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鄧小平理論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貢獻論文
論鄧小平理論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貢獻論文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這是對鄧小平理論形成與發(fā)展的高度概括。 以下是學習啦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論鄧小平理論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貢獻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論鄧小平理論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貢獻全文如下: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等具體實踐相結合而形成的理論成果,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這一理論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關于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水平,并在許多方面發(fā)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使得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進入了新的境界,達到了新的高度。
一、對社會主義的本質作出了新概括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指社會主義制度本身所固有的質的規(guī)定性。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雖然沒有直接用社會主義本質這一概念,但他們在很多著作中,都從不同的角度涉及了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容。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趨勢時,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作過某些科學的預測,并從不同角度論述過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容?!豆伯a黨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這兩段話體現出來未來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即馬恩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有兩個基本點:一是消滅私有制,二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恩格斯曾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同現存制度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差別當然在于,在實行全部生產資料公有制(先是單個國家實行)的基礎上組織生產。”由于處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和俄國具體條件的差異,列寧從俄國的具體國情出發(fā),認為在經濟文化落后的俄國在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上與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因此,必須把大力發(fā)展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放在首位。他說:“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保證新社會制度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
列寧還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是,把土地、工廠等等即全部生產資料變?yōu)槿可鐣敭a,取消資本主義生產,代之以按照總的計劃進行有利于社會全體成員的生產。”從以上他們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知道,他們都認為社會主義應該具有高度發(fā)達的生產力,但他們更多的是用生產關系的特征去區(qū)別于舊有的社會形態(tài),導致后來的社會主義者長期以來對現實社會主義的認識,都是根據革命導師關于未來社會主義基本特征的闡述來把握社會主義社會,甚至把社會主義本質與特征等同起來。
鄧小平理論第一次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念和思想作出了新概括。鄧小平在1992年初視察南方談話中,將社會主義的本質概括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總的來說,這個概括從社會主義社會的功能方面揭示了社會主義本質,它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這是從生產力角度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這個要點是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基礎;
“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從生產關系的角度揭示社會主義本質,這揭示了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必經途徑,這個要點把社會主義社會同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社會區(qū)別開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從根本目的、最終目標上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概括,使我們知道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有利于我們在理論上深化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在實踐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
二、明確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
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有過強調在社會主義時期大力發(fā)展生產力的論述,但他們都沒有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這一個重要論斷。而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明確地把“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作為科學社會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論斷提了出來。鄧小平在1985年接見外賓時的一次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一條就是發(fā)展生產力,在發(fā)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體現出優(yōu)于資本主義,為實現共產主義創(chuàng)造物質基礎。”鄧小平后來又進一步把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理解為解放生產力和發(fā)展生產力的有機統(tǒng)一。他在1992年視察南方的一次談話中說到:“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fā)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fā)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鄧小平理論對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進一步全面的理解,突破了我們最開始只重視發(fā)展生產力的局面,對深化社會主義改革,促進經濟建設有重大意義。
三、對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階段提出了新認識
馬克思在1875年寫的《哥達綱領批判》中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階段作了科學的劃分,預測了未來社會發(fā)展所必然經歷的幾個關鍵性階段,即從資本主義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和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yōu)楹笳叩母锩D變時期。同這個時期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
“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上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也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fā)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但是,對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社會主義社會未再劃分階段。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一書中,把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稱作社會主義社會,“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通常稱為社會主義),‘資產階級權利’沒有完全取消……。”
而且,列寧還認為社會主義是一個多級發(fā)展的過程,將經歷“最初階段”、“低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等。這表明列寧已預見到社會主義社會分成若干階段,但由于缺少經驗,他并沒有準確判斷俄國社會主義究竟處于什么發(fā)展階段上。毛澤東在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對社會主義要經歷的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問題也談論了自己的觀點,“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二階段是比較發(fā)達的社會主義。后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于要更長的時間。”
鄧小平理論通過認真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借鑒經典作家的相關論述,在認識我國國情的基礎上,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本身也是劃分階段的,并第一次提出和論述了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新的科學論斷。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不發(fā)達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fā),根據這個實際來制定規(guī)劃。”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后,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fā)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歷史階段;我國社會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這也是我國制定路線、政策的出發(fā)點和根本依據。因此,根據這個實際,明確提出了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為主要內容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從而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fā)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相關文章:
2.社會主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