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科學論文格式(2)
中學生科學論文格式
關于科學的論文范文
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科學
摘要:在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的開展是一項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設計與改進學生課堂活動是提高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科學教師基本素質的重要體現。本文從學生課堂活動重要性,設計與改進的基本方法,基本原則以及效果檢驗四個方面,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對于學生課堂活動的設計與改進作了一個初步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初中科學 學生活動 設計 改進
筆者從事初中科學教學已經20年了,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我覺得在初中科學教學中,要突出一個“動”字,即讓學生在“動”中學科學,那么如何巧妙地安排、設計、改進活動才能讓學生動手、動腦學科學呢?
一、學生活動是學生動腦學科學的最佳途徑
1.活動既能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又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科學教學中,非常重視發(fā)揮活動的功能,既要求學生動手,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習慣。例如對天平的教學中補充思維訓練:如何測量一枚大頭針的質量呢?如何用減液法測一定體積的液體質量的方法等。通過科學教學中的許多活動的設計和改進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訓練學生思維。
2.活動使教師的教學更富有靈活性
在科學習題中,有的習題學生理解有困難,但通過學生活動可以解決問題,安排學生活動可以加深理解,比老師空講理論更有效。
二、學生課堂活動設計的一些基本方法
1.利用身體優(yōu)勢設計學生徒手活動
并不是所有的學生活動都必須借助于器材,利用身體可以設計許多徒手活動。徒手活動可以是單人的,也可以是多人參與。如日食與月食現象的說明,可以在兩位同學間進行活動,分別用腦袋和拳頭表示地、月、日,邊運動邊觀察。一些力學知識的學習中也可以進行徒手活動,如:用手在桌面上移動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兩位同學相對而立,舉起雙手兩掌相貼,一人靜止,一人向前推動體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在“聲音的發(fā)生與傳播”中可以用手感受聲帶的振動,在“呼吸”的教學中可以體會胸腔的變化。在分子、原子模型的建立中,可以利用多人活動來加深模型概念的建立。總之,要充分利用人體自身的優(yōu)勢來開展學生活動,以幫助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
2.利用小道具設計和改進教材中的學生活動
科學是一門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的學科??茖W教師有一個好傳統(tǒng)即“瓶瓶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學生坐在課堂里學科學,與生活實際聯系最緊密的也許就是這些瓶瓶罐罐了,所以當教師用“可樂瓶”、“易拉罐”進行實驗時,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fā)了:“這東西也能做實驗?”看到教師成功地完成了實驗,他的想象力還在馳騁:“我用這些日用品不也可以進行實驗嗎?”這樣,就把科學學習和生活實驗密切地聯系進來了。
教材中的學生活動,有時增加一些小道具會使現象更為明顯、生動或更易于操作。如在八年級上《物質在水中的結晶》一節(jié)有一個學生活動“蒸發(fā)食鹽水結晶”,在學生實驗時經常是鹽粒四濺,驚叫一片??杉右愿倪M,用一枚曲別針上系一根白棉線放入蒸發(fā)皿中,一來可以防止鹽粒飛濺,二來可以在實驗完成后用鑷子夾出棉線與曲別針觀察上面的食鹽晶體。在八年級下“磁化”現象的教學中也可用多枚曲別針演示磁化過程,幾枚曲別針經磁化后連成一串,現象明顯且生動有趣。所以,利用礦泉水瓶、乒乓球、橡皮泥、吸管、氣球等等許多小道具可以改進教材中的很多學生活動。
3.重新設計教材中的學生活動
教材中的學生活動是經過專家精心設計的,但由于條件的限制有時難以做到,所以作為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重新設計學生活動。如在學生活動“冷卻熱硫酸銅飽和溶液”中,筆者就遇到這樣的問題,這一實驗存在一些缺陷,很難排除蒸發(fā)溶劑的影響。所以對這一學生活動做了重新設計如下:在小試管中加硫酸銅晶體,用膠頭滴管滴加少量水,用酒精燈加熱配制成熱飽和溶液,迅速將小試管放入一個盛有冰水的小燒杯中,在一分鐘內即可觀察到藍色硫酸銅晶體結晶出來?,F象明顯快速,同時使學生練習了膠頭滴管的使用及利用試管加熱的基本操作。
4.補充設計輔助性的學生活動
在教學中有時會發(fā)現,一些較為復雜的問題如能設計一些輔助性的學生活動可以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如“大氣壓強”的測定的演示實驗,實驗設計思路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可先做一個輔助性的學生活動:利用一次性注射器截去前端制作成一個活塞,放入裝有水的小燒杯中,水隨活塞的上升而上升,來幫助學生理解其設計思路。水隨活塞的上升而上升,是大氣壓把水壓上去的。大氣壓能把水壓多高?能不能根據水柱的高度計算大氣壓的值?經過討論之后,就可以向學生介紹托里拆利實驗的設計思路。
三、學生課堂活動的設計與改進的基本原則
1.正確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
教材是編寫者長期教學經驗的積累,是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發(fā)展需求的專家級理解水平,是專家們集體智慧的成果,它無疑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良好載體?,F行科學教材中編寫的科學探究活動是一個個范例。因此教師在設計與改進學生活動時,要加深研究理解教材。如果教師在沒有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就動腦設計活動,那么設計的活動將偏離教學目標,甚至將丟失教材中寶貴的東西。
2.關注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
新課程要求教師備課的有效目標必須既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又強調師生雙邊、多邊活動的過程。在設計活動時必須心中有學生,從學生出發(fā),從學生現有的體驗水平現狀出發(fā),分析文本,制定多維目標,然后依據目標預設幾種有助于學生學習的活動,在活動中出現的情況都要預設到,為學生活動的良好開展奠定基礎。因此整合落實科學課中的三維目標,不僅學生活動設計要相當周密,而且預設之前要去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
3.活用生活中的材料與當地的課程資源
為了使學生科學學習具有廣闊的智力背景,科學教育不能局限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材,必須利用與開發(fā)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目前科學任課教師為提高科學探究活動效率,對學校配置的科學教材、儀器室中現成儀器等現成的顯性資源利用比較注重,但對除此以外的校內外的科學課程資源與課堂中在學生科學探究活動中生成的,潛在的能提高科學探究活動意義與價值的教育資源不注意開發(fā)利用,以致使科學探究活動的效率不高。如果教師多一份心思,多一點心眼兒盤活當地與課堂探究活動中生成的課程資源,并做到活用,便能使課堂中學生活動的效率大增。因此作為科學教師要善于利用來自當地學生生活環(huán)境中的,豐富多彩的材料與其他課程資源。
4.避免無效和低效的課堂活動
有的科學課學生活動很多,場面很熱鬧,每個學生都在自主參與,都動手實踐了,但活動后我們發(fā)現科學探究的價值和效率不高。原因是教師在指導學生活動前,缺乏動手之前先讓學生動腦,活動結束后,老師沒有引領學生質疑差異,沒有時間去關注未成功學生的反思。也就是教師沒有善于挖掘探究活動中產生的潛在的課程資源。如果老師在設計學生活動時,能對活動進行研究、分析、完善甚至取舍,并引導學生去思索,去討論,去感悟實驗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那么這樣的學生活動就遠遠比那種只做不思的熱鬧活動效率高。
四、學生課堂活動設計的效果檢驗與課后反思
一個學生活動的設計與改進是否成功,需要經過課堂的檢驗。一位教師為了讓學生體會“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向”設計了一個學生活動,在教室中傳氣球,一時場面煞是熱鬧,此起彼伏,教師隨后也通過討論得出了結論,似乎活動很成功。但這一活動是否真正讓學生感受到“力與運動”的關系,實在是值得商榷。因此教師應認真關注學生活動是否真正達成了對相應科學目標的解決,從而改進活動的設計。
及時的課后反思有助于完善與重新改進活動的設計方案,作為一名科學教師還要注意不斷的積累和小結。很難想象一節(jié)沒有學生活動的科學課是多么的枯燥無味,但是一節(jié)充滿了無效活動的科學課也同樣是令人沮喪的,所以讓我們認真地研究、設計、完善每一個學生課堂活動,以達成令人滿意的課堂教學效果吧。
看了“中學生科學論文格式”的人還看:
3.初中科學論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