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丁香五月婷婷,丁香五月婷婷网,欧美激情网站,日本护士xxxx,禁止18岁天天操夜夜操,18岁禁止1000免费,国产福利无码一区色费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學科論文 > 近代史論文 > 中華文明近代史結(jié)課論文

中華文明近代史結(jié)課論文

時間: 斯娃805 分享

中華文明近代史結(jié)課論文

  人類文明已經(jīng)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在這五千多年中,一些文明成為了歷史上的匆匆過客,被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一些文明經(jīng)歷了沖突與融合后,在變革中存續(xù)下來。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中華文明近代史結(jié)課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華文明近代史結(jié)課論文范文一:中國夢的歷史淵源

  一、 “中國夢”萌發(fā)于民族的危亡時刻

  中國人為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而奮斗的“中國夢”,是在中國遭受世界列強侵略而不能自保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中華民族是個有著5000年文明歷史的偉大民族,早自秦漢就進入盛世。古代中國曾以世界上頭號富強大國“獨領風騷”達1500年之久。然而,隨著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的興起,隨著近代工業(yè)革命腳步的加快,中國很快落伍了。但固步自封的封建統(tǒng)治者并未意識到這一點,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輝煌所造就的夢想之中。直到1840年,中英爆發(fā)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不但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也打碎了“天朝之夢”。從此,中國政府在西方列強的槍炮脅迫下,先后簽訂了700多個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受盡恥辱,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開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中國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睜開雙眼看世界,反思自己的落后和積弊,提出了向西方學習工業(yè)化知識的救亡主張。

  二、 “中國夢”歷經(jīng)了幾代中華兒女的辛苦探索

  以林則徐、魏源等為代表的開明知識分子,大量編譯國外圖書,介紹西方國情,并展示新的西方侵略者向東方侵略擴張的格局和局勢,在社會上廣泛傳播中華民族生存的危機感。尋求富強的思潮開始吹襲,進而在中華大地掀起了探索民族復興的新潮流。

  洋務運動。以李鴻章、曾國藩等為代表的漢族地主階級新興官僚對中國、世界大勢有較多的了解,尤其是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實踐,使他們認識到西方堅船利炮的厲害和重要。于是,在他們的發(fā)動、主持下,開始了中國的第一個以“中體西用”為指導的現(xiàn)代化運動——洋務運動。由于洋務派主要是單純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并未對封建制度本身進行改革,洋務運動最終在封建頑固勢力的阻礙下宣告破產(chǎn)。

  維新變法。1894年甲午海戰(zhàn)失敗后,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一批新式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要改變中國被瓜分的厄運,光靠在器物上進行革新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引進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于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民族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發(fā)出了改革制度的呼吁,并最終在光緒皇帝的支持下,推行了鼓勵實業(yè)、改革科舉、整頓機構(gòu)等一系列變法舉措,引發(fā)了廣泛反響。但維新派將改革的希望過多寄托于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身上,快速推行的改革措施嚴重侵害到了以慈禧為代表的保守派的利益,最終改革因發(fā)生政變而失敗。 辛亥革命。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4.5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讓清政府財政陷入全面危機。清政府被迫于1901年至1911年施行“新政”。但在此過程中,清政府大搞“皇族內(nèi)閣”,借立憲之名行集權之實,致使?jié)h族官僚軍閥集團開始“離心”,一些原本支持新政的立憲黨人開始認同革命黨推翻帝制的主張。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1912年1月1日,承載著國人復興民族希望的中華民國在人們的歡呼聲中宣告成立。不久,清帝退位,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宣告終結(jié)。但由于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妥協(xié)性,政權最終被代表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袁世凱竊取,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失敗了。此時的中國仍然在黑暗中徘徊。

  三、 “中國夢”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走上希望之路

  盡管從19世紀中葉開始,探索民族復興的各種救國主張如走馬燈般在中國登臺亮相,

  中華文明近代史結(jié)課論文范文二:中華民國國旗風云

  但結(jié)果都無一例外地失敗。直到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并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中華兒女民族復興的道路探索開始出現(xiàn)曙光。

  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結(jié)束了中國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 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進行了社會主義的三大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鞏固了中國人民爭得的民族獨立和自身解放的成果,為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現(xiàn)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開辟了寬廣的道路;施行了改革開放,在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不斷艱辛探索的基礎上,以巨大的政治勇氣,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找到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

  如今,經(jīng)過60余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余年的發(fā)展,今天的中國,經(jīng)濟上已經(jīng)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實現(xiàn)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社會主義制度在除弊創(chuàng)新中自我完善和發(fā)展,國家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際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為全世界所矚目、所驚嘆、所羨慕。正如所說,現(xiàn)在,我們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接近民族復興這個目標。

  中國夢的科學內(nèi)涵

  一、 “中國夢”的提出

  “我以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2012年11月29日,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深情闡述了“中國夢”。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又九次提到“中國夢”,他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xiàn),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透過的這兩次講話,我們對“中國夢”的內(nèi)涵也有了更清晰深刻的理解:“中國夢”就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它的基本內(nèi)涵,概括起來說就是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其中,從國家層面上來把握,“中國夢”是民族復興、國家強盛之夢;從個人層面上來把握,“中國夢”是人民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之夢。這兩個層次的內(nèi)涵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統(tǒng)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

  二、民族復興,是“中國夢”的最高境界

  “中國夢”既是國家夢也是個人夢。如果我們從歷史角度來分析這兩層內(nèi)涵的關系,就可以知道,國家層面的“中國夢”凝聚了幾代中華兒女的共同夙愿,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建立在愛國主義思想基礎上的夢想,具有很強的個體夢想包容性。回想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之所以任人宰割,中華兒女之所以飽受屈辱,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們的國家積貧積弱、一盤散沙。而這也正好說明了一個樸素道理: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沒有國家與民族的存在和獨立,就沒有個人幸??裳?,正所謂“大河沒水小河干”。所以,在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過程中,我們唯有將個人之夢寄托于國家之夢、民族之夢的境界,夢想才有成真的可能。

  三、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核心價值追求

  在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中國,一條不可動搖的根本原則就是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

  于一切,這是由中國共產(chǎn)黨的性質(zhì)所決定的。所以,黨領導下的“中國夢”,最終目的必然是要回歸到追求以人為本的價值層面上,即實現(xiàn)人民生活幸福。

  另外,我們要實現(xiàn)的“中國夢”不是一個抽象的夢,而是一個具有現(xiàn)實感的夢想。這樣的現(xiàn)實感就要求我們的“中國夢”要具有生命力,而這種生命力就在于其獲得的價值認同要具有普遍性,即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對于廣大人民群眾來說,能夠獲得他們支持的夢想一定是能夠讓自己生活幸福的夢想。由此,實現(xiàn)人民群眾的生活幸福就必然成為“中國夢”最核心的價值追求。

  四、世界共享,是“中國夢”特色內(nèi)涵

  中國向來奉行和平互惠式的發(fā)展道路。從鄭和七下西洋播撒和平友誼的種子到“絲綢之路”留下互利合作的足跡,從周恩來同志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北京奧運會傳播“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主題口號,從胡錦濤同志提出“和諧世界”的理念再到黨的報告中堅定承諾,“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fā)展道路,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不干涉別國內(nèi)政,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中國主張和平、友好、互惠的發(fā)展理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

  尤其是近幾年,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影響下,中國在積極發(fā)展自己的同時,更加注重與其他國家的交流合作,互利共贏,并積極參與全球經(jīng)濟治理,為推動世界各國的共同繁榮發(fā)揮了較好的作用。這一點,從中國在共同抵御亞洲金融風暴和國際金融危機上所做的努力和貢獻上就可窺一斑。

  世界的發(fā)展需要中國,中國的發(fā)展也離不開世界。“和世界共發(fā)展,與世界同分享”是中國發(fā)自內(nèi)心的期盼,也是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貫穿始終的原則之一。作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和人口第一大國,“中國夢”的實現(xiàn)將有助于建設一個更加均衡發(fā)展、和諧文明的人類家園。

  國旗是國家的一種標志性旗幟,是一個國家精神的象征,它通過一定的式樣、色彩和圖案反映一個國家政治特色和歷史文化傳統(tǒng)。

  在風風雨雨中艱難誕生的中華民國早已遠離我們而去,卻給我們留下了一段厚重的歷史。當我翻開泛黃的書頁,徜徉在這段歷史長河中時,國旗展開了身軀,舞動著,似乎在訴說著她們曲折的身世。中華民國的國旗經(jīng)過多次更易,從五色旗最終演變?yōu)榍嗵彀兹諠M地紅旗,期間發(fā)生了很多故事,紛繁復雜,卻鮮為人知。

  五色旗是中華民國建國之初北洋政府的國旗,旗面為按順序是紅、黃、藍、白、黑五色橫長方條,在北洋政府時期,據(jù)說五色象征中國漢、滿、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但是北洋政府采用五色旗的緣由,多是因為李鴻章的北洋派閥早在滿清時期就使用五色旗,北洋陸師、北洋水師均不使用滿清的黃龍旗而使用五色旗。而北洋政府多是北洋系的軍人,所以使用五色旗不過是一種沿襲。在清朝的北洋和新軍所采用的五色軍旗,又有代表五行一說,代表五方的顏色;又有五色代表仁,義,禮,智,信五德之說。

  江蘇都督程德全及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等認為:五色旗之創(chuàng)意根據(jù)中國文化用五數(shù)之習慣,以紅、黃、藍、白、黑五色代表漢、滿、蒙、回、藏五族聯(lián)合成大共和國之至德,寓義甚當。且外國人視五色彩旗為虹旗,虹現(xiàn)而雨霽,虹旗出則象征一掃封建專制政治制度之陰霾,以實現(xiàn)政治清明。

  孫中山卻對五色旗恨之入骨,他說:民國成立以來長在四分五裂之中全因為這面“四分五裂之官僚旗”,“此民國之不幸皆由不吉之五色旗有以致之也。夫滿清之黃龍帝旗我已不用,而乃反用其武員之五色旗,此無怪清帝之專制可以推覆,而滿清武人之難以滅絕也。天意乎?人事乎?”這也是孫中山后來激極力推崇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抵制五色旗的原因。

  五色旗的第一次提出是在1906年。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7月,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1906年冬,同盟會召集會議編撰《革命方略》。在討論將來的中華民國國旗時,各路與會的民主精英不顧孫中山力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提出了十八星旗、五色旗、井字旗、金瓜鉞斧旗等若干方案,會議開得煞是熱鬧,結(jié)果卻莫衷一是,最后只能將各種提議作為懸案存檔了事。

  1911年12月2日南京為江浙聯(lián)軍克服。在大好的革命形勢下,12月4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lián)合會的部分留滬代表與江、浙、滬都督等人在上海開會,研究籌組中央政府,國旗問題被再次提出。此時尚在海外的孫中山自然無從置喙,與會者翻出東京舊案,最終確定代表五族共和的五色旗為國旗,武昌首義所用的鐵血旗為陸軍旗,同海軍本不沾邊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海軍旗。大元帥黃興因當年與孫中山在旗幟上有過爭論,遲疑不肯決定。而上海各報已將有關消息披露了出去。黃興道:“既經(jīng)露布,用不著我核定,況國旗應由法律定之,只好待諸異日。”

  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歸國抵達上海,歡迎他的是街頭巷尾的五色旗。12月31日,滬軍都督陳其美急令從上海調(diào)運500面五色旗至南京。第二天,1912年元旦,孫中山乘火車從上海赴南京履任。下午五時,孫中山抵南京下關火車站,換乘小火車入城,“沿鐵路遍懸五色國旗,密布軍隊„„各街店戶懸掛燭籠,夾以民國旗幟(指五色旗),頗為壯觀。”

  1912年1月10日,臨時參議院議決以五色旗為國旗、鐵血旗為陸軍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海軍旗,將方案報請孫中山頒布。骨鯁在喉的孫大總統(tǒng)終于表態(tài)了。在1月12日的《復參議會論國旗函》里,孫中山稱:“現(xiàn)時民國各省已用之旗大別有三:武漢首義,則用內(nèi)外十八省之徽志;蘇、浙則用五色之徽志;今用其一必廢其二,所用者必較此為最良,非有絕大充分之理由,不能為折衷定論。故本總統(tǒng)不欲遽定之于此時,而欲俟?jié)M虜既亡,民選國會成立之后,付之國民公決。”態(tài)度堅決地擱置了該方案。

  孫中山還對五色旗進行了全面否定:“(一)清國舊例,海軍以五色為一、二品大官之旗,今黜滿清之國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體。(二) 其用意為五大民族,然其分配代色取義不確,如以黃代滿之類。(三)既言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階級。”

  平心而論,孫中山貶低五色旗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其理由未免有些牽強。首先五色旗與滿清海軍“一、二品大官之旗”并不是一回事。清海軍全軍統(tǒng)領所用旗幟確為五色,但其色彩排列自上而下為黃白黑綠紅,并在上角釘單錨,而民國的五色旗卻是紅黃藍白黑五色自上而下排列,二者并無直接聯(lián)系。不過,孫中山的反對已無法改變五色旗即將成為國旗的事實。

  1912年4月,臨時政府北遷。5月,臨時參議院認為“本院為全國立法機關,于國旗統(tǒng)一當然有議決之權”,議決以五色旗為國旗、十九星鐵血旗為陸軍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海軍旗。當以五色旗為國旗交付表決時,“議員全體起立,三呼萬歲”,一致通過。6月8日,袁世凱以臨時大總統(tǒng)制令頒行全國。至此,五色旗正式開始了作為中華民國法定國旗16年的歷程。

  五色旗由于產(chǎn)生于革命時期,對當時民眾影響很大,在國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正是因為這樣,它又被當時各軍閥所利用,托革命之名,成為籠絡人心的工具。在民國政府廢除五色旗后,五色旗變成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親日政府的代表旗幟,滿洲國旗就是由五色旗衍生出的,其他像所謂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北平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華北政務委員會前身)或南京的中華民國維新政府等偽政權都采用五色旗為基本元素。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是中華民國廣為人知的國家象征之一,由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提議,將陸?zhàn)〇|設計的青天白日旗置于紅底旗幟的左上角而來,經(jīng)國民政府立法定為國旗,并在北伐征戰(zhàn)結(jié)束后頒行全國?!吨腥A民國憲法》第一章總綱第六條明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由青、白、紅三色組成,單就色彩而言,分別象征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以及民族、民權、民生之三民主義。若配合色彩的形狀,青天則同時又象征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白日象征光明坦白、大公無私的純正心地與思想,十二道光芒形同十二個時辰,勉勵人民奮斗精進、自強不息,芒鋒示意革命精銳,意味著民主自由光華四射,又象征著中華文化所傳承的美德,即,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四維八德精神;而滿地的紅色則象征革命先烈的熱血及犧牲奉獻、勇敢奮斗的精神。

  光緒19年(1893年),革命先烈陸?zhàn)〇|寄住于尢列(四大寇之一)在廣州家中的“聽濤閣”時,設計了一面“青地、中有白日”的青天白日旗,預備作為革命的旗幟。 光緒21年(1895年),興中會總部在夏威夷成立,孫文召集革命同志舉行首次干部會議,通過了以青天白日旗為革命軍旗,此后多次起義皆以此旗為標幟號召,揭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義。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寓意“莫忘烈士鮮血滿地,但愿朝陽常照我土”(陸?zhàn)〇|詩句)

  中華民國政府更賦予該旗幟以中華民族獨立自由的含義,蔣介石曾在1949年10月公開宣布“只要有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插在我們中國領土之上,那就是我黃帝子孫獨立自由的標識”。

  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tǒng),以五色旗乃前清官旗、五色代表五大民族之分配代色取義不確、及五色上下排列違背五族平等等理由反對五色旗,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但他那時的話似乎不太管用。并且北洋政府仍為當時統(tǒng)治全國的政權,五色國旗仍然廣受認同。

  1923年8月在廣州舉行全國學生聯(lián)合會第五次評議會,會場上仍然懸掛著五色旗。到會的孫中山老大不高興,他訓導學生們道:“我想你們對于革命的主義和精神怕不大明白,恐怕對革命的認識與歷史也不大明白吧。比如五色旗,你們剛才向伊三鞠躬,我就不。你們一定以為我不敬國旗了,哪里曉得五色旗是滿清一品官的旗?我們革了皇帝的龍旗,卻崇拜官僚的五色旗,成什么話!”

  1924年9月,國民黨通告: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青天白日旗為黨旗、軍旗。11月,孫中山乘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永豐”號兵艦離廣州經(jīng)香港北上,香港英國當局稱:艦上改掛五色旗,方可按外交禮節(jié)接待。孫中山斷然拒絕,寧可不在香港島停留。這時,國際上承認的依然是五色旗。1925年3月,與五色旗斗了十幾年的孫中山病逝于北京。

  1925年,國民政府于廣州成立,次年進行北伐,所到之處皆豎青天白日滿地紅旗。1928年12月,張學良“東北易幟”。東北全境以幾萬幅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取代了五色旗。五色旗終于走完了它的生命之旅,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統(tǒng)一始用于全國各地,國旗的認同逐步建立。

  1946年12月25日,制憲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明文規(guī)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將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入憲。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采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確定的五星紅旗作為其國旗,退守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則繼續(xù)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此后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僅于臺澎金馬地區(qū)普遍使用至今。

  或許很少有人愿意去考究這些國旗的故事,沒有多少人會對這些國旗感興趣,但是它們所起到的歷史意義是我們無法忽視的。不管是五色旗還是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在那段凝重的歷史中,它們代表的是整個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不屈不撓,奮勇向前之精神的象征。無數(shù)仁人志士曾在旗幟的指引下為祖國的和平富強而拋頭顱、灑熱血,寫下壯麗的詩篇。這些旗幟應被銘記,這段歷史更應被銘記。

  近代史結(jié)課感想

  《中國近代史綱要》已經(jīng)匆匆節(jié)課了,這是我進大學以來上的最有意思的課之一。和第一學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一樣,這門課也讓我感受很深。

  首先,和很多老師不同的是,老師上課的風格很吸引人,不拘泥于書本,幽默風趣而又不失嚴謹,在一些問題上經(jīng)常點到即止,引導我們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在課堂上還不時的提出問題讓我們搶答,這極大地調(diào)動了我們的積極性。

  其次,課程考核的方式與以往大不相同。以往的結(jié)課考試經(jīng)常讓學生們談“史”色變,最近看到有好多同學在背近代史,看題目,很痛苦,因為他們是閉卷考試。而現(xiàn)在老師換了新方法,把自主權交還給了我們自己,讓我們從歷史中發(fā)現(xiàn)問題,挖掘有趣有意義的歷史線索,再以自己的語言將歷史還原,闡述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思想。難道這些不能開發(fā)我們的潛力,提升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嗎?試問現(xiàn)在又有多少課程可以讓我們自己獨立思考,并輕松愉快的上課呢?

  最后,我想說:讀史使人明志,讀史可以讓浮躁的心平靜,我們理工科學生更應讀史,她鍛煉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歷史的海洋里,我們平時繃緊的神經(jīng)可以得到休息,讀史更是一種享受。

908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