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當代文學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中國當代文學雖然已經建構成一個學科,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知識體系,但一套相當完備的指導中國革命實踐的理論,也同樣是指導當代文學的理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當代文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當代文學論文范文一:當代文學作品翻譯技巧研究
摘要:翻譯是不同語言的民族之間交流思想、進行交往的一種手段,是一種語言活動。理想的翻譯應該是一門藝術,譯者必須先掌握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風格,然后運用一定的翻譯技巧,用另一種語言把它們表達出來。本文就當代文學翻譯中的一些技巧作部分歸類,認為除了要忠實原著內容,還要盡力體現(xiàn)原作風格,使讀者能從譯文中領略到原著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翻譯;忠實;修辭手法
0引言
英語是當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漢語是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兩種語言在世界文化交流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文化傳統(tǒng)、生產活動和自然環(huán)境等原因,英漢語言各具特色,彼此間存在諸多差異。這在雙方的文化交流中給翻譯工作者帶來不少不便,所以掌握一定的翻譯技巧就顯得十分重要。
1翻譯技巧
首先,要有扎實的英語基礎。要扎實地掌握英語的語言規(guī)律,包括它的語法、詞法、句法及各種習慣用法。其次,要有廣泛的知識。對要翻譯的內容要有足夠的知識,同時對與翻譯內容有關的其他方面的常識也要有深刻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第三,要有較高的漢語修養(yǎng),即熟練運用漢語的能力。否則,對原文理解得再好,卻不能用漢語準確、流暢地表達出來,就如“壺中的餃子”倒不出來,那么翻譯的目的也就不能達到。第四,掌握一定的翻譯方法和技巧。這些方法和技巧是前人大量翻譯實踐經驗的總結。掌握了它們,就能在翻譯中有章可循,少走彎路,就能更好地提升翻譯水平和翻譯效果。
2英語翻譯的方法
2.1直譯法
所謂直譯,就是在譯文語言條件許可時,在譯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內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存在著許多共同之處,許多英語句子的翻譯完全可以采取直譯的方法,這樣可以獲得一舉兩得之功效,既保持了原文的結構,又正確表達了原文的內容,做到了原汁原味地重現(xiàn)原文的意境。例1:Youthisnotatimeoflife;itisastateofmind.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例2:adropintheocean滄海一粟。例3:Knowledgeispower.知識就是力量。
2.2增譯法
增譯法指根據(jù)英漢兩種語言不同的思維方式、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在翻譯時增添一些詞、短句或句子,以便更準確地表達出原文所包含的意義。同時,在翻譯時還要注意增補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沒有明言的詞語和一些概括性、注釋性的詞語,以確保譯文意思的完整??傊ㄟ^增譯,一是保證譯文語法結構的完整,二是保證譯文意思的明確。例4: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Whilethemagistrateswerefreetoburndownhouse,thecommonpeoplewereforbiddentolightlamps.(增譯連詞)例5:Allcashbonusshallbesubjecttoincometax.所有現(xiàn)金紅利,均須繳納所得稅。(根據(jù)漢語行文習慣,增加動詞)
2.3詞類轉換法
轉換法指翻譯過程中為了使譯文符合目標語的表述方式、方法和習慣而對原句中的詞類、句型和語態(tài)等進行轉換的方法。英語中很多由動詞轉化而成的名詞,以及動名詞、非謂語動詞等,譯成漢語時可將它們轉換成動詞,這類用法在實踐中出現(xiàn)很多。例6:Inhisarticletheauthoriscriticalofman’snegligencetowardhisenvironment.作者在文章中,對人類疏忽自身環(huán)境作了批評。(形容詞轉名詞)例7:ToomuchexposuretoTVprogramswilldogreatharmtotheeyesightofchildren.孩子們看電視過多會大大地損壞視力。(名詞轉動詞)
2.4正譯法和反譯法
正譯法和反譯法兩種方法通常用于漢譯英,偶爾也用于英譯漢。在理解英文詞匯原始意義的基礎上,翻譯時可根據(jù)漢語的習慣按引伸義譯出;或用反義詞語譯出,即所謂的正文反譯、反文正譯。所謂正譯,是指把句子按照與漢語相同的語序或表達方式譯成英語。所謂反譯則是指把句子按照與漢語相反的語序或表達方式譯成英語。例8:無論如何,她算不上一位思維敏捷的學生。Shecanhardlyberatedasabrightstudent.(正譯)Sheisanythingbutabrightstudent.(反譯)例9:我怎么也沒料到會在這里見到你。ThisisthelastplacewhereIexpectedtomeetyou.例10:Beforejobisbegun,aper-jobbriefingshallbeheldsoastoidentifyanyunexpectedconditionandtakenecessaryactions.譯文:在開始進行作業(yè)之前,應召開一次工前會議,以發(fā)現(xiàn)意外情況并采取必要的行動。這里的briefing是“摘要”和“下達指令”的意思,要直接翻譯是相當困難的,我們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翻譯成“工前會議”。
3結語
對于一般譯者,唯一可做的就是見賢思齊,不斷積累自己的學識,培養(yǎng)自己的才情,熟練掌握對英語翻譯的方法和技巧予以分析,積累各種英語翻譯表達法,培養(yǎng)英語交際能力,提高英語綜合水平,這樣才能使譯文忠實原著,精彩地進行語言轉換。
參考文獻:
[1]尹汝昭.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之我見[J].山東外語教學,2004,(6).
[2]劉巍.合作辦學學生翻譯錯誤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3]劉宓慶.英漢翻譯技能指引[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4]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1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當代文學論文范文二:史與文教學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
一、以“文”為點,解讀經典
眾多的“文”形成了特定的“史”,因此,以“文”為點進入文學史,是學好文學史的關鍵,也是讓文學課堂富有生機的方法之一。中國古代的教育與外國的文學教學一直都很重視文學作品的解讀,古代文學中的“批注法”與“點評法”可以證明文本學習的重要性。20世紀20至50年代在英美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新批評”派也強調文本的重要性,認為文學作品是一個獨立的有機體。文學的感性及其人文關懷都是在具體的作品中體現(xiàn)的,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及其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在對文本的分析解讀中形成的。因此,解讀經典既是為了更好地掌握文學“史”的知識點,也是更好地實現(xiàn)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課程教學目標的保證。不能為了知識的積累而忽視了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那么,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首先是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目前,由于網(wǎng)絡、影視等媒體的發(fā)達,紙質文本的閱讀受到很大的沖擊,學生閱讀量不足和學生不愛讀是如今文學課教學中的普遍現(xiàn)象。因此,選擇什么樣的文學作品,是先選擇學生愛讀的還是選擇文學“史”愛選的,是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如果學生之愛與文學“史”之愛存在著很大的跨度,該怎么辦?筆者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采取“過渡法”,也就是說在兩者之間建一座可以走向彼此的橋。先讓學生列出自己喜歡的作家與讀過的文學作品,以便對學生的欣賞趣味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在對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進行解讀時,尋找兩者的相似點。比如說“十七年文學”中的《林海雪原》,現(xiàn)在的90后大學生很難安靜地讀完這部“紅色經典”,也不愿意讀。但他們對“英雄傳奇”類的網(wǎng)絡小說和網(wǎng)絡游戲很感興趣,因此,先從中國傳統(tǒng)通俗小說如《水滸傳》《三國演義》《說岳全傳》等談起,談報恩與復仇的觀念,談傳統(tǒng)觀念上英雄人物的形象,或是張飛、武松式的粗豪英雄,或是諸葛亮式的儒將。逐步引出《林海雪原》中的“英雄形象”———少劍波,然后再分析這部作品,論其在文學史上的意義及影響。在學習當代文學,尤其是90年代的文學時,可以將流行的作家作品選出來講一下,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寫出來。在擴展學生閱讀視野、培養(yǎng)審美能力的同時也練習了寫作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多么優(yōu)秀的教育理念都敵不過學生的“興趣”二字。學生的興趣顯然不是文學課程中的“史”,而是文學作品。相比較“史”的冷靜與機械,文學作品就顯得溫情與靈動了許多,尤其是經典的作品,總是能夠引發(fā)人的共鳴,在情感的凈化作用中升華個人的認識。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文學課是最有可能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課程。其次是解讀經典,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思維活動,這種思維產生于學生積極自覺的主動性和強烈的興趣。既要選“好”書,又要“讀”好書。鼓勵學生就文學作品或某一“史”的文學觀點發(fā)表個人的看法,尊重學生的藝術感受,不隨便否定或指責學生的欣賞水平。教師應盡可能地從理論上加以引導,或者將學生的看法與“史”上存在的意見相比較來探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在自由的研討氛圍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分析經典作品時,不能將教師本人的觀點強加于學生,讓學生一邊讀一邊試著和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對話,想象一下假如自己是作品中的那個人,或者假如自己是作者。試著在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作品之間建立一個對話,“對話性溝通超越了單純意義上的傳遞,具有重新建構意義、生成意義的功能。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識被他人的視點喚起,這樣就有可能產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對話中,正是出現(xiàn)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見解,才會促成新的意義創(chuàng)造”。經典的作品超越時空,經典的文學觀點也能超越時代,這種對話的作用既有潛移默化的,又有顯而易見的,在這種平等的狀態(tài)下,學生把握了作品,也更容易接受“史”的論述。以解讀經典作品為出發(fā)點,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的興趣。在解讀經典作品的過程中,鞏固現(xiàn)當代文學課的教學效果,同時也能訓練學生分析、鑒賞現(xiàn)代作家作品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素質。
二、“史”“文”相應,回歸審美
一系列的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構成了文學史,文學史是文學作品的歷史。先有作品的存在,才有文學史的形成,“史”是構架,“文”是構成要素。教好文學課離不開宏觀的“史”的講解,也離不開微觀的作品解讀與文獻分析。畢竟,“文藝作品往往不是傾筐倒篋地說的,說出來的只是一部分罷了,還有一部分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沒有說出來,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夠領會它”。如何找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呢?這一點必須通過閱讀獲得。語言形式的美可以直接感知,內在情感的意蘊則要靠反復品味才能知曉。賀拉斯提出的“寓教于樂”原則同樣適用于文學教學,在一種愉快的形式中學習,獲得知識。如果“史”是要學習掌握的知識,那么文學作品就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方式。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選出兩篇兩個時期的文學作品,讓學生自己分析文本,找出兩者的異同,再與文學史上的觀點相對比。這樣,既有助于學生鞏固教材中的知識點,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學作品是審美的,以情感人的,讓人愉悅的,這也決定了文學課程的教學不能只注重相關“史”的積累,在課堂教學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還要更多的關注“文”,審美感受的獲得與文學素養(yǎng)的形成最終還要靠文學作品的學習來實現(xiàn)?,F(xiàn)當代文學,尤其是當代文學,還是一門不斷發(fā)展的學科,新的作家作品不斷出現(xiàn),新的研究視點也不斷出現(xiàn),“史”在“文”的豐富中形成。因此在學習現(xiàn)有教材的基礎上,還要關注新的文學作品與文學現(xiàn)象。讓學生把文本閱讀與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尤其是90年代以來的文學,與日常生活很近。在“新寫實小說”中我們所見的是以凡人瑣事為中心的故事,敘述語言也很樸實,所反映的生活也是我們日常所見的。因此,在對這樣的文本進行分析時,可以讓學生試著把對生活的評價和對作品的理解相對比。吳曉東指出:我們今天所需要的文學教育是那種回歸文學本體的教育,是充分張揚文學性的教育。“本體”原本是哲學概念,提出“文學本體”也就意味著文學是區(qū)別于其他學科,有著自身的性質,“張揚文學性”不是說忽視對“史”的學習,而是指在這一課程的學習中應該注重“文學”的一面?,F(xiàn)當代文學課不是文學理論課,也不是關于思維規(guī)律的學說,它是以感性體驗為基礎的理論升華。它的學習與教學也應該從感性的作品入手,這樣才不至于忽略這門課讓人愉悅的一面。從時代的發(fā)展來看,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還要注重這一課程的“實用”性,盡可能將課堂教學與時代的要求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綜合能力,這也是現(xiàn)當代文學課程與時俱進的一個方面。綜合來看,教師在教學中既要讓學生在整體上把握現(xiàn)當代文學史,掌握重要的知識點,又要注重分析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爭取做到“史”“文”相應,回歸審美。
當代文學論文開題報告范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