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丁香五月婷婷,丁香五月婷婷网,欧美激情网站,日本护士xxxx,禁止18岁天天操夜夜操,18岁禁止1000免费,国产福利无码一区色费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文學論文 > 古代文學 > 有關古代文學論文

有關古代文學論文

時間: 斯娃805 分享

有關古代文學論文

  古代文學作為我國文學教學學科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和個人素質(zhì)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古代文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有關古代文學論文篇一

  古代文學作品中梧桐意象研究

  摘要:關于梧桐的描繪,最早可見于先秦文獻《詩經(jīng)》中的“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之句。梧桐作為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重要的意象,在歷代文人反復使用和沿襲不衰的過程中,與其他意象組合,由此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復合意象群,用來渲染氣氛、營造意境,表達不同的思想情感。

  關鍵詞:古代文學;作品;梧桐意象

  意象是作者為了表達一定的意念情感而選取的能夠引起某種聯(lián)想的具體物象的語言藝術形象,是中國首創(chuàng)的一個審美范疇。其源頭可追溯到《周易•系辭》:“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意以盡意。”而梧桐作為我國詩文記載的最早的著名樹種之一,常常會作為意象出現(xiàn)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而且具有豐富的含義。梧桐作為一種植物,不僅僅是季節(jié)的象征,而且在歷代文人書豪的筆下寄托了其豐富的情感。所以,在我們閱讀歷代作家的作品時,要把其中的景象特征和作者當時的心境緊密結合起來,綜合考慮,全面分析,以求準確。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梧桐作為意象所代表的含義也在不斷演變,在經(jīng)過不同作家的手,其含義在不斷重復中加入作者新的情感體驗和再創(chuàng)造,從而賦予了梧桐意象不同的含義。

  一、高潔品格

  古人常借某些植物來表達自己的品格,歷代文學作品中有不少植物象征著高潔的品格,例如:“花中四君子”、“歲寒三友”。而梧桐同樣也被賦予高潔的品格,被歷代文人所贊頌。梧桐的外表疏、秀、高,而內(nèi)在又孤、直、虛。梧桐不但可以作為觀賞植物,還可作為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的材料。像梧桐這種既有才,又有德,既可以觀賞,又能可以作為實用的樹木便被詩人比作君子的德才。梧桐是我國多種民族樂器制作的主要材料,君子常以梧桐制琴作為其修身養(yǎng)性的伴侶,最典型的莫過于古琴。而良琴必以梧桐為材,《詩經(jīng)•鄘風•定之方中》: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由此可見梧桐質(zhì)美而高潔,為造琴之良材。在我國古代,琴瑟是一個人身份高貴的象征,演奏者通常通過彈奏琴瑟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上的悲歡離合。例如:“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李白《長相思<其二>》)“堂客無絲桐,落葉如秋霖。艱哉遠游子,所以悲滯淫。”(顧況《游子吟》)梧桐常與其他意象組合象征君子的高潔。

  例如“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詩經(jīng)•大雅•卷阿》)鳳凰的棲息之地乃高貴睿智之所,作者用鳳凰和鳴,其歌聲飛過山崗。梧桐在燦爛的陽光下盡情的生長,來象征品格的高潔。又如“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蟬》),作者通過托物言志,蟬以高大,茂密,挺拔的梧桐作為它的棲身之所,寫出了蟬的高潔,以此來暗喻自己的品格的高潔。莊子在《秋水》中說:“夫鹓鶵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這里的“鹓鶵”就是古書上說的鳳凰之類的大鳥。鹓鶵生在南海,要飛往北海,只有見到了梧桐樹才會休息。這里的梧桐就象征著高潔的品格。所以,我國古代有“栽桐引鳳”的說法。除此之外,杜甫的一句名詩“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秋興八首<其八>》)被認為是最具藝術魅力的一句名詩。鳳凰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譽為百鳥之王,是祥瑞之兆,是真善美的化身。而梧桐作為鳳凰的唯一棲身之地,同樣也被賦予了祥瑞樹之稱,象征著人們的美好愿望。所以,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人們廣泛種植梧桐樹,借此來寄托人們的美好希冀。

  二、忠貞愛情

  愛情,一直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筆下久盛不衰的主題。中華民族不善于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尤其是愛情。在表達愛情時,往往借助一些其他事物,久而久之,這些事物便具有了愛情的意義。古人常用一些意象表達愛情,如:鴛鴦、紅豆、蝴蝶、梧桐等。梧桐作為其中之一,究其原因大致歸為三個:其一,傳說梧桐是雌雄異株,梧為雄樹,桐為雌樹。兩樹相協(xié),同生共死。兩樹枝葉相交,象征著纏綿、糾結、至死不渝的愛情。其二,舜南巡時“駕崩于蒼梧之野”,“二妃啼,以涕揮竹,盡斑。”后來二妃“溺于湘江”,成為了湘水之神。“蒼梧之野”此后便成為一個愛情悲劇之地。其三,“梧”與“吾”音同,“桐”與“同”音同。中國人擅長使用諧音表達情感。

  例如:《樂府詩集》:“仰頭看桐花,桐花特可憐。愿天無霜雪,梧子解千年。”“上樹摘桐花,何梧枝枯燥。迢迢空中落,遂為吾子道。”在南朝樂府民歌中使用“梧子”諧音“吾子”的現(xiàn)象是十分常見的。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有很多借用梧桐來描寫愛情。但梧桐常常帶有悲劇色彩。例如:“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孟郊《烈女操》)強勁有力的表現(xiàn)了烈女的堅貞,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婦女對待愛情的堅貞不渝的品德。再如:“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文中通過描寫松柏梧桐枝葉的交相覆蓋,象征了劉蘭芝和焦仲卿對于愛情的忠貞不渝。他們兩人勇敢的追求純真的愛情,勇敢的和封建禮教作斗爭。即使他們在生前被迫分離,但他們在死后必定合葬九泉,這是多么的震撼人心的愛情故事啊!

  在唐詩中,梧桐也常和鴛鴦并舉,如:“入門紫鴛鴦,金井雙梧桐。”(李白《效古二首》)梧桐自身也常常成雙成對,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也有許多“雙桐”、“雙梧”的意象,暗示愛人之間的不離不棄,生死相依,如:“吾愛崔秋浦,宛然陶令生。門前五楊柳,井上二梧桐。”(李白《贈崔秋浦》)晉代崔豹編撰的《古今注•草木》:“合歡樹,似梧桐。枝葉繁,互相交接。”這里所說的“合歡樹”好似梧桐樹。梧桐樹代表著思念,愛情從哪里開始就在哪里結束。在元雜劇《梧桐雨》中,梧桐貫穿全劇,作者白樸將梧桐作為李楊的愛情見證者,與唐玄宗、楊貴妃愛情中的悲歡離合緊密結合起來。唐玄宗站在梧桐樹下,回憶道:“當初妃子舞翠盤時,在此樹下;寡人與妃子盟誓時,亦對此樹;今日夢境相尋,又被它驚覺了。”楊貴妃死后,秋雨拍打梧桐的聲音一聲聲傳入唐玄宗的耳朵,敲在他的心上,秋雨一點一點冰冷他的心,這份寒冷蔓延全身,慢慢吞噬著這個老人內(nèi)心的最后一絲溫暖。賀鑄也在他的妻子死后寫下“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半死桐》)梧桐衰敗,愛情也隨著愛人的離去而遭受打擊,猶如失去伴侶的鴛鴦,不禁惹人心傷。

  三、孤獨憂愁

  每當秋天,梧桐樹是落葉最早的。《廣群芳譜•木譜六桐》中便有記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宋玉《九辯》有“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虞秋。白露既下白草兮,奄離披此梧木揪”,因而秋天與梧桐便很自然的聯(lián)系到了一起。且我國歷代文人大多悲秋,所以梧桐又成了文人筆下孤獨憂愁的意象。“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晏殊《清平樂》)作者的描寫平淡細膩,透露出絲絲憂愁。柳永曾用梧葉渲染出秋天的凋零、蕭索:“梧葉飄黃,遣情傷。”(《玉蝴蝶》)但是將梧桐與秋聯(lián)系的最好的要數(shù)李煜,他曾在《相見歡》中寫道:“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秋的韻味,秋的落寞,和無窮的藝術美完美顯示出來。古人還曾用“桐影”來表現(xiàn)文人的孤獨清寂:“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蘇軾《賀新郎•夏景》)“庭戶沉沉,滿地梧桐影。”(李之儀《蝶戀花》)“愁立梧桐影下,月轉回廓曲。”(陳允平《六么靈》)“又是立盡,梧桐碎影。”(柳永《大石調(diào)•傾杯》)桐影本無聲,只是一種受光照影響的自然現(xiàn)象。桐影原本只會隨著光線慢慢移動,但到了作者筆下,桐影的移動仿若有聲,更加反襯出庭院中的空虛寂靜。

  在我國古代,古人有不許許多多的“閨怨”之作,絕大部分是描寫少女青春的孤獨,寂寞以及少婦的相思和離別之情。在唐代宮怨詩中,詩人大多用梧桐來表達宮女的寂寞感傷與無奈。“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裴回。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其一>》)這是一首典型的閨怨詩。作者以含蓄委婉的口吻,以景托情,描寫了一個身處寂寞凄涼的深宮中的,失去了青春和自由的少女,形單影孤,臥聽宮漏的情景。寫出了宮女內(nèi)心的孤獨與寂寞。“雨滴梧桐秋夜長,愁心和雨到昭陽。淚痕不學君恩斷,失卻千行更萬行。”(劉媛《長門怨》)“日晚梧桐落,微寒入禁垣。月懸三雀觀,霜度萬秋門。艷舞矜新寵,愁容泣舊恩。不堪深殿里,簾外欲黃昏。”(薛奇童《怨詩》)“君恩”無常,即使曾經(jīng)擁有過,但留給她們的更多的是孤獨寂寞。更不幸的是她們終其一生都要被困在那高墻之內(nèi),這些深宮中的宮女不能擁有普通人的愛情生活。她們?nèi)諒鸵蝗?,年復一年的空守寂寞,美好的青春在等待中消耗殆盡,只有深宮中的梧桐明白她們內(nèi)心的苦楚,理解她們對愛情的向往。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在《聲聲慢》中言:“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首詞借用秋景襯托,書寫了詞人經(jīng)過國破家亡,流離失所后的孤獨與哀愁。詞人將自己的愁情比作細雨,落在梧桐葉上,那樣悠長、悠遠、耐人尋味。

  四、離情別緒

  梧桐樹干直、枝疏、葉闊、色碧,且梧桐是大葉植物,繁枝茂葉既可遮陰擋陽又可美化環(huán)境,所以在古代,人們喜歡在房前、屋后以及井邊種植梧桐,在宋詞中就有大量的描寫:“對梧桐,清陰滿院,夏初天氣。”(劉學箕《賀新郎》)“前庭梧竹,后園桃李,無限春風。”(洪咨夔《眼兒媚》)等等。于是梧桐也成了家鄉(xiāng)的象征。古時交通不便,人們因仕途或謀生等原因長年出門在外,遠離親朋好友。少則幾月,多則幾年。因而古人的作品中常常表現(xiàn)離情別緒,思鄉(xiāng)懷人的情感。他們往往借用梧桐等相關意象來表達自己的離情別緒。

  在唐宋詩詞中,離情別恨的意象和寓意最多的便是梧桐樹。比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詩人以往日的繁盛和眼前的蕭索進行了強烈的對比,寫出了安史之亂以后,唐玄宗回到皇宮,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不禁思念美人,往日美人今何在?作者通過描寫春秋兩季,不同季節(jié),所產(chǎn)生的不同景物進行對比,暗諷了這位因長時間與楊玉環(huán)纏綿而荒廢朝政所帶來的終生悔恨。又如“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更漏子》)在一個秋天的雨夜,雨水打在梧桐葉上,一聲一聲。一位深閨獨處的少婦,看著眼前的雨打梧桐的景象,不禁思念身在遠方的愛人。她的心早已脆弱得不堪一擊,夜雨仿佛不是打在梧桐葉上,而是打在婦人的心里。此情此景,婦人難免幽怨傷懷,輾轉反側,難以入睡。本詩寓情于景,意蘊深厚,讓人回味無窮。蘇軾的《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夜深人靜時,一輪彎月掛在梧桐稀疏的樹枝上,月色婆娑,使人倍感孤獨寂落。此外還有晏殊也在《采桑子》中寫到:“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朧明,好夢頻驚,何處高樓雁一聲?”以及周邦彥的《詠秋夜》:“戶外井桐飄。淡月疏星共寂寥。”另外,尚顏有“梧桐雨畔夜愁吟”(《秋夜吟》)歐陽修有“梧桐落,蓼花秋,煙初冷,雨才收。蕭條風物正堪愁。”(《芳草渡》)柳永有“愁緒終難整,又是立盡、梧桐碎影。”(《傾杯》)面對著眼前的蕭條景物,游人們無不思鄉(xiāng)懷人,寂寥感傷,正如李清照所言“這次第,怎么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

  再例如:“歸情似泛空,飄蕩楚波中。羽扇掃輕汗,布帆篩細風。江花折菡萏,岸影泊梧桐。元舅唱離別,賤生愁不窮。”(孟郊《送從舅端適楚地》)“花落梧桐鳳別凰,想登秦嶺更凄涼。安仁縱有詩將賦,一半音詞雜悼亡。”(薛濤《別李郎中》)這些古詩詞,都表現(xiàn)了離情別緒,作者借用梧桐來抒發(fā)自己與朋友分離時的感傷與不舍的情感,引人傷懷。

  梧桐作為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重要的植物意象,其具有的品格與其他植物具有和明顯的區(qū)別意義。以柳樹為例,我們在此做一個簡單的對比,《采薇》中有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柳樹就其本身的特點來說,其較為柔軟,充滿柔性,遇風搖曳生姿,能夠引發(fā)人內(nèi)心深處的那種較為細膩的、柔美的情感;而梧桐,因其本身的特點高、直,往往能引發(fā)出人的較為崇高的、高潔的情感,這就是它們在原型意義上的差別。本文我們總共研究了梧桐的四個含義:首先,梧桐作為制琴之良材,其具有高潔的品性,以及相關的意象組合都與君子息息相關;其次,梧桐代表著愛情,兩相偕老,同生共死,矢志不渝;再次,寂落憂愁,孤獨無依時,唯有梧桐相伴;最后,親友分離,漂泊無依,梧桐便是家的象征。梧桐這一物象在歷代文人墨客的筆下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對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梧桐意象進行學習與研究,不僅僅能夠?qū)W習和了解到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的心情與處境,還可以研究其文學價值,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有關古代文學論文篇二

  古代文學在中職語文教學的滲透

  摘要:古代文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時代進程的記錄。通過學習古代文學,學生可以更好地汲取其中的精華,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豐富自己的人生。本期就古代文學在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滲透作用進行探討,提出教師在學生學習古代文學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媒介作用。教師不僅要理解文章的含義,更要理解其中的情感,從而引導學生領略古典文學的底蘊,讓古代文學在教學實踐中更好地起到滲透作用。

  關鍵詞:古代文學 ;中職語文教學實踐 ;滲透作用

  談到古代文學我們就不得不說到文言文。文言文是我國歷史演變的重要載體,清楚地記錄了一個民族的歷史發(fā)展狀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對于中職語文教學來講,在講授古代文學知識時,教師要先了解其中的意境,把握好古代文學在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滲透作用,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偟膩碚f,學好古代文學與教學實踐密不可分,兩者相互配合,相互滲透。

  一、領悟古代文學的語言美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對學生來說,文言文是很難學的一種體裁,不僅難讀,還有生字,也無法理解其中的意思,但理解了之后會發(fā)現(xiàn)文言文的語言美是無可比擬的。學生通過不斷朗讀,了解文章的大概含義,對難以理解的詞句加以解釋,把握文章內(nèi)涵,更能體會古代文學的價值。古代詩歌又是一種新體裁。它要求押韻,對稱不對稱均可。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中描寫的景物與情感細致入微,在讓學生體驗語言美的同時,還需讓學生在教學中體會到詩歌所表現(xiàn)的豁達情境,體會到文章的靈魂,這尤為重要。

  二、體會古代文學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在學習古代文學的過程中要益吸之,弊除之,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要學習文章的內(nèi)涵,更要看文章的價值所在。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古代文學在歷史發(fā)展中的重要性,認識到學習古代文學能提高自身認識,豐富自己人生。

  三、增加古代文學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的教學實踐

  古代文學博大高深,意境廣闊,但不可否認文章的難理解。如何讓學生喜歡文章,理解文章,感受文章,值得我們深入探討與研究。在教學中可以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古文所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用于比喻人生的世事無常,在當代也同樣可以借鑒。學生對課本上的古文不感興趣,不夠理解,我們可以把它編成耳熟能詳?shù)母枨寣W生主動學習;可播放歌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情感與精髓。切記,教學實踐不能枯燥乏力,要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找到學習的樂趣,才能對教師,對學生,達到雙贏的效果,這樣的結果才是有價值的。

  四、激發(fā)學生對古代文學的學習興趣

  古代文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很多時候,學習文言文第一遍讀不通,第二遍讀不懂,第三遍也不理解文章的意思,學生就會產(chǎn)生厭煩情緒,抗拒學習文言文。想要讓學生對文言文感興趣,除了依靠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教師也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媒介作用。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先要深刻體會文章的情感和文章所要表達的是什么,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起到感染作用,讓學生對文章感興趣,從而融入到文章的意境中。教師在教學引導過程中,重點要教會學生怎樣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要培養(yǎng)學生的見知能力。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人當然也一樣。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正確引導與鼓勵,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尊重學生的理解思維,尊重學生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為了讓學生學到知識,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生的見解是為了豐富自己,增長見識,了解五千年的悠悠文化,找到科學的學習方法。如此,才能實現(xiàn)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五、鼓勵學生加強對古代文學的鑒賞

  古代文學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需要細細品。它就像茶一樣,細細品才能發(fā)現(xiàn)它的甜與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去喜歡,去鑒賞,去品味文章。讓學生在理解古代文學的過程中,了解是否對自身有良好的借鑒作用;讓學生深刻了解文章的人物特點以及所知所想;讓學生品味歷史,品味文化,提升自己。

  六、小結

  綜上所述,歷史文化記載著一個時代的興衰,也記載著一個民族的發(fā)展。古代文學又在歷史文化中占據(jù)了至關重要的一頁。學生要去學習它,要去品味它。中職教學,這一過程是學生學習古代文學最重要的過程。教師作為媒介,要去激發(fā)學生對古代文學的興趣,在教學引導過程中,讓學生有自己的見解,自己的感知,讓學生體會什么是中華文化,什么是古代文學,什么是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齊曉娟.古代文學在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滲透作用[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4(2).

  [2]宋秋敏.關于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3)

  有關古代文學論文篇三

  古代文學教學邊緣化

  摘要: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教學面臨日益邊緣化的尷尬處境,邊緣化既有急功近利與實用主義的思想泛濫、教材內(nèi)容的與現(xiàn)實脫節(jié),又有課程設置的重“史”輕“文”和教學手段的陳舊單一等。面對被邊緣化的尷尬處境,必須轉變培育理念,注重人文素養(yǎng),重返文學本位,注重作品解讀,優(yōu)化施教手段,確立學生導向,注重古為今用,教學接點地氣,變革考核方式,重視過程督查等多方面手段,方能使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學習煥發(fā)生機。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邊緣化;教學思考

  一、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地位的日益邊緣化

  (一)古代文學教學地位的邊緣化現(xiàn)狀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

  (包括文學史和作品選)是自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開設伊始的專業(yè)主干課之一,其時間跨度跨越中華三千年歷史,學科涉及哲學、史學、美學、文獻學、文化學等學科領域,囊括作家作品浩如煙海,體系恢宏。其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而言,地位不言而喻。然時移世易,該門課程目前的教學地位令人擔憂,呈現(xiàn)日益邊緣化趨勢。究其邊緣化表現(xiàn),突出表現(xiàn)為教學課時不斷縮減,甚至取消了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該門課程的課程設置,最初由中國古代文學史與古代文學作品選兩部分組成,二者課時分開設置,課程安排貫穿三學年或兩年四學期,課時充足。其具體課時數(shù),僅古代文學史,最初部分院校達500多課時,或400學時。現(xiàn)在絕大部分院校將作品選課程取消,文學史課程課時壓縮至200到300課時之間,而我校則直接壓縮至192課時,且僅有的192學時還包含每學期6學時即四學期共24學時的實踐教學學時,則理論教學課時實際只有168學時。

  目前中國古代文學史通用教材是袁行需先生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學史》(四卷本),相對于有限的課時,顯得內(nèi)容龐大,任務繁重。即將出版的教育部“馬工程”《中國古代文學史》(三卷本)教材又增加了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的內(nèi)容和學界最新研究成果,更是體系龐,內(nèi)容多,任務重,難度大。一方面是古代文學史教材編寫內(nèi)容的日趨充實與龐雜,另一方面是古代文學教學課時的日趨縮減,如何在不斷縮減的課時里完成龐雜的教學任務,成了橫亙在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故有學者坦言:“當代的古代文學教材編寫者將中國古代所有優(yōu)秀的文化都編進教材中,希望學生能夠及時掌握,但是這么煩冗的教材內(nèi)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恰當?shù)貙滩牡膬?nèi)容進行取舍,而且大學教學課時有限,教師只能對一些知識點到為止,學生也是淺嘗輒止,學到的正是皮毛,并沒有真正學習到中國古代文學的精華。”古代文學教學日顯力不從心,且受制于有限學時的教學,更易變成浮光掠影與淺嘗輒止,從而加速邊緣化進程。

  (二)古代文學教學地位邊緣化的原因分析

  1.實用主義與急功近利的思想泛濫

  近些年來,市場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某些人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見影的實用效果,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盛行。象牙塔中的高等教育未能幸免,高等教育日趨工具化、功利化,教師忙于能名利雙收的科研課題,學生則在快餐文化中失去了閱讀的耐心。有學者直言:“在當代中國高等教育日益工具化、功利化的大趨勢下,古代文學正在被加速邊緣化。在視功名利祿的最大獲得為成功的商品社會價值判斷的眾聲喧嘩中,人們已失去了閱讀的耐心并少能從中獲得快感,更不用說從中找尋心靈的安放和精神家園的歸依。”在經(jīng)濟利益的驅(qū)動與即學即用的短視眼光中,人們以追逐錢財和實用技能告慰心靈,對專業(yè)的選擇和課程的學習,看重是否帶來經(jīng)濟效益,重視能立竿見影地求得生存的實用技能,古代文學學習既帶不來錢財又帶不來立竿見影的實用生存技能,故古代文學“理所當然”遭遇邊緣化。

  2.教材內(nèi)容的與現(xiàn)實脫節(jié)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作為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專業(yè)主干課程之一,在大學課程中本占重要位置,但由于教材內(nèi)容所載均為古代文學事件,其固有的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生活有一定距離,時空的原因,難免給人以時隔久遠之感。尤其是先秦和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文學內(nèi)容,學生學習時覺得與自己的實際生活不沾邊,或者認為這些古代文學知識于今后就業(yè)沒有幫助,故興趣不濃。再者,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文本系文言文,加大了學生的閱讀難度,亦降低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古代文學的教材內(nèi)容脫離現(xiàn)實,即教學內(nèi)容與社會需要脫節(jié),學生不能在學習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中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或者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學習效果,故學生更愿意將時間花在其他專業(yè)技能學習上,學習有實際意義的對自己今后就業(yè)有幫助的課程,這的確是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與尷尬處境。

  3.課程設置的重“史”輕“文”

  目前大學中文系的古代文學課程設置,大多砍掉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僅以文學史為必修,學生忙著背文學史,文學作品只是闡述文學史進程的附帶參考資料。學生只記住了文學史上的甲乙丙丁知識點,很少誦讀甚至根本不細致翻閱古代文學作品。“以文學史而不是以文學作品為中心,偏重于文學史線索的梳理,相對忽視了對文學作品的講習;偏重于對文學史常識的教學,相對忽視了對作品的精微體悟;偏重于治學方法的傳授,相對忽視了學生基本功的訓練。”這種重文學史梳理、輕文學作品講習的重“史”輕“文”的做法,使古代文學教育事實上成了“史學教育”,本末倒置。

  4.教學手段的陳舊單一

  目前,隨著現(xiàn)代高科技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現(xiàn)代教學技術引入課堂,豐富了課堂教學,激發(fā)了學生興趣。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也不例外,現(xiàn)代化多媒體手段亦引入古代文學教學,增強了講授的直觀性、形象性,引發(fā)了學生興趣,提高了古代文學的教學效率與質(zhì)量。然總體而言,當下的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仍多沿襲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進行講授、學生復習考試的傳統(tǒng)模式,仍多以口述和粉筆占據(jù)課堂,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單一。

  二、關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更新教學理念,培育人文素質(zhì)

  一個民族的發(fā)展離不開經(jīng)濟的支持,但更離不開精神力量的支撐。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實際上活的是精神。物質(zhì)的東西會隨風而逝,唯有精神永存。古代文學的學習不能帶給學生立竿見影的實用技能,但它的確是一劑精神食糧。因此,古代文學教學應該正視現(xiàn)實,更新教學理念,教學目的不能再局限于傳授文學知識,傳播中華文化,更應該在于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zhì),提高學生人格修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提高是關鍵。學生通過學習古代文學作品,與歷史對話,與文本對話,與詩文家對話,“面對一個詩人,實如經(jīng)歷一次人生;面對一部作品,實如親歷一場相逢”,如此方能正確解讀文本,感悟世界,鞭策自身,思索人生,寄托心靈。關于此點,其實學者們不約而同有此共識。如高曉玲先生曾言:“中國古代文學經(jīng)典教育堅持以德育為先,以培養(yǎng)高尚的人格為終極目標。”孫小力先生亦說:目前片面強調(diào)文學史論的教學,阻礙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甚至令人無所適從;“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二)重返文學本位,注重作品解讀

  當前中國各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學雖然強調(diào)文學史的講授應該與作家作品分析結合起來,以文學史為主線,以作品貫穿,將宏觀的審視與微觀的例子結合,但在日益縮減的課時里,梳理文學史發(fā)展脈絡即占去大部分時間,作家作品只能附帶提及。這種重文學史而輕作品選的傾向十分明顯,并帶有普遍性。這種重“史”輕“文”的做法本末倒置。故古代文學教學的當務之急是從“以文學史為經(jīng)”回歸到“以文學作品為本”,注重作品解讀,把課堂重新讓位于作品,教學回歸文學本位。亦如戴建業(yè)先生所云:從當今大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fā),中文系古代文學教學應該倒轉現(xiàn)行的課程設計,不再把古代文學作品作為“文學史參考資料”,而應讓“中國文學史”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的“輔助教材”;在選擇古代文學作品時,同時兼顧古人和今人的審美標準,盡可能選各個朝代、各種文體的代表作,選講那些至今仍有旺盛藝術生命力的作品。實際操作過程中,是可以通過實際課程設置做到這一點的,即先作品后文史。如廣西師范大學國家文科基地班的古代文學教學即在文學史課程講授之前先安排為期兩個學期的古代文學作品精讀課程,在學生有一定作品積累之后再來把握文學史的發(fā)展脈絡,教學效果比較顯著。

  (三)優(yōu)化施教手段,確立學生導向

  施教手段上,以往古代文學教學以口述和粉筆為載體,教師“一言堂”或者“滿堂灌”,課堂呆板枯燥。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隨著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古代文學迎來了教學手段革新的春風。教師們與時俱進,把新的現(xiàn)代教學技術引入課堂,課堂講授以PPT課件呈現(xiàn),輔以圖像、聲音、視頻等多媒體形式,直觀形象的感受,增加了課堂生機,激發(fā)了學習興趣。但教學手段的現(xiàn)代化改革仍須普及和進一步提高,教師仍需不斷探索出新的教學手段強化教學效果。如開辟第二課堂,將教學大綱、必讀書目、思考與練習、答疑解難、教學視頻等放到網(wǎng)上,供學生參閱;開辟Q(mào)Q討論組、微信群、微博、論壇、微課、慕課(“MOOC”的英譯,是新近涌現(xiàn)出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fā)模式,是一種新型的大規(guī)模網(wǎng)絡在線教學模式)等,供師生互動等??傊?,構建網(wǎng)狀教學體系,豐富教學手段,以達到強化教學效果之目的。教學模式上,以往的古代文學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在課堂上被動地邊聽邊記,思考與實踐機會極少。目前這種情況依然存在。這種以教師為話語霸權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系統(tǒng)傳授知識,但完全由教師主宰的課堂不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故必須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實行“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讓教師由“講授者”變?yōu)?ldquo;引導者”,以學生為本的參與式教學,穿插學生試教環(huán)節(jié)等,把課堂讓位于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注重古今結合,教學接點地氣

  古代文學由于固有的原因,教學內(nèi)容只能是古代發(fā)生的文學現(xiàn)象與作家作品,古代與現(xiàn)當代本身就存在遙遠的時空距離。了解那個時代的歷史,還原那個時代的創(chuàng)作風貌,回歸詩文創(chuàng)作的“原生態(tài)”,與歷史對話,與詩文家對話,與文本對話,最終達到正確解讀作家作品與文學現(xiàn)象的目的。我們學習古代文學,吸取古之養(yǎng)料,但不能拘泥于古,教學中還必須將古代文學與現(xiàn)實結合,探究古代文學作品的當代意義,探究詩文家遭際不同人生際遇和苦難的態(tài)度及其于自身的影響與當代價值,如此方接地氣,融通古今,激發(fā)學生興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有學者曾言:“在中國古代文學教育實踐中,不應該只是為了單純地完成教學計劃規(guī)定的內(nèi)容,而是要從宏觀層面上審視經(jīng)典作品的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挖掘經(jīng)典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現(xiàn)代意義。”挖掘作品的現(xiàn)代意義,是古今結合,古為今用。故有老師在講李白《與韓荊州書》時,不僅注重其文學性,而且關注其現(xiàn)實性。筆者在講授蘇軾詩文詞時,關注蘇軾人生遭際,將具有相似際遇的秦觀和蘇軾相比較,見出蘇軾的樂觀曠達,學生體味出面臨逆境時該葆有的態(tài)度、精神和格調(diào)。這樣古今結合,古為今用,貼近當下,接點地氣,學生學習不會只停留在古人的世界,更和自己的人生有了關聯(lián),興趣大增。

  (五)變革考核方式,重視過程督查

  古代文學的傳統(tǒng)考核方式為閉卷筆試,題型往往是填空、選擇、名詞解釋、簡答、論述、材料分析等。這種考核方式重視期終考試結果,輕視平時學習過程,學生考前臨時大突擊。顯然,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一張試卷定成績不科學,隨著教學手段的變化、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考核方式急需進行改革。目前我校的考核方式是將學生的平時學習與期末考試并重,將過程與結果并重。考核方式的變革貫穿了學生學習全過程。首先,我們重視學生的平時考核。學生平時遲到早退、課堂發(fā)言、詩文背誦、作品閱讀、作業(yè)完成等情況一并考查在冊,占學期總成績的30%。第二,我們重視學生的能力考核。在能力考核中,學生除了完成貫穿整個學期的2-3篇的課程論文外,口試也是一個必試環(huán)節(jié)??谠囋掝}既可以從教師準備的若干話題中隨機抽取,又可以是學生參與的課堂講演。該能力考核占學期總成績的30%。第三,我們重視期末的知識考核。知識考核設試題庫,實行機考,題型為選擇、判斷、填空等客觀題。學生期末考試在計算機上完成,試卷隨機生成。該知識考核占學期總成績的40%。從學期總成績的占分比例,由此可見平時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與督查。綜上,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面臨邊緣化的處境,邊緣化既有社會經(jīng)濟的、思想的因素,更有教材內(nèi)容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因素等。

  古代文學教學面對被邊緣化的尷尬處境,必須轉變培育理念,注重人文素養(yǎng),重返文學本位,注重作品解讀,優(yōu)化施教手段,確立學生導向,注重古為今用,教學接點地氣,變革考核方式,重視過程督查等多方面著手,方能使古代文學教學與學習煥發(fā)生機。

  注釋:

  (1)唐珊.論古代文學教學創(chuàng)新與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能力建設[J].語文建設,2014(12):15.

  (2)劉硯群.培育人文品格: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再思考[J].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4(07):82.

  (3)戴建業(yè).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學現(xiàn)狀與反思[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3(04):84.

  (4)高曉玲.試論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01):67.

  (5)孫小力.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改革設想[J].中國大學教學,2007(06):43.

  (6)戴建業(yè).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學現(xiàn)狀與反思[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3(04):90.

  (7)王娟.關于課改背景下高師院校古代文學教學的思考[J].大學教育,2014(04):119.

  (8)李捷主編.程昌明譯注,論語[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170.

  (9)高曉玲.試論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01):67.

  (10)雷斌慧.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困境與革新[J].安康學院學報,2014(02):119.

有關有關古代文學論文推薦:

1.古代文學論文范文精選

2.古典文學論文精選范文

3.古代文學論文

4.古代文學的價值判斷論文

5.關于漢語言文學論文

6.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論文

15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