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有意義學習”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的啟示論文
對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理論進行闡述與分析,以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為理論基礎,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學習內容的關聯(lián)性,尋找哲學學習中有意義學習的規(guī)律,注意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鼓勵學生,激發(fā)學生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重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 今天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論“有意義學習”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的啟示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閱讀:
論“有意義學習”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是哲學思想的核心,它在實踐觀點的基礎上,合理地解決了物質與意識、思維與存在的問題,堅持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tǒng)一,堅持了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tǒng)一。因此,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學習內容的關聯(lián)性對政治學科的“教”與“學”顯得尤為重要。本文試圖以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理論為研究基點,提出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理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學習的啟示。
一、“有意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內涵及實現(xiàn)條件
在奧蘇貝爾最有影響的著作《教育心理學:一種認知觀》中,他寫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的所有內容簡約成一條原理的話,我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弄清了這一點后,進行相應的教學。”“已知的內容”是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即學生原有知識的數(shù)量、掌握程度、組織結構,它是由學生能在腦海中能夠回憶起來的事實、概念、命題等構成的,當新信息與學生中已有的相關觀念相互發(fā)生作用的時候,就會導致新舊知識之間發(fā)生同化作用,從而形成有意義的學習。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學習中,大部分學生認為這部分內容非常抽象、難以了解,因此,學生很多時候為應付考試而采用逐字逐句硬性記憶的學習方式,并沒有把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那么這種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都不是有意義的。而意義學習應滿足兩個先決條件:第一,學習者認知結構中要有同化新知識的適當觀念并且學生也要表現(xiàn)出意義學習的心向;第二,學習內容對學生具有潛在的意義,即能夠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聯(lián)系起來,如果學習者只是任意的逐字逐字記憶所學的知識,并不加理解,這只能是機械學習。
理解有意義學習的內涵,既可以使教師在教學實踐當中不斷提高,有所進步,也能使學生獲得真正的知識,有意義學習的新舊知識之間發(fā)生同化作用,使新內容融入學生的知識結構當中,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學生能自由、靈活地加以運用,同時學生的認知結構隨著新知識的不斷融進,從而使得知識厚度不斷變得強大,這樣的學習才是科學、高效的。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學習中,“關聯(lián)學習法”是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這是一種有意義的學習,能使學生在已有的單詞基礎上源源不斷地發(fā)芽、長葉、開花,從而使得新知識不斷地融進已有的知識結構中。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學習內容的關聯(lián)性
學生普遍反映對哲學內容都是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這種記憶方法不僅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而且達到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很多學生似乎記住了這個名詞或者專業(yè)術語,但卻不能在實際情景中加以運用,更糟糕的是,這些名詞隨著時間的流逝也被拋諸腦后,同時由于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好,在哲學文獻的閱讀中也相當吃力,無法理解相關的哲學思想。
根據(jù)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來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我們不禁會感到豁然開朗。譬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作為學習的開篇章節(jié),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此章節(jié)的內容有著以下的關聯(lián)性。①
仔細觀察,這與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不謀而合,它都是學生的認知結構中的已有知識與新知識發(fā)生聯(lián)系。即在掌握哲學及其基本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對哲學基本問題的掌握,不斷融入新的哲學內容,使新舊學習知識之間發(fā)生同化作用,達到理解與掌握的目的。這樣的學習不再是無意義的重復與操練,而是在有意義的理論框架下知識的認知與重構,這極大提高了學生掌握知識的效率。
三、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理論對哲學課程學習的啟示
1.哲學內容的教授應該循序漸進,尋找有意義學習的規(guī)律
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理論的核心在于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學生的認識結構中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導致新舊知識發(fā)生同化,從而不僅使新知識獲得了意義,而且舊知識也因此獲得了新意義。根據(jù)此理論,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可以對新舊內容進行分析、對比、歸納,找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以便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其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加強學生對內容的理解與掌握。
很多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都是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回顧進行導入,鞏固學生已有的知識,然后慢慢地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學習新內容,譬如:老師在講解《思維與存在》這一版塊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回憶《物質與意識》的內容,在學生把握物質與運動、物質與意識、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guī)律性的關系的基礎上,通過比較物質與存在、思維與意識之間的共性、個性,從而掌握思維與存在的內容,這樣通過新舊知識的相互聯(lián)系,不僅幫助學生復習了以前所學過的內容,同時也教會了新內容,既提高了學習的效率,也擴大了內容的學習量,循序漸進,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2.學生應該調整心態(tài),調動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奧蘇貝爾認為,許多情感因素和社會因素都對課堂學習有影響,例如動機、個性、群體、社會和教師的特征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而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能否調動自己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顯得尤為關鍵。在哲學內容學習中,學生自身的需要、愿望、好奇心、求知欲、興趣、信念、理想、榮辱感等等都可能成為主動學習的動機,因此不僅需要教師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更需要學生自己發(fā)自內心的追求知識。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應學會慢慢體會學習哲學內容的樂趣。譬如在學習《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內容時,我們可以通過體會“矛”與“盾”的趣味性進行學習。
楚人有鬻(yù)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楚國有一個賣盾和賣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任何鋒利的東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非常鋒利,什么堅固的東西都能刺穿。”有人說:“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那會怎么樣呢?”結果那人一句話也答不上來。這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對話,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是無處不在的。我們在學習哲學內容的時候處處留神,發(fā)現(xiàn)哲學也是其樂無比的,哲學的學習也能變無趣為有趣、變枯燥為樂趣。
3.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哲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而哲學的學習也需要一定的日積月累的時間沉淀,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依然采用傳統(tǒng)的死記硬背的方法,那么整個哲學學科的教學也變得沉悶、機械、死板,久而久之,學生也覺得哲學的學習是了然無趣的、枯燥的,慢慢也變得沒有信心,因此,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應該改進其教學方法,在哲學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給予一些新的刺激,引起學生學習的求知欲,使學生對哲學的學習始終保持著新鮮感,譬如我們可以通過謎語、繞口令、寓言故事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甚至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們還可以創(chuàng)設特定的環(huán)境,讓學生進行小品表演等等,從而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同時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使學生“要我學”的觀念轉變?yōu)?ldquo;我想學”。此外,教師在采用豐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的同時,始終要保證學生對哲學內容的掌握,并不能單純的為增強教學趣味性而忽視了最終的教學目的。同時,在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的進步要及時給予鼓勵,激發(fā)學生自我提高的內驅力。
4.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有意識的鼓勵學生
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有利于促進有意義學習的形成,因此,教師不僅要在認識上引導學生獲取知識,而且在情感上也需要與學生不斷地進行心靈交流,否則即使老師完成了哲學內容的教學任務,學生對于哲學內容的學習狀況也不盡如人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學生的情感因素,時刻注意學生在學習哲學內容過程中所流露的微妙變化,及時調整授課方法和策略,同時在教師還應恰當?shù)靥幚砗媒滩?、教具,使之呈現(xiàn)的教育內容不僅引起學生的學習欲望,還能使學生的主觀情感上獲得滿足,讓學生不僅感到易學,還感到樂學,從而大大地優(yōu)化了教學效果。
再者,師生之間只有保持心與心的交流,師生如伙伴如朋友,這樣師生之間的距離才會慢慢地縮減,彼此之間才能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的、寬松的、友愛的氣氛,學生學習能夠處于一種心情舒暢、無拘無束的心理狀態(tài)之中,事實上,學生也只有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中,才能真正充分地、深刻地開展思維活動。以“知”促“情,以“情”促“知”,知識的學習和情感的交流是相輔相成,彼此制約和促進的。
四、小結
綜上所述,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理論作為一種對教育教學改革有著重大影響的學習理論,它為哲學學習提供了強而有力的理論基礎,它們之間存在許多契合點。在哲學的學習過程中,靈活運用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在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改善學生學習的效率方面,均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因此,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充分了解有意義學習理論的內涵和重要性,并且能運用到教或學當中,哲學的學習將取得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