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中國近代史綱要的有關論文
探討中國近代史綱要的有關論文
《中國近代史綱要》主要講授中國近代以來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tǒng)治、實現人民解放的歷史。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探討中國近代史綱要的有關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探討中國近代史綱要的有關論文篇一
《論為什么中國革命要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青少(2)班 20101011227 李相文青
【內容提要】: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理論反映了中國革命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是指導革命取得勝利的唯一正確理論。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當時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是土地問題,以及中國革命敵人主要分布在城市等原因,決定了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必然性。
【關鍵詞】:中國革命 農村
1927年7月15日,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最終失敗。大革命雖然失敗了,但是它的歷史意義卻是不可磨滅的。正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始課自己轟轟烈烈的革命工作,初步提出了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更重要的是,從大革命中吸取了教訓,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懂得進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中國革命要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樣一條革命道路的確定,不僅因為上面提到過的歷史原因,更重要的是有其根本原因,必然性和可能性的。
對于為什么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我想,首先從根本原因說起,是由當時的中國國情決定的。當時的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fā)展極不平衡、城鄉(xiāng)隔離的半殖民半封建大國。這一基本國情為中國革命能夠在農村建立革命政權提供了根本條件。一方面,由于中國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為無產階級在廣大經濟落后的農村發(fā)動農民,開展武裝斗爭,建立紅色政權創(chuàng)造了經濟和政治條件;從經濟上看,經濟落后的農村山區(qū),人民更加渴望物質上的滿足,希望得到溫飽,以革命來使生活不再困窘的心態(tài)就越迫切。而且,革命所需的糧食等物資在資源相對豐富的農村也更容易籌集。從政治上看,由于國民黨,軍閥,外國列強等的勢力多數集中在城市,對于農村的思想控制也較為松散,人民受其他思想干擾少,更適合做政治思想工作,培養(yǎng)對共產黨的信任和擁護。農民階級眾多,工人階級少,使得無產階級更要進入農村開展工作。而1927年大革命失敗之后,國民黨儼然變成了一個由代表地主階級、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集團控制的政黨。國民黨的統(tǒng)治性質其實與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相差無幾,這也更使其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另一方面,由于中國政治發(fā)展不平衡,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進行劃分勢力范圍的爭斗,為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發(fā)展創(chuàng)造生存空間。農村也是敵人統(tǒng)治范圍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中國共產黨只有在敵人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上積蓄力量不斷壯大。
其次,從客觀原因來講,第一,國民革命政治影響的存在,為紅色政權的生存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觀條件。大革命是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合作,這次革命廣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共產黨也在這次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中進行了廣泛地革命工作,向人民展示了自己的革命綱領和革命基本思想,受到了很多人的擁護和支持。第二,全國革命形勢繼續(xù)向前發(fā)展,是農村革命根據地能夠存在和發(fā)展的又一客觀條件。大革命雖然失敗了,但沒有阻止有志之士繼續(xù)革命的信念,革命的思想不斷得到傳播。特別是以毛澤東朱德等為首的農民起義的領導者,更是建立了農村革命根據地。
再次,從主觀原因看,第一,有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是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的主觀條件。這是建立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可能性。當時的中國共產黨有自己不斷發(fā)展的武裝部隊。
最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及其各級黨組織的堅強有力,是中國紅色政權能夠存在發(fā)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證。
中國共產黨在國名大革命失敗后遭到嚴重打擊,但是堅強的中國共產黨并沒有一蹶不振,而是更加積極的調整戰(zhàn)略,為了更好的發(fā)展壯大,更好的為自己的理想進行革命。
對于為什么要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中國革命必須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首先,從根本原因上說,這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第一,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在內部沒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沒有和平斗爭的條件,因此中國革命不可能通過合法斗爭來戰(zhàn)勝敵人。第二,中國的反動統(tǒng)治者非常殘暴,擁有強大的反革命武裝,而且得到帝國主義的援助,這就決定了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從近代史開端之時的戊戌變法,太平天國運動再到辛亥革命,無不證明在中國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只有進行武裝革命才可以真正的達到革命目標。
這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路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具體體現,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和深入,為亞非拉美其他國家的革命提供了可貴的經驗,同時,中國的革命也由此掀開嶄新的一頁,打響了武裝反對反動派的第一槍。
隨著革命新道路的開辟,中國革命開始走向復興。它標志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即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為中國的革命重新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