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歷史人物論文
研究歷史和研究歷史人物是分不開的,特別在近代民族史中,研究邊疆歷史人物,是把握到歷史發(fā)展脈絡的主要途徑之一,是研究中國近代邊疆區(qū)域轉(zhuǎn)型和政治建構(gòu)這一動態(tài)過程中關(guān)鍵一環(huán)。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近代歷史人物論文,供大家參考。
近代歷史人物論文范文一:以《囚歌》看葉挺
1896年9月10日(清光緒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廣東省惠陽縣周田村。先后畢業(yè)于廣東陸軍小學堂、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和保定軍官學校。
1919年初投身孫中山領(lǐng)導的民主革命,在粵軍中任支隊副官,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
1921年任孫中山陸海軍大元帥府警衛(wèi)團第二營營長。次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時奉命守衛(wèi)總統(tǒng)府前院,掩護孫夫人宋慶齡脫險。
1924年赴蘇聯(lián),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chǎn)主義大學和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2月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25年回國。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曾任國民革命軍獨立團團長、二十四師師長、十一軍軍長。
1926年,在北伐戰(zhàn)爭中率獨立團為先遣隊討伐軍閥吳佩孚,在湖北汀泗橋和賀勝橋等戰(zhàn)役中屢建戰(zhàn)功,被譽為“北伐名將”。北伐軍占領(lǐng)武漢后,升任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師長。
1927年8月參加領(lǐng)導南昌起義,后任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一軍軍長。同年12月參加領(lǐng)導廣州起義,任起義軍工農(nóng)紅軍總司令。在中國革命的轉(zhuǎn)變關(guān)頭,為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和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作出了重要貢獻。廣州起義失敗后,因受到中共廣東省委領(lǐng)導的責難和共產(chǎn)國際某些人的冷遇而消沉,與黨脫離關(guān)系,流亡歐洲,后到澳門隱居。
1933年11月到福州幫助蔡廷鍇、蔣光鼐等人在“福建事變”后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1934年在香港加入了李濟深、陳銘樞等組織的以抗日為主旨的中華民族革命同盟。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出任新四軍軍長,指揮部隊挺進華中敵后,開展游擊戰(zhàn)爭。
1939年5月,穿越日軍封鎖線,北渡長江,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部隊挺進皖東敵后,在津浦路東西兩側(cè)建立抗日根據(jù)地。1940年10月初,日軍五千余人在空軍配合下進犯皖南涇縣云嶺新四軍軍部,他指揮軍直屬隊頑強苦戰(zhàn),斃傷日軍數(shù)百人,將敵擊退。
1941年1月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扣押,身陷囹圄,堅貞不屈,曾作《囚歌》明志。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經(jīng)中共中央向國民黨多次交涉沒.
1946年3月4日,在多方面的努力下,葉挺獲釋,第二天,他就要求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很快就得到了批準。葉挺參加了國共談判三人軍事會議。4月8日,他后乘飛機由重慶回延安,飛機在山西興縣黑茶山失事,不幸遇難,同機遇難的還有王若飛、博古、鄧發(fā)以及葉挺的妻子李秀文、五女兒楊眉和幼子阿九。 噩耗傳出后,毛澤東在《解放日報》上發(fā)表悼詞說:“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朱德提詞:“為全國人民和平民主團結(jié)而犧牲。”周恩來寫了《“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的悼念文章。
[講解]:
葉挺將軍這首《囚歌》,原詩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這正是他當時處境的形象寫照。皖南事變后,時任新四軍軍長的葉挺將軍,遭到國民黨當局長期的無理
拘押。寫作此詩時,他被囚禁于重慶郊區(qū)的紅爐廠,此處專門關(guān)押高級政治犯,是臭名昭著的中美技術(shù)合作所的“禁地”。
《囚歌》一詩濃縮著葉挺將軍牢獄生涯的深切體驗,是他對于生命、自由和尊嚴之辯證關(guān)系的悲壯思考,每一句都具有厚重的份量。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囚歌》的開始,葉挺將軍以形象的語言,把囚禁在牢獄里的受難者的自由與尊嚴相分離的景況直陳出來。一方面,反動當局絕對不允許被囚者以自由之身保有人的節(jié)操和尊嚴;另一方面,他們又千方百計誘惑受難者以尊嚴的喪失換取行動的開闊空間。隨后的“爬出來吧,給你自由”這廖廖八個字,把法西斯分子的驕狂、陰險、猙獰的嘴臉活脫脫地勾畫了出來。然而,革命者所渴求的自由從來就不以屈尊為代價,更不會以奴顏婢膝去換得所謂的“自由”。士可殺不可辱,這早已是自古以來志士仁人們律已的法則?!拔铱释杂桑疑钌畹刂?,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詩人高傲地拒絕著反動派的誘惑。自由誠可貴,然而,失去了尊嚴的自由,又怎能俯就?被囚的勇士依舊是勇士,而自由的畜牲,永遠是畜牲。自由的精靈被隔絕在法西斯的高墻之外,受難的人們時時渴求著自由的溫存,卻無法與之結(jié)合。牢獄從來就不是夢幻情調(diào)的溫床,陰森、恐怖、死亡才是它的現(xiàn)實。弱者本來就少得可憐的骨氣將在這里徹底消融,強者的凜然正氣卻可以在這里得到張揚?!拔蚁M幸惶?,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囚歌》的結(jié)尾,慷慨而悲壯。
對于自由的信徒,革命的斗士,死亡并不是什么駭人的東西。他們明白,在被囚的那一刻,他們已與死亡比鄰而居。志士的被囚,對很多人來說,這便可能是他們整個抗爭生涯的最后階段。他們無懼于死亡,甚至樂于把這視為是他們生命中的最后輝煌。葉挺高歌“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便大有此種意味。實際上,在他們選擇成為自由斗士的開始,他們便已領(lǐng)悟到這選擇與死亡之間存有割不斷的臍帶?!拔覒撛诹一鹋c熱血中得到永生”,也可看作是自由的斗士在思考自己最后的行程時向世人豪邁的告白。事實也正如詩人自己所預言的,葉挺將軍逝世后,他的英名彪炳史冊,永垂不朽。
郭沫若在《葉挺將軍的詩》一文中曾如此評價葉挺將軍的《囚歌》:“他的詩是用生命和血寫成的,他的詩就是他自己。”葉挺將軍的這首詩,曾被譜上樂曲,與文天祥的《正氣歌》一起,被囚禁在這所法西斯集中營中的志士們所詠唱,維持著他們作為人的不可摧折的尊嚴。
葉挺囚居舊址
在恩施市老城西門外高井河西岸。葉挺(1896一1946),字希夷,廣東惠陽人。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國民革命 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國民革命軍獨立團團長、新四軍軍長。1941年1月在“皖南事變”中被俘后,因第六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兼湖北省府主席陳誠與其同為原保定軍官學校同窗,為做“轉(zhuǎn)化工作”,于1942年冬,被國民黨轉(zhuǎn)囚于當時的湖北省府所在地恩施。故居地背靠紅色砂山,面對小河與城墻,與外界隔絕,其地形極易看守。舊址為土木結(jié)構(gòu)民居,中為木構(gòu)架,圍以土墻,正屋3間,東廂房2間,建筑面積共180平方米。原為富戶李子尚產(chǎn)業(yè),后為佃戶劉貴金居住。葉挺因此時與夫人李秀文、長女葉楊眉住正房,劉貴金住廂房,看守居于西室。1943年夏曾轉(zhuǎn)押廣西桂林,至年底再次押回恩施,次子葉正明、四子葉華明,亦曾隨住,直至1945年9月押往重慶。1983年,葉挺國居舊址經(jīng)過維修,并擴建了紀念館330平方米,以及將軍亭、紀念碑等。
--------
葉挺將軍這首《囚歌》,原詩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這正是他當時處境的形象寫照。皖南事變后,時任新四軍軍長的葉挺將軍,遭到國民黨當局長期的無理拘押。寫作此詩時,他被囚禁于重慶郊區(qū)的紅爐廠,此處專門關(guān)押高級政治犯,是臭名昭著的中美技術(shù)合作所的“禁地”。
《囚歌》一詩濃縮著葉挺將軍牢獄生涯的深切體驗,是他對于生命、自由和尊嚴之辯證關(guān)系的悲壯思考,每一句都具有厚重的份量。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囚歌》的開始,葉挺將軍以形象的語言,把囚禁在牢獄里的受難者的自由與尊嚴相分離的景況直陳出來。一方面,反動當局絕對不允許被囚者以自由之身保有人的節(jié)操和尊嚴;另一方面,他們又千方百計誘惑受難者以尊嚴的喪失換取行動的開闊空間。隨后的“爬出來呵,給你自由”這廖廖八個字,把法西斯分子的驕狂、陰險、猙獰的嘴臉活脫脫地勾畫了出來。然而,革命者所渴求的自由從來就不以屈尊為代價,更不會以奴顏婢膝去換得所謂的“自由”。士可殺不可辱,這早已是自古以來志士仁人們律已的法則?!拔铱释杂?,但也深知道,人的軀體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詩人高傲地拒絕著反動派的誘惑。自由誠可貴,然而,失去了尊嚴的自由,又怎能俯就?被囚的勇士依舊是勇士,而自由的畜牲,永遠是畜牲。自由的精靈被隔絕在法西斯的高墻之外,受難的人們時時渴求著自由的溫存,卻無法與之結(jié)合。牢獄從來就不是夢幻情調(diào)的溫床,陰森、恐怖、死亡才是它的現(xiàn)實。弱者本來就少得可憐的骨氣將在這里徹底消融,強者的凜然正氣卻可以在這里得到張揚?!拔抑荒芷诖?,那一天地下的火沖騰,把這活棺材和我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囚歌》的結(jié)尾,慷慨而悲壯。
對于自由的信徒,革命的斗士,死亡并不是什么駭人的東西。他們明白,在被囚的那一刻,他們已與死亡比鄰而居。志士的被囚,對很多人來說,這便可能是他們整個抗爭生涯的最后階段。他們無懼于死亡,甚至樂于把這視為是他們生命中的最后輝煌。葉挺高歌“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便大有此種意味。實際上,在他們選擇成為自由斗士的開始,他們便已領(lǐng)悟到這選擇與死亡之間存有割不斷的臍帶?!拔覒撛诹一鹋c熱血中得到永生”,也可看作是自由的斗士在思考自己最后的行程時向世人豪邁的告白。事實也正如詩人自己所預言的,葉挺將軍逝世后,他的英名彪炳史冊,永垂不朽。
郭沫若在《葉挺將軍的詩》一文中曾如此評價葉挺將軍的《囚歌》:“他的詩是用生命和血寫成的,他的詩就是他自己?!比~挺將軍的這首詩,曾被譜上樂曲,與文天祥的《正氣歌》一起,被囚禁在這所法西斯集中營中的志士們所詠唱,維持著他們作為人的不可摧折的尊嚴。
近代歷史人物論文范文二:中國近代史人物研究論文——蔣介石
關(guān)鍵詞:蔣介石 性格 對政治生涯影響
摘要: 由于任何時代具體的社會生活都是異常復雜,評價歷史人物是不應有固定的限制或一個適用于萬世不變的公式性的標準的。
有的學者說:評價歷史人物,不僅要看其階級性和政治實踐,更重要的還要看個人素質(zhì)。因為個人素質(zhì)是由許多條件構(gòu)成的,如經(jīng)濟條件、政治條件、家庭教養(yǎng)、傳統(tǒng)道德觀念和知識文化素質(zhì)等等。
眾所周知,在階級社會中,任何個人都是一定階級關(guān)系和階級利益的代表者,任何個人的活動,都受到他們所屬的那個階級和社會階級斗爭形勢的制約與規(guī)定。因此,研究和評價歷史人物,需要對他們進行階級分析。但僅以階級成份作為評價歷史人物的唯一標準,便極容易否定中國歷史上一切卓越的歷史人物,造成民族虛無主義,不利于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因為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幾乎只有統(tǒng)治階級的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中國歷史上對社會進步有過積極貢獻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等等差不多都屬于剝削階級。所以我們在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時應回避中國傳統(tǒng)道德觀對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的消極影響。
鑒于此,本文著重于對蔣介石個人性格的探討,而對眾所周知的關(guān)于蔣介石的生平政治實踐不在多費筆墨。 正文:蔣介石簡介
蔣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lǐng)導人。1908年留學日本并加入同盟會,1924年回國后任黃埔軍校校長,后兼任國民革命軍第1軍軍長。1927年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導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西安事變后接受抗日主張。1948年召開國民大會當選“總統(tǒng)”,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同年敗退臺灣后,歷任“總統(tǒng)”及國民黨總裁,1975年4月5日于臺北去世。 蔣介石不論是成名之前還是之后,都飽受著生活帶來的折磨,以至于形成他殘暴,孤僻,專橫,狹隘,多疑,極端的性格。
首先讓我們探討下蔣介石的出身,按中國傳統(tǒng)來說蔣介石的出生是受到歧視的。他母親是二婚,當過尼姑,似乎不怎么光彩。他爸爸是鹽商,在過去也不是什么光彩職業(yè)。這對一個小孩來說就從小蒙上了陰影,很自然的滋生出自卑,孤僻的性格,這也成為蔣遭受人生苦痛,無法正視自己的根由,因為他從心里就不愿接受自己,不愿做回真實的自我。
蔣從小頑劣,據(jù)記載,奉化有舊歷新正參拜宗祠后分芝麻糖的習俗,但蔣介石小時候不肯按次序領(lǐng)糖,要搶先。經(jīng)別人阻止后,竟倒地弄得滿身污泥,然后往人群中亂鉆,別人只好讓他先領(lǐng)。又據(jù)蔣介石同學蔣周蘭的女兒玉英說,蔣介石在私塾讀書,不守規(guī)矩,遭塾師打手心,但還未打著,就已倒地打滾哭鬧。他哥哥因為同他不是一個媽媽生的,對他媽媽非常不孝。據(jù)他養(yǎng)子蔣緯國晚年說,蔣在四五歲時,曾經(jīng)誤將取暖用的『夾爐』當成坐的『板凳』,致使他的臀部和陰囊都受到了嚴重的灼傷,后來為了止痛在其陰囊上涂沫了豬油,因為狗的咬傷,喪失了生育的能力。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蔣的心靈,給遭受創(chuàng)傷的心又撒上了一把厚厚鹽。
蔣不斷遭受著來自家庭內(nèi)部的折磨,家庭的矛盾讓他變得暴躁,多疑。據(jù)他養(yǎng)子蔣緯國晚年說,蔣懷疑毛福梅有外遇,一次抓住毛的頭發(fā),將毛從二樓拖到樓下, 毛向他跪下,請求不要將自己趕離家門,他還又踢又罵。他的小老婆姚冶誠好賭,他天天同姚吵架,氣不過就經(jīng)常在日記里咒姚為何不死。對于小舅子宋子文也特別討厭, 經(jīng)常懷疑他居心不良,罵他跋扈,少年得志;罵姨夫孔祥熙是頭豬,罵外甥孫科是阿斗。
由于封建傳統(tǒng)的影響,蔣介石過早的成家,1901年,奉蔣母之命,14歲的蔣介石與鄰村女子毛福梅,在老家浙江省奉化縣溪口結(jié)為夫妻。毛家一邊務農(nóng),一邊經(jīng)商,在當?shù)厮闶且髮嵵?。毛福梅的兩個哥哥也進過學堂,讀書識字。但毛家以傳統(tǒng)女性的標準管教女兒,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毛福梅裹著小腳,還不識字。她又比蔣介石大5歲。此時的蔣介石,已讀過9年書。兩人無論在年齡、思想還是在感情上差距都很大,這也就造成了蔣的婚姻悲劇,從此蔣也就開始走上了逃離的道路,逃離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逃離與自己沒什么感情的妻子,以至于后來毛福梅遭遇日軍轟炸身亡,蔣介石依然可以與日本人狼狽茍且! 不幸的婚姻,不幸的家庭,更易讓從小就走在社會邊緣的人走向孤僻,走向極端,他能讓人在某些特殊時刻忍人所不能忍,為人所不能為,而一旦自己發(fā)跡了,有了機會便會想方設(shè)法置仇敵于死地。這就是一個變態(tài)的心理,在遭受不斷的創(chuàng)傷后的變態(tài)!
1921年前,戴季陶作為蔣的最好的朋友,其實很看不起蔣。1920年3月,戴季陶醉酒,「以狗牛亂罵」,蔣介石一時激動,閃過與戴拚命的念頭,但他旋即冷靜下來,檢討自己,「彼平時以我為惡劣,輕侮我之心理,于此可以推知」,「我豈可不痛自警惕乎」!1921年9月6日,蔣介石「隨友涉足花叢」,遇見舊時相識,遭到冷眼,自感無趣,在日記中提醒自己交朋友要謹慎,否則就會被引入歧途,重蹈覆轍。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蔣逐漸走向影忍,逐漸變得成熟的過程。
作為一個統(tǒng)帥,最高指揮者,蔣也很常見的有一些與他們的通病,那就是聽不進忠言逆耳,忍不了別人的批評,自以為是. 1943年7月的某日,史迪威日記中記錄了一位中國內(nèi)閣官員的談話,其中這樣評論蔣介石——“他想成為一名合乎道德的君主,一名宗教領(lǐng)袖,一位哲人。但他沒受過教育!如果他受過4年大學教育,他也許就能理解現(xiàn)代世界的情況,但我們清楚地看到他對此一無所知。他根本不懂。假如他懂的話,情況是會好一些的,因為他想干好。沒人對他講真話„„沒人。他不愛聽不快的事,于是所有人只講他愛聽的。不可能和他講理„„跟孫中山可以„„但這個人!如果誰頂撞了他,他會勃然大怒。所有人都繞著圈子避開危險和難題。他不了解事情的進展情況。他大量發(fā)布命令„„如同雪片一般„„每個人都唯唯諾諾,他從不知道實際上做到了哪些事。他害怕 老百姓,怕人們議論。于是他竭力阻止他們講話。這很愚蠢。這就像是不打死響尾蛇卻又不想讓它發(fā)出響動。”他非常偏執(zhí)。在宜昌事件中一片驚慌。他極為緊張,甚至將茶壺和花瓶摔到來訪者身上。史迪威在與軍政部長何應欽開會時,驚訝地
發(fā)現(xiàn)蔣竟然沒有與何討論過重要的「索茜計劃」,「顯然,如果何不知道,軍政部里是沒人知道了,那么,蔣介石同誰協(xié)商呢?同廚師,也許,或是他的伙伴,上帝。這高于一切。這個自大的小東西將決定幾個國家的命運。」他嘲弄、感嘆——「這個偉大的獨 裁 者,他讓他的部隊忍饑挨餓,是世界上最大的傻瓜?!埂杆鸞蔣]以為他是主的化身。實際上他是個頑固的小蠢驢?!?2月16日,宋美齡宋藹齡兩人當面告訴史迪威,「她們已近乎精神崩潰。不能入睡。梅說昨天夜里她祈求了他[蔣]。對我說她做了『一切努力,就差殺了他』。埃拉說,他在煩的時候就裝出一副高貴的姿態(tài)?!?/p>
正是這樣一種性格,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蔣介石的失敗,他還是一個很重視內(nèi)心的人,自我反省讓他更加要去忍受如潮水般襲來的家庭,工作上的創(chuàng)痛。他比起劉邦他少了廣開言路,少了信任,比其曹操他少了求賢若渴的情懷,少了眾多的謀士,少了獨立自主。注定他會失敗,他無法正視自己,無法從殘暴,孤僻,專橫,狹隘,多疑,極端的性格中走出,因為遭受太多的創(chuàng)傷,出生與家庭給了他沉重的包袱,如果不是宋美齡的鼎力相助,那他更無法面對。所以一個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與性格有著極大關(guān)系,與生活的背景有著極大的關(guān)系!想成就一番偉業(yè),首先要完善個人性格,努力改變自己成長的環(huán)境,讓自己融入到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中去。這也算是我學習中國近代史人物分析專題這門課的心得體會吧!
參考文獻:馬勇《50年來的中國近代歷史人物研究》
吳晗:《論歷史人物評價》,1962年3月23日《人民日報》,
簡修煒:《關(guān)于歷史人物評價的幾個理論問題》,《史學月刊》1987年第3期。
降大任:《評價歷史人物宜用“階段論”》,1983年6月29日《光明日報》 彭明:《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歷史教學》198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