辛丑條約》的簽訂,李鴻章沒有什么責任,戰(zhàn)爭的挑起和整個過程李鴻章都沒有參與。他還和張之洞,劉坤一搞了個“東南互?!?,保存了一點實力和中國經濟的命脈,一方面沒有徹底激怒洋人,另一方面使談判有了一點最起碼的本錢。
是,他的確軟弱妥協、卑躬屈膝過,可是史實中李鴻章也對不平等條約與列強據理力爭過,殊不知當年在談判桌上為盡力減少賠款,他極力相爭,甚至老淚縱橫,哭求當時外國首腦?!叭鯂鵁o外交”正反映了當時中國尷尬的外交局勢,并非李鴻章賣國求榮,實在是逼不得已、無可奈何之舉。
李鴻章一生都在為國奔波,晚年更是奔走于各國之間,盡力維護中國利益,為保中國之權利勞累終身。他一心想拯救中國,卻在客觀中犯下了許多錯誤。他的功勞是不可抹滅的,其過失也是國人該記住的,但我們不能輕易地罵他為“賣國賊”,這是不公正的。歷史的價值在于現在與未來,都說我們要“以史為鑒”,歷史人物已經長眠,我們應該在他們的身上看到更多的東西。
參考文獻:
【1】《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李鴻章傳》作者:梁啟超
【3】《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作者:雷頤
【4】《李鴻章與甲午戰(zhàn)爭的歷史教訓》——姜明
【5】《晚清有個李鴻章》,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近代史人物論文范文篇三:《淺談從不同層面看待中國近代歷史人物》
【摘 要】從春秋戰(zhàn)國到鴉片戰(zhàn)爭,中國都在變。但是與古代相比,近代的“變”有其特殊性:速度快、變化大,變的面廣等。近代一百多年的歷史就是叱咤風云的歷史,這個變是前進的,是由落后走向進步的。我們研究近代歷史人物一定要把握近代歷史這一變的時代特征
【關鍵詞】近代歷史;歷史人物;時代特征
中國近代歷史是一個多變的時代,是“亙古未有之奇變”。從春秋戰(zhàn)國到鴉片戰(zhàn)爭,中國都在變。但是與古代相比,近代的“變”有其特殊性:速度快、變化大,變的面廣等。近代的中國社會出現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近代一百多年的歷史就是叱咤風云的歷史,這個變是前進的,是由落后走向進步的。我們研究近代歷史人物一定要把握近代歷史這一變的時代特征。
一、從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開始看待近代歷史人物思想覺醒
在19世紀 40至50 年代,這個時期出現了像林則徐、魏源、洪秀全等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精英。他們是從封建歷史時代進入到近代的,他們身上帶著較多的封建時代的烙印,但他們仍然是“睜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代表人物。睜眼看世界,屬于這個時代的特點。例如:魏源寫的《海國圖志》,如果用我們今天科學的眼光來分析它,這本《海國圖志》是一部錯誤百出的書,完全可以否定它。但這部書的內容畢竟是當時中國人開始研究外國情況的第一本書,但它是在中國人對外面世界完全不了解,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借鑒和中國人缺乏世界地理知識的情況下寫出來的。當時的道光帝連香港在何處都搞不知道,而魏源卻闡述了世界地理,這已經很了不起了。
二、從19 世紀60至80 年代約看待歷史人物的改革主張
這個時期產生了兩派人物: 洋務派和早期資產階級改良派。同樣這兩派人也是這個時代的產物。頑固派是舊時代的保守思想的體現,直到80-90年代還頑固的存在,但是,其中有些人被逐步分化了,而多數人停滯不前,沒有多大變化。頑固派被重創(chuàng)是在義和團運動已后才得以實現。義和團運動后,這些頑固的守舊勢力基本上被摧毀,而改良主義者在不斷的擴大,一大批人的人思想變得進步了。長期以來,史學界一直在爭論洋務派與早期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區(qū)別, 最終達成共識是區(qū)別是有的,但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承認其中的一點是不對的,說沒有聯系,那就有許多問題就說不清,不談區(qū)別不就不符合事實。例如:李鴻章與鄭觀應等人沒有區(qū)別嗎?同是洋務派之間也存在著區(qū)別,如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三人之間就各不相同。他們既有同一性,也有差異性,他們在對于外來侵略態(tài)度上就各不相同。如果我們只看到同一性,卻不看他們的差異性,那就不符合歷史事實了。
三、從甲午戰(zhàn)后看歷史人物在戊戌變法時期的思想進步
這個時期歷史人物的特點是維新變法、救亡圖存。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是其代表人物。其思想在洋務運動的基礎上大大的前進了一步,歷史學界對其研究較多,康、梁師徒兩人后來變化很大,過去都說梁是?;庶h、立憲派、甚至是投機政客,而其實情況是梁在近代中國許多問題上是進步思想,如護國討袁運動。
康有為最大的功勞是推動維新變法。1895-1898年是康有為的時代,他由南而北,由北而南,頑固派視他為洪水猛獸。戊戌變法失敗以后,他流亡海外,但仍然堅持立憲救國,確實不失為時代的驕子,充滿了正氣與斗志,進入民國后,他不忘復辟帝制,最終成了時代的落伍者。在早年,他寫的《人類公理》中,講民主、講自然科學知識,講很多反封建的話,顯然都是進步思想。但進入五四以后,他的言論為之一變,大講人生,前后變化如此之大,這是什么原因呢? 甲午戰(zhàn)前,他未出國門一步,極力反對磕頭,變法以后就流亡海外,周游一圈后,回國就主張磕頭了,這卻是為什么呢?后來他的君憲理想破滅,在張勛復辟的鬧劇中,他是其中的一員,積極參與籌劃,梁啟超曾就痛斥他的這一錯誤行徑。
四、從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后看近代歷史人物的力挽狂瀾
辛亥革命時期英才輩出,不僅出現了像孫中山、黃興等一代偉人,還有像陳天華、鄒容等愛國進步人士。陳天華的《警世鐘》、《猛回頭》,鄒容的《革命軍》等著作在反清革命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為他們的吶喊,激勵了許多年輕人走上了反清斗爭的革命道路。章炳麟雖然不是狂飆式的人物,但在蘇報案中表現得很突出,所以,我們也可以把他看作是狂飆式人物。狂飆式的人物對社會沖擊力最大。
例如:蔡鍔擁護袁世凱,這說明他是立憲派,但他后又擁護孫中山,所以他又是革命派。這些說明他是一個穩(wěn)健派、務實派。在辛亥革命時期,他作為一個務實人物同樣是推動歷史前進的人物。在“五四”后到第一次大革命時期,涌現了像魯迅、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一大批人物,這代歷史人物的特點是提倡主義,主張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問題,多少帶有激進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他們不僅是社會變革的倡導者者,而且是思想家、政治家和革命家。
五、從第一次大革命到抗戰(zhàn)爆發(fā)看歷史人物的民族希望
大革命時期涌現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一大批人物。當然蔣介石也是其中之一,客觀的講,蔣介石對推翻北洋軍閥統(tǒng)治、推進國家統(tǒng)一,曾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我們要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分析歷史人物,不能完全用共產黨的標準去評價歷史人物;
不能用黨史來代替國史;不能從黨的立場和是非觀點去評判其他歷史人物。要從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大局來規(guī)范一切歷史人物的研究。哪怕就是共產黨的歷史人物同樣也要從中國近代社會變遷的大背景出發(fā),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研究。近代人物變化從“一二?九”運動到抗日戰(zhàn)爭,從張學良、楊虎城到抗戰(zhàn)時期涌現出的杰出代表人物,其中民主黨派人士也很多。他們是那個時代的豐碑,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總之,近代中國社會變動之劇烈是前所未有的。近代眾多歷史人物在百年的歷史變革中,因社會變遷而形成各種不同層面的歷史人物。我們現在研究近代歷史人物,要對處于不同歷史層面的人物要區(qū)分對待,同時還要注意研究方法,注意評價其政治性、社會性及時代性等多方面進行考慮,這樣才能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背景中正確的審視。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