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夢的毛概論文
淺析中國夢的毛概論文
夢想就是理想信念和目標,是要求改變現(xiàn)狀和超越現(xiàn)實的對未來的美好期盼。超越個人夢想的中國夢有其特定的歷史根源、狀態(tài)結構、內涵外延及其發(fā)展動態(tài)。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淺析中國夢的毛概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淺析中國夢的毛概論文篇一
《關于實現(xiàn)中國夢的思考》
摘要: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了中國夢,引起了巨大反響。中國夢是對中華民族奮斗歷史的深刻總結,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
1 關于中國夢
1.1 中國夢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提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他再次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2013年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主席在其主旨演講中,進一步提出,我們的奮斗目標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1.2 中國夢的內涵
中國夢的實現(xiàn)要依靠群策群力,要由中國人自己來達成整體人民的和諧幸福。中國夢的內涵概括而言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用2012年11月15日,在中央政治局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的講話中宣示的:“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這10個“更”是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和每個人的奮斗目標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中國夢最貼近人民生活實際的詮釋。
1.3 中國夢的動力源
要實現(xiàn)中國夢,所依賴的動力源是多方面的,簡而言之,就是要追求經濟騰飛、生活改善、物質進步、環(huán)境提升;追求公平正義、民主法制、公民成長、文化繁榮、教育進步、科技創(chuàng)新;追求富國強兵、民族尊嚴、主權完整、國家統(tǒng)一、世界和平。
2 中國夢的實現(xiàn)與基礎教育改革的關系
2.1 實現(xiàn)中國夢的需要和根本保障
中國夢的提出,為中國社會提出明確的奮斗目標和方向,有利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實現(xiàn)。要想使中國夢盡快轉變?yōu)楝F(xiàn)實,就需要每一個中國人的艱苦奮斗;需要我們及我們的后代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堅信我們的中國共產黨;需要我們及我們的后代能堅定不移的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凝聚中國力量;需要我們及我們的后代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勇于攻堅克難,善于開拓創(chuàng)新。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人,離不開教育對人的培養(yǎng),尤其是基礎教育對人的培養(yǎng)所打下的基礎。
2.2 基礎教育對于實現(xiàn)中國夢的重要意義
做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筆者常在思考,我們現(xiàn)在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是否能夠勝任中國未來發(fā)展;我們是否培養(yǎng)出了我們后代勤勞勇敢、能吃苦能承受敢創(chuàng)新敢擔當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優(yōu)秀品質;我們的后代是否從小就樹立起了“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堅定信念和決心;是否讓我們的后代們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等。這一切都直接關系到中國夢的實現(xiàn)。
3 實現(xiàn)中國夢在基礎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愛國情感不足,民族意識不夠
中國基礎教育中對愛國主義的教育歷來非常重視,甚至從小學一年級起就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每天的升國旗唱國歌,每周一的全校集會升國旗儀式及國旗下的講話,每年清明祭掃烈士國慶的詩歌朗誦會等等活動,以及相關課文內容等,都在對孩子從小培養(yǎng)愛國主義的情感,強化中華民族意識。然而,達成的效果卻不盡人意,起始階段應該說還是有效的,孩子們都非常認真感到神圣,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應試教育壓力的增大,就逐漸把這些當做了一種形式,一份考試的知識內容,缺失了真正的情感深入、真正的祖國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
3.2 學習目的狹隘,精神動力不足
當今社會經濟發(fā)展迅猛人心浮躁,過分地追逐功利化,使得教育也出現(xiàn)過于功利和過分強調分數和名校的問題,社會、家長、學校、老師、媒體這些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他人都在教孩子們如何出人頭地、如何走捷徑,從而導致我們的年輕一代學習的目的狹隘,精神動力不足。
3.3 培養(yǎng)目標單一,評價方式功利
雖然中國的基礎教育從1999年提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同一年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踐,在基礎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上做了許多的有益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共識,但13年來,我們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基礎教育的功利現(xiàn)狀和“精英”教育培養(yǎng)的思維,應試教育依然根深蒂固,對基礎教育學校的評價仍然是上多少清華、北大、名校,許多學校重視文化教育輕視道德教育、重視理論教育輕視實踐能力、重視考試結果輕視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缺乏衡量全面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
4 實現(xiàn)中國夢,基礎教育可以做的一些變革思考
4.1 轉變愛國情感民族團結教育的方式方法,深化內化教育成效
每當中華民族歷經危難存亡之時,總會涌現(xiàn)出一大批仁人志士,肩負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積極尋求救國救民之路。孫中山的“振興中華”,梁啟超的“國民之智愚賢否,關國家之強弱盛衰”,周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毛澤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等。用講故事、看電影、讀傳記等方式,采用體驗式、案例式、情景式、訪談式等方法,讓知識、生活、生命在教育活動中共生共榮,建立以人的精神發(fā)展為主軸的,開放的、創(chuàng)新的、健康的教育體系,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開展可接受的不同層次的愛國主義教育,先從愛自己愛親人愛他人愛集體到愛祖國愛人民,循序漸進。
4.2 結合自身實際,明確學習目標,把自己的夢和中國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發(fā)展,我國的教育事業(yè)也取得了顯著成績,為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人生而不同,不是每一個孩子每一個人都適合單一的學習活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長所短成長所需,社會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技術,家長學校當幫助孩子不斷發(fā)現(xiàn)不斷挖掘其所長所需,結合國家發(fā)展民族振興所需,幫助孩子明確自己的的學習目標,激發(fā)孩子學習奮斗的內在動力。
4.3 學校當結合當地本校實際、圍繞學生的健康自我成長,來確定學校的學生培養(yǎng)目標和評價體系
如果我們將教育看做是一項生產。則對于學校而言,我們的消費者就是學生,學校中的所有師資、軟硬件設備、管理、課程體系等等,都是為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所提供的服務或產品,所以學校的一切都要最終圍繞學生的需求,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對于國家對于社會而言,我們所培養(yǎng)出的學生,則成了教育產出的產品,這些“產品”質量的優(yōu)劣可以影響到未來國家的發(fā)展、民族的強盛和社會的文明程度,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培養(yǎng)目標,不能單一地看成績看分數看升學,而要結合當地的本校的客觀實際,關注到國家社會民族當下的需求,圍繞學生的健康自我成長來確定,并制定出相應的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4.4 強化改善德育教育的力度和方式,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面對當今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非常強大的應試教育,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振奮精神,肩負起自己的擔當,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陶行知認為“教師的任務是教人求真,學生的任務是學做真人”,主張學生要每天四問:身體、學習、工作、道德有沒有進步,要培養(yǎng)五好學生,即具有:健康的體魄、勞動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改造社會的精神。提出六大解放:解放頭腦、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雙手、解放時間和解放空間。因此學校要通過不斷完善課程體系,改善強化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力度,關注學生全面健康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盧黎歌.“中國夢”與共同理想及其關系辯證[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03).
[2]中國夢 教育夢[N].中國教育報,2013年5月13日第1版.
[3]董曉斌.以系統(tǒng)工程學的思維探討“中國夢”的實施[J].價值工程,2014(15):32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