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大學生思修論文2500字以上范文(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人民幸福的根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我國現(xiàn)階段的共同理想是以建設和諧社會主義為主旋律。黨的從國家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煉,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在新形勢下的具體體現(xiàn)。
從理想的形成機制來看,共同理想歸根到底是社會個體的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本身可以是一種社會理想、群體共同理想,也可以是一種個人理想,而社會由群體構成,群體再由個體組成,個體是社會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最終歸結為個體理想的共同體現(xiàn)。個體理想的形成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與個體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密切相關;群體共同理想的形成有賴于構成社會的個體,只有能夠代表大多數(shù)個體理想傾向才能成為群體的共同理想;社會共同理想的形成則是各群體理想博弈的結果,各個群體理想相互交流碰撞,最終形成代表大多數(shù)的社會共同理想。從理想的主客關系及其本質來看,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歸根到底是由個體的屬性決定的。理想反映的是客體(存在)與主體(個人)的需要兩者之間的關系。其中,存在是理想的客體,個人是理想的主體。理想既不是理想客體所具有的屬性,也不是理想主體所具有的屬性,而是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理想是以主體個人的需要為標準的評價體系。如果個人不能在自己的對象性活動中將自己轉化為自己的對象,他就不可能成為自覺的認識主體。所以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必須要從個體出發(fā),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形成、交流、采納最終都要通過作為理想主體的個人來完成。
通過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形成機制與主客關系的本質我們不難看出,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集中地代表了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證全體人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統(tǒng)一,努力奮進、開拓進取的動力源泉。共同理想是全體中國人奮斗的目標,它不僅是國家強大的有力保證,同時也是國人爭取自身幸福的有效手段,國富才能民強。所以我們必須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為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努力奮斗。
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是人民幸福的精神食糧。對于精神文明的追求,是人與動物最本質的區(qū)別,更是人之為人的重要體現(xiàn)。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的基本溫飽問題得以解決,隨之而來的是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中國傳統(tǒng)文化始終將人的精神追求放在首位,《論語》中孔子“去兵去食不可去信”之說,反映了人對誠信的追求;晉代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最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反映了人對氣節(jié)、自然的追求;宋代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反映人對精神文化的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關注社會個體在物質充足之余,是否具有相應的精神生活,社會個體的精神訴求是否能夠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到滿足;同時,為社會個體提供個人不斷努力前進的精神動力、提供應對人生突發(fā)事件的精神支持、提供人生意義最終得到升華的精神追求,并且在整個社會中形成以人性的充分展現(xiàn)為最終價值評判標準的社會價值導向。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是我們全體中華兒女團結一心、共同奮斗的價值取向,是所有精神文明的根本。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是個體精神文明的最高體現(xiàn),它是我們最需汲取的精神食糧。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核心、最根本的人文內涵是對人類特有的精神生活的關照。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人民幸福的道德標準。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了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民族精神和傳統(tǒng)美德。在漫長的華夏歷史中,無論歷經(jīng)怎樣的滄海桑田,我們中華民族對于真善美的追求從未改變過。在國家危亡的戰(zhàn)爭時代,我們追求不懼生死、舍生取義的革命精神;在人民生命財產(chǎn)遇到危難時刻,我們追求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的無私奉獻精神;在日常工作學習中,我們追求愛崗敬業(yè)、勤奮進取的創(chuàng)新精神。我們的民族時刻堅持著反映時代主題與精神的榮辱觀,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統(tǒng)一、日益強大的思想紐帶和精神動力,作為華夏子孫我們必須以此作為自己的道德準則,才能保證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chǎn)得以延續(xù)。
關于構建和諧社會,已經(jīng)成為我們國家發(fā)展的新方向,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沒有強大的理想信念作為支撐,沒有良好的道德標準作為行動準則,和諧社會將無法實現(xiàn)。
人文內涵的新拓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人文內涵反映了國家對人民的關愛與呵護,也是我黨堅持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xiàn)。新時期,受各種文化思潮的影響,我們必須不斷加大人文內涵的拓展,以人文精神來引導個體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大學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的中流砥柱,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主體,以人文內涵對大學教育進行指導、對大學生進行教育,不僅是人文內涵拓展的新方向,更是時代所賦予的新使命。③
一方面,學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發(fā)展、實踐的主陣地,大學教育環(huán)境、教育體制的完善與否,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否踐行的關鍵因素。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教育家弗吉里奧就曾提出,大學教育對人的培養(yǎng)應當使其參與到公共道德規(guī)范、意識形態(tài)問題的討論之中,應當竭盡所能地去引導他們發(fā)掘自身的內在潛力與外在的創(chuàng)造力,使他們在追求自身幸福的過程中逐漸變得熱情、理智、崇高,而不僅僅只是關注知識本身。教育家維多利諾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公民精神、身體、道德的全面發(fā)展;康帕內拉對理想大學教育的構想是人文知識與人文素養(yǎng)的雙翼齊飛。④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人文內涵,就其終極目標而言,仍舊是實現(xiàn)個人的全面發(fā)展,所以高校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努力發(fā)展自由、平等、友善的教育環(huán)境,形成努力探索、健康繁榮的學術風氣;必須以思想道德教育為載體,將思想道德課程與其它學科相互滲透;必須以個體自由全面發(fā)展為目標,以思想道德規(guī)范為準繩,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討論氛圍中去。
另一方面,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的培養(yǎng)是能否實現(xiàn)“中國夢”的重要因素。國外大學越來越注重培養(yǎng)全球公民,如美國大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公民參與個人思考和群體性討論的積極性,使學生了解本國及世界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趨勢,能理性地權衡本土的、國家的及國際的問題,認識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合作共存關系等。美國大學生學習的內容由低層次到高層次依次為公民知識、公民技能和公民品性,公民品行的主要內容包括傳統(tǒng)道德品質的繼承與個人道德品質的塑造。蔡元培先生為中國新文化教育事業(yè),建立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貢獻,1916年,他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時就曾開“學術”與“自由”之風,以此來革新北大教育體制,培養(yǎng)自由之人才,提出“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以此形成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圍為中華民族培養(yǎng)了一大批思想先進、才華出眾的學者大家。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變遷,全球化的經(jīng)濟、文化體制的形成,在給大學生帶來了新思想、新觀念的同時,也給大學生帶來了價值觀的沖突。另外,由于金錢的誘惑力、現(xiàn)實的殘酷性、社會各種不健康價值觀念的影響,也給大學生價值觀帶來極負面的影響,導致大學生會在傳統(tǒng)價值觀與現(xiàn)代價值觀之間猶豫,在個體主義價值觀與集體主義價值觀之間搖擺。因此,必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正確引導大學生“三觀”的形成;同時建立創(chuàng)新、完善的引領機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正變?yōu)槿w社會成員共同接納的道德標準,才能保證青年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形成,才能培養(yǎng)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合格接班人。
(作者單位:太原理工大學)
【注釋】
?、倥擞耱v:“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的路徑選擇”,《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趶埬龋?ldquo;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文意蘊”,《云南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
?、蹚埿拢?ldquo;沖突與引領:大學生多元化價值觀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重慶大學學報》,2014年第20期。
?、茏T月娥:“西方大學人文教育發(fā)展軌跡、特點及啟示”,《西北師大學報》,2013年第3期。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2017大學生思修論文2500字以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