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上期末思修論文(2)
大一上期末思修論文篇二
《大學生誠信品質培養(yǎng)及教育途徑》
摘 要: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對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嚴重的誠信危機,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積極探索誠信教育的意義,強化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措施,從而培養(yǎng)大學生群體的誠信品德。
關鍵詞: 大學生誠信教育 失信原因 途徑
一、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意義
1.誠信教育是建立信用社會,落實“以德治國”方略的重要舉措。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信用經濟,而誠實信用則是維護市場秩序的基礎條件。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需要建設高度的信用文明。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極大地解放生產力、促進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同時,也給人民的生活領域和認知領域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準則被運用于人際關系中,效率的優(yōu)先和利潤的最大化是一些人評價一切的準繩,出現(xiàn)許多守信者蒙受損失而許多不守信者獲利的現(xiàn)象。社會上存在的不守信現(xiàn)象,嚴重腐蝕著大學生。誠實守信作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基礎性道德規(guī)范,是做人的一種品質,也是現(xiàn)代文明的基石。
2.高校的內部環(huán)境迫切需要誠信教育。大學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做人、做事的能力。大學生誠信教育是人才培養(yǎng)的必經途徑。長期以來,高校學生考試作弊屢禁不止、抄襲作業(yè)、假想實驗數據等不誠信現(xiàn)象到處可見,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形象。這些行為給學生個人、學校乃至全社會都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從而引發(fā)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對于如何幫助這些還未長大成型而又即將成為社會主力軍的大學生們樹立誠信意識,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經說過,當一個社會對現(xiàn)實的道德狀況不滿意時,它首先應求助于教育,學校畢竟是社會主流文化的代言人,并具有強大的教育能力。當代大學生是建設未來社會的主力軍,在校期間若不養(yǎng)成誠實守信的優(yōu)良品質,必將給社會穩(wěn)定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增加不穩(wěn)定因素和潛在危險。因此,加強當代大學生誠信教育,是積極促進現(xiàn)代社會和諧的堅實基礎。
3.國際環(huán)境與機遇需要誠信教育。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發(fā)布的21世紀教育報告中強調,21世紀的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有知識、會做事,更重要的是做人。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道德靈魂和核心,“經濟人”之間長期不斷的博弈,其結果必然是誠信者最經濟,也最有利;不誠信者不僅不經濟,反而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可見,誠信是人類社會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做人的一個基本道德規(guī)范。
二、大學生失信原因分析
1.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人改造社會,社會又改造人。人的道德信仰同他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并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而變化。由于我國市場經濟正處在轉型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成熟,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存在著制度和法律的漏洞,相應的道德約束機制尚未建立健全,各種丑惡現(xiàn)象層出不窮,制假販假、學術剽竊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的優(yōu)先和利潤的最大化是人們評價一切的準繩。經濟上的急功近利,必然造成道德上的惟利是圖,誠實守信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被物質化、庸俗化、功利化。誠信作為做人的基本準則,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如此的蒼白無力。當代大學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2.學校教育制度的偏差。從教育自身看,我國的教育體制還存在不少的問題。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導致學校和社會只看重學習成績和能力培養(yǎng)而忽略優(yōu)良品格的塑造等,這使得當代大學生更傾向于急功近利,對于長遠發(fā)展所必需的誠信品質的養(yǎng)成未能正確認識。另外,我國的高校改革是在資源相對不足、準備不甚充分的情況下實施的,為了滿足廣大家庭和青年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而進行擴招,結果造成在校學生規(guī)模的空前擴大,使得高校德育工作有些不能落到實處,大學生誠信道德教育效果不理想。傳統(tǒng)誠信教育模式在大學生中認同感趨弱的現(xiàn)象,提醒我們轉化教育理念,改進教育模式,從管理觀念向服務觀念轉變,從控制模式向交往模式過渡。
3.大學生自身的原因。當代大學生具有思維敏捷、思想活躍、開放性強的特點,但他們的成長過程缺少必要的磨難挫折,因此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選擇的能力。當社會中不誠信的行為比較普遍,社會道德規(guī)范對不誠信現(xiàn)象并無特別的輿論壓力,法律對不誠信現(xiàn)象約束不力,這樣背信棄義就有了其生存的社會土壤,就會隨時隨地在各色人的身上發(fā)生。這也是客觀造成某些大學生誠信程度低下的重要原因。同時,家庭教育的缺陷也是造成大學生誠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三、加強誠信教育的途徑
1.開展誠信法制教育。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市民社會必然的道德信條,在當代法律中的作用是不斷加強的。從法治的意義上說,誠信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某種秩序或達成一定的利益平衡,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公平最大化。法追求公平公正價值的保障,是法的實施,顯然,法的實施僅有法本身所具有國家強制力是不夠的,最根本的是要有民眾以誠信為基礎的法律意識。這里所說誠信的內涵,不僅僅是誠實守信,還包括公序良俗的自覺遵守和維護。
2.建設誠信校園文化。首先,要高度重視誠信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應有地位。要改變重智輕德的現(xiàn)象,把誠信教育納入學校德育體系,從大力提倡誠實守信入手,逐步豐富德育內容,深化德育教育,著力培養(yǎng)大學生誠實守信的品格,努力健全大學生人格,為不斷深化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打好堅實的基礎,把誠信教育落實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要培育大學生優(yōu)良的誠信品質,就必須建設優(yōu)良的校風和學風。這就要求高校在向大學生傳授道德理論的同時,要加大力度,使大學生在課內外都不忘誠實守信的做人原則,形成以自強自立為榮,以投機取巧為恥,人格至上的風氣。其次,要尊重學生在誠實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在誠信道德教育中,應堅持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人格為價值目標,指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讓學生認識到“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對誠信道德的自我認識能力和感受能力。
3.建立誠信評估機制和獎懲制度,完善約束體制?!爸贫仁侵刃蛐纬傻闹匾A和約束的主要途徑”。要建立誠信社會,就要建立健全社會誠信信息管理系統(tǒng)。對每個社會主體的誠信信息,都要及時地跟蹤、搜集、儲存、整理、開發(fā)、使用、監(jiān)督和管理,向人們提供全面的權威的誠信信息咨詢服務,以使人們在交互作用的第一時間,就能了解對方的誠信狀況,作出正確的交往選擇,避免受騙上當。但到目前為之,在誠信道德建設方面,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信用評估體系和失信懲罰機制,尚未建立起信用保障體系。很多高校對大學生平時的學習、生活、工作表現(xiàn)也缺乏記錄和考核,對違反誠信行為規(guī)定并沒有明確的處罰,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學生的失信行為。
參考文獻:
[1]胡秀英.和諧社會目標下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價值意蘊及其實現(xiàn)機制.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7.09.
[2]劉偉.關于大學生誠信機制建設的思考.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04.
看過“大一上期末思修論文”的人還看了:
2.大一思修論文范文
3.大一思修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