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丁香五月婷婷,丁香五月婷婷网,欧美激情网站,日本护士xxxx,禁止18岁天天操夜夜操,18岁禁止1000免费,国产福利无码一区色费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理學論文 > 農林學類 >

棉鈴蟲的發(fā)生及防治

時間: 張中軍1 分享
  摘要棉鈴蟲是棉花的主要害蟲之一,介紹了棉鈴蟲的形態(tài)特征、危害特點及生活習性,并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以期為棉鈴蟲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棉鈴蟲;形態(tài)特征;危害特點;生活習性;防治措施
  棉鈴蟲(Helicoverpa armigrea(Hfibner))屬于鱗翅目夜蛾科,是亞洲、大洋洲、非洲及歐洲各地危害棉花及其他作物的主要害蟲之一。該蟲寄主范圍廣,繁殖能力強[1]。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我國黃河、長江、遼河流域及新疆棉區(qū)大發(fā)生年頻率明顯增加,棉花減產高達35%。棉鈴蟲以幼蟲為害,鉆入幼蕾,取食形成“張口蕾”,取食花粉頭形成“蟲花”,取食青鈴形成“爛鈴”,被害蕾、花、幼鈴不久脫落,嚴重時全部脫落,形成“公棉花”,造成棉花嚴重減產。
  
  1棉鈴蟲的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15~20mm,翅展27~38mm。雌蛾前翅赤褐色,雄蛾多為灰褐色或青灰色。內橫線不明顯,中橫線很斜,末端達翅后緣位于環(huán)狀紋的正下方;亞外緣線波形幅度較小,與外橫線之間呈褐色寬帶,帶內有清晰的白點8個;外緣有7個紅褐色小點排列于翅脈間;腎狀紋和環(huán)狀紋暗褐色,雄蛾的較明顯。后翅灰白色,翅展褐色,中室末端有1條褐色斜紋,外緣有1條茶褐色寬帶紋,帶紋中有2個牙形白斑。雄蛾腹末抱握器毛叢呈“一”字形。卵近半球形,高0.53mm,寬0.46mm,頂部稍隆起。初產卵黃白色,逐漸變?yōu)榧t褐色。幼蟲體長42~46mm,各體節(jié)有毛片12個,體色變化較大,初齡幼蟲為青灰色,前胸背板為紅褐色。老齡幼蟲體色變化較大,有綠色、黃綠色、黃褐色、紅褐色等,前胸氣門前2根剛毛的連線通過氣門或與氣門下緣相切,氣門線為白色。蛹紡錘形,體長17~20mm,赤褐色第5~7腹節(jié)前緣密布比體色略深的刻點。初蛹為灰褐色、綠褐色,復眼淡紅色。近羽化時,呈深褐色,有光澤,復眼褐紅色。
  
  2危害特點及生活習性
  
  棉鈴蟲1代幼蟲以為害頂尖和嫩葉為主,2~3代幼蟲主要為害蕾、花和幼鈴?;ū缓蟛荒芙Y鈴;幼鈴被害遇雨容易霉爛脫落,不脫落的形成僵瓣。成蟲在夜間羽化,19時至翌日2時羽化最多,占總羽化數的67.2%。日出后大約6時停止飛翔活動,棲息于棉株或者其他植物叢間。雌雄成蟲交尾3~5時最多,羽化后2~5d開始產卵。產卵期5~10d,產卵以棉花嫩梢和上部葉片正面及蕾鈴苞葉為主。成蟲飛翔能力較強,主要在夜間活動,對黑燈光有較強趨性,卵散產。在棉株的分布上,以靠近主干第1、第2果節(jié)最多。其中,第1果節(jié)占總卵量的45.86%;第2果節(jié)占29.92%;其他果節(jié)占24.22%。幼蟲卵孵化率為80%以上,初卵幼蟲先吃掉卵殼,再食嫩葉、嫩梢或幼蕾及苞葉。然后轉移到葉背硒息。翌日轉移到中心生長點,3齡以后多鉆入蕾鈴為害。在蕾期,幼蟲通過苞葉或花瓣侵入蕾中取食,被害蕾苞葉張開變?yōu)辄S綠色而脫落。在花期,幼蟲鉆入花中食害雄蕊和花柱后,被害花往往不能結鈴。在鈴期,幼蟲從鈴基部蛀入。幼蟲常隨蟲齡增長,由上而下從嫩葉到蕾、鈴依次轉移為害。蛹期9~10d。雌蟲蛹期短于雄蛹。棉鈴蟲幼蟲在化蛹前會吐絲粘結周圍土粒,做成蛹室在內化蛹,棉鈴蟲蛹一般水平分布在距植株2~30cm范圍內,入土深度2.5~9.0cm,以2.5~6.0cm土層為主。越冬場所主要為玉米、棉花、小麥等地塊。高密度膜下滴灌棉田棉鈴蟲蛹,在水平方向上越靠近棉株密度越大,垂直方向上主要集中在表層5cm土壤,發(fā)生重的田塊地膜下就能化蛹。
  3防治措施
  
  加強預測預報及田間調查,確定防治方法,對蟲害基數較大的地塊實行秋耕冬灌,消滅越冬蛹。冬季是棉鈴蟲生命力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其抗逆性最差,此時防治效果最好[2]。棉鈴蟲在10cm以下土層內成蟲不能羽化出土。秋耕深度一般在25cm左右,全面松動了土壤,破壞棉鈴蟲蛹室,降低了翌年開春的羽化率;將部分蟲蛹翻至地表而被干死,凍死或被天敵取食;將部分蟲蛹翻入土壤深層,使其不能正常羽化出土而窒息死亡。棉鈴蟲蛹對土壤濕度比較敏感,尤其是幼蟲大量入土時的初蛹期,土壤含水量高對蛹的存活極為不利。種植經檢疫檢驗合格的抗蟲品種,避免種植非抗蟲棉品種或抗性差的品種[3]。在棉鈴蟲發(fā)生期間,結合整枝打杈,既可直接抹去部分卵粒,又能惡化棉鈴蟲產卵環(huán)境,減少產卵。在棉田四周種植玉米誘集帶,集中誘殺。在棉鈴蟲羽化高峰期利用頻振式殺蟲燈和擺放楊柳枝條把進行誘殺,人工捕捉3齡以上幼蟲。另外,促使棉花早發(fā),早熟,減少晚秋桃的數量,對棉鈴蟲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生物防治上,在棉鈴蟲產卵高峰期噴灑25%滅幼脲制劑,也可采用以蟲治蟲,天敵主要有赤眼蜂、姬蜂、寄生蠅等[4],捕食性天敵主要有蜘蛛、草蛉、瓢蟲、螳螂、鳥類等。化學防治使用氟蟲腈、硫丹、滅多威、毒死蜱等對棉鈴蟲防治效果相對較好的農藥及其復配制劑,并且輪換使用。
  
  4參考文獻
  
  [1] 劉孝純,邱峰,郭小奇,等.棉鈴蟲世代種群的發(fā)展變化[J].河南農業(yè)科學,2004(10):33-36.
  [2] 譚福杰.農業(yè)害蟲抗藥性測定方法[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1987(4):108-122.
  [3] 李生才,周運寧,郝赤,等.棉田有害生物綜合治理[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技出版社,1998.
  [4] 郭建英,萬方浩,任承才,等.轉基因抗蟲棉田釋放赤眼蜂增強生物防治控害功能的研究[J].華北農學報,2007,22(4):197-202.
3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