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綱要關(guān)于李鴻章的論文(2)
中國近代史綱要關(guān)于李鴻章的論文篇二
《對李鴻章的再認識》
【摘 要】時人所憶之李鴻章,都賦其以“賣國賊”的名號,簽訂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辦洋務(wù)如糊紙漿,倒富了外國奸人,可謂辦事不足,敗事有余。然而,李鴻章在大清朝卻是一位“能臣”,若不是時代的錯身,也不致招來一世的罵名。
【關(guān)鍵詞】李鴻章;科舉;洋務(wù);時代
一、李鴻章少年是個有志青年
李鴻章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qū)磨店鄉(xiāng)祠堂村的一家低級官僚地主家庭。父親李文安時任京官,共有六子,李鴻章排行老二。李文安很注重對兒子們的教育,李鴻章和當(dāng)時的少年們一樣,攻讀經(jīng)史為科舉考試而搖頭呤誦數(shù)十載。終于他在科舉考試中層層突進。1840年,李鴻章考取了秀才,1843年被選為優(yōu)貢。除了才能,李鴻章少年時也很有遠大抱負的:“丈夫事業(yè)正當(dāng)時,一誤流光悔后遲。壯志不消三尺劍,奇才欲試萬言詩。聞雞不覺身先舞,對鏡方知頰有髭。昔日兒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為。” [1] (李鴻章《二十自述》)這首詩是李鴻章于20歲寫的,足以見其雄心壯志,胸懷遠大抱負,也可見他當(dāng)時年少方剛的血氣。然而,他的抱負卻與時代錯身了,他的志向和價值觀還停留在儒家的“出世”上,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國”,不懂什么是“民”,不懂什么是“臣”。正是根深蒂固的封建觀念的孕育,才導(dǎo)致他人生的悲劇。
二、李鴻章開始走向仕途
在那樣的時代,人民是國家的奴隸,科舉制正是選拔出統(tǒng)治者直轄的奴隸,而后者只是稍微比前者高一點,卻還悲劇地認為自己已經(jīng)達到了人生之目標(biāo)。
在李鴻章24歲時中了進士,被授予翰林院院士。但當(dāng)時“太平天國運動”正在興起,朝廷派大批官員回鄉(xiāng)組織民團與太平軍作戰(zhàn),李鴻章也是其中之一,李鴻章的軍事天賦在平捻軍的過程中間漸漸顯露。巢湖之戰(zhàn),攻克含山,廬州,他功不可沒。但由于官場險惡,李鴻章立功卻被人陷害,他只有離職去投奔曾國潘。曾國潘是李鴻章父親李文安的同年進士好友,因此對李鴻章頗為照顧,而正是有了這樣一位老師,李鴻章的仕途似乎更加光明了。
曾國潘是晚清著名的儒臣,也是漢臣。他是具有“儒”性之人,通曉儒家經(jīng)典,個性沉穩(wěn),剛硬。李鴻章為人帶有一股“痞氣”,狡猾,精明,內(nèi)斂。正是曾國藩,交給他做人“忍”的原則,這也是他在日后能抗住那么多大風(fēng)大浪的原因。
由于在平太平軍立下的赫赫戰(zhàn)功,李鴻章扶搖直上,坐上了北洋總督的職位,也正是這樣,他終于有機會大展拳腳,報國報民了。但是他不知,自己終于走進的是一個敲著喪鐘序曲,腐朽墮落,昏暗陰沉的末日王朝。悲劇,才剛剛開始。
三、李鴻章為帝國抓住救命稻草
當(dāng)李鴻章在官運亨通,扶搖直上的成功頂點上看到的卻是一個國民蒙昧,迷信,缺乏理性,至于社會的中堅力量,那些舊知識分子,一個個自以為是,抱殘守缺。而在國外眾多國家紛紛順應(yīng)潮流改革,或變強,或更強。但是,他還是清醒這點,作為那個時代少有的“孤獨者”他也想到改革。自1840年以后,列強用洋槍洋炮轟炸了這個還沉睡于“天朝上國”的巨龍,然而有多少人反省了國家的命運,以林澤徐、魏源等人為代表的倡導(dǎo)學(xué)習(xí)西方先進技術(shù)的思潮仿佛給這個臨危的帝國以最后的救命稻草。在他們之后,李鴻章抓住了這顆“救命稻草”。然而,他所想到的“改革”,卻僅僅停留于“器物”上。
李鴻章的思想真如此狹隘么?他曾在與友人信中寫到:“書生們空談?wù)`國,實在可嘆,外國猖獗到這個地步,不急切地求得國家富強,中國將何以自立?” [2]他深知中國之危亡,也知道只有國家富強了才能在世界中立足,所以他提出了“外和內(nèi)”的方案,即是對外要求和,對內(nèi)則需改革求富強。李鴻章清楚地認識到以中國當(dāng)時的實力是根本無法與如虎狼的西方強國所抗衡的。他說:“當(dāng)今所有外國都在實行一個接一個的改革,每天都在進步,猶如升騰的蒸汽機。唯我中國竟如此小心維護傳統(tǒng)制度,即使中國往亡了,保守派也不會感到惋惜。” [3]他深刻的意識到改革對一個國家命運的重要性,但也深刻地意識到中國傳統(tǒng)制度的腐敗。
他太了解中國傳統(tǒng)制度的精巧結(jié)構(gòu),還不足以以他個人的力量而改變。在倡導(dǎo)洋務(wù)運動之前,李鴻章曾經(jīng)要求改革中國的考試制度。他認識到科舉制的毒害性,落后性,只求一些會讀死書的文人和傳統(tǒng)技能的“弱者”,根本無法使中國走向如西方科技文化發(fā)達的路。然而改革困難重重,沿襲了千年的科舉制度怎可能說變就變,朝廷中的官僚紛紛抗議他,使他不得不妥協(xié),只求加一些其他考試科目。也許李鴻章曾經(jīng)萌生過改革政治制度的想法,但他懼怕了,屈服了,在中國傳統(tǒng)的龐大的封建制度面前,畢竟,他自己也是這樣制度上的一根螺絲。
四、李鴻章的委屈:能臣還是“裱糊匠”
李鴻章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能放手辦理?還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如裱糊匠東貼,居然成一凈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定不了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fēng)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shù)能負責(zé)?” [4]李鴻章對自己辦的洋務(wù),可謂有自知之明。洋務(wù)不過是他在維護這個國家及清朝破亡之命運,生拉硬拽的方式,內(nèi)政不可變,就干脆縫縫補補吧!李鴻章用“裱糊匠”來比喻自己,把岌岌可危的清王朝比作“破屋”,那么“破屋”里究竟是什么材料?不言而喻,看了李鴻章再清醒不過了,他知道自己在為什么樣的王朝賣命,而這種“愚忠”,恰好將這樣一位“能臣”推向悲劇的終點。
然而洋務(wù)真的如李鴻章所說只是“勉強涂飾”,“虛有其表”嗎?歷史因素總是巧妙地在絕境中給予逢生的機會。歷史證明,洋務(wù)運動推動中國的近代化石功不可沒的,中國的機器制造,近代的采煤,鐵路,電報,輪船運輸,紡織等工業(yè),采礦和交通運輸及信息企業(yè),都是洋務(wù)開先化,并帶動以后的發(fā)展。開辦新式學(xué)堂和選派留學(xué)生出洋更是給近代中國帶來許多意外“驚喜”。
梁啟超曾評論李鴻章“史家之論霍光,惜其不學(xué)無術(shù)。吾以為李鴻章所以不能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道,當(dāng)此十九世紀競爭進化之世,而惟彌縫補苴,偷一時之安,不務(wù)擴養(yǎng)國民實力、置其國于威德完盛之域,而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挾小智小術(shù),欲與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讓其大者,而爭其小者,非不盡瘁,庸有濟乎?” 【5】 李鴻章真的是不學(xué)無術(shù)嗎?,他的“不學(xué)”,可能只是對是西方知識缺乏系統(tǒng)的全面的知識,在政治價值上也缺乏先進的觀念,與時代落后,是他力圖挽救卻敗于終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1][2][3]趙焰.晚晴有個李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23-66.
[4]李鴻章.李鴻章全集・奏稿[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
[5]梁啟超.李鴻章傳[M].西安:陜西師范出版社,2008:172.
中國近代史綱要關(guān)于李鴻章的論文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