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市場經濟下誠信缺失的論文
關于市場經濟下誠信缺失的論文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誠實信用是主體增強競爭優(yōu)勢的社會資本,是防止市場扭曲的基本手段,是謀取正當利益最大化的必要前提。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關于市場經濟下誠信缺失的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關于市場經濟下誠信缺失的論文篇一
《淺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誠信缺失的根源》
摘要:誠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原則,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然而,近幾年來市場經濟中卻屢次出現誠信缺失現象,深入分析這些誠信缺失行為背后的根源,并提出可行的建議,對建立社會主義誠信經濟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字:誠信缺失;市場經濟;根源;對策
誠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中國民族傳統(tǒng)美德之一。誠信是一個人必須遵循的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同時誠信也是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基本準則,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市場經濟的運行中卻屢次出現誠信缺失現象,例如“南京冠生園”月餅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隱患時刻困擾著人們的內心。深入挖掘這些誠信缺失行為背后的根源,并及時提出可行的對策,對建立社會主義誠信經濟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誠信缺失的根源分析
目前,在我國市場經濟中誠信缺失的行為普遍存在。深入分析發(fā)現這些行為產生的根源是復雜的,主要有心理根源、社會根源和經濟體制轉軌的根源。
1、失信行為發(fā)生的心理根源和社會根源
我國傳統(tǒng)誠信文化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在自然經濟社會,人們的經濟交往被限定在狹小的范圍內進行。因此,傳統(tǒng)誠信文化的視野就本能地圈定在以血緣關系為根本的家族或部落之內,并逐漸演變?yōu)橐环N發(fā)達的“熟人”世界之內的誠信文化模式,即“人情”文化模式。人們在“熟人”世界中自由自在地建立起以“良心”為基礎的各種交往方式。而與自己所建立起來的“熟人”世界之外的“陌生人”的交往則感到不自信,不適從。因此,“在經濟活動和貿易交換相對狹小的空間領域和血緣情感的人情交往圈內,人們更相信吉登斯所說的‘當面承諾’”。‘[1]“而對于超越地方情境限制的以現代抽象體系的象征性符號和專家系統(tǒng)為依托的‘非當面承諾’,人們總是缺乏信心和信任。”[2]另外,誠信雖然在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體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域中的誠信,僅僅停留在等級森嚴的農業(yè)社會范圍之內,尤為遺憾的是自儒家強調“重義輕利”后,誠信更多地“被淹沒在以人倫等級與親情距離為基礎的‘仁義’或‘理義’的倫理觀念中,使中國傳統(tǒng)社會強調和形成的信任,始終未能從根本上超脫‘家庭’、‘親情’、‘義氣’、和‘熟人’的特殊主義限閾”。[3]對傳統(tǒng)誠信觀念在實踐價值上來分析,就會發(fā)現傳統(tǒng)文化視域中的誠信重內在的“誠”而不是側重外在的“信”,它倡導內心的道德修養(yǎng),對主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卻忽視了如何使這些要求成為一種基本的社會義務。因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域中的誠信,理想色彩遠遠大于其實用性,且基本上屬于人生道德和政治倫理道德范疇,與現代市場經濟所需要的誠信原則有著不同的內涵。
2、失信行為發(fā)生的經濟體制轉軌因素
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造成了誠信的中斷。自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長期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政企不分,黨政不分,企業(yè)的計劃由國家制定,資源由國家統(tǒng)一配置,產品由國家定價銷售,盈虧都與企業(yè)和職工無關,整個社會經濟運行不依賴企業(yè)和個人的信譽來維持。市場經濟的本質是契約經濟,無誠信就無法履行契約,需要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誠信體系。但是,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是由計劃經濟轉型而來的,還處于初級的不成熟、不發(fā)達階段,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都存在著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在這一經濟轉軌時期,舊的計劃經濟體制和與其相適應的道德秩序逐漸瓦解,而新的市場經濟體制及與其相適應的以“誠信”為核心的道德秩序尚在建設中。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新舊經濟體制和道德秩序會發(fā)生劇烈的碰撞和沖突,另一方面,在兩者的結合處又容易形成空白點。在這種情況下,舊的道德規(guī)范雖還在一定范圍內起作用,但其力度逐漸縮小,而“誠信”準則尚在形成和完善的過程中其力度還不足以填補舊道德規(guī)范退卻所留下的空白。生活在這種社會條件下的人就容易陷入迷茫、彷徨以至極端地自私之中,相互間地猜疑和不信任也就很自然了,結果造成了公眾普遍的道德感的喪失。人們不僅不再相信他們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所熟悉的道德信條,而且還歪曲市場經濟的道德原則,不尊重市場契約,甚至以投機的態(tài)度對待市場交易。
二、加強誠信道德建設的對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生命,它可以將無形的信譽資源轉化為有形的物質財富。現在人們通常所講的品牌效應,就是誠信理念在企業(yè)和產品中的凝結。誠信對于當代建立、健全和繁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然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的現實意義。
1、打破“人情”本位觀念,樹立“社會”本位觀念
由中國家族本位觀念而衍生出來的人情本位文化模式與儒家所倡導的誠信思想存在著內在的沖突。在中國社會中為“人情”而失信的行為是可以為人所理解的,甚至有時侯被尊奉為義舉。例如,一個人為了家族的利益或狹隘的小集體的利益而對“人情圈”外的人或團體所發(fā)生的失信行為,在他的家族或小集體內是不會受到道義上的譴責的,恰恰相反,他的行為會得到他們的接受甚至推崇。來自于“人情圈”之外的對于失信者的譴責最多也只是會與他在“人情圈”內所受到的“贊賞”所抵消。因此,失信者本人是不會受到良心上的譴責的。相反,當一個人因誠信而損害了其“人情圈”內人的利益時,他所受到的譴責要深刻得多。這種情況下,譴責既有來自于“人情圈”內的也有來自于“人情圈”外的。他的行為會被理解為“不忠”、“不義”。所以,在中國失去了人情是相當可怕的。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寧愿以身試法,也不愿違背人情。由此分析,我們就會得到一幅人情與誠信關系的圖景:有情則有誠信,無情則無誠信。離“人情圈”越近,失信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就越小,離“人情圈”越遠,失信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就越大。人情這一含義辯證地包含著“無情、無義、無信、自利”等多重含義。所以人情觀念必定會成為“欺詐、拐騙、不公平、不正義”的邏輯根源。因此,要建立誠信社會,首先要樹立“社會本位”的思想,消除“人情本位”觀念,把狹隘的“人情圈”擴大成為整個社會,以社會利益作為個人行為的參考坐標。其次,要樹立“互利、雙贏”的現代觀念,消除自私自利的陳舊思想。最后,要樹立現代契約觀念、制度本位的思想,消除人治的管理模式。
2、加強企業(yè)自身的誠信企業(yè)文化建設
企業(yè)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決定著其在社會經濟誠信體系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其自身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指導思想、價值觀念、文化傳統(tǒng)等,既受制于同時代的經濟倫理,同時也能動地反作用于同時代的經濟倫理。所以,在強調構建市場經濟的誠信倫理時,就不能不強調構建企業(yè)自身的誠信道德的重要性。誠信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必要要求,同時也是企業(yè)爭取長遠利益,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源泉和保證。
(1)將誠信為本作為企業(yè)的核心價值觀
把誠信作為企業(yè)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其中既包括樹立企業(yè)家誠信經營的意識,率先垂范,也包括對員工進行誠信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使誠信道德成為員工崗前培訓的重要內容。
(2)將誠信作為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打造誠信品牌
以誠信作為企業(yè)文化的基本內涵,提升企業(yè)的競爭力,就是要把企業(yè)的信譽作為企業(yè)的一項無形資產加以管理,并保證其不斷升值;就是要通過企業(yè)的經營行為,感動顧客,獲得合作伙伴的信任,使企業(yè)在競爭中贏得先機。
(3)加強企業(yè)信用制度建設
企業(yè)自身誠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與現代企業(yè)管理制度的目標相一致的?,F代企業(yè)管理制度的目標包括政企分開、產權明晰、責權明確、管理科學四個方面,企業(yè)信用制度的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和以上這個四個目標相一致。
3、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
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環(huán)境。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相互交往日益頻繁,只有人人講誠信給他人以信任,公共生活領域中的和諧人際關系才能形成,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以誠為本的經營宗旨和愛崗敬業(yè)、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不僅有利于建立企業(yè)與消費者的信任關系,政府與公民的信任關系,而且是一個企業(yè)發(fā)展的無形資本,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根本。家庭美德建設有利于調整夫妻、長幼、鄰里之間的關系,形成相互信任、互敬互愛、長幼有序、融洽和諧的關系,從而建立一個和諧社會的微觀基礎。[4]
4、建立信用機制,完善社會信用管理體系
建立一套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慣例接軌,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有利于全民誠信品質形成的社會信用機制,是建設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的必要條件,是規(guī)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因此,應建立權威的誠信評價機構,確定相應的評估標準,對社會各機構和個人展開信用評價,建立信用檔案,并公開其誠信檔案資料,以供人查詢及相互監(jiān)督。如果有不誠信的行為,立即記錄在案,只要打開誠信檔案,其誠信的信用程度就一目了然,真正讓講究信用的機構和個人得到尊敬與獎勵,辦理任何證件和事情時都能快捷妥當,事半功倍,讓不講信用的機構和個人接受應有的約束和懲罰。讓每個社會成員認識到,只有增強誠信觀念,積累守信記錄,塑造良好的信用形象,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一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而不斷深化的過程。胡錦濤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形成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促和諧的文明風尚,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牢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也彰顯了誠信倫理在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嶄新內容。
參考文獻:
[1][2]衣俊卿.現代化與文化阻滯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55.
[3]萬俊人.道德之維—現代經濟倫理導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214.
[4]姚紅.構建和諧的誠信制度體系[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9,(2).
關于市場經濟下誠信缺失的論文篇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缺失的原因》
摘要:誠信缺失已成為制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首要因素。本文試從當前社會誠信缺失的主要表現出發(fā),闡述誠信缺失造成的危害,進而剖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缺失的原因。
關鍵詞:市場經濟;誠信缺失;誠信機制
一、誠實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內在需要
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產生,商品市場逐漸發(fā)展起來。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活動為依據來進行資源配置的一種經濟組織方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誠實信用是主體增強競爭優(yōu)勢的社會資本,是防止市場扭曲的基本手段,是謀取正當利益最大化的必要前提。誠實信用是市場契約的基礎,是市場經濟的內在需要,是市場競爭的必備要素,是合理獲利的有力保障。它構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成與發(fā)展的基本德治條件,是規(guī)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缺失的主要表現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商品化的經濟形式,它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競爭性和開放性的特征。市場經濟發(fā)展到今天,由于其固有缺陷,即市場調節(jié)的局限性和發(fā)展的不平衡性,誠信問題日益凸顯。誠信缺失的現象已成為制約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癥結。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缺失的表現可以歸結如下:
1.個人信用失常。個人信用是社會信用的最小單元,也是社會誠信的直接表現。個人信用失常表現為個人在經濟與社會交往中利用契約的不完備性,進行惡意破壞契約和逆向選擇的行為。欠債不還、惡意透支、學歷造假、偽造票證、學術不端等都是個人信用失常的常見表現。
2.企業(yè)信用惡化。企業(yè)是參與市場的主體,企業(yè)信用若出現缺失,則會嚴重影響市場的穩(wěn)定運行。制假售假、惡意競爭、招標圍標、失信賴賬、惡意欠薪、賬務虛假、偷稅漏稅等企業(yè)失信行為,使商業(yè)信用日趨萎縮,也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擾亂市場秩序。
3.中介組織失信。中介組織主要為市場主體提供信息咨詢、經紀、培訓、法律等各種服務,在各類市場之間從事評估、協調、檢驗、仲裁等活動。中介組織的中介活動是市場調節(jié)和宏觀調控相結合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發(fā)揮著調節(jié)與監(jiān)督的職能。然而,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各類市場中介組織為自身利益提供虛假信息,與企業(yè)合謀、欺騙公眾等行為成為誠信缺失的重要表現,嚴重干擾了市場秩序。
4.政府信用降損。政府信用是社會誠信的基石與保障。政府誠信缺失現象嚴重,為社會風氣帶來極大負面影響。然而,近年來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轉軌時期,政府政策存在不穩(wěn)定和不連續(xù)性,個別地方政府還存在貪污受賄,偽造政績,地方保護主義等現象,使得公眾對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和承諾的信任度下降。
個人、企業(yè)、中介組織乃至政府的誠信缺失擾亂了正常的交易秩序,使得市場競爭難以有效開展,市場配置資源功能受到破壞,嚴重影響了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目標的實現,社會誠信的重建已經迫在眉睫。
三、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面對日趨嚴重的誠信缺失現象,市場主體表現為極度的困惑。然而,誠信缺失現狀的背后實則存在深刻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
1.社會誠信氣氛不濃厚。誠實信用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如此,在誠信的力量主要是靠道德和宗法的倡導與推動的大環(huán)境下,社會誠信仍缺乏社會強制力的推動與保障。市場經濟運行初期,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多依靠的是關系,而非合同契約,這就使得信用機制退居后位,誠信氛圍逐漸弱化。然而,隨著市場的擴大,商品交易行為大幅增加,交易范圍既深且廣,舊規(guī)范難以滿足生產經營和商品交換的需要,而新的信用規(guī)范仍處于萌芽狀態(tài),各種失信現象屢見不鮮。在社會轉型的過渡時期,由于道德評價的多元性和社會監(jiān)督環(huán)節(jié)的薄弱,也為營造社會誠信氣氛帶來了不利影響,助長了誠信缺失的不良風氣。
2.社會誠信體制不健全。市場經濟依靠客觀經濟規(guī)律來自發(fā)調節(jié)經濟運行。自由競爭是市場經濟的主要特點,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的內在驅動力。市場經濟的競爭性使得主體為在競爭中取勝,當正常競爭不力時,就會采用非常手段,以喪失信用為代價換取競爭的優(yōu)勢地位。市場經濟造就的信用,在對市場主體缺乏必要約束時,依然會因市場經濟體制本身缺陷而遭到破壞。
誠信機制不健全、信用信息共享困難也是造成社會誠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個人、企業(yè)的信用資料并未實現全開放,難以形成約束機制。政府部門難以對企業(yè)信用進行有效監(jiān)管,誠信信息來源實行壟斷式保護,使得信用信息公開難以實現,信用行業(yè)無法快速發(fā)展。
3.法律法規(guī)及配套政策滯后。誠信社會的建立不能單純依托在道德規(guī)范之上,更要依靠法律制度的剛性約束。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離不開完整、系統(tǒng)的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支持。對法規(guī)的執(zhí)行存在著消極性和部門利益的傾向性,是失信屢禁不止的又一個重要原因。然而,并未在制度上權衡和區(qū)分守信者與失信者的利益,守信者沒有得到充分的激勵,失信者不會受到嚴厲的制裁,在這樣的法律法規(guī)及政策環(huán)境下,誠實信用的缺失也是必然。
4.中介服務的市場化程度很低.我國社會信用中介服務行業(yè)發(fā)展剛剛起步,市場運作機構(如征信公司、資信評級機構等)和信用產品(如信用調查報告、資信評級報告等),所占市場規(guī)模有限,行業(yè)整體水平不高。缺乏完整而科學的信用調查和評價體系,導致了企業(yè)的信用狀況得不到科學、合理地評估。市場監(jiān)管機構(如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所等)不能發(fā)揮對信用狀況的有力監(jiān)管也是市場主體誠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蒯瑜.現代誠信缺失的原因與對策探究[J].文史博覽(理論).2008(01)
[2]雷丹,邵秀娟.當前中國社會誠信現狀、原因及對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04)
[3]馮顏利,吳興德.中國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廉政文化研究.2012(01)
作者簡介:劉瑩,女,(1985年-),遼寧省鐵嶺市,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助教,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