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國傳挽美學的獨特品格眾其當代價值(3)
時間:
張超凡1由 分享
四、中國傳統美學的藝術美
如果說人生美構成了中國傳統人生美學的深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土壤的根與干,那么,藝術美則構成了中國傳統美學絢爛的鮮花與豐碩的果實。這種中國傳統美學中向詩性棲居的生成的關注與追求,現實地展開為兩個基本向度。一方面,將個人不幸與家國憂思匯融一體,以詩發(fā)憤抒情;或者以詩排解內在心靈焦灼,安頓生命。從而詩(藝術)成為趨向詩性自下而上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在人性的發(fā)展、人格的養(yǎng)育與建構歷程中,藝術又成為人生現實地超拔為詩性棲居的重要構成部分,所謂“興于詩”、“成于樂”(《論語·泰伯》)、“游于藝”(《論語·述而》)。這種詩意棲居的向往與追求,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感性個體的審美趣味與審美理想的體現,而且也是文化知識群體共同的心聲,從晉代的蘭亭之會到宋代蘇軾及蘇門四學士等的西園雅集,都十分集中地體現了這一點。
中國傳統美學將藝術也看成同人一樣的有機生命體,對于藝術美的看法具有明顯的人化特征。劉翩說:“必以情志為神明,事義為骨髓,辭采為肌膚,宮商為聲氣”(《文心雕龍·附會》)?;谌嘶?、以人擬藝的美學觀念,中國傳統美學形成、發(fā)展出了十分豐富、重要的并且具有獨特特性的美學范疇、美學命題、美學理論。如“形”“神”“氣”“韻”“風”“骨”“筋”“血”等等。這些范疇與思想之間相互關聯而發(fā)展出了關于“形神”、“風骨”、 “氣韻”等等,而這些豐富、繁多的理論范疇,又往往有著錯綜復雜的關聯,形成一個十分宏大的美學理論體系與美學范疇體系,共同體現出了中國傳統美學作為生命美學的一個突出方面。
中國傳統美學不僅將藝術看成是一個猶如人一樣的有機生命整體,從而以人擬藝,而且也將藝術生命的特征與藝術創(chuàng)造主體的特征相聯系,因此,文如其人、詩品出于人品一類的美學命題與觀念成為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個重要構成方面。從而中國傳統美學深入地探討了藝術家的氣質、才識、志趣、學養(yǎng),乃至于情感、心理、生理、藝術創(chuàng)造力等等諸多因素與藝術作品之間的復雜關系。在中國傳統美學看來,文學藝術從根本上而言,是為解決、思考詩化人生的重要手段與方式。并且,藝術也成為超越死亡,走向不朽的途徑,如曹王所言:“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才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不托良史之辭,不假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典論·論文》)。通過藝術,人的生命獲得了永恒。
五、中國傳統美學的當代價值
中國傳統美學體現出鮮明的生命美學與體驗美學的特征,強調、肯定美總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的。中國傳統美學是基于對人的自下而上意義、向度、價值、方式以及人生境界等諸多問題的探索、體驗、追求、領悟而建構起來的,突出體現為人生的審美化、詩化,同時將藝術生命化、人化。因而,中國傳統美學在其理論意義上,不僅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寶藏的一個豐富、珍貴的重要方面,呈現出不同于西方美學思想發(fā)展的獨特的思想意義與價值。同時,對于當代世界經濟趨向一體化,世界政治格局步入后冷戰(zhàn)時代的后現代文化背景下,在西方美學話語占有主導地位,中國美學處于邊緣性話語地位,甚至有“失語”之憂的現代語境下,如何重構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美學理論體系與現代美學話語,都具有不容否認的重要理論意義。
毋庸諱言,中國當代美學的建構,離不開對西方美學思想成果的吸收、借鑒,離不開西方美學的參照系。然而,中國現代美學的建構同樣也必須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究章要不要有自己的問題意識,即我們在自己的民族的文化建設過程中,要不要提出和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等一系列的重大理論原則。”如果我們的現代美學建構從自由民族文化的實際出發(fā),而避免停留于對西方美學思想的追逐與模仿,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須充分汲取中國傳統美學思想資源的豐富養(yǎng)料,在對中國傳統美學資源的深入透徹的研究基礎之上,發(fā)展出自己民族的美學問題,并建構出特有的現代美學范疇、邏輯結構與思想體系。中國傳統美學對于美的起源、美的本質的認識與看法,對于審美主體建構的高度重視,對于理想人格建構與審美人生境界的追尋,以及中國傳統美學思維方式、特征,豐富的范疇體系等等,都將具有不可否認的理論價值。
中國傳統美學的童要意義不僅在于它對于現代美學的重要理論意義與價值,并且也體現于對于當代審美與文化、社會與人生所具有的重要的實踐意義。正如葛兆光所談到的:“人文思想所指向的,常常是人自身的存在問題,人生在世總會遇到焦慮、緊張、恐懼、困惑,始終纏繞著人心。人怎么樣自下而上是自古至今人們思考的老話題,古代人的思考并不一定比現代人的思考淺陋或簡單。”美學思想同樣如此,人生與審美所面臨的一些根本性問題,并不隨時代、環(huán)境的轉移而消逝。中國傳統美學的許多思想對于今日而言,并未失去有效性,仍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中國傳統美學重視和強調人生理想境界的審美追求,在強調人的現世生命的同時,強調人的生命存在的超越性。它在對人的高度重視與肯定上,也決非后現代主義文化所強調的生物性、本能性的人,而是道德性、文化性的人,強調理想人格的建構,這些傳統美學資源,在經創(chuàng)造性現代轉化后,當對現代中國人的精神文明建設與精神世界的構筑起到消有的作用。與現代文明相伴而來的是人的內在精神危機、靈魂蒼白與心靈焦灼。而中國傳統美學強調人的審美心胸的建構與陶養(yǎng),強調澄心、虛靜、澡雪精神,這對于“溺于物”(莊子語)、物欲無限膨脹的現代人,無疑具有解毒、清熱、醒腦的功效。
總之,中國傳統美學具有豐富、寶貴而獨特的思想內容,從現代解釋學觀點而言,中國傳統美學不是己然成為過去的陳物,而是在對其不斷的解釋與理解中生成與常新,在對其不斷的追問與運思之中,呈現出永恒的生命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