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政府經濟管理與經濟法的兩個基本目標價值
摘要:經濟法是20世紀世界法制史上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從政府經濟管理的發(fā)展和經濟法的發(fā)展來看,經濟法的基本理念和價值取向可以概括為發(fā)展、公平、安全三位一體。我們可以從政府經濟管理與經濟法的內在關系,來分析政府對國民經濟實施規(guī)范化管理的法律前提,看到政府在國民經濟管理領域中的作為與不作為,體會政府管理經濟的觀念、體制和方法都要與時俱進,這就是經濟法制度創(chuàng)新所追求的目標。
關鍵詞:政府經濟管理;經濟法目標價值;整體利益
關于政府經濟管理以及經濟法的本質,學界有否認說與肯定說。肯定說中又有“學科經濟法論”、“方法經濟法說”、“經濟與法之學”、“部門經濟法說”之別。但大多數(shù)學者贊同部門經濟法說。
一、政府經濟管理與經濟法的關系
(一)經濟法是規(guī)范政府經濟管理和政府實施經濟管理之法
1.改革開放與法律形態(tài)的創(chuàng)新。經濟法是20世紀世界法制史上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經濟法問題基于三個出發(fā)點:(1)國家(政府)與經濟的關系;(2)市場經濟與法的關系;(3)管理與法的關系。而這些因素,都必須擺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加以考察。可以說,沒有改革開放這種第二次革命,就不可能興起中國的經濟法,改革開放使傳統(tǒng)的法律形態(tài)得到創(chuàng)新,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制度創(chuàng)新。
2.經濟法規(guī)范國民經濟運行關系,體現(xiàn)發(fā)展、公平、安全三位一體的價值取向。關于經濟法的價值取向或目標價值,學界眾說紛紜,如“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平衡基礎之上的社會利益至上”、“工具性價值(公平、效率、安全)和目的性價值(可持續(xù)發(fā)展)”、“社會整體利益”、“自由和公平、效率、安全”、“實質正義和社會效益”、“社會整體經濟效益、社會經濟利益公平、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經濟秩序、經濟安全、經濟民主”。以上諸說均看到了經濟法目標價值的多元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但有些論者未看到經濟法目標價值的層次性,未區(qū)分法的一般價值目標與經濟法的價值目標,未看到經濟法目標價值的特殊性,因而有所不足。
從政府經濟管理的發(fā)展和經濟法的發(fā)展來看,經濟法的基本理念和價值取向可以概括為發(fā)展、公平、安全三位一體。首先,發(fā)展才是硬道理,講“發(fā)展”還應涵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概念,即經濟與人口、資源、環(huán)境的協(xié)調發(fā)展。其次,分配權包括:公平競爭、公平交易、公平分配。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應合理安排,統(tǒng)籌兼顧。再次,經濟安全包括宏觀的和微觀的,這是針對市場經濟的風險和經濟全球化的沖擊所作出的必然選擇。發(fā)展、公平、安全,既反映權力,又反映利益,是權力和利益的統(tǒng)一;三者的有機結合,構成經濟法的價值目標,這也是政府經濟管理的社會效果。
(二)經濟法規(guī)范政府的經濟管理行為
1.與時俱進,首先要規(guī)范政府行為。適應加入WTO之后的新情況,政府管理國民經濟的觀念、體制和方法都要創(chuàng)新。具體地說,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樹立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的新觀念,改變憑權力、憑關系、憑感情辦事的舊格局;第二,要實行全國法制統(tǒng)一,特殊經濟區(qū)(包括經濟特區(qū)等)也不能例外。在特殊經濟區(qū)實行的特殊政策要由中央規(guī)定,中國政府負有保證有關WTO的法律制度在全國范圍內統(tǒng)一實施的責任;第三,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要嚴格遵守非歧視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第四,法律、政策要公開、透明,不能搞“暗箱操作”。內部文件以及領導人寫條子、打電話等不能作為處理對外經濟事務的依據(jù)。
2.國民經濟管理中作為、不作為的是與非。第一,該作為的不能“缺位”。一個取信于民的政府,應該是有作為的政府。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政府職能要切實轉變到經濟調節(jié)、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上來。該由政府機關管的事情,要管住、管好,不能“缺位”;第二,不該作為的不能越位、錯位。越位、錯位導致濫用職權, 而濫用職權屬于亂作為。
二、如何認識經濟法的兩個基本目標價值
(一)社會整體利益本位是經濟法目標價值的核心
從系統(tǒng)論的觀點來看,整個國民經濟是一個整體或系統(tǒng),它由許多部分或亞系統(tǒng)構成。就經濟法的目標價值而言,社會整體利益本位是指在考慮經濟法其他目標價值沖突時要將經濟法的社會整體利益本位目標價值整體置于最高位,以求各部分能形成一種合力,使整體最優(yōu);二是指在經濟法主體利益矛盾時,要兼顧各主體的利益,協(xié)調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以及部門、行業(yè)與國民經濟整體之間的關系。
(二)公平和效率——經濟法目標價值的永恒追求
1.公平的重新定位。試圖給公平下一定義是困難的,因為從不同的角度看,公平的含義完全不同;而且公平內部有層次性,各層次意義上的公平含義也各異。
(1)機會公平和結果公平。傳統(tǒng)民商法強調機會公平,即市場主體法律地位平等,都有平等的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而經濟法則推崇結果公平,這是指市場主體在機會公平的前提下,要使分配結果體現(xiàn)其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分配不能太懸殊。尤其是對那些通過投機取巧、擾亂市場秩序、非法致富的人要予以處罰, 并通過稅收適當調節(jié)高低收入群之間的分配,以達到社會的整體分配平衡和結果公平。
(2)代內公平與代際公平。代內公平是指在同一時期,人們除因其能力、德行外不應有所差別。經濟法不僅注重代內公平,也關注代際公平。這是從時間的角度來講,指當代人在追求其自身合法利益時,不能對后代人的利益構成威脅。這尤其體現(xiàn)在資源分配和利用上的代際平衡,由此可延伸到可持續(xù)發(fā)展。
(3)地區(qū)公平與全國(球)公平。這是從空間角度來談的,相對地區(qū)公平而言,經濟法更看重全國公平與全球公平。就我國而言,東部地區(qū)率先富起來,中西部地區(qū)尤其是西部地區(qū)仍不發(fā)達。為消除這一不公平現(xiàn)象,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對西部進行傾斜性支持,正是經濟法全國公平價值的反映。就全球而言,許多有識之士呼吁以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代替舊秩序是追求全球公平價值的表現(xiàn)。
(4)形式公平與實質公平。機會公平、地區(qū)公平,相對來講是一種形式公平,而結果公平、整體公平則是實質公平。形式公平是一種水平公平、表面公平,但不一定是真正的公平。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發(fā)展了,相對該部分人、該地區(qū)是平等,可是這對其他人、其他地區(qū)來說不一定公平。形式公平忽視了主體間基于內外部原因而造成的自身條件的差異,好似將短跑健將與普通人放在同一起跑線上,結果是否公平不言而喻。
2.效率的不同含義
(1)個體效率和整體效率。效率是指收益同投入之比。個體效率是指單個的市場主體的效率。民商法不但追求而且達到了個體效率,但僅有個體效率還不夠,還需整體效率。因為整個國民經濟體是由若干個體構成,要達到國民經濟整體最優(yōu)和社會正義就必須追求整體效率。
(2)經濟效率與社會效率。經濟效率是指從經濟的眼光來看待和評價市場主體的行為,也就是要尋求以最少的投入而獲得最大的產出。但是經濟評價不能成為市場主體的唯一評價,經濟效率也不能成為我們唯一的追求,尤其是當這種效率對其他市場主體的利益造成妨害時,我們更應從整個社會的發(fā)展來看待,這就是社會效率。這就是要突破個人利益的狹小視線,做到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在此基礎上達到社會整體利益最優(yōu)。
(3)發(fā)展效率與體制效率。發(fā)展是硬道理,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是發(fā)展。只有建立在國民經濟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的基礎上談及效率、公平才有意義。體制效率來源于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是指承擔了激勵、配置、保險和約束四種分類功能的一組經濟制度安排。體制效率是要追求一種能最大限度激勵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資源優(yōu)化配置,保險系數(shù)最大,市場內外部約束機制適當?shù)慕洕\行體制。
3.效率和公平沖突時的取舍問題
公平和效率沖突時存在一個替代成本問題。學界提出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構想,但是如何兼顧公平則有待深入探討。是保障10%的經濟效率,還是維護10%的公平呢?筆者覺得這都失之簡單與武斷。因為要將公平與效率尤其是公平具體量化目前是很困難的,并且公平與效率均具有多方面與多層次。在公平與效率發(fā)生沖突時,我們要看是哪一層(種)公平與哪一層(種)效率沖突,然后秉承社會整體利益本位原則來取舍。
參考文獻:
[1] 佟柔.學科經濟法論[C]//中國經濟法諸論.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221-227.
[2] 胡泰來.經濟與法之學——經濟法學科內涵另釋[J].政法論叢,1999,(5).
[3] 趙萬一.對經濟法若干基本理論問題的重新思考[J].現(xiàn)代法學,2002,(4).
[4] 呂忠梅,陳憶.論經濟法的工具性價值與目的性價值[J].法商研究,2000,(6).
[5] 徐杰.論經濟法的立法宗旨[N].法制日報,2001-07-29(3).
[6] 陳云良.經濟法應當有所作為:論經濟法的任務[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1,(2).
[7] 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的價值和基本原則芻議[J].法商研究,1998,(6).
[8] 牛曉燕.經濟法基礎理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131-140.
[9] 呂忠梅,陳憶.論經濟法的工具性價值與目的性價值[J].法商研究,2000,(6).
[10] 徐士英,魏瓊,瞿向前.經濟法的價值問題[C]//經濟法論叢(第1卷).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25-40.
[11] 劉世錦.經濟體制效率分析導論——一個理論框架及其對中國國有企業(yè)體制改革問題的應用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