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丁香五月婷婷,丁香五月婷婷网,欧美激情网站,日本护士xxxx,禁止18岁天天操夜夜操,18岁禁止1000免费,国产福利无码一区色费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法學論文 > 法學理論 > 法律教育畢業(yè)論文參考

法律教育畢業(yè)論文參考

時間: 秋梅1032 分享

法律教育畢業(yè)論文參考

  法律教育是國民的重要方面,在當代中國,法律教育是實現(xiàn)公民法律意識現(xiàn)代化的基本途徑之一。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法律教育畢業(yè)論文參考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法律教育畢業(yè)論文參考篇1

  淺談高校法律教育的轉向

  一、法律教育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教材內容表述過于空洞,過于專業(yè),不適于法學專業(yè)以外的學生學習

  現(xiàn)行的法律基礎課程教材,與其說是法律基礎,倒不如說是法律術語與法律條文的集合體。例如,在論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這一中國地方政權問題時,全部轉述了《憲法》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相關條文,但卻沒有對至關重要的“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這兩個概念進行闡明。有人可能爭辯這兩個概念過于專業(yè),可是在教材中卻列出了“抽象行政行為”這一概念,并進行了相當專業(yè)且精簡的闡述,筆者認為這一概念根本就沒有必要在法律基礎這門課中提出來,這一專業(yè)的術語即便是在法學專業(yè)內部也是少有提及的一個概念,可是涉及選舉權———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權利———這兩個基本概念卻不著一絲筆墨。這本是對學生進行公民權利教育的最有利機會,卻被輕易放過。這一點也已經有文章指出,要“……力圖改變過去壓縮餅干式的內容體系框架,創(chuàng)建……以‘相關權利與義務’為重點的大學生法制教育教學內容體系”。

  (二)缺乏針對中國的法律現(xiàn)實問題的關注,無視學生頭腦中已具備的但不系統(tǒng)的法學理論,也沒有在教材中對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的疑慮給予應有關注

  我們以“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這一重要內容為例,在這一問題的闡述上,基本是圍繞“依法治國、執(zhí)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這五個方面展開的。然而,最為微妙,最難以講清楚的莫過于“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系,因為非但是學生,社會大眾在理解“黨的領導”這一論述時,也會不自覺的將其和“依法治國”聯(lián)系起來,得出一個令人并不愉快的結論。在這里本應當講清楚“黨”與“政府”的關系,但教材沒有給予關注。學生最為困惑的是“服務大局”與“公平正義”的關系,因為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時代已經成為一個彰顯個人權利的時代,學生的困惑就在于:到底是要個人的公平正義,還是要以服務大局優(yōu)先?現(xiàn)行的法律教育傳授給學生的是一種理念,但卻忽視學生大量接受并關注的是社會現(xiàn)實,這兩者其實是有矛盾的,教材必須對這些類似的問題給予充分關注。

  (三)缺乏恰當?shù)呐辛?/p>

  這實際上是我國分析法律問題時的一個通病,學生對中國當下涉及的一些法律問題,淺嘗輒止的停留于“法治意識淡薄”、“陋習”、“亟需改進”、“人治殘余”之類的負面評價上,不去分析背后的原因;或者對國外標榜的法治范例津津樂道,例如了解到“馬伯里訴麥迪遜案”時,僅作表面考查,沒有完全掌握美國憲法的制度安排和該案的歷史背景,就覺得這個制度新穎,中國也應該建立,這完全是用西方的法治標準來要求中國的法治實踐,卻忽視對西方法律的批判。

  二、高校法律教育的轉向

  (一)將高校法學專業(yè)以外的法律教育定位為通識教育

  中國的高等教育最初模仿前蘇聯(lián)的高等教育思想,強調以專業(yè)學習為主的教育,這明顯的帶著一種功利色彩。不可否認,在建國之初,百業(yè)待舉之時,這種目的性極強的高等教育思想是非常合理的選擇。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權威部門以及大批學者就已經強調單純的專業(yè)教育并不是大學的唯一使命,呼吁大學更應當致力于培養(yǎng)一個知識體系全面的人才,在實踐中讓學生可以接觸到跨學科的知識領域。而恰逢此時,“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等主流概念的提出,加速了作為獨立課程的“法律基礎課”朝向“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融合過程。但遺憾的是,接納“法律基礎課”的載體———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并沒有真正的準備好,而是下意識的將原本是法學專業(yè)內容的知識體系濃縮后,變?yōu)?ldquo;法律基礎”,并沒有認真的考慮如何切實有效的開展“法律基礎”教育。將法律教育定位為通識教育,可以避免以功利性的思維來評判高校法律教育的成敗的片面性。在功利性的評判標準的指引下,人們會追問“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提高了嗎?”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就會引申出“法律素質、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和法治精神的培育還存在著相當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這樣一種論斷。筆者認為這種論斷過于武斷,是經不起推敲的。首先,很難用一個客觀的尺度來衡量一個人的法律素質是不是真的提高了。

  一個人依法而行,未必就是法律教育的結果使然;一個人任意妄為,也未必就是法律教育的缺失而致,“因為一個缺乏理性的法治觀念的人,不僅不會認真地對待和遵守法律,還有可能以邪惡的方式運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識。”所以,馬加爵案、付成勵案、郭力維案、藥家鑫案等等牽涉高校學生的重大案件,筆者認為,恐怕公眾不能單純的指責這是由于他們法律素質不高、學校的法律教育缺失造成的。

  否則,按照這樣的邏輯,三十年以來我國的普法豈不是也不怎么成功?只要以“犯罪率趨勢是走高”這一理由就可以否定已開展的普法活動?再者,現(xiàn)行的法律教育,實際上在向學生講授一部濃縮的法律法規(guī)大全,很少將這些知識與學生的本專業(yè)結合起來,去拓寬學生的思路。在法學領域,學者們已將法學與文學、法學與經濟學、法學與歷史學結合起來研究,為法學專業(yè)的學生展現(xiàn)了更為廣闊的天地。反倒是法學專業(yè)以外的學生把法律教育還停留在規(guī)則的記憶層面。這無論如何都不是開展法律教育的初衷。筆者并不是否定在高校開設法律教育課程的必要性,而是想強調,不能夠賦予法律教育過多的功利性目標,而是應當把法律教育還原為一種通識教育,有利于我們更為科學的去展開法律教育。

  (二)高校法律教育與意識形態(tài)教育要結合進行

  “意識形態(tài)”是一個令人異常敏感的詞匯,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受西方思潮的影響,有很多人從潛意識里以貶義的角度來看待“意識形態(tài)”,更遑論“意識形態(tài)教育”了。然而,法律本身就是意識形態(tài)的一個方面,通識教育也正是克服生硬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渠道之一。筆者堅定不移的支持國家在高校開展法律教育,因為這就是要強化法律意識形態(tài)乃至整個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權威性,形成一種觀念上的共同確信,從而對依法治國這一方略的外在運行和內在運行起到促進作用。而另一方面,實際上的法治實踐與法律意識形態(tài)之間又包含著沖突,實踐中的眾多問題會對法律意識形態(tài)的權威和合理進行抵消,諸如法律制定的不科學、法律執(zhí)行過程產生的有失公正、傳統(tǒng)觀念和本土資源對法治運行的阻卻等。所以筆者認為,應當在高校開展法律教育的同時,應該把握法律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權,要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當下的、中國的基本立場,并以此為出發(fā)點,闡述中國的法律問題,而不只是進行簡單的法律概念與法律條文的解說。要力爭使中國自有的法律意識形態(tài)取得主流的地位。筆者一貫認為,在政治和法治問題上,中國犯不起錯誤,特別是中國正在崛起的當下。

  (三)高校法律教育的教材編排要調整,不能僅從純粹的法律知識教育展開

  如前所述,不能將法律教育等同于法學教育,一方面追求大而全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又要顧慮法律教育課程總學時的安排,如此一來,法律教育的教材無非就是一本濃縮的法學百科全書。我們在編寫法律教育的教材時,要果斷的舍棄一些專業(yè)性強的概念和理論,要嘗試讓學生用法律的方法去分析解釋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焦點問題,比如在闡述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義”時,可以引導學生從平等權的角度討論異地高考政策、戶籍遷移政策,并且抓住此類機會闡述政府的公共政策。再比如引導學生從法律的角度去闡述被無限拔高的道德爭議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筆者不反對仍然將法律教育整合在德育課中,德育課專業(yè)教師盡管會受專業(yè)知識背景的牽引,但是當學生遭遇到法律與其他規(guī)范的沖突時,德育專業(yè)教師的引導也許比法學專業(yè)教師更為有效。西方刑事審判程序中的陪審團制度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陪審團的成員也不是法律專業(yè)人士,但審判卻要倚重這些非專業(yè)人士的判斷。

  這當然很難,但必須要做,否則法律教育又會落入教條主義的俗套。對于學生而言,重要的不是牢記規(guī)則,而是領會精神,不能忽視這樣一個事實:一個普通人對法律的訴求只不過是尋求一種大方向的指引,具體的細節(jié)與他無關,細節(jié)是由專業(yè)的法律人去掌握的,在分工日益細化的今天,不能刻意培養(yǎng)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才。筆者對高校法律教育教材編排的初步設想為四大部分:西方法治理論及其批判、中國的法治之路、憲法常識、三大訴訟法常識。

  首先對學生饒有興趣的西方理論進行簡要但全面的梳理,更要著重指出西方法治之所以為西方社會所接受的歷史原因、經濟原因以及文化背景,應當客觀的指出西方法治理論背后的荊棘;其次要簡述近代以來中國的法治歷程,應當從馬克思主義以及一脈相承的思想體系中尋找理論依據(jù)來支撐,更應當從經濟、政治、文化的角度講透、講清中國法治進程中的得與失,中國法治問題背后的中國思維,切忌簡單武斷的評判近代以來的中國法治實踐,并指出完善中國法治需要完善的方面以及背后的阻力所在;第三,應該詳細闡述中國的現(xiàn)行憲法,但是不應該局限于憲法條款本身,其中應當補充政治學常識、政黨制度、各種組織法、選舉法的知識,并且要選取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社會熱點事件交由學生討論;第四,應當詳細的介紹三大訴訟法的基本知識,讓學生對每一類型訴訟的基本程序有完整的了解。

  (四)調整法律教育的教學計劃

  目前,高校的法律教育主要還是依賴以思想政治課為主導的課程,并且是安排在一個學期內完成,問題在于: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課程模式下,“法律基礎”部分所占的學時總量是否足以滿足法律教育的要求?要著重指出的是,筆者并不認為解決了這部分的學時總量就可以把法律教育的水平提上一個新臺階。我們必須首先要實事求是的綜合考慮學生所在專業(yè)的培養(yǎng)計劃、學校的教育資源配備、師資力量的充實與否等方面的因素。筆者的設想是將法律教育作為一門單獨的課程列入選修課,并適當提高本門課程的學分,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學習。

  三、結語

  高校的法律教育,不要賦予其太多的功利性色彩,而將其設定為一種通識教育,在這樣一種通識教育下,讓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具備更開闊的視野,提升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賦予他們處理私人事務的技巧,遠比給他們灌輸汗牛充棟的法律條文要有益得多。高校的法律教育,應當被看作是造就合格公民的一個熔爐,學生通過接受法律教育,使其公民意識不斷健全,能夠非常清晰“法”、“法律”、“法治”的政治屬性,能夠理解在當代中國,可以而且必須首先用法律的方式來分析問題、表達自身的訴求。法律教育,最忌自負的認為可以擔負起造就一名法律通才的重任,那畢竟是法學教育的任務。

  法律教育畢業(yè)論文參考篇2

  試談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改革

  [摘 要]大學生作為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法律素質的高低關系到自身合法權益的維護,更關乎依法治國策略的實施和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在我國現(xiàn)行高等教育體制下,既有教育模式很重視大學生專業(yè)知識技能的教育和培訓,而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長期處于邊緣化位置,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課程學時偏少、師資結構單一、教學方法不完善。法律素質教育的缺失導致大學生缺乏應有的法律知識和必要的法制意識,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大學生法制知識匱乏、契約精神欠缺、自我法律保護意識不強。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改革應從高等教育中的課程設置重構、師資隊伍優(yōu)化、教學方法改良、考核體系完善等方面著手,構建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機制,以培養(yǎng)出知法、懂法、守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改革;契約精神

  現(xiàn)代法治國家對公民的法律素質要求較高,大學生作為國民中之精英階層,其法律素質應高于一般公民。目前的情況是,我國大學生的法律素質偏低,這與其受教育程度和身份極不相稱。因此,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改革已成為當前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實踐中的一個焦點問題。

  隨著改革的深化,一項共識也正在逐步形成――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完善欲取得預想的實質性成果,必須對高等教育課程設置、師資隊伍結構、教學方法以及考核體系等進行全面合理的評估和改造。2012年11月,教育部出臺《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強和改善學生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本文擬依據(jù)高等院校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與和諧社會建設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法治精神,對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模式屬性、形成原因、運行效果予以分析,進而建構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合理目標模式,以期推動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

  一、既存狀況:透視與溯源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載體,高等學校承擔著大學生群體(本文所指大學生群體僅限于非法學專業(yè)大學生)日常教育的主要工作。在我國,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依托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中相關法律素質教育;二是日常學生事務管理中的法律意識教育。相對于日常學生事務管理中法律意識教育的片段化和零星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中的法律素質教育是目前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

  1.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中的法律素質教育發(fā)展沿革

  我國高等教育中的法律素質教育一直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范疇,并作為其組成部分而長期存在。其發(fā)展受到國家相關政治決策的直接影響,可以分為以下4個階段。

  (1)恢復與重建時期(1978―1984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經過撥亂反正,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逐漸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1978年《關于加強高等學校馬列主義理論教育的意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征求意見稿》指出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主要有“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共產黨黨史”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4門課。到1980年代初,相關部門提出了開設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的問題。在該時期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以較強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為標志,主要目標在于總結經驗教訓,強化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法律素質教育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且主要分散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

  (2)調整與提高時期(1985―1997年)。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的迅速發(fā)展,我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進行了調整。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全面啟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改革,正式確立了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的“兩課”概念,重新設定了課程體系。1986年9月,國家教委發(fā)出了《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法律基礎課”的通知》,對課程目的要求、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學時、師資等方面均提出了具體要求。1987年10月,國家教委發(fā)出《關于高等學校政治教育課程建設意見》,進一步規(guī)范了課程體系,將“法律基礎課”確定為必修課程,學時為30學時。

  (3)鞏固和完善時期(1998―2004年)。

  中宣部、教育部1998年6月出臺《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兩課”課程設置的規(guī)定及其實施工作的意見》,將“法律基礎課”列為高等學校各層次教學的公共必修課,要求必須保證各門課程的學時。教育部制定頒發(fā)普通高等學校“兩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和教學大綱,作為教學工作的基本依據(jù)和主要規(guī)范。各成人高等學校和民辦高等學校的學歷教育、自學高考,均要參照上述規(guī)定規(guī)范法律基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確定課程考核考試標準。在學時方面,進一步確定普通高等學校二年制和三年制專科“法律基礎課”學時為28學時,本科法律基礎課學時為34學時。

  (4)整合和升華時期(2005年至今)。

  繼續(xù)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2005年3月9日,中宣部、教育部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正式提出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設置,將“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合并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課程教學目標為主要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2.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中的法律素質教育發(fā)展的原因

  回顧法律素質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中的發(fā)展歷程,不難發(fā)現(xiàn)法律素質教育在近30余年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深究之,推動其發(fā)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治國理念的發(fā)展與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性,它服務于國家治理需要。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重構在很大程度上是撥亂反正工作的需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依法治國理念發(fā)展為國家治理基本方略,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被載入憲法。依法治國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隨著治國理念的發(fā)展和完善,一直依附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素質教育逐步受到重視,并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置等方面得到體現(xiàn)。

  (2)教育體制的改革。

  1980年代中葉,我國教育體制開始改革,由基礎教育轉向素質教育。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要求,接著召開了““””后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1986年,《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頒布,強調公民素質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素質教育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把促進每個學生的發(fā)展當做基礎教育的宗旨,強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多樣性發(fā)展、主體性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公民基本素質的提升,將勞動力素質與經濟建設、社會發(fā)展凝為整體。法律素質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素質教育改革中占據(jù)重要位置。

  (3)普法規(guī)劃的影響。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生活的豐富,各種社會糾紛日趨增多。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已經無法保障對各種社會行為的有效約束,迫切的現(xiàn)實要求亟待設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對國民經濟和公民生活進行規(guī)范與約束,以求公平、高效地解決各類社會糾紛。當然,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強化公民的法律意識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風尚成為國家的重要議題。1985年,全國人大會審議通過全民普法的決定,制定了第一個五年普法規(guī)劃。普及法律知識面向的對象是全體國民,大學生作為國民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重點的普法對象。

  二、運行效果:考察與評判

  從時間維度來看,我國現(xiàn)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做法,對于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符合當時我國高等教育的現(xiàn)狀,滿足了迅速普及法律意識的預期效果。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社會文化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和法律糾紛類型的多樣化,思想政治理論課逐漸難堪培養(yǎng)新時代懂法、知法、守法大學生的重任,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進行改革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日益凸顯。

  1.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現(xiàn)狀堪憂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歷史任務后,為了加快我國立法建設,從根本上解決無法可依的狀況,我國進入到了法制建設快車道。根據(jù)北大法意中國法律法規(guī)數(shù)據(jù)庫檢索可得知1978年―2012年我國法制建設基本情況為:憲法法律1 153部,行政法規(guī)5 451部,司法解釋3 587件,部委規(guī)章108 430部,地方法規(guī)499 549部。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后的法制建設,我國已基本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部門齊全、層次分明、結構協(xié)調、體例科學,主要由7個法律部門和3個不同層級的法律規(guī)范構成。[1]然而,法制的健全完善僅僅是實現(xiàn)法治國家的前提條件,國民是否具有優(yōu)良的法律素質是依法治國方略能否成功實施的關鍵。我國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現(xiàn)狀令人擔憂。

  (1)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課程學時偏少。

  縱觀課程學時設置修改歷程,我國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課程學時呈現(xiàn)“⌒”型變化。在2005年之前,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課程學時保持穩(wěn)中有升狀態(tài)。1987年10月,國家教委出臺《關于高等學校政治教育課程建設意見》,將《法律基礎課》學時確定為30學時。1998年6月10日中宣部、教育部頒發(fā)《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兩課”課程設置的規(guī)定及其實施工作的意見》,確定??品苫A課的總學時為28學時,本科法律基礎課的總學時為34學時。這種學時安排一直持續(xù)到2005年。

  2005年之后,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課程學時開始縮減。2005年3月9日,中宣部、教育部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將“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合并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但并未確定具體學時。教育部辦公廳于2006年9月28日發(fā)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報送〈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實施情況的通知》,附件部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安排情況調查表將課時安排分為54學時、48學時和36學時3種。依據(jù)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2009年修訂版)的內容設置,以該教材每章內容中的“節(jié)”為統(tǒng)計單位,該教材共30節(jié)內容,其中可以歸入法律素質教育的只有10節(jié),僅占全部教學內容的1/3。按照平均學時的劃分方法,“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中法律素質教育課時僅為12―18學時。

  (2)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師資結構單一。

  由于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中將法律素質教育歸入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中承擔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任務的教師僅具備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yè)背景。當下,對于法律素質教育授課教師資格要求不規(guī)范,存在只要有教材,誰都可以講的狀況。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背景的教師沒有經過系統(tǒng)的法律專業(yè)學習,法律基礎知識較薄弱,無法準確把握法律教學規(guī)律。此外,法律基礎知識的欠缺也局限了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吸引力不足。加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將我國的法律制度壓縮成兩章內容,在有限的時間內講授龐大繁雜的法律制度,對于授課教師是極大的挑戰(zhàn)。迫于專業(yè)背景差異和授課學時限制的雙重壓力,授課教師只能照本宣科,對于法律知識講授淺嘗輒止,課堂教學效果不能令人滿意。

  (3)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教學方法等不完善。

  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應歸屬于法學教育范疇。法學教育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主要包括了思想道德教育、理論知識教育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F(xiàn)代法學教育既注重法學領域的基礎理論和發(fā)展動態(tài),又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以滿足受教育者的多層次需要。具體到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法學教育的目標應包含法律知識的儲備、法律意識的確立、法律思維的形成和法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受課程設置以及師資隊伍的影響,現(xiàn)在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多遵循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論說教的教學方法,較少采用案例式、辯論式、問答式教學方法,實踐教學方面更是極少涉及,無法滿足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需求。此外,固化的教學效果考核體系側重于終結式的結果考核,距離對學生進行全面、全程動態(tài)的考核有較大差距,無法準確考量學生法律素質情況。

  2.大學生法律素質偏低

  (1)法制知識匱乏。

  為了實際了解大學生法律素質現(xiàn)狀,筆者對327名在校生進行抽樣調查,收到有效問卷307份。統(tǒng)計對象為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大學三年級和四年級在校生,所學專業(yè)為理工科專業(yè)。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57.2%的學生認為自己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識,30.7%的學生認為自己稍微了解法律知識,97.3%的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過法律糾紛。受訪學生日常接觸較多的法律法規(guī)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治安處罰條例,對于與大學生自身合法權益密切相關的民法通則、合同法、勞動合同法等了解甚少。在法律知識獲得途徑上,38.2%的學生依靠互聯(lián)網(wǎng)絡獲得法律知識,25.9%的學生依靠課堂教學獲得法律知識。在對于自身法律素質滿意程度統(tǒng)計中,64.3%的學生表示不滿意,23.1%的學生表示基本滿意。在訪談中,學生表示接觸法律知識途徑有限,加之法律知識的專業(yè)性和枯燥性,自主學習法律知識的難度不小。

  (2)契約精神欠缺。

  契約精神是民主法治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構建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轉有著積極作用?,F(xiàn)階段我國大學生在契約精神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給大學生群體和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助學貸款違約率高居不下。以貴州省和廣東省為例。2012上半年,貴州省高校國家助學貸款畢業(yè)生的違約率在27%左右,生源地助學貸款違約率為18%。[2]2009年,廣東省高校助學貸款的未還款率不斷飆升,在個別高校甚至達到了70%~80%,有的高校面臨被“停貸”風險。[3]二是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協(xié)議書違約事件頻發(fā),大學生誠信素質受到用人單位的質疑。雖然總體來看,高校畢業(yè)生整體違約率偏低,但是具體到個別專業(yè)則高得驚人。根據(jù)筆者了解,不同專業(yè)之間畢業(yè)生違約率差別較大,部分市場需求旺盛專業(yè)的畢業(yè)生簽訂就業(yè)協(xié)議書之后在畢業(yè)前單方違約率競高達10%之多。高校一般會控制本校學生的違約情況,如果沒有學校的約束,這個比例會更高。

  (3)自我法律保護意識不強。

  目前,大學生自我法律保護意識不強突出表現(xiàn)在大學生從事社會兼職和就業(yè)求職環(huán)節(jié)。一方面,社會兼職成為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感知社會的重要途徑。但是,由于缺乏自我法律保護意識和能力,大學生在社會兼職中自身權益受到侵害而無法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事件屢見報端。另一方面,在大學生畢業(yè)求職時期,對于自身就業(yè)合法權益保護意識淡薄,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識,在求職過程中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yè)協(xié)議書、勞動合同時對工作崗位、福利待遇等事關切身利益的事項約定不明,甚至僅僅是口頭約定。日后,畢業(yè)生報到入職后就上述事項與用人單位產生爭議時,沒有協(xié)議條款保護的大學生往往成為權益受損方。

  三、未來模式:重構與路徑

  當前提升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重要措施是推動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改革,在高等學校法律素質教育課程體系設置、師資隊伍、教學方法、考核體系等層面展開嘗試和努力。

  1.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課程體系重構

  重構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既需要考慮不同專業(yè)背景學生的法律素質訴求,又要兼顧高等學校之間的辦學特色、師資隊伍等方面的異同。

  (1)重構的宗旨和原則。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具有重要戰(zhàn)略地位。從一定意義上說,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已經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法治建設進程的重要標志。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課程體系重構的宗旨是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也要滿足現(xiàn)代法律素質的基本要求。堅持以能力和素質,特別是法律思維和法律實踐能力培養(yǎng)為宗旨,而不是以單純的法律知識灌輸為宗旨。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課程體系重構原則體現(xiàn)著重構的宗旨和基本精神,是進行課程體系重構的根本準則。由于我國高等學校之間在辦學目標、生源情況、師資隊伍等方面有著差異,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課程不能千篇一律,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做出相應調整,也就是要做到求同存異。

  一要尊重法律素質教育基本需求。高校之間、學生之間固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塑造對大學生的基本法律素質要求是一致的,集中體現(xiàn)在大學生需要認真領會社會主義法律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國家安全意識,自覺加強法律修養(yǎng)等方面。大學生應擁有正確的自由平等、公平正義和權利義務觀念,養(yǎng)成講法律、講證據(jù)、講程序、講法理的法律思維方式,積極樹立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二要尊重主體間合理差異。應認真分析高校之間、學生群體之間對于法律素質教育的差異,對于辦學資質不同的高校、不同學歷層次的學生實施有針對性的法律素質教育辦法。尊重高校的辦學宗旨和辦學特色,研判大學生的學歷層次和專業(yè)背景,開展既體現(xiàn)社會主義特色法制教育基本要求,又符合高校和學生實際的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

  (2)重構的具體做法。首先,科學調整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課程橫向結構。從橫向結構來看,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課程結構可由三部分組成,即以法律素質教育必修課程為主體,以法學素質教育選修課程和法學第二學位、法學輔修課程為兩翼。法律素質教育必修課程作為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主體課程,各高等學校均應全面開設。必修課程應包括現(xiàn)有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大學生就業(yè)指導和選定的部分法學專業(yè)必修課程。法學素質教育選修課程為其余法學專業(yè)必修課程,開設法學專業(yè)的高校應開放法學專業(yè)的課程,鼓勵和支持非法學專業(yè)學生學習法律課程。有條件的高??梢蚤_辦法學輔修專業(yè)或法學第二學位,為學有余力、求知欲強的學生提供更加系統(tǒng)、更加全面地學習法律知識的機會和條件,以達到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yǎng)學生法律素質的教育目的。[4]

  其次,合理設置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課程縱向結構。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課程縱向結構是指具體課程在不同年級的分布設置。課程年級的分布應以學生的學業(yè)負擔、學習能力和現(xiàn)實需求為依據(jù),合理分布課程設置。以本科4年制學生為例,可以將法律素質必修課程設置如表1。法學素質教育選修課程和法學第二學位、法學輔修課程可依據(jù)學校和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設相應課程。

  注:大學生就業(yè)指導課程涉及勞動合同法、五險一金等勞動者權益保護內容,故也歸入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課程。

  最后,特色院校、特色專業(yè)實施具體做法。特色院校和特色專業(yè)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課程設置,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增設與專業(yè)、就業(yè)行業(yè)相關的法律素質教育課程。比如經管類專業(yè)可增設稅法、金融法等課程,化工類專業(yè)可增設化工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行業(yè)規(guī)范課程,醫(yī)學類專業(yè)可增設醫(yī)療衛(wèi)生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行業(yè)規(guī)范課程等。將學生所學專業(yè)和所從事行業(yè)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及行業(yè)規(guī)范納入法律素質教學課程中,既可以幫助學生拓展專業(yè)學習深度、擴大知識面廣度,又可以教導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督促學生進入社會之后依法依規(guī)開展工作,最終實現(xiàn)健康發(fā)展。

  2.優(yōu)化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師資隊伍

  法律素質教學對于授課教師具有很高的專業(yè)素質和道德素質要求。授課教師需要具備扎實的法律專業(yè)素質和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師資隊伍應以法學專業(yè)教師為主體,以非法學專業(yè)教師和校外司法實務人員為補充。第一,有條件的高校應積極建立以法學專業(yè)教師為主體的法律素質師資隊伍,專業(yè)教師具有較好的法律基礎知識、良好的法律意識和豐富的教學方法技巧,故應成為法律素質教育師資隊伍主力軍。第二,注重保持校內教學和校外司法實務的協(xié)調發(fā)展,積極引入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司法實務人員來校授課,授課形式可以講座、沙龍等形式進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吸引力。第三,鼓勵推進內部潛力挖掘,對于有志從事法律素質教學的非法學專業(yè)教師進行系統(tǒng)嚴格的法律培訓學習,并形成制度化的培訓學習和考核機制,滿足教學教師的基本素質要求。教師必須通過考核,方能擔任大學生法律素質教學任務。

  3.改良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教學方法

  法律素質教學不同于其他專業(yè)課程的教學,由于法律知識的特性,在教學中要克服灌輸式、填鴨式、經院式的教學方法,采取雙向互動式、啟發(fā)式、辯論式、研討式的教學方法,可通過案例分析教學、討論式教學和辯論式教學方法,提高學生法律分析能力和法律適用能力。在一學期中,應安排不少于3次的現(xiàn)場觀摩法院公開審理案件,通過真實教學場景的體驗提高學生對法律知識重要性的認識和學習的主動性。為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學校應根據(jù)大學生法律素質教學課程設置構筑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合理分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學時比例,依據(jù)開設課程的具體情況,開設“法律診所”或推薦學生到相應的司法實務部門進行實踐教學。如在民法課程中安排學生到法院民事審判庭進行教學實習、在勞動法課程中安排學生到勞動監(jiān)察部門進行教學實習等,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法律實踐能力。

  4.完善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考核體系

  科學有效的考核機制不僅會對教學效果作出真實、客觀的反饋和評價,而且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5]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考核內容不僅包括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掌握,更要包含法律思維的形成和法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考核方式上,應堅持綜合全面考核和動態(tài)考核,即實行平時考核、實踐能力考核和卷面考核相結合,以求對學生進行全面全程的綜合評定,打破單一化的期末考試模式。在成績設定上,應依據(jù)不同考核方式的功能和目的差異,合理確定平時考核、實踐能力考核和卷面考核所占綜合成績權重。卷面考核作為日常教學主要的考核方式,對于考量學生基本法律素質依然具有重要意義。實踐能力是法學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但由于長期以來對于其價值的忽視,學生法律實踐能力的欠缺已成為法學教育的短板,亟待給予高度重視。實行平時考核是為了打破終結性考試的新舉措,可以實現(xiàn)對學生法律學習的全程督促和動態(tài)考核。三者的權重比例可設定為321,即課堂平時考核占15%~25%,實踐能力考核占20~35%,卷面考核占30%~45%??筛鶕?jù)具體課程的實際情況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實踐能力考核,比如與課程知識相關的法院和律師事務所等機構的實習情況證明、相關法律知識案件的司法文書制作等,均可作為考核依據(jù)。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律素質教育。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參與法律實踐、培養(yǎng)法律思維方式,而且要樹立法律信仰、宣傳法律知識、自覺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傊?,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任重道遠。

  [參 考 文 獻]

  [1]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法制建設白皮書[EB/OL].(2013-02-05)[2008-02-28].2008-02/28

  [2]趙福中,李豐.貴州:27%高違約率逼出銀行“黑名單”[N].工人日報,2012-09-07(5).

  [3]謝苗楓.助學貸款以后改在老家申請?[N].南方日報,2012-01-12(A08).

  [4]姜振穎.我國公民法律素質高校教育探究[J].黑龍江高教教育,2004,125(9):153.

  [5]王娟,梁偉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考核體系改革問題探究[J].湖北社會科學,2009(12):176.

322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