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道德之別和中西文化的不同路徑范文
當代“倫理”概念蘊含著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學、公共意志等屬性,“道德”概念蘊含著更多的東方文化的情性、人文、個人修養(yǎng)等色彩。“西學東漸”以來,中西“倫理”與“道德”概念經過碰撞、競爭和融合,目前二者劃界與范疇日益清晰,即“倫理”是倫理學中的一級概念,而“道德”是“倫理”概念下的二級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們有著各自的概念范疇和使用區(qū)域。以下是學習啦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倫理道德之別和中西文化的不同路徑相關范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倫理道德之別和中西文化的不同路徑全文如下:
中西文化作為人類整體文化具有其一致性,但中西文化在其發(fā)展路徑上確實存有諸多差別。造成這些差別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從根本上來說是其元文化的差別,即對意義理解上的價值差別。筆者認為這種價值差別可用兩個概念來表示,即“倫理”與“道德”的差別。以“倫理”和“道德”作為分析中西文化差別的工具,能夠有效地厘清中西文化發(fā)展的不同脈絡和框架結構,從而為二十一世紀全球化和網絡化時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各自的發(fā)展,為建立一個心態(tài)平衡的世界(注:宋明爽.心態(tài)平衡與可持續(xù)發(fā)展[J].北京: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編輯出版委員會.自然辯證法研究,2000.3),為后世開太平,積累智慧,開辟道路。
一、倫理與道德的差別
羅國杰教授認為:“漢語中,‘倫理’和‘道德’這兩個概念,在一定的詞源意義上也是相通的,而且與英語中的Ethics和Morale的詞源涵義暗合?!?注:羅國杰等.倫理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因此,“不論在中國還是外國,‘倫理’和‘道德’這兩個概念,在一定的詞源涵義上,可以視為同義異詞,指的是社會道德現象?!?注:羅國杰等.倫理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北京大學魏英敏、金可溪在對中西關于倫理和道德兩詞的運用分析后認為:“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道德’與‘倫理’都是一個意思。因此道德現象又可叫做倫理現象,道德行為又可稱為倫理行為,道德判斷又可以叫做倫理判斷,道德學又可稱為倫理學?!?注:魏英敏、金可溪.倫理學簡明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筆者同意上述觀點,但是,作為一種分析中西文化差異的工具,筆者寧愿將二者區(qū)分開來。
其實在上述觀點中,作者在肯定“倫理”與“道德”的相通之時,也承認二者在某種程度上的差別。羅國杰教授認為:“倫理”和“道德”又有所不同,道德較多的是指人們之間實際的道德關系,倫理則較多的是指有關這種關系的道理。(注:羅國杰等.倫理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魏英敏、金可溪兩位教授則認為:“就西方而論,‘倫理’和‘道德’兩個詞,意義基本相同,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都是互相通用的,直到黑格爾才明確地把它們加以區(qū)別,前者指社會道德,后者指個人道德。”(注:魏英敏、金可溪.倫理學簡明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華東師范大學楊國榮教授在其《倫理與義務》一文中也提出:“黑格爾曾對道德與倫理作了區(qū)分,在他看來,道德主要與‘應當’相聯(lián)系,并展開于良心等形式中;倫理則涉及家庭、市民社會、國家等社會結構?!?注:楊國榮.倫理與義務[J].上海:學術月刊社.學術月刊,1996.6)
同樣,筆者也同意這種對道德與倫理的區(qū)分,特別是黑格爾的區(qū)分,體現了他思想的深刻明晰和獨到之處,對筆者的思考與寫作具有直接的啟發(fā)意義。本文試想在黑格爾區(qū)分的基礎上結合中西文化的特點,將倫理與道德作進一步的厘定。
在此必須指出,儒家倫理是從現實的社會、現實的人出發(fā)去表述自己的倫理思想,并以此去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這種現實的本源即是家庭,由家庭人倫推而廣之,形成了家與國的難解難分。歷史進入20世紀90年代,盡管受到多年西方文化,特別是西方道德文化的沖擊,盡管市場經濟發(fā)展在中國已轟轟烈烈,但是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謝遐齡在中國最具影響的社會學雜志《社會學研究》上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認為:中國社會依然是倫理社會。(注:謝遐齡.中國社會是倫理社會[J].北京:社會學研究雜志社.社會學研究,1996.6)
勿庸置疑,在中國社會,“倫理”是一個現實的概念,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是一個最能體現中國人道德思想和中國文化核心價值的概念。中國的道德是倫理,是倫理道德。
道德一詞在我國古代的解釋是:“道”,即道路,引伸為原則、規(guī)范、規(guī)律、道理的意義。在老子看來,“道”是宇宙的本體。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薄暗隆?就是實行某種原則,心中有所得?!暗抡?得也”。按莊子的理解,“物得以生為之德”,強調天地萬物的自然本性。
在古代中國,這種建立在內心規(guī)則、信念基礎之上的道德理解,體現了對道德的形而上思考。但是由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道家的思考失卻了主導社會的機會。在儒家,雖然其道德思考具有某種程度的形上性,但其道德從根本上來說是從家庭人倫出發(fā)的,再加上其道德實踐中注重人倫之“禮”,因此,儒家的道德從本質上說是注重現實社會的倫理道德。
與此不同,在西方從古希臘到中世紀,再到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希臘文化和__文化為標志的西方文化,要么對人進行類的抽象,以理性作為建立道德大廈的基礎;要么對個體作“超越的突破”,將上帝作為個體永世追求的道德目標。因此與古代中國以儒家道德為主體的倫理性道德不同,西方的道德是建構在對人性的抽象和超越的基礎之上的,它是抽象的,是形而上的。這種缺乏以家庭為背景的人倫之理的道德,形成了與中國倫理性道德的明顯分野,也構成了西方道德的實質和核心,是西方社會發(fā)展至今的原始動力,也是解釋現今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主流和種種社會矛盾的最本源性的、最權威的典章。
二、中西文化的不同路徑
(一)中西道德價值文化的不同發(fā)源
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文化來自人們對現實的思考和回應。而對現實的不同思考,則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文化上的差異,特別是價值文化上的差異,會形成人們不同的行為取向及其行動結構。中西價值文化的差別,最集中地體現在“倫理”與“道德”的差別。很顯然,這種差別來自于不同的思考著的“現實”。
中國的“倫理”性道德價值,來自于對人類生活的最基本的最初級的群體——家庭,及由此構成的現實社會的思考。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里,農業(yè)生產是人們主要的經濟活動。由于經濟活動的簡單化,使絕大多數百姓一生基本生活在家庭中。由此家庭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細胞。人們面對的主要社會活動場所——村落,實質上基本是一個擴大了的大家庭。人們日常的主要社會行動是家庭性的行動,人們面對的社會關系主要也是大家庭的關系。因此從家庭出發(fā),以血緣關系為依據的倫理性道德,就成了人們日常行動的主要價值取向。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正是立足于對這種現實的思考,從而創(chuàng)立了儒家倫理思想。儒家倫理從其產生一直到今天可以說已變成了中國價值文化的基因,在意識或潛意識中左右著中國人基本的行動,構成了現實中國社會行動結構的基本面貌。
在西方,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人,也許天生他們就不屑于家庭的存在,也許天生他們就善于思辯和理性的哲學思考,在“道德”價值的判定中,他們把個體從家庭和現實社會中抽取出來,進行“原子”性的分析和類的抽象,從而使個體獨立化、抽象化,理性化,并把理性和獨立性認定為個體的基本道德價值。__企圖超越個體的“理性”和“獨立性”,設定一個抽象的全智全能的完美無缺的上帝,作為人們永生永世的價值追求。也可以說,古希臘和基督__德文化,從其產生一直到今天,成了西方價值文化的基因。這兩種基因導演著西方人的種種社會行動,形成了西方社會人們行動的基本結構,從而也就形成了與中國人社會行動結構的清晰差別。
(二)中西社會行動結構的差別
由于價值文化或者道德文化的差別,導致了中國人和西方人的社會行動的差別。這些差別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受家庭性倫理道德的影響,中國人總是把自己放在一個群體(倫理群體)中來看待自己,從而確定自己行動的“差序格局”。盡管按費孝通教授所說,在這種差序格局中,個體的行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但這只能說明個體行動的出發(fā)點。其實這種行動出發(fā)點的依據從根本上說是倫理性的道德。所以在中國,個體基本上是消解在群體之中的。
群體是個體生活的目的,而不是手段。群體的倫理道德命令,或者說群體的宗法倫理命令就是絕對命令。受到抽象性人格及由此形成的理性和獨立性道德的影響,在西方人們總是把自己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個體為了自己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而結合起來建立群體,并參與群體的活動。個體與群體是對立的,是一種契約關系。個體雖然結合于群體,但依據契約個體可自由出入群體。當然為了實現個體的利益,個體在享受群體賦予權利的同時,必須對群體負責,履行個體對群體的義務。
第二,在以家庭為出發(fā)點的差序行動結構中,血緣關系成了行動的主要參照系,由此中國人的社會行動被賦予了濃郁的感情色彩。
在社會互動或交往中人們首先考慮的是感情上的親近性,考慮的是對他人的感情上的關心、體諒、和愛護,即要講人情。情感與中國人是難舍難離,成了人生第一需要。中國人最不適應的是,人情關系的淡漠。在交往中人們不僅重視情感,也特別相信情感,只要有了情感關系,再難的事情也會變得好辦多了。中國人拐彎抹角套感情,成了日常交往的貫用方式。生活中的感情化,使中國社會形成了一個富有人情味的社會,但由此也給社會發(fā)展中的公正和效率帶來了無窮的變數。在中國人眼里無論是私人或公家的事情,在情感面前都是可以融通或變通的。法律、規(guī)則是人制定的,當然也應具有人情味。在西方,由于古希臘哲學家對人的抽象化,或由于__對人的超越,人們在社會行動中要么以理性為指針,要么聽從上帝的召喚。在那里家庭關系、血緣關系、感情關系不是人們社會行動的首要的、唯一的、全部的思考。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在感情與非感情之間劃出了一道明確的界線,而且界線兩邊是不具有替代性的。實質上在西方感情被壓縮到了一個非常狹窄的范圍里,主要表現在家庭生活中。
第三,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體現在“仁”上。
“仁者,二人也?!薄叭收?愛人?!薄叭省钡幕竞x集中在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其實踐就是愛人。但是儒家愛人的倫理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為依據的。因此儒家的愛人是有差序格局的,是有特殊性的。