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毛概有關的論文
目前,高校中的毛澤東思想概論是一門重要的教學課程。在新的教學改革中,《毛概》課程的教學也有了新的教學要求。然而我們該如何寫毛概論文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與毛概有關的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與毛概有關的論文篇一
《試論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摘要】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基本動力并貫穿于一切社會發(fā)展始終,它通過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和解決途徑,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tài)從低級向高級變化和發(fā)展。
【關鍵詞】社會基本矛盾;社會形態(tài);動力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透過歷史的表象,探尋并發(fā)現(xiàn)了社會歷史深處的“動力的動力”即社會基本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是指貫穿社會發(fā)展過程始終,規(guī)定社會發(fā)展過程的基本性質和基本趨勢,并對社會歷史發(fā)展起根本的推動作用的矛盾。但對社會基本矛盾貫穿一切社會形態(tài)的普遍意義來講,對其有一個長期的不斷深入的認識過程。
一、在貫穿一切社會形態(tài)的普遍意義上,毛澤東指出了社會基本矛盾的科學概念。
1859年1月,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總結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時候,曾經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以及在此基礎上所產生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作為貫穿人類社會一切形態(tài)的基本矛盾,做了總體性的科學揭示,但卻并沒有在貫通一切社會形態(tài)的普遍意義上,明確地提出社會基本矛盾的概念。恩格斯和列寧在論及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的社會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間的矛盾”的時候,曾分別指出,“這就是產生現(xiàn)代社會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1],是“現(xiàn)代經濟制度中的另一個更深刻的基本矛盾”[2]。但他們使用的這個“基本矛盾”概念,主要是為了揭示現(xiàn)代社會主要是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根源,并沒有賦予它以貫通一切社會形態(tài)的普遍意義。對于社會主義社會,囿于所處的歷史條件,他們卻只能對未來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大致方向,做出一些已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預見,而并沒有也不可能對推動這一發(fā)展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內部矛盾運動,作出系統(tǒng)和明確的科學分析。此后,經過相當長的理論探索和社會主義社會實踐,直到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部偉大著作中,進一步地解決了這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毛澤東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在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史上,這是第一次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概括為貫通人類社會一切形態(tài)的“基本的矛盾”??梢哉f,在科學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歷程中,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極其偉大的科學發(fā)現(xiàn)。
二、社會基本矛盾是推動社會形態(tài)更替的一般規(guī)律
社會基本矛盾決定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第一個社會形態(tài)原始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人類生存需求與自然條件的矛盾是原始社會的主要矛盾。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與生產力狀況相適應的奴隸制生產關系代替了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過時的原始社會生產關系,進而奴隸主在經濟和上層建筑居于主導地位,奴隸占有制生產方式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基本發(fā)展方向。到了封建社會,封建主在經濟上是土地所有者,在政治上是統(tǒng)治者。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增長特別是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促進了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然而這些社會化的生產資料和產品卻不是歸那些真正使用生產資料生產這些產品的勞動者所共有,而是歸資本家所有。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產生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和沖突的根源。實現(xiàn)社會主義,就是為消除資本主義對生產的人為障礙以及對生產和產品的明顯浪費和破壞。進入到社會主義,是否同樣存在社會基本矛盾,1956年12月,根據(jù)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的討論而由人民日報編輯部寫成的《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一文,明確提出,“任何一種生產關系以及在這種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筑,都有它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滅亡的過程。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舊的生產關系基本上不能再同它相適應;經濟基礎發(fā)展到一定階段,舊的上層建筑基本上不能再同它相適應。在這樣的時候,就必然要引起根本性質的變革。誰要抵抗這種變革,誰就會被歷史所拋棄。這一規(guī)律,以不同的形態(tài)適用于一切社會”,當然“也適用于現(xiàn)在的社會主義社會和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
三、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和解決途徑
社會基本矛盾要通過一定社會的階層或階級的矛盾表現(xiàn)出來,或表現(xiàn)為不同社會集團之間的利益矛盾甚至沖突。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fā)階級斗爭甚至革命,進而促使一定社會形態(tài)的變遷、更替。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矛盾是對抗的、尖銳的,因此,解決基本矛盾的途徑只能是社會革命。而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同舊社會的基本矛盾“根本不相同”。就內在性質而言,“它不是對抗性的矛盾”[3],毛澤東指出,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已經建立起來了,它是和生產力的發(fā)展相適應的,社會主義社會的上層建筑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發(fā)展的要求也是相適應的。他據(jù)此得出結論:“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yōu)樵谛碌纳a關系下面保護和發(fā)展生產力”[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繼承、發(fā)展了毛澤東關于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思想,對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特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狀況進行了深入思考,為社會主義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黨的十七大,再一次運用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科學地判斷新中國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基本國情。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边@是黨中央十分清醒而準確的判斷,是當前和今后全部工作的基本出發(fā)點,也是黨中央堅持以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為指導對變化著的中國基本國情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為解決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提供新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413頁.
〔2〕《列寧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0版,第137頁.
〔3〕《毛澤東選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56-357頁.
〔4〕《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人民出版社1986版,第771—7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